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
關燈
小
中
大
。
太宗時為獵郎,出監雲中軍事。
時赫連屈丐犯河西,原以數十騎擊之,殺十餘人。
太宗以原輕敵,違節度,加其罪責。
然知原骁勇,遂任以為将,鎮守雲中。
寬和一愛一下,甚得衆心。
蠕蠕屢犯塞,原辄摧破之。
以功賜爵武原侯,加魯兵将軍。
世祖即位,徵拜駕部尚書。
車駕征蠕蠕大檀。
分軍五道并進,大檀驚駭北循。
遷尚書左仆射、河間公,加侍中、征南大将軍。
從征赫連昌,入其城而還。
車駕北伐,蠕蠕循走。
世祖聞東部高車在巳尼陂,人畜甚衆,将遣襲之。
諸将皆以為難,世祖不從。
遣原與侍中古弼率萬騎讨之,大獲而還。
車駕征昌黎,原與建甯王崇屯于漠南以備蠕蠕。
原在朝無所比周,然恃一寵一驕恣,多所排抑。
為子求襄城公廬魯元女,魯元不許。
原告其罪狀,事相連逮,曆時不決。
原懼不勝,遂謀為逆,事洩伏誅。
臨刑上疏曰:“臣聞聖不獨明而治,鼎不單足而立,是以熒火之光,猶增日月之曜。
先臣同,往因聖運,歸身太祖,竭誠戮力,立效于險難之中。
臣以頑暗,忝備股肱。
陛下恩育,委以朝政,思展微誠,仰報恩澤,而魯元一奸一妄,構成貝錦,天威遂加,合門俱戮。
此乃命也,非臣之枉。
但魯元外類忠貞,内懷一奸一詐,而陛下任以腹心,恐釁發肘腋。
臣與魯元生為怨人,死為雠鬼,非以私故,謗毀魯元。
不複眷眷,披露誠款。
” 原弟颉,颉弟聰,為内侍。
聰弟蕯,為龍骧将軍,給事黃門侍郎,賜爵廣宗侯。
原兄弟外節儉,而内實積聚,及誅後,籍其财至數萬。
颉,辯慧多策略,最有父風。
太宗初,為内侍長,令察舉百僚。
糾刺一奸一慝,無所回避。
嘗告其父一陰一事,太宗以為忠,特親一寵一之。
宜城王奚斤,自長安追擊赫連昌,至于安定,颉為監軍侍禦史。
斤以馬多疫死,士衆乏糧,乃深壘自固。
遣太仆丘堆等督租于民間,為昌所敗。
昌遂驕矜,日來侵掠,刍牧者不得出,士卒患之。
颉進計曰:“本奉诏誅賊,今乃退守窮城,若不為賊殺,當以法誅。
進退安有生路?而王公諸将,晏然無謀,将何以報恩塞責?”斤曰:“今若出戰,則馬力不足,以步擊騎,終無捷理。
當須京師救騎至,然後步陳擊于内,騎兵襲其外。
所謂萬全之計也。
”颉曰:“今猛寇遊逸于外,而吾等兵疲力屈,士有饑色,不一決戰,則死在旦夕,何救兵之可待也!等死,當戰死,甯可坐受困乎?”斤猶以馬為辭。
颉曰:“今兵雖無馬,但将帥所乘,足得二百騎。
颉請募壯勇出擊之,就不能破,可以折其銳。
且昌狷而無謀,每好挑戰,衆皆識之。
若伏兵奄擊,昌可擒也。
”斤猶難之。
颉乃一陰一與尉眷等謀,選騎待焉。
昌來攻壘,颉出應之。
昌于陳前自接戰,軍士識昌,争往赴之,會天大風揚塵,晝昏,衆亂,昌退。
颉等追擊,昌馬蹶而墜,颉擒昌,送于京師。
世祖大悅,拜颉建節将軍。
賜爵西平公,代堆統攝諸軍。
斤恥功不在已,輕追昌弟于平涼,敗績。
定将複入長安,诏颉鎮蒲坂以拒之。
劉義隆遣将到彥之率衆寇河南,以援赫連定。
世祖以兵少,乃攝河南三鎮北渡。
彥之遂列守南岸,至于衡關。
世祖西征赫連定,以颉為冠軍将軍,督諸軍擊彥之。
彥之遣将姚縱夫渡河攻冶坂,颉督諸軍擊之,斬首三千餘級,投水者甚衆。
遂濟河,攻洛一陽一,拔之,擒義隆将二十餘人,斬首五千級。
進攻虎牢,虎牢潰,義隆司州刺史尹沖墜城死。
又與琅邪王司馬楚之平一滑台,擒義隆将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谟,俘獲萬餘人。
乃振旅還京師。
神四年卒。
贈征南大将軍、儀同三司、進爵為王,谥曰襄。
颉為将,善綏士衆,及卒,義隆士卒降者,無不歎息。
同弟者,太宗時為樂陵太守。
卒。
長子國,位至冠軍将軍,賜爵北平侯,杏城鎮将。
國弟難,有巧思。
