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
關燈
小
中
大
衍司州刺史蔡道恭聞英将至,遣其骁騎将軍楊由率城外居民三千餘家,于城西南十裡賢首山即嶺為三栅,作表裡之勢。
英勒諸軍圍賢首壘,焚其栅門。
楊由乃驅水牛,從營而出,繼之以兵。
軍人避牛,師遂退下。
尋分兵圍守。
其夜,栅民任馬駒斬由以降。
三軍館谷,降民安堵。
蕭衍遣其平西将軍曹景宗、後将軍王僧炳等率步騎三萬來救義一陽一。
僧炳統衆二萬據鑿岘,景宗率一萬繼後。
英遣冠軍将軍元逞、揚烈将軍曹文敬進據樊城以抗之。
英部勒将士,掎角讨之,大破僧炳軍,俘斬四千餘人。
英又于士雅山結壘,與景宗相抗,分遣諸統,伏于四山,示之以弱。
衍将馬仙琕率衆萬餘,來掩英營。
英命諸軍僞北誘之,既至平地,統軍傅永等三軍擊之,賊便奔退。
進擊潰之,斬首二千三百級,斬賊羽林監軍鄧終年。
仙琕又率一萬餘人,重來決戰。
英勒諸将,随便分擊,又破之,複斬賊将陳秀之。
統軍王買奴别破東嶺之陣,斬首五百。
道恭憂死,骁騎将軍、行州事蔡靈恩複憑窮城,短兵日接。
景宗、仙琕知城将拔,盡銳決戰,一日三交,皆大敗而返。
靈恩勢窘,遂降。
三關戍聞之,亦棄城而走。
诏曰:“知賊城已下,複克三關,展威辟境,聲略宣振,公私稱泰,良以欣然。
将軍淵規内斷,忠谟外舉,受律揚旌,克申廟算,雖方叔之制蠻荊,召虎之掃淮浦,匹茲蔑如也。
新州初附,宜廣經略,想善加檢督,必令周固,有所委付,然後凱旋耳。
”初,高祖之平漢一陽一,英有戰功,許複其封,反為顯達所敗,遂寝。
是役也,世宗大悅,乃複之,改封中山王,食邑一千戶。
遣大使、鴻胪少卿睦延吉持節就拜。
英送蔡靈恩及衍尚書郎蔡僧勰,前軍将軍、義一陽一太守馮道要,遊擊将軍鮑懷慎,天門太守王承伯,平北府司馬宗象,平北府谘議參軍伏粲,給事中、甯朔将軍蔡道基,中兵參軍龐脩等數十人。
诏曰:“會平江南,此等便可放歸也。
”英既還,世宗引見,深嘉勞之,後增封一千戶。
蕭衍遣将軍寇肥梁,诏英使持節,加散騎常侍,征南将軍、都督揚徐二道諸軍事,率衆十萬讨之,所在皆以便宜從事。
诏英曰:“賊勢滋甚,圍一逼一肥梁,邊将後規,以至于此。
故有斯舉,必期勝捷,而出軍淹滞,肥梁已陷。
聞之惋懑,實乖本圖。
今衆軍雲集,十有五萬,進取之方,其算安在?克殄之期,複當遠近?竟以幾日可至賊所?必勝之規,何者為先?故遣步兵校尉、領中書舍人王雲指取機要。
”英表陳事機。
乃擊破一陰一陵,斬衍将二十五人及虜首五千餘級。
又頻破賊軍于梁城,斬其支将四十二人,殺獲及溺死者将五萬。
衍中軍大将軍、臨川王蕭宏,尚書右仆射柳惔等大将五人沿淮南走,凡收米三十萬石。
诏勞英曰:“知大摧鲸寇,威振南海,江浦無塵,三楚卷壒,聲被荒隅,同軌斯始。
公私慶慰,良副朕懷。
便當乘威藉響,長驅吳會,翦拉遺燼,截彼東南也。
” 英追至于馬頭,衍馬頭戍主委城遁走,遂圍鐘離。
诏曰:“師行已久,士馬疲瘠,賊城險固,卒難攻屠。
冬春之交,稍非勝便,十萬之衆,日費無赀。
方圖後舉,不待今事。
且可密裝徐嚴,為振旅之意,整疆完土,開示威略。
左右蠻楚,素應逃亡,或竄山湖,或難制掠。
若兇渠黠一黨一,有須翦除者,便可撲掃,以清疆界。
如其強狡憑阻,未易緻力者,亦不煩肆兵。
凱旋遲近,不複委曲。
”英表曰:“臣奉辭伐罪,志殄逋寇,想敵量攻,期至二月将末三月之初,理在必克。
但自此月一日以來,霖雨連并,可謂天違人願。
然王者行師,舉動不易,不可以少緻睽淹,便生異議。
臣亦谛思:若入三月已後,天睛地燥,憑陵是常。
如其連雨仍接,不得進攻者,臣已更高邵一陽一之橋,防其泛突。
意外洪長,慮其破橋,臣亦部分造船,複于鐘離城随水狹處,營造浮橋,至三月中旬,橋必克成。
晴則攻騰,雨則圍守,水陸二圖,以得為限。
