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
關燈
小
中
大
鹹一陽一王趙郡王廣陵王高一陽一王北海王
獻文皇帝七男。
李思皇後生孝文皇帝。
封昭儀生鹹一陽一王禧。
韓貴人生趙郡靈王幹、高一陽一文穆王雍。
孟椒房生廣陵惠王羽。
潘貴人生彭城武宣王勰。
高椒房生北海平王詳。
勰别有傳。
鹹一陽一王禧,字永壽。
太和九年封,加侍中、骠騎大将軍、中都大官。
文明太後令曰:“自非生知,皆由學誨。
皇子皇孫,訓教不立,溫故求新,蓋有阙矣。
可于閑靜之所,别置學館,選忠信博聞之士為之師傅,以匠成之。
”高祖以諸弟典三都,誡禧等曰:“汝等國之至親,皆幼年任重,三都折獄,特宜用心。
夫未能一操一刀而使割錦,非傷錦之尤,實授刀之責。
皆可修身慎行,勿有乖爽。
”文明太後亦誡禧等曰:“汝兄繼承先業,統禦萬機,戰戰兢兢,恆恐不稱。
汝所治雖小,亦宜克念。
”高祖又曰:“周文王小心翼翼,聿懷多福。
如有周公之才,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
汝等宜小心畏慎,勿自驕怠。
”出為使持節、開府、冀州刺史,高祖餞于南郊。
又以濟一陰一王郁枉法賜死之事,遣使告禧,因而誡之。
後禧朝京師,高祖謂王公曰:“皇太後平日以朝儀阙然,遂命百官更欲撰緝,今将畢修遺志,卿等謂可行不?當各盡對,無以面從。
”禧對曰:“儀制之事,用舍各随其時,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臣謂宜述元志,備行朝式。
”高祖然之。
诏曰:“仲尼在鄉一黨一,猶尚恂恂;周文王為世子,卑躬求道。
禧等雖連萼宸晖,得不尊尚師傅也?故為置之,以加令德。
延尉卿李沖可鹹一陽一王師。
”禧将還州,高祖親餞之,賦詩叙意,加禧都督冀、相、兗、東兗、南豫、東荊六州諸軍事。
于是,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及清修之門,禧取任城王隸戶為之,深為高祖所責。
诏曰:“夫婚姻之義,曩葉攸崇;求賢擇偶,綿代斯慎。
故剛柔著于《易經》,《鵲巢》載于《詩》典,所以重夫婦之道,美一屍一鸠之德,作配君子,流芳後昆者也。
然則婚者,合二姓之好,結他族之親,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必敬慎重正而後親之。
夫婦既親,然後父子君臣、禮義忠孝,于斯備矣。
太祖龍飛九五,始稽遠則,而撥亂創業,日昃不暇。
至于諸王娉合之儀,宗室婚姻之戒,或得賢淑,或乖好逑。
自茲以後,其風漸缺,皆人乏窈窕,族非百兩,拟匹卑濫,舅氏輕微,違典滞俗,深用為歎。
以皇子茂年,宜簡令正,前者所納,可為妾媵。
将以此年為六弟娉室。
長弟鹹一陽一王禧可娉故颍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幹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娉骠騎谘議參軍荥一陽一鄭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可娉故中書博士範一陽一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娉吏部郎中荥一陽一鄭懿女。
” 有司奏冀州人蘇僧瓘等三千人,稱禧清明有惠政,請世胙冀州。
诏曰:“利建雖古,未必今宜;經野由君,理非下請。
邑采之封,自有别式。
”入除司州牧、都督司豫荊郢洛東荊六州諸軍事,開府如故,賜帛二千匹、粟五千斛。
诏以禧元弟之重,食邑三千戶,自餘五王皆食邑二千戶。
高祖引見朝臣,诏之曰:“卿等欲令魏朝齊美于殷周,為令漢晉獨擅于上代?”禧曰:“陛下聖明禦運,實願邁迹前王。
”高祖曰:“若然,将以何事緻之?為欲修身改俗,為欲仍染前事?”禧對曰:“宜應改舊,以成日新之美。
”高祖曰:“為欲止在一身,為欲傳之子孫?”禧對曰:“既蔔世靈長,願欲傳之來葉。
