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

關燈


    禧之諸女,微給資産奴婢,自餘家财,悉以分赉高肇、趙脩二家。

    其餘賜内外百官,逮于流外,多者百餘匹,下至十匹。

    于後,禧諸子每乏衣食,獨彭城王勰歲中再三赈給之。

    禧有子八人。

     長子通,字昙和。

    竊入河内,太守陸琇初與通情,既聞禧敗,乃殺之。

     通弟翼,字仲和。

    後會赦,詣阙上書,求葬其父。

    頻年泣請,世宗不許。

    翼乃與弟昌、晔奔于蕭衍。

    翼與昌,申屠氏出。

    晔,李妃所生也。

    翼容貌魁壯,風制可觀,衍甚重之,封為鹹一陽一王。

    翼讓其嫡弟晔,衍不許。

    後以為信武将軍、青冀二州刺史,鎮郁州。

    翼謀舉州入國,為衍所移。

    昌為衍直閣将軍。

     翼弟顯和,昌弟樹,後亦奔于衍。

    顯和卒于江南。

     樹,字秀和。

    美姿貌,善吐納,兼有将略。

    衍尤器之,封為魏郡王,後改封鄴王。

    數為将領,窺觎邊服。

    時揚州降衍,兵武既衆,衍将湛僧珍,慮其翻異,盡欲殺之。

    樹以家國,遂皆聽還。

    衍以樹為鎮西将軍、郢州刺史。

    爾朱榮之害百官也,樹聞之,乃請衍讨榮。

    衍乃資其士馬,侵擾境上。

    前廢帝時,竊據谯城。

    出帝初,诏禦史中尉樊子鹄為行台,率徐州刺史、大都督杜德以讨之。

    樹城守不下,子鹄使金紫光祿大夫張安期往說之,樹乃請委城還南,子鹄許之。

    樹恃誓約,不為戰備。

    杜德襲擊之,擒樹送京師,禁于永甯佛寺,未幾賜死。

     孝靜時,其子貞,自建業赴鄴,啟求葬樹,許之。

    诏贈樹侍中、都督青徐兗揚豫五州諸軍事、太師、司徒公、尚書令、揚州刺史。

    貞既葬,還于江南。

     晔,字世茂。

    衍封為桑乾王,拜散騎常侍。

    卒于秣陵。

     初,正光中诏曰:“周德崇厚,蔡仲享國;漢道仁恕,淮南畢王。

    皆所以申恩懿戚,蠲蕩舊釁,義彰曩葉,詠流前史。

    頃者,鹹一陽一、京兆王自贻禍敗,事由間惑,猶有可矜。

    兩門諸子,并可聽附屬籍。

    ”後複禧王爵,葬以王禮。

    诏晔弟坦襲,改封敷城王,邑八百戶。

    坦傲佷兇粗,從叔安豐王延明責之曰:“汝兇悖一性一與身而長,昔有宋東海王祎志一性一凡劣,時人号曰‘驢王’。

    我熟觀汝所作,亦恐不免驢号。

    ”莊帝初,還複本封。

    武定中,為太師。

    齊受禅,爵例降。

     坦弟昶,起家通直散騎常侍、琅邪縣開國公,邑五百戶。

    莊帝初,特封太原王。

    累遷鴻胪卿,超拜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天平二年薨,贈太尉公。

     子善慧,襲。

    齊受禅,爵例降。

     趙郡王幹,字思直。

    太和九年,封河南王,加衛大将軍,除侍中、中都大官。

    尋授車騎将軍、左光祿大夫,領吏部尚書。

     所生母薨,高祖诏曰:“太妃韓氏薨逝,情以傷恸。

    太妃先朝之世,位拟九嫔,豫班上族,誕我同氣。

    念此孤稚,但用感恻。

    明當暫往臨哭,可敕外備辦。

    ”遣侍禦史假節監護喪事,贈彩八百匹。

    诏曰:“季世多務,情緣理奪。

    幹既居要任,铨衡是荷,豈容遂其私志,緻曠所司。

    可遣黃門郎敦谕,令勉從王事,朕尋當與之相見。

    ”拜使持節、都督南豫郢東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将軍、開府、豫州刺史。

     及車駕南伐,以幹為使持節、車騎大将軍、都督關右諸軍事,給銅虎符十,别賜詩書。

    高祖笃一愛一諸弟,以幹總戎别道,誡之曰:“司空穆亮年器可師,散騎常侍盧淵才堪詢訪,汝其師之。

    ”尋以蕭赜死,班師。

     遷洛,改封趙郡王,除都督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征東大将軍、冀州刺史,開府如故,賜雜物五百段,又密賜黃金十斤。

