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衮 崔玄伯 鄧淵

關燈
,少有志尚,襲爵臨渭侯。

    上谷太守,入為武昌王師。

    加散騎常侍,除使持節,都督幽州廣一陽一、安樂二郡諸軍事,平東将軍,崎城鎮都大将。

    又轉和龍鎮都大将。

    所在著稱。

    還朝為中都大官。

    卒,贈征東大将軍、冀州刺史,谥康侯。

     子陵,襲爵。

    後為赤城典作都将。

    卒。

     子狀,襲。

    為中散。

    卒。

     子法,襲。

    太和中,例降為伯。

    世宗時,除懷荒鎮金城戍将。

     陵弟延,散騎常侍、左将軍、庫部尚書。

    賜爵永甯侯。

     延弟白澤,年十一,遭母憂,居喪以孝聞。

    世祖聞而嘉之。

    長而好學博通,敏于當世。

    高宗初,除中散,遷殿中曹給事中,甚見一寵一任,參預機密。

     後蠕蠕犯塞,顯祖引見群臣議之。

    尚書仆射元目辰進曰:“若車駕親行,恐京師危懼,不如持重,固守自安。

    虜懸軍深入,糧無繼運,以臣量之,自退不久,遣将追擊,破之必矣。

    ”白澤曰:“陛下欽明則天,比蹤前聖,而蠢爾荒愚,輕犯王略。

    寇乃颠沛于遠圖,我将宴安于近毒,仰惟神略,則不然矣。

    今若銮蘊親動,賊必望麾崩散,甯容仰挫神兵,坐而縱敵;萬乘之尊,嬰城自守,進失可乘之機,退非無前之義?惟陛下留神。

    ”顯祖從之,遂大破虜衆。

     白澤本字鐘葵,顯祖賜名白澤,納其女為嫔。

    出行雍州刺史,清心少欲,吏民安之。

    顯祖诏諸監臨之官,所監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與者以從坐論。

    糾告得尚書已下罪狀者,各随所糾官輕重而授之。

    白澤上表谏曰:“伏見诏書,禁尚書以下受禮者刑身,糾之者代職。

    伏惟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斯乃不易之令軌,百王之通式。

    今之都曹,古之公卿也,皆翊扶萬幾,贊徽百揆,風化藉此而平,治道由茲而穆。

    且周之下士,尚有代耕,況皇朝貴仕,而服勤無報,豈所謂祖襲堯舜,憲章文武者乎?羊酒之罰,若行不已,臣恐一奸一人窺望,忠臣懈節。

    而欲使事靜民安,治清務簡,至于委任責成,下民難辯。

    如臣愚量,請依律令舊法,稽同前典,班祿酬廉,首去亂群,常刑無赦。

    苟能如此,則升平之軌,期月可望,刑措之風,三年必緻矣。

    ”顯祖納之。

     太和初,懷州民伊祁苟初三十餘人謀反,将殺刺史。

    文明太後欲盡誅一城之民。

    白澤谏曰:“臣聞上天一愛一物之生,明王重民之命,故殺一人而取天下,仁者不為。

    且《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群兇肆虐,轘烈誅盡,合城無辜,奈何極辟?不誣十室,而況一州?或有忠焉,或有仁者,若一婬一刑濫及,殺忠與仁,斯乃西伯所以歎息于九侯,孔子所以回輪于河上。