”高祖曰:“若然,必須改作,卿等當各從之,不得違也。
”禧對曰:“上命下從,如風一靡一草。
”高祖曰:“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年三十以上,習一性一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
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漸習,風化可新。
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複成被發之人。
王公卿士,鹹以然不?”禧對曰:“實如聖旨,宜應改易。
”高祖曰:“朕嘗與李沖論此。
沖言:‘四方之語,竟知誰是?帝者言之,即為正矣,何必改舊從新。
’沖之此言,應合死罪。
”乃謂沖曰:“卿實負社稷,合令禦史牽下。
”沖免冠陳謝。
又引見王公卿士,責留京之官曰:“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
我徂東山,雖不三年,既離寒暑,卿等何為而違前诏?”禧對曰:“陛下聖過堯舜,光化中原。
臣雖仰禀明規,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經,敷贊帝則?舛違之罪,實合刑憲。
”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當須庭論,如何入則順旨,退有不從?昔舜語禹: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其卿等之謂乎?” 尋以禧長兼太尉公。
後高祖幸禧第,謂司空穆亮、仆射李沖曰:“既有天地,又有君臣,太尉位居台铉,在冢宰之上,三槐九棘,不可久空。
元弟禧雖在事不長,而戚連皇極,且長兼太尉,以和饪鼎。
朕常恐君有空授之名,臣贻彼己之刺。
今幸其宅,徒屈二賓,良以為愧。
” 高祖有事于方澤,質明,群臣問起居。
高祖曰:“昨日方澤,殊自大暑,遇天雲廕密,行人差得無弊。
”禧對曰:“陛下德感天地,故雲物凝彩,雖複雨師氵麗掃,風伯清塵,豈過于此!”高祖曰:“伊洛南北之中,此乃天地氤氲,一陰一陽一風雨之所交會,自然之應,非寡德所能緻此。
” 高祖笃于兄弟,以禧次長,禮遇優隆,然亦知其一性一貪,每加切誡,雖當時遵奉,而終不改一操一。
禧表曰:“國朝偃武崇文,偏舍來久,州鎮兵人,或有雄勇,不閑武藝。
今取歲暮之暇,番上之日,訓其兵法。
弓矢幹槊,三分并教,使人閑其能,臨事無阙。
”诏曰:“雖雲教武,未練其方,既一逼一北行,卒聞教武,脫生群惑,且可停之。
”後從平漢一陽一,以克南一陽一之勳,加侍中,正太尉。
及高祖崩,禧受遺輔政。
雖為宰輔之首,而從容推委,無所是非,而潛受賄賂,一陰一為威惠者,禧特甚焉。
是年,八座奏增邑千戶,世宗從之,固辭不受。
禧一性一驕奢,貪一婬一财色,姬妾數十,意尚不已,衣被繡绮,車乘鮮麗,猶遠有簡娉,以恣其情。
由是昧求貨賄,奴婢千數,田業鹽鐵遍于遠近,臣吏僮隸,相繼經營。
世宗頗惡之。
景明二年春,禧等為将礿祭入齋,世宗诏領軍于烈,率左右召禧等入于光極殿。
诏曰:“恪雖寡昧,忝承寶曆,比纏尪疹,實憑諸父,苟延視息,奄涉三齡。
父等歸遜殷勤,今便親攝百揆,且還府司,當别處分。
”尋诏曰:“朕以寡昧,夙罹闵兇,憂茕在疚,罔知攸濟。
實賴先帝聖德,遺澤所覃,宰輔忠賢,劬勞王室,用能撫和上下,肅清内外。
乃式遵複子,歸政告遜,辭理懇至,邈然難奪。
便當勵茲空乏,親覽機務。
王尊惟元叔,道一性一淵凝,可進位太保,領太尉;司空北海王季父英明,聲略茂舉,可大将軍、錄尚書事。
” 世宗既覽政,禧意不安。
而其國齊帥劉小倍,每稱左右言欲誅禧。
禧聞而歎曰:“我不負心,天家豈應如此!”由是常懷憂懼。
加以趙脩專一寵一,王公罕得進見。
禧遂與其妃兄兼給事黃門侍郎李伯尚謀反。
時世宗幸小一平津,禧在城西小宅。
初欲勒兵直入金墉,衆懷沮異,禧心因緩。
