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衮 崔玄伯 鄧淵

關燈
若對,敬遵軌範,以資一生。

    今名可揚矣而不能顯親,事可變矣而不能離辱,故世之所未解也。

    且君子在家也不過孝于其親,入朝也不過忠于其君。

    主上之于兄,恩則不可酬,義則不可背。

    身可殺也,故非其酬;功不逮也,故非其報。

    今可以效矣而又弗為,非孝也。

    即實而言,兄之不變,得為忠乎?至于講武争強,不敵者久矣;論安與危,不同者驗矣;群情背去,獨留者謬矣。

    願深察之。

    王晏道絕外交,器非雄朗,專華保望,便就屠割。

    方之于兄,其全百倍。

    且淮蕃海捍,本出北豪,壽春之任,兄何由免?以是而言,猜嫌已決。

    又宗門未幾,南北莫寄,先構之重,非兄何托?受社之榮,鄙心之相望矣。

    今執志不寤,忠孝兩忘,王晏之辜,安能自保?見機而作,其在茲乎。

     國家西至長安,東盡即墨,營造器甲,必盡堅一精一,晝夜不息者,于茲數載。

    今秋中月,雲羅必舉,賈不及時,雖貴不用,若不早圖,況枉連城矣。

    枚乘有言,欲出不出,間不容發,一精一哉斯談。

    弟中于北京,身罹事譴,大造之及,有獲為幸。

    比蒙清舉,超進非一,犬馬之心,誠有在矣。

    雖複彼此為異,猶昔情不移也,況于今日哉。

    如兄之誨,如弟之規,改張易調,易于反掌。

    萬一乖情,此将運也。

     出除龍骧将軍、南青州刺史。

    久之,坐擅出師無據,檢核幽禁,後乃獲免。

    僧淵元妻房氏生二子伯靈、伯骥。

    後薄房氏,更納平原杜氏。

    僧淵之徙也,與杜俱去,生四子,伯鳳、祖龍、祖螭、祖虬。

    得還之後,棄絕房氏,遂與杜氏及四子家于青州。

    伯骥與母房氏居于冀州,雖往來父間,而心存母氏,孝慈之道,頓阻一門。

    僧淵卒,年七十餘。

    伯靈雖往奔赴,不敢入家,哭沙門寺。

     伯靈,自奉朝請,稍遷步兵校尉、樂陵太守,加中堅将軍。

    後兼冀州長史。

    大乘賊起,伯靈率州軍讨之于煮棗城,為賊所殺。

    贈龍骧将軍、洛州刺史。

     伯骥,為京兆王愉法曹參軍。

    愉反,伯骥不從,見害。

    诏贈東海太守。

     伯鳳,少便弓馬,壯勇有膂力。

    自奉朝請、員外郎,稍遷鎮遠将軍、前将軍,數為将帥。

    永安末,與都督源子恭守丹谷,戰殁。

     祖龍,司空行參軍。

    生剛躁,父亡後,與兄伯靈訟競嫡庶,并以刀劍自衛,若怨仇焉。

     祖螭,小字社客,粗武有氣力。

    刺史元羅闆為兼統軍,率衆讨海賊。

    普泰初,與張僧皓俱反,圍青州。

    爾朱仲遠遣将讨平之,傳首京師。

     祖虬,少而好學,下帷誦書,不驅競當世。

    舉秀才不就。

     僧淵從弟和,平昌太守。

    家巨富,而一性一吝啬,埋錢數百斛。

    其母李春思堇,惜錢不買。

     子軌,字啟則,盜錢百萬,背和俱走。

    後為儀同開府铠曹參軍,坐貪一污,死于晉一陽一。

     玄伯同郡董谧。

    谧父京,與同郡崔康時、廣一陽一霍原等,俱以碩學播名遼海。

    谧好學,傳父業。

    中山平,入朝,拜儀曹郎,撰朝觐飨宴郊廟社稷之儀。

     鄧淵,字彥海,安定人也。

    祖羌,苻堅車騎将軍。

    父翼,河間相。

    慕容垂之圍鄴,以翼為後将軍、冀州刺史、真定侯。

    翼泣對使者曰:“先君忠于秦室,翼豈可先叛乎!忠臣不事二主,自古通義,未敢聞命。

    ”垂遣使喻之曰:“吾與車騎結異姓兄弟,卿亦猶吾之子弟,安得辭乎?”翼曰:“冀州宜任親賢,翼請他役效命。

    ”垂乃用為建武将軍、河間太守、尚書左丞,皆有聲稱。

    卒于趙郡内史。

     淵一性一貞素,言行可複,博覽經書,長于《易》筮。

    太祖定中原,擢為著作郎。

    出為薄丘令,誅剪一奸一猾,盜賊肅清。

    入為尚書吏部郎。

    淵明解制度,多識舊事,與尚書崔玄伯參定朝儀、律令、音樂,及軍國文記诏策,多淵所為。

    從征平一陽一,以功賜爵漢昌子,改下博子,加中壘将軍。

    太祖诏淵撰國記,淵造十餘卷,惟次年月起居行一事而已,未有體例。

    淵謹于朝事,未嘗忤旨。

     其從父弟晖為尚書郎,兇俠好奇,與定陵侯和跋厚善。