    伏惟聖德昭明殷鑒,水鏡前禮,止迅烈之怒,抑雷霆之威,則溥天知幸矣。

    昔厲防民口,卒滅宗姬;文聽輿頌,終摧強楚。

    願不以人廢言,留神省察。

    ”太後從之。

    轉散騎常侍,遷殿中尚書。

     太和五年卒。

    诏賜帛一千匹、粟三千石,遣侍禦史營護喪事,冊贈鎮南将軍、相州刺史、廣平公,谥曰簡。

     長子倫,字天念。

    年十餘歲,入侍左右。

    稍遷護軍長史、員外常侍,轉大司農少卿、燕州大中正。

    熙平中,蠕蠕主醜奴遣使來朝,抗敵國之書,不修臣敬。

    朝議将依漢答匈奴故事,遣使報之。

    倫表曰: 臣聞古之聖王,疆理物土,辨章要甸,荒遐之俗,政所不及。

    故《禮》有壹見之文,《書》著羁縻之事。

    太祖以神武之姿,聖明之略,經略帝圖,日有不暇,遂令豎子遊魂一方,亦由中國多虞,急諸華而緩夷狄也。

    高祖光宅土中,業隆蔔世,赫雷霆之威,振熊罴之旅,方役南轅,未遑北伐。

    昔舊京烽起,虜使在郊,主上按劍,玺書不出。

    世宗運籌帷幄,開境揚旌,衣裳所及,舟車萬裡。

    于時醜類款關,上亦述尊遺志。

    今大明臨朝,澤及行葦,國富兵強,能言率職。

    何憚而為之,何求而行此?往日蕭衍通敬求和,以誠肅未純,抑而不許。

    先帝棄戎于前,陛下交夷于後,無乃上乖高祖之心,下違世宗之意。

     且虜雖慕德,亦來觀我。

    懼之以強,傥即歸附,示之以弱,窺觎或起,《春秋》所謂“以我蔔也”。

    又小人難近,夷狄無親,疏之則怨,狎之則侮,其所由來久矣。

    是以高祖、世宗知其若此,來既莫逆,去又不追。

    不一之義,于是乎在。

    必其委贽玉帛之辰,屈膝蕃方之禮,則可豐其勞賄,籍以珍物。

    至于王人遠役,銜命虜庭,優以匹敵之尊,加之相望之一寵一,恐徒生虜慢,無益聖朝。

    假令選衆而舉,使乎稱職,資郦生之辯,騁終軍之辭,憑轼下齊,長纓擊越。

    苟異曩時,猶為不願,而況極之以隆崇,申之以宴好,臣雖下愚,辄敢固執? 若事不獲已,應頒制诏,示其上下之儀;宰臣緻書,諷以歸順之道。

    若聽受忠誨,明我話言,則萬乘之盛不失位于域中,天子之一聲必籠罩于無外。

    脫或未從,焉能損益,徐舞幹戚以招之,敷文德而懷遠。

    如迷心不已,或肆犬羊,則當命辛李之将,勒衛霍之師,蕩定雲沙,掃清逋孽;飲馬瀚海之濱,镂石燕然之上,開都護,置戊己,斯亦陛下之高功,不世之盛事。

    如思按甲養民,務農安邊之術,經國之防,豈可以戎夷兼并,而遽虧典制?将取笑于當時,贻醜于來葉。

    昔文公請隧,襄後有言;荊莊問鼎,王孫是抑。

    以古方今,竊為陛下不取。

    又陛下方欲禮神岷渎,緻禮衡山,登稽嶺,窺蒼梧,而反與夷虜之君,酋渠之長,結昆弟之忻,抗分庭之義,将何以瞰文命之遐景,迹重華之高風者哉?臣以為報使甚失如彼,不報甚得如此。

    願留須臾之聽,察愚臣之言。

     不從。

     出為後将軍、肆州刺史。

    還朝,除燕州大中正。

    孝莊初,遷太常少卿,不拜,轉大司農卿。

    卒官。

     倫弟恩,奉朝請,員外郎。

     白澤弟庫,瀛州刺史、宜一陽一侯。

     庫長子蘭,累遷龍骧将軍,行光州事。

     蘭弟修虎,都牧、駕部二曹給事中,上谷公,司農少卿。

    奉使柔玄,察民疾苦。

    遷平北将軍、燕州刺史。

     度弟太,平西将軍、荊州刺史、俎一陽一侯。

     太弟那,甯遠将軍、雍城鎮将。

     崔玄伯,清河東武城人也,名犯高祖廟諱,魏司空林六世孫也。

    祖悅,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長史、關内侯。

    父潛,仕慕容暐,為黃門侍郎。

    并有才學之稱。

    玄伯少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

     苻融牧冀州,虛心禮敬,拜一陽一平公侍郎,領冀州從事,管征東記室。

    出總庶事,入為賓友,衆務修理,處斷無滞。

    苻堅聞而奇之,徵為太子舍人。

    辭以母疾不就,左遷著作佐郎。

    苻丕牧冀州,為征東功曹。

    太原郝軒,世名知人,稱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堅亡,避難于齊魯之間,為丁零翟钊及司馬昌明叛将張願所留絷。

    郝軒歎曰:“斯人而遇斯時,不因扶搖之勢,而與雀飛沉,豈不惜哉!”慕容垂以為吏部郎、尚書左丞、高一陽一内史。

    所曆著稱,立身雅正,與世不群,雖在兵亂,猶勵志笃學,不以資産為意,妻子不免饑寒。

     太祖征慕容寶,次于常山。

    玄伯棄郡,東走海濱。

    太祖素聞其名,遣騎追求。

    執送于軍門,引見與語,悅之。

    以為黃門侍郎,與張衮對總機要,草創制度。

    時司馬德宗遣使來朝,太祖将報之,诏有司博議國号。

    玄伯議曰:“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國之名。

    故虞夏商周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号随本,不複更立。

    唯商人屢徙,改号曰殷,然猶兼行,不廢始基之稱。

    故《詩》雲‘殷商之旅’,又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此其義也。

    昔漢高祖以漢王定三秦,滅強楚,故遂以漢為号。

    國家雖統北方廣漠之土,逮于陛下,應運龍飛,雖曰舊邦,受命惟新,是以登國之初,改代曰魏。

    又慕容永亦奉魏土。

    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

    臣愚以為宜号為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