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
關燈
小
中
大
南安王城一陽一王章武王樂陵王安定王
南安王桢,皇興二年封,加征南大将軍、中都大官,尋遷内都大官。
高祖即位,除涼州鎮都大将。
尋以綏撫有能,加都督西戎諸軍事、征西大将軍、領護西域校尉、儀同三司、涼州刺史。
徵為内都大官,出為使持節、侍中、本将軍、開府、長安鎮都大将、雍州刺史。
桢一性一忠謹,事母以孝聞,賜帛千匹以褒之。
征赴講武,高祖引見于皇信堂,戒之曰:“翁孝行著于私庭,令問彰于邦國,每欽忠懿,思一言展,故因講武,遠征赴阙。
仰戀仁慈,情在未已。
但長安鎮年饑民儉,理須綏撫,不容久留,翁今還州,其勤隐恤,無令境内有饑餒之民。
翁既國之懿親,終無貧賤之慮。
所宜慎者,略有三事:一者,恃親驕矜,違禮僭度;二者,傲慢貪奢,不恤政事;三者,飲酒遊逸,不擇交友。
三者不去,患禍将生;但能慎此,足以全身遠害,光國榮家,終始之德成矣。
”而桢不能遵奉,後乃聚斂肆情。
文明太後、高祖并臨皇信堂,引見王公。
太後令曰:“汝一陰一王天賜、南安王桢不順法度,黩貨聚斂,依犯論坐,将至不測。
卿等為當存親以毀令,為欲滅親以明法?”群臣鹹以二王托體先皇,宜蒙矜恕。
太後不答。
高祖乃诏曰:“南安王桢以懿戚之貴,作鎮關右,不能潔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貪欲,殖貨私庭,放縱一奸一囚,壅絕訴訟,貨遺諸使,邀求虛稱。
二三之狀,皆犯刑書。
昔魏武翦發以齊衆,叔向戮弟以明法,克己忍親,以率天下。
夫豈不懷,有為而然耳。
今者所犯,事重疇日,循古推刑,實在難恕。
皇太後天慈寬笃,恩矜國屬,每一尋惟高宗孔懷之近,發言哽塞,悲恸于懷;且以南安王孝養之名,聞于内外,特一原恕,削除封爵,以庶人歸第,禁锢終身。
” 後高祖南伐,桢從至洛,及議遷都,首從大計,高祖甚悅。
桢母劉太妃薨,高祖親幸臨慰。
及葬,贈布帛彩五百段。
又以桢議定遷都,複封南安王,食邑一千戶。
出為鎮北大将軍、相州刺史。
高祖餞桢于華林都亭。
诏曰:“從祖南安,既之蕃任,将曠違千裡,豫懷惘戀。
然今者之集,雖曰分歧,實為曲宴,并可賦詩申意。
射者可以觀德,不能賦詩者,可聽射也。
當使武士彎弓,文人下筆。
”高祖送桢于階下,流涕而别。
太和二十五年五月至鄴,入治日,暴風大雨,凍死者十數人。
桢又以旱祈雨于群神。
鄴城有石虎廟,人奉祀之。
桢告虎神像雲:“三日不雨,當加鞭罰。
”請雨不驗,遂鞭像一百。
是月疽發背,薨。
谥曰惠,贈帛一千匹。
及葬,又賜帛千匹,遣黃門郎監護喪事。
及恆州刺史穆泰謀反,桢知而不告,雖薨,猶追奪爵封,國除。
有五子。
子英,字虎兒。
一性一識聰敏,博聞強記,便弓馬,解吹笛,微曉醫術。
高祖時,為平北将軍、武川鎮都大将、假魏公。
未幾,遷都督梁益甯三州諸軍事、安南将軍、領護西戎校尉、仇池鎮都大将、梁州刺史。
高祖南伐,為梁漢别道都将。
後大駕臨鐘離,诏英率衆備寇境上。
英以大駕親動,勢傾東南,漢中有可乘之會,表求進讨。
