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衮 崔玄伯 鄧淵
關燈
小
中
大
太祖從之。
于是四方賓王之貢,鹹稱大魏矣。
太祖幸鄴,曆問故事于玄伯,應對若流,太祖善之。
及車駕還京師,次于恆嶺。
太祖親登山頂,撫尉新民。
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嶺,太祖嘉之,賜以牛米。
因诏諸徙人不能自進者,給以車牛。
遷吏部尚書。
命有司制官爵,撰朝儀,協音樂,定律令,申科禁,玄伯總而裁之,以為永式。
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統事,深為太祖所任。
勢傾朝廷。
而儉約自居,不營産業,家徒四壁;出無車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養無重膳。
太祖嘗使人密察,聞而益重之,厚加饋賜。
時人亦或譏其過約,而玄伯為之逾甚。
太祖常引問古今舊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則。
玄伯陳古人制作之體,及明君賢臣,往代廢興之由,甚合上意。
未嘗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
及太祖季年,大臣多犯威怒,玄伯獨無譴者,由于此也。
太祖曾引玄伯講《漢書》,至婁敬說漢祖欲以魯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歎者良久。
是以諸公主皆厘降于賓附之國,朝臣子弟,雖名族美彥,不得尚焉。
尚書職罷,賜玄伯爵白馬侯,加周兵将軍,與舊功臣庾嶽、奚斤等同班,而信一寵一過之。
太祖崩,太宗未即位,清河王紹聞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賜朝士。
玄伯獨不受。
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門下,虛己訪問,以不受紹财帛,特賜帛二百匹。
長孫嵩已下鹹愧焉。
诏遣使者巡行郡國,糾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與宜都公穆觀等按之,太宗稱其平當。
又诏玄伯與長孫嵩等坐朝堂,決刑獄。
太宗以郡國豪右,大為民蠹,乃優诏徵之。
民多戀本,而長吏一逼一遣。
于是輕薄少年,因相扇動,所在聚結。
西河、建興盜賊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
太宗乃引玄伯及北新侯安同、壽光侯叔孫建、元城侯元屈等問曰:“前以兇俠亂民,故徵之京師,而守宰失于綏撫,令有逃竄。
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誅,朕欲大赦以纾之,卿等以為何如?”屈對曰:“民逃不罪而反赦之,似若有求于下,不如先誅首惡,赦其一黨一類。
”玄伯曰:“王者治天下,以安民為本,何能顧小曲直也?譬琴瑟不調,必改而更張;法度不平,亦須蕩而更制。
夫赦雖非正道,而可以權行,自秦漢以來,莫不相踵。
屈言先誅後赦,會于不能兩去,孰與一行便定。
若其赦而不改者,誅之不晚。
”太宗從之。
神瑞初,诏玄伯與南平公嵩等坐止車門右,聽理萬機事。
并州胡數萬家南掠河内,遣将軍公孫表等率師讨之,敗績。
太宗問群臣曰:“胡寇縱暴,人衆不少,表等已不能制。
若不早誅,則良民大其禍。
今既盛秋,不可為此小盜,而複興衆以廢民業。
将若之何?”玄伯對曰:“表等諸軍,不為不足,但失于處分,故使小盜假息耳。
胡衆雖盛,而無猛健主将,所謂千奴共一膽也。
宜得大将軍為胡所服信者,将數百騎,就攝表軍以讨之,賊聞之,必望風震怖。
壽光侯建,前在并州,号為威猛,胡醜畏服,諸将莫及。
”太宗從之,遂平胡寇。
尋拜天部大人,進爵為公。
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
太宗遣侍中宜都公穆觀就受遺言,更遣侍臣問疾,一夜數返。
及卒,下诏痛惜,贈司空,谥文貞公。
喪禮一依安城王叔錄俊筆事。
诏群臣及附國渠帥皆會葬,自親王以外,盡令拜送。
太和中,高祖追錄先朝功臣,以玄伯配飨廟庭。