自旦達晡,計不能決,遂約不一洩而散。
武興王楊集始出便馳告,而禧意不疑。
乃與臣妾向彙池别墅,遣小倍奉啟,雲“檢行田牧”。
小倍至邙嶺,已逢軍人,怪小倍赤衣,将欲殺害。
小倍困迫,言欲告反,乃緩之。
禧是夜宿于洪池,大風暴雨,拔樹折木。
禧不知事露。
其夜,或說禧曰:“殿下集衆圖事,見意而停,恐必漏洩,今夕何宜自寬。
恐危禍将至。
”禧曰:“有此軀命,應知自惜,豈待人言。
”又說曰:“殿下兒婦已渡河,兩頭不相知,今俯眉自安,不其危乎!”禧曰:“初遣去日,今如行人渡河,聽我動靜。
我久已遣人追之,計今應還。
”而尹仵期與禧長子通已入河内郡,列兵仗,放囚徒。
而将士所在追禧。
禧自洪池東南走,僮仆不過數人,左右從禧者,唯兼防閣尹龍一虎。
禧憂迫不知所為,謂龍一虎曰:“吾愦愦不能堪,試作一謎,當思解之,以釋毒悶。
”龍一虎欻憶舊謎雲:“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
”都不有心于規刺也。
禧亦不以為諷己,因解之曰:“此是眼也。
”而龍一虎謂之是箸。
渡洛水,至柏谷塢,從者唯禧二舅及龍一虎而已。
顧謂龍一虎曰:“凡夫尚有節義,相為取死,汝可勉心,作與太尉公同死計。
”龍一虎曰:“龍一虎東野常人,遭殿下寬明,接處左右。
今屬危難,恨無遠計匡濟聖躬,若與殿下同命,雖死猶生。
”俄而禧被擒獲,送華林都亭。
世宗親問事源,著千斤鎖格龍一虎,羽林掌衛之。
初,高祖閑宴,從容言于禧等:“我後子孫,邂逅不逮,汝等觀望輔取之理,無令他人有也。
”禧臨盡,雖言不次第,猶尚泣涕,追述先旨,然畏迫喪志,不能慷慨有所感激也。
及與諸妹公主等訣,言及一二一愛一妾。
公主哭且罵之雲:“坐多取此婢輩,貪逐财物,畏罪作反,緻今日之事,何複囑問此等!”禧愧而無言,遂賜死私第。
其宮人歌曰:“可憐鹹一陽一王,奈何作事誤。
金一床一玉幾不能眠,夜蹋霜與露。
洛水湛湛彌岸長,行人那得渡?”其歌遂流至江表,北人在南者,雖富貴,弦管奏之,莫不灑泣。
同謀誅斬者數十人,潛瘗禧于北邙。
絕其諸子屬籍
李思皇後生孝文皇帝。
封昭儀生鹹一陽一王禧。
韓貴人生趙郡靈王幹、高一陽一文穆王雍。
孟椒房生廣陵惠王羽。
潘貴人生彭城武宣王勰。
高椒房生北海平王詳。
勰别有傳。
鹹一陽一王禧,字永壽。
太和九年封,加侍中、骠騎大将軍、中都大官。
文明太後令曰:“自非生知,皆由學誨。
皇子皇孫,訓教不立,溫故求新,蓋有阙矣。
可于閑靜之所,别置學館,選忠信博聞之士為之師傅,以匠成之。
”高祖以諸弟典三都,誡禧等曰:“汝等國之至親,皆幼年任重,三都折獄,特宜用心。
夫未能一操一刀而使割錦,非傷錦之尤,實授刀之責。
皆可修身慎行,勿有乖爽。
”文明太後亦誡禧等曰:“汝兄繼承先業,統禦萬機,戰戰兢兢,恆恐不稱。
汝所治雖小,亦宜克念。
”高祖又曰:“周文王小心翼翼,聿懷多福。
如有周公之才,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
汝等宜小心畏慎,勿自驕怠。
”出為使持節、開府、冀州刺史,高祖餞于南郊。
又以濟一陰一王郁枉法賜死之事,遣使告禧,因而誡之。
後禧朝京師,高祖謂王公曰:“皇太後平日以朝儀阙然,遂命百官更欲撰緝,今将畢修遺志,卿等謂可行不?當各盡對,無以面從。
”禧對曰:“儀制之事,用舍各随其時,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臣謂宜述元志,備行朝式。
”高祖然之。
诏曰:“仲尼在鄉一黨一,猶尚恂恂;周文王為世子,卑躬求道。
禧等雖連萼宸晖,得不尊尚師傅也?故為置之,以加令德。
延尉卿李沖可鹹一陽一王師。
”禧将還州,高祖親餞之,賦詩叙意,加禧都督冀、相、兗、東兗、南豫、東荊六州諸軍事。
于是,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及清修之門,禧取任城王隸戶為之,深為高祖所責。
诏曰:“夫婚姻之義,曩葉攸崇;求賢擇偶,綿代斯慎。