高祖許之。
師次沮水,蕭鸾将蕭懿遣将尹紹祖、梁季群等領衆二萬,徼山立栅,分為數處,居高視下,隔水為營。
英乃謀曰:“彼帥賤民慢,莫能相服,衆而無上,罔知适從。
若選一精一卒,并攻一營,彼不相救,我克必矣。
若克一軍,四營自拔。
”于是簡兵三面騰上,果不相救。
既破一處,四營俱潰,生擒梁季群,斬三千餘級,俘七百人。
鸾白馬戍将其夜逃潰。
乘勝長驅,将一逼一南鄭,漢川之民,以為神也,相率歸附。
梁州民李天幹等詣英降,待以國士之禮。
天幹等家在南鄭之西,請師迎接,英遣迎之。
蕭懿聞而遣将姜脩率衆追襲,逮夜交戰,頗有殺傷。
脩後屢敗,複更請軍。
懿遣衆赴之,迎者告急。
英率騎一千,倍道赴救。
未至,賊已退還。
英恐其入城,别遣統軍元拔以随其後,英徼其前,合擊之,盡俘其衆。
懿續遣軍,英不虞賊至,且衆力已疲,軍少人懼,鹹欲奔走。
英乃緩騎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賊,東西指麾,狀似處分,然後整列而前。
賊謂有伏兵。
俄然賊退,乘勢追殄,遂圍南鄭。
禁止三軍,一無所犯,遠近皆供租運。
先是,英未至也,蕭懿遣軍主範潔領三千餘人伐獠。
潔聞大軍圍城,欲還救援。
英遣統軍李平敵、李鐵騎等收合巴西、晉壽土人,以斷其路。
潔以死決戰,遂敗平敵之軍。
英候其稍近,以奇兵掩之,盡皆擒獲。
攻圍九十餘日,戰無不克。
被敕班師。
英于是先遣老弱,身勒一精一卒留後,遣使與懿告别。
懿以為詐也,英還一日,猶閉門不開。
二日之後,懿乃遣将追英。
英親自殿後,與士卒下馬交戰,賊衆莫敢一逼一之。
四日四夜,然後賊退,全軍而還。
會山氐并反,斷英歸路。
英勒衆奮擊,且戰且行,為流矢所中,軍人莫有知者。
以功遷安南大将軍,賜爵廣武伯。
在仇池六載,甚有威惠之稱。
父憂,解任。
高祖讨漢一陽一,起英為左衛将軍,加前将軍,尋遷大宗正,又轉尚書,仍本将軍,鎮荊州。
蕭寶卷将陳顯達等寇荊州,英連戰失利。
車駕至南一陽一,免英官爵。
世宗即位,行徐州,還複尚書、廣武伯。
蕭寶卷遣将軍陳伯之寇淮南,司徒、彭城王勰鎮壽春,以英為鎮南将軍,率衆讨之。
英未至,賊已引退。
勰還,诏英行揚州。
後英還京師,上表曰:“臣聞取亂侮亡,有國之常道;陳師鞠旅,因機而緻發。
竊以區區寶卷,罔顧天常,憑恃山河,敢抗中國。
今妖逆數亡,驕縱日甚,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一婬一刑以逞,虐害無辜。
其雍州刺史蕭衍東伐秣陵,掃土興兵,順流而下,唯有孤城,更無重衛。
此則皇天授我之日,曠載一逢之秋,事易走丸,理同拾芥,此而不乘,将欲何待?臣乞躬率步騎三萬,直指沔一陰一,據襄一陽一之城,斷黑水之路。
昏虐君臣,自相魚肉。
我居上流,威震遐迩,長驅南出,進拔江陵。
其路既近,不盈五百,則三楚之地,一朝可收;岷蜀之道,自成斷絕。
又命揚徐二州,聲言俱舉,緣江焚毀,一靡一使所遺。
建業窮蹙,魚遊釜内。
士治之師再興,孫皓之縛重至,齊文軌而大同,混天地而為一。