玄伯自非朝廷文诰,四方書檄,初不染翰,故世無遺文。
尤善草隸行押之書,為世摹楷。
玄伯祖悅與範一陽一盧谌,并以博藝著名。
谌法鐘繇,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
谌傳子偃,偃傳子邈;悅傳子潛,潛傳玄伯。
世不替業。
故魏初重崔盧之書。
又玄伯之行押,特盡一精一巧,而不見遺迹。
子浩,襲爵,别有《傳》。
次子簡,字沖亮,一名覽。
好學,少以善書知名。
太祖初,曆位中書侍郎、征虜将軍,爵五等侯,參著作事。
卒。
簡弟恬,字叔玄,小名白。
曆給事中,賜爵繹幕子。
出為上一黨一太守、平南将軍、豫州刺史。
進爵一陽一武侯。
坐浩伏誅。
始玄伯因苻堅亂,欲避地江南,于泰山為張願所獲。
本圖不遂,乃作詩以自傷,而不行于時,蓋懼罪也。
及浩誅,中書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始見此詩。
允知其意,允孫綽錄于允集。
始玄伯父潛為兄渾诔手筆草本,延昌初,著作佐郎王遵業買書于市而遇得之。
計诔至今,将二百載,寶其書迹,深藏秘之。
武定中,遵業子松年以遺黃門郎季舒,人多摹拓之。
左光祿大夫姚元标以工書知名于時,見潛書,謂為過于己也。
玄伯弟徽,字玄猷。
少有文才,與勃海高演俱知名。
初徵相州别駕、中書侍郎,稍遷秘書監,賜爵貝丘侯,加龍骧将軍。
樂安王範鎮長安,世祖以範年少,而三秦民夷,恃險多變,乃選忠清舊德之士,與範俱鎮。
以徽為散騎常侍、督雍泾梁秦四州諸軍事、平西将軍、副将,行樂安王傅,進爵濟南公。
徽為政務存大體,不親小事。
一性一好人倫。
引接賓客,或談及平生,或講論道義,誨誘後進,終日不止。
以疾徵還京師。
真君四年卒,谥曰元公。
士類無不歎惜。
時清河崔寬,字景仁。
祖彤,随晉南一陽一王保避地隴右,遂仕于沮渠李皓。
父剖,字伯宗,每慷慨有懷東土,常歎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吾所庶幾。
”及世祖西巡,剖乃總率同義,使寬送款。
世祖嘉之,拜寬威遠将軍、岐一陽一令,賜爵沂水男。
遣使與寬俱西,撫一慰初附。
徵剖詣京師,未至,病卒。
高宗以剖誠著先朝,贈散騎常侍、鎮西将軍、涼州刺史、武陵公,谥曰元。
寬還京,拜散騎侍郎、甯朔将軍、安國子。
未幾,出為弘農太守。
初,寬之通款也,見司徒浩。
浩與相齒次,厚存撫之。
及浩誅,以遠來疏族,獨得不坐。
遂家于武城,居司空林舊墟,以一子繼浩弟覽妻封氏,相奉如親。
寬後襲爵武陵公、鎮西将軍,拜陝城鎮将。
二崤地險,民多寇劫。
寬一性一滑稽,誘接豪右、宿盜魁帥,與相交結,傾衿待遇,不逆微細。
是以能得民庶忻心,莫不感其意氣。
時官無祿力,唯取傍于民。
寬善撫納,招緻禮遺,大有受取,而與之者無恨。
又弘農出漆蠟竹木之饒,路與南通,販貿來往。
家産豐富,而百姓樂之。
諸鎮之中,号為能政。
及解鎮還京,民多追戀,詣阙上章者三百餘人。
書奏,高祖嘉之。
延興二年卒,年六十三,遺命薄葬,斂以時服。
長子衡,字伯玉,少以孝行著稱。
學崔浩書,頗亦類焉。
天安元年,擢為内秘書中散,班下诏命及禦所覽書,多其迹也。
衡舉李沖、李元恺、程駿等,終為名一器,世以是稱之。
承明元年,遷内都坐令,善折獄,高祖嘉之。
太和二年,襲爵武陵公,鎮西将軍。
遷給事中。
車駕巡狩,以衡為大都督長史。
衡涉獵書史,陳備禦之方,便國利民之策,凡五十餘條。
以本将軍除泰州刺史,徙爵齊郡公。
先是,河東年饑,劫盜大起。
衡至,修龔遂之法,勸課農桑,周年之間,寇盜止息。
十二年卒,年五十四。
贈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本将軍、冀州刺史,帛一千匹、谷一千斛,谥曰惠公。
衡有五子。
長子敞,字公世,襲爵,例降為侯。
自谒者仆射一出為平原相。
敞一性一狷急,與刺史楊椿疊相表列,敞坐免官。
世宗初,為钜鹿太守。
弟朏之逆,敞為黃木軍主韓文殊所藏。
其家悉見籍沒,唯敞妻李氏,以公主之甥,自随奴婢田宅二百餘口得免。
正光中,普釋禁锢,敞複爵齊郡侯,拜龍骧将軍、中散大夫。
孝昌中,趙郡太守。
卒。
敞弟鐘,字公祿,奉朝請。
弟朏之逆,以出後被原。
曆尚書郎、國子博士、司徒右長史、征北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冀州大中正。