實願朝廷特開遠略,少複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诏曰:“大軍野次,已成勞久,攻守之方,理可豫見。
比頻得啟,制勝不過暮春,及省後表,複期孟夏之末。
彼土蒸濘,無宜久淹。
勢雖必取,乃将軍之深計;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憂。
故遣主書曹道往觀軍勢,使還,一一具聞。
”及道還,英猶表雲“可克”。
四月,水盛破橋,英及諸将狼狽奔走,士衆沒者十有五六。
英至揚州,遣使送節及衣冠、貂蟬、章绶。
诏以付典。
有司奏英經算失圖,案劾處死。
诏恕死為民。
後京兆王愉反,英複王封,邑一千戶,除使持節,假征東将軍、都督冀州諸軍事。
英未發而冀州已平。
時郢州治中督榮祖潛引蕭衍軍,以義一陽一應之,三關之戍,并據城降衍。
郢州刺史婁悅嬰城自守。
懸瓠城民白早生等殺豫州刺史司馬悅,據城南叛。
衍将齊苟仁率衆守懸瓠。
悅子尚華一陽一公主,并為所劫。
诏英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假征南将軍,出自汝南。
世宗引英謂之曰:“婁悅綏禦失和,铨衡暗于簡授,故使郢民引寇,關戍外奔,義一陽一孤窘,有倒懸之切。
王,國之召虎,威名宿震,故屈王親總元戎,掃清氛穢。
昔衛霍以匈奴之故,居無甯歲;今南疆不靖,王不得以屢勞為辭也。
”英對曰:“臣才非韓白,識暗孫吳,徒以宗室之長,頻荷推毂之寄。
規略淺短,失律喪師,宜章子反之戮,以謝天下。
陛下慈深念屢,一愛一等鐘牛,使臣得同荀伯,再生明世。
誓追孟氏,以報複為期。
關郢微寇,何足平殄?滅賊方略,已在臣目中,願陛下勿勞聖慮也。
”世宗曰:“截彼東南,再清随楚,所望于将軍。
鐘離一眚,豈足以損大德。
今王董彼三軍,朕無憂矣。
” 世宗以邢巒頻破早生,诏英南赴義一陽一。
英以衆少,累表請軍,世宗弗許。
而英辄與邢巒分兵共攻懸瓠,克之,乃引軍而進。
初苟仁之據懸瓠,衍甯朔将軍張道凝等率衆據楚城,聞英将至,棄城南走。
英追擊,斬道凝及衍虎贲中郎曹苦生,盡俘其衆。
既次義一陽一,将取三關,英策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克一關,兩關不待攻而定。
攻難不如攻易,東關易攻,宜須先取,即黃石公所謂戰如風發,攻如河決。
”英恐其并力于東,乃使長史李華率五統向西關,分其兵勢。
身督諸軍向東關。
先是,馬仙琕使雲騎将軍馬廣率衆拒屯于長薄,軍主胡文超别屯松岘。
英至長薄,馬廣夜遁入于武一陽一,英進師攻之。
聞衍遣其冠軍将軍彭甕生、骠騎将軍徐超秀援武一陽一,英乃緩軍,曰:“縱之使入此城,吾先曾觀其形勢,易攻耳,吾取之如拾遺也。
”諸将未之信。
瓫生等既入武一陽一,英促圍攻之,六日而廣等降。
于是進擊黃岘,衍太子左衛率李元履棄城奔竄。
又讨西關,衍司州刺史馬仙琕亦即退走,果如英策。
凡擒其大将六人,支将二十人,卒七千,米四十萬石,軍資稱是。
還朝,除尚書仆射。
永平三年,英薨,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帛七百匹,贈司徒公,谥曰獻武王。
英五子。
攸,字玄興,東宮洗馬。
早卒,贈散騎侍郎。
攸弟熙,字真興。
好學,俊爽有文才,聲著于世,然輕躁浮動。
英深慮非保家之主,常欲廢之,立第四子略為世子。
宗議不聽,略又固請,乃止。
起家秘書郎,延昌二年襲封,累遷兼将作大匠,拜太常少卿、給事黃門侍郎,尋轉光祿勳。
時領軍于忠執政。
熙,忠之婿也,故歲中驟遷。
尋除平西将軍、東秦州刺史,進号安西将軍,秘書監。
尋以本将軍授相州刺史。
熙以七月入治,其日大風寒雨,凍死者二十餘人,驢馬數十匹。