伏惟陛下暫辟旒纩,少垂聽覽,獨決聖心,無取疑議。
此期脫爽,并吞未日。
”事寝不報。
英又奏曰:“臣聞乘虛讨弱,事在速舉;因危攻昧,徼捷可期。
今寶卷亂常,骨肉相賊,蕃戍鼎立,莫知所歸。
義一陽一孤絕,密迩天境,外一靡一糧援之期,内無兵儲之固。
此乃臨焚之鳥,不可去薪;授首之寇,何容緩斧。
若此行有果,則江右之地,斯為經略之基;如脫否也,非直後舉難圖,亦或居安生疾。
今豫州刺史司馬悅已戒嚴垂邁,而東豫州刺史田益宗方拟守三關,請遣軍司為之節度。
”世宗遣直寝羊靈引為軍司。
以軍功拜吏部尚書,以前後軍功進爵常山侯。
英奏:“謹案學令:諸州郡學生,三年一校所通經數,因正使列之,然後遣使就郡練考。
臣伏惟聖明,崇道顯成均之風,蘊義光膠序之美,是以太學之館久置于下國,四門之教方構于京瀍。
計習訓淹年,聽受累紀,然俊造之流應問于魏阙,不革之輩宜返于齊民,使就郡練考,核其最殿。
頃以皇都遷構,江揚未一,故鄉校之訓,弗遑正試。
緻使薰莸之質,均誨學庭;蘭蕭之體,等教文肆。
今外宰京官,铨考向訖,求遣四門博士明通五經者,道别校練,依令黜陟。
”诏曰:“學業堕廢,為日已久,非一使能勸,比當别敕。
” 尋诏英使持節、假鎮南将軍、都督征義一陽一諸軍事,率衆南讨。
蕭
高祖即位,除涼州鎮都大将。
尋以綏撫有能,加都督西戎諸軍事、征西大将軍、領護西域校尉、儀同三司、涼州刺史。
徵為内都大官,出為使持節、侍中、本将軍、開府、長安鎮都大将、雍州刺史。
桢一性一忠謹,事母以孝聞,賜帛千匹以褒之。
征赴講武,高祖引見于皇信堂,戒之曰:“翁孝行著于私庭,令問彰于邦國,每欽忠懿,思一言展,故因講武,遠征赴阙。
仰戀仁慈,情在未已。
但長安鎮年饑民儉,理須綏撫,不容久留,翁今還州,其勤隐恤,無令境内有饑餒之民。
翁既國之懿親,終無貧賤之慮。
所宜慎者,略有三事:一者,恃親驕矜,違禮僭度;二者,傲慢貪奢,不恤政事;三者,飲酒遊逸,不擇交友。
三者不去,患禍将生;但能慎此,足以全身遠害,光國榮家,終始之德成矣。
”而桢不能遵奉,後乃聚斂肆情。
文明太後、高祖并臨皇信堂,引見王公。
太後令曰:“汝一陰一王天賜、南安王桢不順法度,黩貨聚斂,依犯論坐,将至不測。
卿等為當存親以毀令,為欲滅親以明法?”群臣鹹以二王托體先皇,宜蒙矜恕。
太後不答。
高祖乃诏曰:“南安王桢以懿戚之貴,作鎮關右,不能潔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貪欲,殖貨私庭,放縱一奸一囚,壅絕訴訟,貨遺諸使,邀求虛稱。
二三之狀,皆犯刑書。
昔魏武翦發以齊衆,叔向戮弟以明法,克己忍親,以率天下。
夫豈不懷,有為而然耳。
今者所犯,事重疇日,循古推刑,實在難恕。
皇太後天慈寬笃,恩矜國屬,每一尋惟高宗孔懷之近,發言哽塞,悲恸于懷;且以南安王孝養之名,聞于内外,特一原恕,削除封爵,以庶人歸第,禁锢終身。
” 後高祖南伐,桢從至洛,及議遷都,首從大計,高祖甚悅。
桢母劉太妃薨,高祖親幸臨慰。
及葬,贈布帛彩五百段。
又以桢議定遷都,複封南安王,食邑一千戶。
出為鎮北大将軍、相州刺史。