敞亡後,鐘貪其财物,誣敞息子積等三人非兄之胤,辭訴累歲,人士嫉之。
爾朱世隆為尚書令,奏除其官,終身不齒。
于是四方賓王之貢,鹹稱大魏矣。
太祖幸鄴,曆問故事于玄伯,應對若流,太祖善之。
及車駕還京師,次于恆嶺。
太祖親登山頂,撫尉新民。
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嶺,太祖嘉之,賜以牛米。
因诏諸徙人不能自進者,給以車牛。
遷吏部尚書。
命有司制官爵,撰朝儀,協音樂,定律令,申科禁,玄伯總而裁之,以為永式。
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統事,深為太祖所任。
勢傾朝廷。
而儉約自居,不營産業,家徒四壁;出無車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養無重膳。
太祖嘗使人密察,聞而益重之,厚加饋賜。
時人亦或譏其過約,而玄伯為之逾甚。
太祖常引問古今舊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則。
玄伯陳古人制作之體,及明君賢臣,往代廢興之由,甚合上意。
未嘗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
及太祖季年,大臣多犯威怒,玄伯獨無譴者,由于此也。
太祖曾引玄伯講《
是以諸公主皆厘降于賓附之國,朝臣子弟,雖名族美彥,不得尚焉。
尚書職罷,賜玄伯爵白馬侯,加周兵将軍,與舊功臣庾嶽、奚斤等同班,而信一寵一過之。
太祖崩,太宗未即位,清河王紹聞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賜朝士。
玄伯獨不受。
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門下,虛己訪問,以不受紹财帛,特賜帛二百匹。
長孫嵩已下鹹愧焉。
诏遣使者巡行郡國,糾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與宜都公穆觀等按之,太宗稱其平當。
又诏玄伯與長孫嵩等坐朝堂,決刑獄。
太宗以郡國豪右,大為民蠹,乃優诏徵之。
民多戀本,而長吏一逼一遣。
于是輕薄少年,因相扇動,所在聚結。
西河、建興盜賊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
太宗乃引玄伯及北新侯安同、壽光侯叔孫建、元城侯元屈等問曰:“前以兇俠亂民,故徵之京師,而守宰失于綏撫,令有逃竄。
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誅,朕欲大赦以纾之,卿等以為何如?”屈對曰:“民逃不罪而反赦之,似若有求于下,不如先誅首惡,赦其一黨一類。
”玄伯曰:“王者治天下,以安民為本,何能顧小曲直也?譬琴瑟不調,必改而更張;法度不平,亦須蕩而更制。
夫赦雖非正道,而可以權行,自秦漢以來,莫不相踵。
屈言先誅後赦,會于不能兩去,孰與一行便定。
若其赦而不改者,誅之不晚。
”太宗從之。
神瑞初,诏玄伯與南平公嵩等坐止車門右,聽理萬機事。
并州胡數萬家南掠河内,遣将軍公孫表等率師讨之,敗績。
太宗問群臣曰:“胡寇縱暴,人衆不少,表等已不能制。
若不早誅,則良民大其禍。
今既盛秋,不可為此小盜,而複興衆以廢民業。
将若之何?”玄伯對曰:“表等諸軍,不為不足,但失于處分,故使小盜假息耳。
胡衆雖盛,而無猛健主将,所謂千奴共一膽也。
宜得大将軍為胡所服信者,将數百騎,就攝表軍以讨之,賊聞之,必望風震怖。
壽光侯建,前在并州,号為威猛,胡醜畏服,諸将莫及。
”太宗從之,遂平胡寇。
尋拜天部大人,進爵為公。
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
太宗遣侍中宜都公穆觀就受遺言,更遣侍臣問疾,一夜數返。
及卒,下诏痛惜,贈司空,谥文貞公。
喪禮一依安城王叔錄俊筆事。
诏群臣及附國渠帥皆會葬,自親王以外,盡令拜送。
太和中,高祖追錄先朝功臣,以玄伯配飨廟庭。
玄伯自非朝廷文诰,四方書檄,初不染翰,故世無遺文。
尤善草隸行押之書,為世摹楷。
玄伯祖悅與範一陽一盧谌,并以博藝著名。
谌法鐘繇,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