故剛柔著于《易經》,《鵲巢》載于《詩》典,所以重夫婦之道,美一屍一鸠之德,作配君子,流芳後昆者也。
然則婚者,合二姓之好,結他族之親,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必敬慎重正而後親之。
夫婦既親,然後父子君臣、禮義忠孝,于斯備矣。
太祖龍飛九五,始稽遠則,而撥亂創業,日昃不暇。
至于諸王娉合之儀,宗室婚姻之戒,或得賢淑,或乖好逑。
自茲以後,其風漸缺,皆人乏窈窕,族非百兩,拟匹卑濫,舅氏輕微,違典滞俗,深用為歎。
以皇子茂年,宜簡令正,前者所納,可為妾媵。
将以此年為六弟娉室。
長弟鹹一陽一王禧可娉故颍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幹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娉骠騎谘議參軍荥一陽一鄭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可娉故中書博士範一陽一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娉吏部郎中荥一陽一鄭懿女。
” 有司奏冀州人蘇僧瓘等三千人,稱禧清明有惠政,請世胙冀州。
诏曰:“利建雖古,未必今宜;經野由君,理非下請。
邑采之封,自有别式。
”入除司州牧、都督司豫荊郢洛東荊六州諸軍事,開府如故,賜帛二千匹、粟五千斛。
诏以禧元弟之重,食邑三千戶,自餘五王皆食邑二千戶。
高祖引見朝臣,诏之曰:“卿等欲令魏朝齊美于殷周,為令漢晉獨擅于上代?”禧曰:“陛下聖明禦運,實願邁迹前王。
”高祖曰:“若然,将以何事緻之?為欲修身改俗,為欲仍染前事?”禧對曰:“宜應改舊,以成日新之美。
”高祖曰:“為欲止在一身,為欲傳之子孫?”禧對曰:“既蔔世靈長,願欲傳之來葉。
”高祖曰:“若然,必須改作,卿等當各從之,不得違也。
”禧對曰:“上命下從,如風一靡一草。
”高祖曰:“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年三十以上,習一性一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
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漸習,風化可新。
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複成被發之人。
王公卿士,鹹以然不?”禧對曰:“實如聖旨,宜應改易。
”高祖曰:“朕嘗與李沖論此。
沖言:‘四方之語,竟知誰是?帝者言之,即為正矣,何必改舊從新。
’沖之此言,應合死罪。
”乃謂沖曰:“卿實負社稷,合令禦史牽下。
”沖免冠陳謝。
又引見王公卿士,責留京之官曰:“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
我徂東山,雖不三年,既離寒暑,卿等何為而違前诏?”禧對曰:“陛下聖過堯舜,光化中原。
臣雖仰禀明規,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經,敷贊帝則?舛違之罪,實合刑憲。
”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當須庭論,如何入則順旨,退有不從?昔舜語禹: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其卿等之謂乎?” 尋以禧長兼太尉公。
後高祖幸禧第,謂司空穆亮、仆射李沖曰:“既有天地,又有君臣,太尉位居台铉,在冢宰之上,三槐九棘,不可久空。
元弟禧雖在事不長,而戚連皇極,且長兼太尉,以和饪鼎。
朕常恐君有空授之名,臣贻彼己之刺。
今幸其宅,徒屈二賓,良以為愧。
” 高祖有事于方澤,質明,群臣問起居。
高祖曰:“昨日方澤,殊自大暑,遇天雲廕密,行人差得無弊。