    高祖親餞于近郊,诏幹曰:“夫刑獄之理,先哲所難,然既有邦國,得不自勵也。

    汝,我之懿弟,當十修厥德,光宗有魏,深思遠圖,如臨深履薄。

    若恃親重,不務世政,國有常憲,方增悲感。

    ”高祖诏以李憑為長史,唐茂為司馬,盧尚之為谘議參軍以匡弼之。

    而憑等谏诤,幹殊不納。

    州表斬盜馬人,于律過重,而尚書以幹初臨,縱而不劾。

    诏曰:“夫刑以節人,罪必無濫,故刑罰不中,民無措足。

    若必以威殺為良,則應泛通衆牧。

    苟須有禁,何得不稽之正典?又律令條憲,無聽新君加戮之文;典禮舊章,不著始臨專威之美。

    尚書曲阿朕意,實傷皇度。

    幹暗于治理,律外重刑,并可推聞。

    ” 後轉特進、司州牧。

    車駕南讨,诏幹都督中外諸軍事,給鼓吹一部,甲士三百人,出入殿門。

    幹貪一婬一不遵典法,禦史中尉李彪将糾劾之。

    會遇幹于尚書下舍,因屏左右而謂幹曰:“殿下,比有風聞,即欲起彈,恐損聖明委托之旨,若改往修來,彪當不言;脫不悛改,夕聞旦發。

    ”而幹悠然不以為意,彪乃表彈之。

    高祖省之忿惋,诏幹與北海王詳,俱随太子詣行在所。

    既至,詳獨得朝見,幹不蒙引接。

    密令左右察其意色,知無憂悔,乃親數其過,杖之一百,免所居官,以王還第。

     二十三年薨,年三十一。

    給東園秘器、斂服十五稱,贈帛三千匹,谥曰靈王,陪葬長陵。

     子谧,世宗初襲封。

    幹妃穆氏表谧母趙等悖禮愆常,不遜日甚,尊卑義阻,母子道絕。

    诏曰:“妾之于女君,猶婦人事舅姑,君臣之禮,義無乖二。

    妾子之于君母,禮加如子之恭,何得黩我風政!可付宗正,依禮治罪。

    ”谧在母喪,聽音聲飲戲,為禦史中尉李平所彈。

    遇赦,複封。

    除通直散騎常侍,加龍骧将軍,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冠軍将軍、岐州刺史。

     谧一性一嚴,暴虐下人。

    肅宗初,台使元延到其州界,以驿邏無兵,攝帥檢核。

    隊主高保願列言所有之兵,王皆私役。

    谧聞而大怒,鞭保願等五人各二百。

    數日之間,谧召近州夫,閉城四門,内外嚴固,搜掩城中,楚掠備至。

    又無事而斬六人。

    合城兇懼,衆遂大呼屯門。

    谧怖,登樓毀梯以自固。

    土人散走,城人分守四門。

    靈太後遣遊擊将軍王靖馳驿谕之。

    城人既見靖至,開門謝罪,奉送管籥。

    乃罷谧州。

    還,除大司農卿。

    又除散騎常侍、平北将軍、幽州刺史。

    谧妃胡氏,靈太後從女也。

    未發,坐毆其妃免官。

    後除都官尚書,加安南将軍。

     正光四年薨。

    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贈帛五百匹。

    高一陽一王雍,幹之母弟,啟論谧,故超贈假侍中、征南将軍、司州牧,谥曰貞景。

     子毓,字子春,襲。

    莊帝初,河一陰一遇害。

    贈衛大将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谥曰宣恭。

    無子,诏以谧弟谳子寘字景融為後,襲爵。

    及寘伯谌複封趙郡,改封平昌王。

    齊受禅,爵例降。

     谧兄谌,字興伯,一性一平和。

    自通直正員郎,遷太子庶子、司空司馬、鴻胪少卿。

    遷後将軍、肆州刺史,固辭不拜。

    改授平南将軍、光祿少卿。