熙聞其祖父前事,心惡之。
又有蛆生其庭。
初,熙兄弟并為清河王怿
英勒諸軍圍賢首壘,焚其栅門。
楊由乃驅水牛,從營而出,繼之以兵。
軍人避牛,師遂退下。
尋分兵圍守。
其夜,栅民任馬駒斬由以降。
三軍館谷,降民安堵。
蕭衍遣其平西将軍曹景宗、後将軍王僧炳等率步騎三萬來救義一陽一。
僧炳統衆二萬據鑿岘,景宗率一萬繼後。
英遣冠軍将軍元逞、揚烈将軍曹文敬進據樊城以抗之。
英部勒将士,掎角讨之,大破僧炳軍,俘斬四千餘人。
英又于士雅山結壘,與景宗相抗,分遣諸統,伏于四山,示之以弱。
衍将馬仙琕率衆萬餘,來掩英營。
英命諸軍僞北誘之,既至平地,統軍傅永等三軍擊之,賊便奔退。
進擊潰之,斬首二千三百級,斬賊羽林監軍鄧終年。
仙琕又率一萬餘人,重來決戰。
英勒諸将,随便分擊,又破之,複斬賊将陳秀之。
統軍王買奴别破東嶺之陣,斬首五百。
道恭憂死,骁騎将軍、行州事蔡靈恩複憑窮城,短兵日接。
景宗、仙琕知城将拔,盡銳決戰,一日三交,皆大敗而返。
靈恩勢窘,遂降。
三關戍聞之,亦棄城而走。
诏曰:“知賊城已下,複克三關,展威辟境,聲略宣振,公私稱泰,良以欣然。
将軍淵規内斷,忠谟外舉,受律揚旌,克申廟算,雖方叔之制蠻荊,召虎之掃淮浦,匹茲蔑如也。
新州初附,宜廣經略,想善加檢督,必令周固,有所委付,然後凱旋耳。
”初,高祖之平漢一陽一,英有戰功,許複其封,反為顯達所敗,遂寝。
是役也,世宗大悅,乃複之,改封中山王,食邑一千戶。
遣大使、鴻胪少卿睦延吉持節就拜。
英送蔡靈恩及衍尚書郎蔡僧勰,前軍将軍、義一陽一太守馮道要,遊擊将軍鮑懷慎,天門太守王承伯,平北府司馬宗象,平北府谘議參軍伏粲,給事中、甯朔将軍蔡道基,中兵參軍龐脩等數十人。
诏曰:“會平江南,此等便可放歸也。
”英既還,世宗引見,深嘉勞之,後增封一千戶。
蕭衍遣将軍寇肥梁,诏英使持節,加散騎常侍,征南将軍、都督揚徐二道諸軍事,率衆十萬讨之,所在皆以便宜從事。
诏英曰:“賊勢滋甚,圍一逼一肥梁,邊将後規,以至于此。
故有斯舉,必期勝捷,而出軍淹滞,肥梁已陷。
聞之惋懑,實乖本圖。
今衆軍雲集,十有五萬,進取之方,其算安在?克殄之期,複當遠近?竟以幾日可至賊所?必勝之規,何者為先?故遣步兵校尉、領中書舍人王雲指取機要。
”英表陳事機。
乃擊破一陰一陵,斬衍将二十五人及虜首五千餘級。
又頻破賊軍于梁城,斬其支将四十二人,殺獲及溺死者将五萬。
衍中軍大将軍、臨川王蕭宏,尚書右仆射柳惔等大将五人沿淮南走,凡收米三十萬石。
诏勞英曰:“知大摧鲸寇,威振南海,江浦無塵,三楚卷壒,聲被荒隅,同軌斯始。
公私慶慰,良副朕懷。
便當乘威藉響,長驅吳會,翦拉遺燼,截彼東南也。
” 英追至于馬頭,衍馬頭戍主委城遁走,遂圍鐘離。
诏曰:“師行已久,士馬疲瘠,賊城險固,卒難攻屠。
冬春之交,稍非勝便,十萬之衆,日費無赀。
方圖後舉,不待今事。
且可密裝徐嚴,為振旅之意,整疆完土,開示威略。
左右蠻楚,素應逃亡,或竄山湖,或難制掠。
若兇渠黠一黨一,有須翦除者,便可撲掃,以清疆界。
如其強狡憑阻,未易緻力者,亦不煩肆兵。
凱旋遲近,不複委曲。
”英表曰:“臣奉辭伐罪,志殄逋寇,想敵量攻,期至二月将末三月之初,理在必克。
但自此月一日以來,霖雨連并,可謂天違人願。
然王者行師,舉動不易,不可以少緻睽淹,便生異議。
臣亦谛思:若入三月已後,天睛地燥,憑陵是常。
如其連雨仍接,不得進攻者,臣已更高邵一陽一之橋,防其泛突。
意外洪長,慮其破橋,臣亦部分造船,複于鐘離城随水狹處,營造浮橋,至三月中旬,橋必克成。
晴則攻騰,雨則圍守,水陸二圖,以得為限。
實願朝廷特開遠略,少複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诏曰:“大軍野次,已成勞久,攻守之方,理可豫見。