一陽一平王杜超督諸将擊劉義隆,難參征南軍事,以功表為清河太守。
世祖時,諸将頻征和龍,皆以難為長史。
鑿山堙谷,省力兼功。
遷給事中。
從駕南征,造浮橋于河,以功賜爵清河子。
卒。
子平城,襲爵。
官至虞曹令。
為乙渾所殺。
樓伏連,代人也。
世為酋帥。
伏連忠厚有器量,年十三,襲父位,領部落。
太祖初,從破賀蘭部。
又從平中山,為太守,斬逆賊張翹。
從征姚平于柴壁,以功賜爵安邑侯。
太祖時,為晉兵将軍、并州刺史。
伏連招誘西河胡曹成等七十餘人,襲殺赫連屈孑吐京護軍及其守士三百餘人,并擒叛胡阿度支等二百餘家。
太宗嘉之,拜成等将軍,賜爵列侯。
徵伏連為内都大官。
世祖即位,進為廣陵公,轉衛尉,徙光祿勳。
世祖征蠕蠕,伏連留鎮京師,進爵為王,加平南大将軍。
又除假節,督河西諸軍,鎮西大将軍,出鎮統萬。
真君十年薨。
谥曰恭王。
子真,襲,降爵為公。
從世祖征伐有功,官至散騎常侍,尚書,安北将軍。
徙為湘東公。
從征涼州,還,卒于路。
谥曰莊公。
子幹,襲,降爵為侯。
真次弟大拔,曆位尚書、散騎常侍、征西将軍,賜爵永平侯。
高祖初,為中都大官。
卒,贈平東将軍、定州刺史,谥曰康。
子禀,字法生,襲。
拜太子一宮門大夫,稍遷趙郡太守。
更滿還京,除冠軍将軍,城門校尉。
出為征虜将軍,平城鎮将。
遷朔州刺史,仍本将軍。
入為衛尉少卿。
卒,年五十八。
贈撫軍将軍、恆州刺史。
子貴宗,武定中,伏波将軍、開府水曹參軍。
伏連兄孫安文。
從征平涼有功,賜爵霸城男,加虎威将軍。
後遷三郎幢将。
卒。
高祖初,以其子毅貴,追贈安東将軍,冀州刺史,一陽一平公,谥曰定。
毅,曆位内外,稍遷殿中尚書,散騎常侍,賜爵常山公,加安南将軍。
遷尚書右仆射。
以擒反人梁衆保,加侍中,本官如故。
後例降為侯。
出除使持節,鎮東将軍,定州刺史。
時太極殿成,将行考室之禮,引集群臣,而雪不克飨。
高祖曰:“朕經始正殿,功構初成,将集百僚,考行大禮
太宗時為獵郎,出監雲中軍事。
時赫連屈丐犯河西,原以數十騎擊之,殺十餘人。
太宗以原輕敵,違節度,加其罪責。
然知原骁勇,遂任以為将,鎮守雲中。
寬和一愛一下,甚得衆心。
蠕蠕屢犯塞,原辄摧破之。
以功賜爵武原侯,加魯兵将軍。
世祖即位,徵拜駕部尚書。
車駕征蠕蠕大檀。
分軍五道并進,大檀驚駭北循。
遷尚書左仆射、河間公,加侍中、征南大将軍。
從征赫連昌,入其城而還。
車駕北伐,蠕蠕循走。
世祖聞東部高車在巳尼陂,人畜甚衆,将遣襲之。
諸将皆以為難,世祖不從。
遣原與侍中古弼率萬騎讨之,大獲而還。
車駕征昌黎,原與建甯王崇屯于漠南以備蠕蠕。
原在朝無所比周,然恃一寵一驕恣,多所排抑。
為子求襄城公廬魯元女,魯元不許。
原告其罪狀,事相連逮,曆時不決。
原懼不勝,遂謀為逆,事洩伏誅。
臨刑上疏曰:“臣聞聖不獨明而治,鼎不單足而立,是以熒火之光,猶增日月之曜。
先臣同,往因聖運,歸身太祖,竭誠戮力,立效于險難之中。
臣以頑暗,忝備股肱。
陛下恩育,委以朝政,思展微誠,仰報恩澤,而魯元一奸一妄,構成貝錦,天威遂加,合門俱戮。
此乃命也,非臣之枉。
但魯元外類忠貞,内懷一奸一詐,而陛下任以腹心,恐釁發肘腋。
臣與魯元生為怨人,死為雠鬼,非以私故,謗毀魯元。
不複眷眷,披露誠款。
” 原弟颉,颉弟聰,為内侍。
聰弟蕯,為龍骧将軍,給事黃門侍郎,賜爵廣宗侯。
原兄弟外節儉,而内實積聚,及誅後,籍其财至數萬。
颉,辯慧多策略,最有父風。
太宗初,為内侍長,令察舉百僚。
糾刺一奸一慝,無所回避。
嘗告其父一陰一事,太宗以為忠,特親一寵一之。
宜城王奚斤,自長安追擊赫連昌,至于安定,颉為監軍侍禦史。
斤以馬多疫死,士衆乏糧,乃深壘自固。
遣太仆丘堆等督租于民間,為昌所敗。
昌遂驕矜,日來侵掠,刍牧者不得出,士卒患之。
颉進計曰:“本奉诏誅賊,今乃退守窮城,若不為賊殺,當以法誅。
