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

關燈
所昵,及劉騰、元叉隔絕二宮,矯诏殺怿,熙乃起兵。

    上表曰:“臣聞安危無常,時有休否。

    臣早屬休明,晚逢多難。

    自皇基綿茂,九葉承光,高祖、世宗,徽明相襲。

    皇太後聖敬自天,德同馬鄧;至尊神睿纂禦,神鑒燭遠。

    四海晏如,八表歸化。

    而領軍将軍元叉一寵一藉外親,叨榮左右,豺狼為心,飽便反齧。

    遂使二宮阻隔,溫清阙禮。

    又太傅清河王橫被屠害,緻使忠臣烈士,喪氣阙庭;親賢宗戚,憤恨内外。

    妄指鹿馬,孰能逾之;王董權一逼一,方此非譬。

    臣仰瞻雲阙,泣血而生,以細草不除,将為爛漫。

    況叉悖逆如此,孰可忍之!臣忝籍枝萼,思盡力命,碎首屠肝,甘之若荠。

    今辄起義兵,實甲八萬,大徒既進,文武争先,與并州刺史、城一陽一王徽,恆州刺史、廣一陽一王淵,徐州刺史、齊王蕭寶夤等,同以今月十四日俱發。

    庶仰憑祖宗之靈,俯罄義夫之命,掃翦兇醜,更清京邑。

    臣親總三軍,星邁赴難,置兵溫城,伏聽天旨。

    王公宰輔,或世著忠烈,或宿佩恩顧,如能同力,翦除元叉,使太後至尊忻然奉對者,臣即解甲散兵,赴謝朝阙。

    臣雖才乖昔人,位居蕃屏,甯容坐觀一奸一醜,虛受榮祿哉!”熙兵起甫十日,為其長史柳元章、别駕遊荊、魏郡太守李孝怡率諸城人,鼓噪而入,殺熙左右四十餘人,執熙,置之高樓,并其子弟。

    叉遣尚書左丞盧同斬之于鄴街,傳首京師。

     始熙妃于氏知熙必敗,不從其謀,自初哭泣不絕,至于熙死。

    熙臨刑為五言詩,示其僚吏曰:“義實動君子,主辱死忠臣。

    何以明是節?将解七尺身。

    ”與知友别曰:“平生方寸心,殷勤屬知己。

    從今一銷化,悲傷無極已。

    ” 熙既蕃王之貴,加有文學,好奇一愛一異,交結偉俊,風氣甚高,名美當世,先達後進,多造其門。

    始熙之鎮鄴也,知友才學之士袁翻、李琰、李神俊、王誦兄弟、裴敬憲等鹹餞于河梁,賦詩告别。

    及熙将死,複與知故書曰:“吾與弟并蒙皇太後知遇,兄據大州,弟則入侍,殷勤言色,恩同慈母。

    今皇太後見廢北宮,太傅清河王橫受屠酷,主上幼年,獨在前殿。

    君親如此,無以自安,故率兵民建大義于天下。

    但智力淺短,旋見囚執,上慚朝廷,下愧相知。

    本以名義幹心,不得不爾,流腸碎首,複何言哉!昔李斯憶上蔡黃犬,陸機想華亭鶴唳,豈不以恍惚無際,一去不還者乎?今欲對秋月,臨春風,藉芳草,廕花樹,廣召名勝,賦詩洛濱,其可得乎?凡百君子,各敬爾宜,為國為身,善勖名節,立功立事,為身而已,吾何言哉!”時人憐之。

     又熙于任城王澄薨前,夢有人告之曰:“任城當死。

    死後二百日外,君亦不免。

    若其不信,試看任城家。

    ”熙夢中顧瞻任城第舍,四面牆崩,無遺堵焉。

    熙惡之,覺而以告所親。

    及熙之死也,果如所夢。

    兄弟三人,每從英征伐,在軍貪暴,或因迎降逐北,至有斬殺無辜,多增首級,以為功狀。

    又于忠之誣郭祚、裴植也,忠意未決害之,由熙勸獎,遂至極法,世以為冤。

    及熙之禍,議者以為有報應焉。

     靈太後反政,贈使持節、都督冀定瀛相幽五州諸軍事、大将軍、太尉公、冀州刺史,增本封一千戶,谥曰文莊王。

     長子景獻,次仲獻,次叔獻,并與熙同被害。

    後贈景獻中軍将軍、青州刺史,葬以王禮;仲獻左将軍、兗州刺史;叔獻右将軍、齊州刺史。

     叔獻弟叔仁,以年幼獲全,與母于氏徙朔州。

    孝昌初,靈太後诏叔仁歸京師,還其财宅,襲先爵。

    除征虜将軍、通直散騎常侍。

    孝莊初,遇害于河一陰一,贈衛大将軍、儀同三司、并州刺史。

     子琳,襲。

    齊受禅,爵例降。

     熙弟誘,字惠興。

    自員外郎稍遷通直郎、太子中庶子、征虜将軍、衛尉少卿,出為右将軍、南秦州刺史。

    叉斬之于岐州,妻子得不坐。

    追贈車騎大将軍、雍州刺史,後贈儀同三司,追封都昌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戶,谥曰恭。