谌傳子偃,偃傳子邈;悅傳子潛,潛傳玄伯。
世不替業。
故魏初重崔盧之書。
又玄伯之行押,特盡一精一巧,而不見遺迹。
子浩,襲爵,别有《傳》。
次子簡,字沖亮,一名覽。
好學,少以善書知名。
太祖初,曆位中書侍郎、征虜将軍,爵五等侯,參著作事。
卒。
簡弟恬,字叔玄,小名白。
曆給事中,賜爵繹幕子。
出為上一黨一太守、平南将軍、豫州刺史。
進爵一陽一武侯。
坐浩伏誅。
始玄伯因苻堅亂,欲避地江南,于泰山為張願所獲。
本圖不遂,乃作詩以自傷,而不行于時,蓋懼罪也。
及浩誅,中書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始見此詩。
允知其意,允孫綽錄于允集。
始玄伯父潛為兄渾诔手筆草本,延昌初,著作佐郎王遵業買書于市而遇得之。
計诔至今,将二百載,寶其書迹,深藏秘之。
武定中,遵業子松年以遺黃門郎季舒,人多摹拓之。
左光祿大夫姚元标以工書知名于時,見潛書,謂為過于己也。
玄伯弟徽,字玄猷。
少有文才,與勃海高演俱知名。
初徵相州别駕、中書侍郎,稍遷秘書監,賜爵貝丘侯,加龍骧将軍。
樂安王範鎮長安,世祖以範年少,而三秦民夷,恃險多變,乃選忠清舊德之士,與範俱鎮。
以徽為散騎常侍、督雍泾梁秦四州諸軍事、平西将軍、副将,行樂安王傅,進爵濟南公。
徽為政務存大體,不親小事。
一性一好人倫。
引接賓客,或談及平生,或講論道義,誨誘後進,終日不止。
以疾徵還京師。
真君四年卒,谥曰元公。
士類無不歎惜。
時清河崔寬,字景仁。
祖彤,随晉南一陽一王保避地隴右,遂仕于沮渠李皓。
父剖,字伯宗,每慷慨有懷東土,常歎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吾所庶幾。
”及世祖西巡,剖乃總率同義,使寬送款。
世祖嘉之,拜寬威遠将軍、岐一陽一令,賜爵沂水男。
遣使與寬俱西,撫一慰初附。
徵剖詣京師,未至,病卒。
高宗以剖誠著先朝,贈散騎常侍、鎮西将軍、涼州刺史、武陵公,谥曰元。
寬還京,拜散騎侍郎、甯朔将軍、安國子。
未幾,出為弘農太守。
初,寬之通款也,見司徒浩。
浩與相齒次,厚存撫之。
及浩誅,以遠來疏族,獨得不坐。
遂家于武城,居司空林舊墟,以一子繼浩弟覽妻封氏,相奉如親。
寬後襲爵武陵公、鎮西将軍,拜陝城鎮将。
二崤地險,民多寇劫。
寬一性一滑稽,誘接豪右、宿盜魁帥,與相交結,傾衿待遇,不逆微細。
是以能得民庶忻心,莫不感其意氣。
時官無祿力,唯取傍于民。
寬善撫納,招緻禮遺,大有受取,而與之者無恨。
又弘農出漆蠟竹木之饒,路與南通,販貿來往。
家産豐富,而百姓樂之。
諸鎮之中,号為能政。
及解鎮還京,民多追戀,詣阙上章者三百餘人。
書奏,高祖嘉之。
延興二年卒,年六十三,遺命薄葬,斂以時服。
長子衡,字伯玉,少以孝行著稱。
學崔浩書,頗亦類焉。
天安元年,擢為内秘書中散,班下诏命及禦所覽書,多其迹也。
衡舉李沖、李元恺、程駿等,終為名一器,世以是稱之。
承明元年,遷内都坐令,善折獄,高祖嘉之。
太和二年,襲爵武陵公,鎮西将軍。
遷給事中。
車駕巡狩,以衡為大都督長史。
衡涉獵書史,陳備禦之方,便國利民之策,凡五十餘條。
以本将軍除泰州刺史,徙爵齊郡公。
先是,河東年饑,劫盜大起。
衡至,修龔遂之法,勸課農桑,周年之間,寇盜止息。
十二年卒,年五十四。
贈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本将軍、冀州刺史,帛一千匹、谷一千斛,谥曰惠公。
衡有五子。
長子敞,字公世,襲爵,例降為侯。
自谒者仆射一出為平原相。
敞一性一狷急,與刺史楊椿疊相表列,敞坐免官。
世宗初,為钜鹿太守。
弟朏之逆,敞為黃木軍主韓文殊所藏。
其家悉見籍沒,唯敞妻李氏,以公主之甥,自随奴婢田宅二百餘口得免。
正光中,普釋禁锢,敞複爵齊郡侯,拜龍骧将軍、中散大夫。
孝昌中,趙郡太守。
卒。
敞弟鐘,字公祿,奉朝請。
弟朏之逆,以出後被原。
曆尚書郎、國子博士、司徒右長史、征北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冀州大中正。
敞亡後,鐘貪其财物,誣敞息子積等三人非兄之胤,辭訴累歲,人士嫉之。
爾朱世隆為尚書令,奏除其官,終身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