    跋有罪誅,其子弟奔長安,或告晖将送出之。

    由是太祖疑淵知情,遂賜淵死,既而恨之。

    時人鹹愍惜焉。

     子穎,襲爵。

    為太學生,稍遷中書侍郎。

    世祖诏太常崔浩集諸文學,撰述國書,颍與浩弟覽等俱參著作事。

    駕幸漠南,高車莫弗庫若幹率騎數萬餘,驅鹿百餘萬,詣行在所。

    诏穎為文,銘于漠南,以紀功德。

    兼散騎常侍,使于劉義隆。

    進爵為侯,加龍骧将軍。

    延和三年,從征胡賊白龍。

    還,卒于路。

    谥曰文恭。

     子怡,襲爵。

    官至荊州刺史、假甯南将軍。

    賜爵南一陽一公。

    和平中卒。

     長子良奴,襲爵。

    良奴弟侍,高祖賜名述。

    曆吏職,以貞謹見稱。

    遷中大夫,守廷尉少卿。

    出為建忠将軍、齊州刺史。

    初改置百官,始重公府元佐。

    時太傅元丕出為并州刺史,以述為太傅長史,帶太原太守。

    尋徵為司空長史,卒官。

    诏賜錢十萬、布五十匹,谥曰貞。

     長子纂,奉朝請,累遷中散大夫。

     纂弟獻,奉朝請、司空西閣祭酒、員外常侍、河一陰一令。

    尋遷鎮遠将軍、谏議大夫。

    肅宗末,除冠軍将軍、颍州刺史。

    建義初,聞爾朱榮入洛,朝士見害,遂奔蕭衍。

     怡弟宗慶,以中書學生,入為中散。

    稍遷尚書,加散騎常侍,賜爵定安侯。

    轉典南部。

    宗慶在南部積年,多所敷奏,州鎮憚之,号為稱職。

    進爵南一陽一公,除安南将軍、泾州刺史,徙趙郡公。

    宗慶在州,為民所訟,雖訊鞫獲情,上下大不相得。

    轉徐州刺史,仍本将軍。

    未幾,坐妻韓巫蠱,伏誅。

     宗慶子伯忻,與父俱死。

     伯忻子俨,逃越得免。

    後曆尚書郎,除常山太守,轉安南将軍、光祿大夫、持節、兼尚書左丞、郢州行台,又加撫軍将軍。

    卒,贈鎮南将軍、荊州刺史。

     穎弟權,從世祖征伐,官至龍骧将軍、豫州刺史,賜爵新野侯。

    從征蠕蠕,坐法死。

     弟颢,卒于中書侍郎。

     颢長子靈珍,中書學生、秘書中散。

    卒,贈員外散騎常侍。

     子羨,曆中書學生、侍禦史,以明謹見知。

    出為齊州武昌王征虜長史。

    後李元護之為齊州,仍為長史,帶東魏郡太守。

    在治十年,經三刺史,以清勤著稱。

    齊人懷其恩德,号曰良二千石。

    及代還,大受民故送遺,頗以此為損。

    中山王英攻義一陽一,羨為車司。

    罷,除谏議大夫,兼給事黃門侍郎,副侍中遊肇為畿内大使。

    後行貨于錄尚書、北海王詳,轉大司農少卿。

    出行荊州事,轉征虜将軍、郢州刺史,鎮義一陽一。

    在州銳于聚斂。

    又納賄于忠,徵為給事黃門侍郎。

    尋加後将軍、河南尹,黃門如故。

    未拜,而靈太後臨朝,以元昭為河南尹,羨仍黃門,加平南将軍。

    羨以義一陽一軍司之勳,封安一陽一縣開國子,邑三百戶。

    羨曲附左右,故獲封焉。

    時幽、瀛、滄、冀大水,頻經寇難,民饑。

    诏羨兼尚書、假散騎常侍,持節詣州,随方赈恤,多有所濟。

    神龜初,發疽卒,年五十四。

    诏赙帛三百匹、朝服一襲,贈鎮東将軍、青州刺史,谥曰恭。

     長子跻,字伯升,頗有意尚。

    秘書郎。

    朝議以羨本不合山河之賞,故不許跻襲。

    跻訴訟久之,始聽紹封。

    稍遷前将軍、太中大夫、梁州開府長史。

    與刺史元羅同陷蕭衍,卒于江南。

     子孝緒,元象中,以跻柩還國。

    興和中,襲爵。

    齊受禅,例降。

     靈珍弟靈奇,立忠将軍、齊州刺史。

    進号冠軍将軍,賜爵昌國侯。

    為政清簡,有威惠。

     子恭伯,右光祿大夫。

     史臣曰:為國馭民,莫不文武兼運。

    燕鳳以博識多聞,昭成緻禮,和鄰存國,賢之效欤!許謙才術俱美,馳騁艱難之日,觀幾獨勸,事契冥符。

    張衮以才策見知,早蒙恩遇,時無寬政,斯言贻咎。

    玄伯世家隽偉,仍屬權輿,總機任重,守正成務,禮從清廟,不亦宜乎?寬模俱能見幾而動,道固窮而委質。

    鄧淵貞白幹事,才業秉筆,禍非其罪,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