     子始伯,襲。

    給事中。

    齊受禅,爵例降。

     誘弟略,字俊興。

    才氣劣于熙,而有和邃之譽。

    自員外郎稍遷羽林監、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将軍、給事黃門侍郎。

     清河王怿死後,叉黜略為懷朔鎮副将。

    未及赴任,會熙起兵,與略書來去。

    尋值熙敗,略遂潛行,自托舊識河内司馬始賓。

    始賓便為荻筏,夜與略俱渡盟津,詣上一黨一屯留縣栗法光。

    法光素敦信義,忻而納之。

    略舊識刁雙時為西河太守,略複歸之。

    停止經年,雙乃令從子昌送略潛遁江左。

    蕭衍甚禮敬之,封略為中山王,邑一千戶,宣城太守。

     俄而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南叛,州内士庶皆為法僧擁一逼一。

    衍乃以略為大都督,令詣彭城,接誘初附。

    略至,屯于河南,為安樂王鑒所破,略唯數十騎入城。

    衍尋遣其豫章王綜鎮徐州,徵略與法僧同還。

    略雖在江南,自以家禍,晨夜哭泣,身若居喪。

    又惡法僧為人,與法僧言,未嘗一笑。

    衍複除略衡州刺史,未行。

    會綜以城歸國,綜長史江革、司馬祖恆、将士五千人悉見擒虜。

    肅宗敕有司悉遣革等還南,因以徵略。

    衍乃備禮遣之。

     略之将還也,衍為置酒餞别,賜金銀百斤,衍之百官,悉送别江上,遣其右衛徐确率百餘人送至京師。

    肅宗诏光祿大夫刁雙境首勞問,又敕徐州賜絹布各一千匹。

    除略侍中、義一陽一王,食邑一千戶。

    還達石人驿亭,诏宗室、親一黨一、内外百官先相識者,聽迎之近郊。

    賜帛三千匹,宅一區,粟五千石,奴婢三十人。

    其司馬始賓除給事中、領直後,栗法光本縣令,刁昌東平太守,刁雙西兗州刺史。

    其略所至,一餐一宿之處,無不沾賞。

     尋改封東平王,又拜車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領左衛将軍,侍中如故。

    又本官領國子祭酒,遷大将軍、尚書令。

    靈太後甚一寵一任之,其見委信,殆與元徽相埒。

    于時天下多事,軍國萬端,略守常自保,無他裨益,唯唯具臣而已。

     爾朱榮,略之姑夫,略素所輕忽;略又一黨一于鄭俨、徐纥,榮兼銜之。

    榮入洛也,見害于河一陰一。

    贈以本官,加太保、司空、徐州刺史,谥曰文貞。

     子景式,襲。

    武定中,北廣平太守。

    齊受禅,爵例降。

     略弟纂,字紹興,頗有将略。

    為司徒祭酒。

    聞熙舉兵,因逃奔于鄴,至即見擒,與熙俱死。

    追封北平縣公,贈安北将軍、恆州刺史,改封高唐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

    子子獻,襲。

    卒于泾州司馬。

     熙異母弟義興,出後叔父并洛。

    肅宗初,除員外散騎侍郎。

    及熙之遇害也,義興以别後,故得不坐。

    稍遷輔國将軍、通直散騎常侍。

    孝莊初,于河一陰一遇害。

    贈中軍将軍、瀛州刺史。

    後贈散騎常侍、征東将軍,餘如故。

    義興妻,趙郡李氏。

    李頗有婦工,為爾朱榮妻所親一昵。

    永安中,追封義興燕郡王,邑五百戶。

    尋改封钜鹿王,又改封武邑王。

     子述,襲。

    天平中,通直郎。

    齊受禅,爵例降。

     英弟怡,起家步兵校尉,轉城門校尉,遷鄯善鎮将。

    所在貪暴,為有司所糾,逃竄得免。

    延昌中,卒。

    莊帝初,以爾朱榮婦兄,超贈骠騎大将軍、太尉公、雍州刺史、扶風王。

     長子肅,起家員外散騎侍郎,轉直寝。

    莊帝初,封肅魯郡王,邑千戶。

    除散騎常侍,出為後将軍、廣州刺史。

    後除衛将軍、肆州刺史。

    其弟晔僭立,拜肅侍中、太師、錄尚書事。

    尋改除使持節、都督青膠光齊南青五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東南道大行台、青州刺史,不行。

    永熙二年薨。

    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并恆二州諸軍事、本将軍、司徒公、并州刺史。

     子道與,襲。

    除前将軍。

    齊受禅,爵例降。

     晔字華興,小字盆子。

    一性一輕躁,有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