進退安有生路?而王公諸将,晏然無謀,将何以報恩塞責?”斤曰:“今若出戰,則馬力不足,以步擊騎,終無捷理。
當須京師救騎至,然後步陳擊于内,騎兵襲其外。
所謂萬全之計也。
”颉曰:“今猛寇遊逸于外,而吾等兵疲力屈,士有饑色,不一決戰,則死在旦夕,何救兵之可待也!等死,當戰死,甯可坐受困乎?”斤猶以馬為辭。
颉曰:“今兵雖無馬,但将帥所乘,足得二百騎。
颉請募壯勇出擊之,就不能破,可以折其銳。
且昌狷而無謀,每好挑戰,衆皆識之。
若伏兵奄擊,昌可擒也。
”斤猶難之。
颉乃一陰一與尉眷等謀,選騎待焉。
昌來攻壘,颉出應之。
昌于陳前自接戰,軍士識昌,争往赴之,會天大風揚塵,晝昏,衆亂,昌退。
颉等追擊,昌馬蹶而墜,颉擒昌,送于京師。
世祖大悅,拜颉建節将軍。
賜爵西平公,代堆統攝諸軍。
斤恥功不在已,輕追昌弟于平涼,敗績。
定将複入長安,诏颉鎮蒲坂以拒之。
劉義隆遣将到彥之率衆寇河南,以援赫連定。
世祖以兵少,乃攝河南三鎮北渡。
彥之遂列守南岸,至于衡關。
世祖西征赫連定,以颉為冠軍将軍,督諸軍擊彥之。
彥之遣将姚縱夫渡河攻冶坂,颉督諸軍擊之,斬首三千餘級,投水者甚衆。
遂濟河,攻洛一陽一,拔之,擒義隆将二十餘人,斬首五千級。
進攻虎牢,虎牢潰,義隆司州刺史尹沖墜城死。
又與琅邪王司馬楚之平一滑台,擒義隆将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谟,俘獲萬餘人。
乃振旅還京師。
神四年卒。
贈征南大将軍、儀同三司、進爵為王,谥曰襄。
颉為将,善綏士衆,及卒,義隆士卒降者,無不歎息。
同弟者,太宗時為樂陵太守。
卒。
長子國,位至冠軍将軍,賜爵北平侯,杏城鎮将。
國弟難,有巧思。
一陽一平王杜超督諸将擊劉義隆,難參征南軍事,以功表為清河太守。
世祖時,諸将頻征和龍,皆以難為長史。
鑿山堙谷,省力兼功。
遷給事中。
從駕南征,造浮橋于河,以功賜爵清河子。
卒。
子平城,襲爵。
官至虞曹令。
為乙渾所殺。
樓伏連,代人也。
世為酋帥。
伏連忠厚有器量,年十三,襲父位,領部落。
太祖初,從破賀蘭部。
又從平中山,為太守,斬逆賊張翹。
從征姚平于柴壁,以功賜爵安邑侯。
太祖時,為晉兵将軍、并州刺史。
伏連招誘西河胡曹成等七十餘人,襲殺赫連屈孑吐京護軍及其守士三百餘人,并擒叛胡阿度支等二百餘家。
太宗嘉之,拜成等将軍,賜爵列侯。
徵伏連為内都大官。
世祖即位,進為廣陵公,轉衛尉,徙光祿勳。
世祖征蠕蠕,伏連留鎮京師,進爵為王,加平南大将軍。
又除假節,督河西諸軍,鎮西大将軍,出鎮統萬。
真君十年薨。
谥曰恭王。
子真,襲,降爵為公。
從世祖征伐有功,官至散騎常侍,尚書,安北将軍。
徙為湘東公。
從征涼州,還,卒于路。
谥曰莊公。
子幹,襲,降爵為侯。
真次弟大拔,曆位尚書、散騎常侍、征西将軍,賜爵永平侯。
高祖初,為中都大官。
卒,贈平東将軍、定州刺史,谥曰康。
子禀,字法生,襲。
拜太子一宮門大夫,稍遷趙郡太守。
更滿還京,除冠軍将軍,城門校尉。
出為征虜将軍,平城鎮将。
遷朔州刺史,仍本将軍。
入為衛尉少卿。
卒,年五十八。
贈撫軍将軍、恆州刺史。
子貴宗,武定中,伏波将軍、開府水曹參軍。
伏連兄孫安文。
從征平涼有功,賜爵霸城男,加虎威将軍。
後遷三郎幢将。
卒。
高祖初,以其子毅貴,追贈安東将軍,冀州刺史,一陽一平公,谥曰定。
毅,曆位内外,稍遷殿中尚書,散騎常侍,賜爵常山公,加安南将軍。
遷尚書右仆射。
以擒反人梁衆保,加侍中,本官如故。
後例降為侯。
出除使持節,鎮東将軍,定州刺史。
時太極殿成,将行考室之禮,引集群臣,而雪不克飨。
高祖曰:“朕經始正殿,功構初成,将集百僚,考行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