    轉黃門侍郎,進号安南将軍、光祿大夫。

    出為散騎常侍、中軍将軍、相州刺史。

    罷州,除宗正卿、都官尚書。

    以親例封上蔡縣開國公,食邑四百戶,讓而不受。

    莊帝初,拜車騎将軍、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封魏郡王,食邑一千戶。

    又加侍中。

    谌本年長,應襲王封,其父靈王一寵一愛一其弟谧,以為世子。

    莊帝诏複谌封趙郡王。

    進号骠騎大将軍,加開府,遷司空公。

    出帝時,轉太保、司州牧、太尉公,又遷太師,錄尚書事。

    孝靜初,為大司馬。

    三年薨,贈假黃钺、侍中、都督、冀州刺史,谥曰孝懿。

    谌無他才識,曆位雖重,時人忽之。

     子炜,襲。

    齊受禅,爵例降。

     谧弟譚,頗強立,少為宗室所推敬。

    自羽林監出為高一陽一太守,為政嚴斷,豪右畏之。

    肅宗初,入為直閣将軍,曆太仆、宗正少卿,加冠軍将軍。

    元法僧外叛,诏譚為持節、假左将軍、别将以讨之。

    徐州平,遷光祿少卿、行南兗州事、征虜将軍、泾州刺史。

    入為武衛将軍。

    尋诏譚為都督以讨杜洛周,次于軍都,為洛周所敗。

    還,除安西将軍、秦州刺史。

    卒,贈撫軍将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谌弟谳,為人貪暴無禮。

    自羽林監遷司徒主簿。

    肅宗時,除正員郎,稍遷左将軍、太中大夫;封平鄉縣開國男,邑二百戶。

    莊帝初,河一陰一遇害。

    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子景暄,直閣将軍。

    從出帝沒于關西。

     谳弟譿,羽林監、直閣将軍。

    早卒,赗帛五百匹,贈鎮遠将軍、恆州刺史。

     廣陵王羽,字叔翻。

    太和九年封,加侍中、征東大将軍,為外都大官。

    羽少而聰慧,有斷獄之稱。

    後罷三都,羽為大理,加衛将軍,典決京師獄訟,微有聲譽。

    遷特進、尚書左仆射,又為太子太保、錄尚書事。

     高祖将南讨,遺羽持節安一撫六鎮,發其突騎,夷人甯悅。

    還領廷尉卿。

    車駕既發,羽與太尉丕留守,加使持節,語在《丕傳》。

    高祖友一愛一諸弟,及将别,不忍早分,诏羽從至雁門,乃令羽歸。

    望其稱效,故賜如意以表心。

     遷都議定,诏羽兼太尉,告于廟社。

    遷京之後,北蕃人夷多有未悟。

    羽鎮撫代京,内外肅然,高祖嘉之。

    十八年春,羽表辭廷尉,不許。

     羽奏:“外考令文,每歲終,州鎮列牧守治狀。

    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

    去十五年中,在京百僚,盡已經考為三等。

    此年便是三載,雖外有成令,而内令未班。

    内外考察,理應同等。

    臣辄推準外考,以定京官治行。

    ”诏曰:“雖内考未宣,績已久著,故《明堂》、《月令》載公卿大夫論考屬官之治,職區分著。

    三公疑 尚書三載殿最之義,此之考内,已為明矣。

    但論考之事,理在不輕,問績之方,應關朕聽,辄爾輕發,殊為躁也。

    每考之義,應在年終,既雲此年,何得春初也!今始維夏,且待至秋後。

    ” 高祖臨朝堂議政事,謂羽曰:“遷都洛一陽一,事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