比頻得啟,制勝不過暮春,及省後表,複期孟夏之末。
彼土蒸濘,無宜久淹。
勢雖必取,乃将軍之深計;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憂。
故遣主書曹道往觀軍勢,使還,一一具聞。
”及道還,英猶表雲“可克”。
四月,水盛破橋,英及諸将狼狽奔走,士衆沒者十有五六。
英至揚州,遣使送節及衣冠、貂蟬、章绶。
诏以付典。
有司奏英經算失圖,案劾處死。
诏恕死為民。
後京兆王愉反,英複王封,邑一千戶,除使持節,假征東将軍、都督冀州諸軍事。
英未發而冀州已平。
時郢州治中督榮祖潛引蕭衍軍,以義一陽一應之,三關之戍,并據城降衍。
郢州刺史婁悅嬰城自守。
懸瓠城民白早生等殺豫州刺史司馬悅,據城南叛。
衍将齊苟仁率衆守懸瓠。
悅子尚華一陽一公主,并為所劫。
诏英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假征南将軍,出自汝南。
世宗引英謂之曰:“婁悅綏禦失和,铨衡暗于簡授,故使郢民引寇,關戍外奔,義一陽一孤窘,有倒懸之切。
王,國之召虎,威名宿震,故屈王親總元戎,掃清氛穢。
昔衛霍以匈奴之故,居無甯歲;今南疆不靖,王不得以屢勞為辭也。
”英對曰:“臣才非韓白,識暗孫吳,徒以宗室之長,頻荷推毂之寄。
規略淺短,失律喪師,宜章子反之戮,以謝天下。
陛下慈深念屢,一愛一等鐘牛,使臣得同荀伯,再生明世。
誓追孟氏,以報複為期。
關郢微寇,何足平殄?滅賊方略,已在臣目中,願陛下勿勞聖慮也。
”世宗曰:“截彼東南,再清随楚,所望于将軍。
鐘離一眚,豈足以損大德。
今王董彼三軍,朕無憂矣。
” 世宗以邢巒頻破早生,诏英南赴義一陽一。
英以衆少,累表請軍,世宗弗許。
而英辄與邢巒分兵共攻懸瓠,克之,乃引軍而進。
初苟仁之據懸瓠,衍甯朔将軍張道凝等率衆據楚城,聞英将至,棄城南走。
英追擊,斬道凝及衍虎贲中郎曹苦生,盡俘其衆。
既次義一陽一,将取三關,英策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克一關,兩關不待攻而定。
攻難不如攻易,東關易攻,宜須先取,即黃石公所謂戰如風發,攻如河決。
”英恐其并力于東,乃使長史李華率五統向西關,分其兵勢。
身督諸軍向東關。
先是,馬仙琕使雲騎将軍馬廣率衆拒屯于長薄,軍主胡文超别屯松岘。
英至長薄,馬廣夜遁入于武一陽一,英進師攻之。
聞衍遣其冠軍将軍彭甕生、骠騎将軍徐超秀援武一陽一,英乃緩軍,曰:“縱之使入此城,吾先曾觀其形勢,易攻耳,吾取之如拾遺也。
”諸将未之信。
瓫生等既入武一陽一,英促圍攻之,六日而廣等降。
于是進擊黃岘,衍太子左衛率李元履棄城奔竄。
又讨西關,衍司州刺史馬仙琕亦即退走,果如英策。
凡擒其大将六人,支将二十人,卒七千,米四十萬石,軍資稱是。
還朝,除尚書仆射。
永平三年,英薨,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帛七百匹,贈司徒公,谥曰獻武王。
英五子。
攸,字玄興,東宮洗馬。
早卒,贈散騎侍郎。
攸弟熙,字真興。
好學,俊爽有文才,聲著于世,然輕躁浮動。
英深慮非保家之主,常欲廢之,立第四子略為世子。
宗議不聽,略又固請,乃止。
起家秘書郎,延昌二年襲封,累遷兼将作大匠,拜太常少卿、給事黃門侍郎,尋轉光祿勳。
時領軍于忠執政。
熙,忠之婿也,故歲中驟遷。
尋除平西将軍、東秦州刺史,進号安西将軍,秘書監。
尋以本将軍授相州刺史。
熙以七月入治,其日大風寒雨,凍死者二十餘人,驢馬數十匹。
熙聞其祖父前事,心惡之。
又有蛆生其庭。
初,熙兄弟并為清河王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