”禧對曰:“陛下德感天地,故雲物凝彩,雖複雨師氵麗掃,風伯清塵,豈過于此!”高祖曰:“伊洛南北之中,此乃天地氤氲,一陰一陽一風雨之所交會,自然之應,非寡德所能緻此。
” 高祖笃于兄弟,以禧次長,禮遇優隆,然亦知其一性一貪,每加切誡,雖當時遵奉,而終不改一操一。
禧表曰:“國朝偃武崇文,偏舍來久,州鎮兵人,或有雄勇,不閑武藝。
今取歲暮之暇,番上之日,訓其兵法。
弓矢幹槊,三分并教,使人閑其能,臨事無阙。
”诏曰:“雖雲教武,未練其方,既一逼一北行,卒聞教武,脫生群惑,且可停之。
”後從平漢一陽一,以克南一陽一之勳,加侍中,正太尉。
及高祖崩,禧受遺輔政。
雖為宰輔之首,而從容推委,無所是非,而潛受賄賂,一陰一為威惠者,禧特甚焉。
是年,八座奏增邑千戶,世宗從之,固辭不受。
禧一性一驕奢,貪一婬一财色,姬妾數十,意尚不已,衣被繡绮,車乘鮮麗,猶遠有簡娉,以恣其情。
由是昧求貨賄,奴婢千數,田業鹽鐵遍于遠近,臣吏僮隸,相繼經營。
世宗頗惡之。
景明二年春,禧等為将礿祭入齋,世宗诏領軍于烈,率左右召禧等入于光極殿。
诏曰:“恪雖寡昧,忝承寶曆,比纏尪疹,實憑諸父,苟延視息,奄涉三齡。
父等歸遜殷勤,今便親攝百揆,且還府司,當别處分。
”尋诏曰:“朕以寡昧,夙罹闵兇,憂茕在疚,罔知攸濟。
實賴先帝聖德,遺澤所覃,宰輔忠賢,劬勞王室,用能撫和上下,肅清内外。
乃式遵複子,歸政告遜,辭理懇至,邈然難奪。
便當勵茲空乏,親覽機務。
王尊惟元叔,道一性一淵凝,可進位太保,領太尉;司空北海王季父英明,聲略茂舉,可大将軍、錄
” 世宗既覽政,禧意不安。
而其國齊帥劉小倍,每稱左右言欲誅禧。
禧聞而歎曰:“我不負心,天家豈應如此!”由是常懷憂懼。
加以趙脩專一寵一,王公罕得進見。
禧遂與其妃兄兼給事黃門侍郎李伯尚謀反。
時世宗幸小一平津,禧在城西小宅。
初欲勒兵直入金墉,衆懷沮異,禧心因緩。
自旦達晡,計不能決,遂約不一洩而散。
武興王楊集始出便馳告,而禧意不疑。
乃與臣妾向彙池别墅,遣小倍奉啟,雲“檢行田牧”。
小倍至邙嶺,已逢軍人,怪小倍赤衣,将欲殺害。
小倍困迫,言欲告反,乃緩之。
禧是夜宿于洪池,大風暴雨,拔樹折木。
禧不知事露。
其夜,或說禧曰:“殿下集衆圖事,見意而停,恐必漏洩,今夕何宜自寬。
恐危禍将至。
”禧曰:“有此軀命,應知自惜,豈待人言。
”又說曰:“殿下兒婦已渡河,兩頭不相知,今俯眉自安,不其危乎!”禧曰:“初遣去日,今如行人渡河,聽我動靜。
我久已遣人追之,計今應還。
”而尹仵期與禧長子通已入河内郡,列兵仗,放囚徒。
而将士所在追禧。
禧自洪池東南走,僮仆不過數人,左右從禧者,唯兼防閣尹龍一虎。
禧憂迫不知所為,謂龍一虎曰:“吾愦愦不能堪,試作一謎,當思解之,以釋毒悶。
”龍一虎欻憶舊謎雲:“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
”都不有心于規刺也。
禧亦不以為諷己,因解之曰:“此是眼也。
”而龍一虎謂之是箸。
渡洛水,至柏谷塢,從者唯禧二舅及龍一虎而已。
顧謂龍一虎曰:“凡夫尚有節義,相為取死,汝可勉心,作與太尉公同死計。
”龍一虎曰:“龍一虎東野常人,遭殿下寬明,接處左右。
今屬危難,恨無遠計匡濟聖躬,若與殿下同命,雖死猶生。
”俄而禧被擒獲,送華林都亭。
世宗親問事源,著千斤鎖格龍一虎,羽林掌衛之。
初,高祖閑宴,從容言于禧等:“我後子孫,邂逅不逮,汝等觀望輔取之理,無令他人有也。
”禧臨盡,雖言不次第,猶尚泣涕,追述先旨,然畏迫喪志,不能慷慨有所感激也。
及與諸妹公主等訣,言及一二一愛一妾。
公主哭且罵之雲:“坐多取此婢輩,貪逐财物,畏罪作反,緻今日之事,何複囑問此等!”禧愧而無言,遂賜死私第。
其宮人歌曰:“可憐鹹一陽一王,奈何作事誤。
金一床一玉幾不能眠,夜蹋霜與露。
洛水湛湛彌岸長,行人那得渡?”其歌遂流至江表,北人在南者,雖富貴,弦管奏之,莫不灑泣。
同謀誅斬者數十人,潛瘗禧于北邙。
絕其諸子屬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