高祖餞桢于華林都亭。
诏曰:“從祖南安,既之蕃任,将曠違千裡,豫懷惘戀。
然今者之集,雖曰分歧,實為曲宴,并可賦詩申意。
射者可以觀德,不能賦詩者,可聽射也。
當使武士彎弓,文人下筆。
”高祖送桢于階下,流涕而别。
太和二十五年五月至鄴,入治日,暴風大雨,凍死者十數人。
桢又以旱祈雨于群神。
鄴城有石虎廟,人奉祀之。
桢告虎神像雲:“三日不雨,當加鞭罰。
”請雨不驗,遂鞭像一百。
是月疽發背,薨。
谥曰惠,贈帛一千匹。
及葬,又賜帛千匹,遣黃門郎監護喪事。
及恆州刺史穆泰謀反,桢知而不告,雖薨,猶追奪爵封,國除。
有五子。
子英,字虎兒。
一性一識聰敏,博聞強記,便弓馬,解吹笛,微曉醫術。
高祖時,為平北将軍、武川鎮都大将、假魏公。
未幾,遷都督梁益甯三州諸軍事、安南将軍、領護西戎校尉、仇池鎮都大将、梁州刺史。
高祖南伐,為梁漢别道都将。
後大駕臨鐘離,诏英率衆備寇境上。
英以大駕親動,勢傾東南,漢中有可乘之會,表求進讨。
高祖許之。
師次沮水,蕭鸾将蕭懿遣将尹紹祖、梁季群等領衆二萬,徼山立栅,分為數處,居高視下,隔水為營。
英乃謀曰:“彼帥賤民慢,莫能相服,衆而無上,罔知适從。
若選一精一卒,并攻一營,彼不相救,我克必矣。
若克一軍,四營自拔。
”于是簡兵三面騰上,果不相救。
既破一處,四營俱潰,生擒梁季群,斬三千餘級,俘七百人。
鸾白馬戍将其夜逃潰。
乘勝長驅,将一逼一南鄭,漢川之民,以為神也,相率歸附。
梁州民李天幹等詣英降,待以國士之禮。
天幹等家在南鄭之西,請師迎接,英遣迎之。
蕭懿聞而遣将姜脩率衆追襲,逮夜交戰,頗有殺傷。
脩後屢敗,複更請軍。
懿遣衆赴之,迎者告急。
英率騎一千,倍道赴救。
未至,賊已退還。
英恐其入城,别遣統軍元拔以随其後,英徼其前,合擊之,盡俘其衆。
懿續遣軍,英不虞賊至,且衆力已疲,軍少人懼,鹹欲奔走。
英乃緩騎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賊,東西指麾,狀似處分,然後整列而前。
賊謂有伏兵。
俄然賊退,乘勢追殄,遂圍南鄭。
禁止三軍,一無所犯,遠近皆供租運。
先是,英未至也,蕭懿遣軍主範潔領三千餘人伐獠。
潔聞大軍圍城,欲還救援。
英遣統軍李平敵、李鐵騎等收合巴西、晉壽土人,以斷其路。
潔以死決戰,遂敗平敵之軍。
英候其稍近,以奇兵掩之,盡皆擒獲。
攻圍九十餘日,戰無不克。
被敕班師。
英于是先遣老弱,身勒一精一卒留後,遣使與懿告别。
懿以為詐也,英還一日,猶閉門不開。
二日之後,懿乃遣将追英。
英親自殿後,與士卒下馬交戰,賊衆莫敢一逼一之。
四日四夜,然後賊退,全軍而還。
會山氐并反,斷英歸路。
英勒衆奮擊,且戰且行,為流矢所中,軍人莫有知者。
以功遷安南大将軍,賜爵廣武伯。
在仇池六載,甚有威惠之稱。
父憂,解任。
高祖讨漢一陽一,起英為左衛将軍,加前将軍,尋遷大宗正,又轉
蕭寶卷将陳顯達等寇荊州,英連戰失利。
車駕至南一陽一,免英官爵。
世宗即位,行徐州,還複尚書、廣武伯。
蕭寶卷遣将軍陳伯之寇淮南,司徒、彭城王勰鎮壽春,以英為鎮南将軍,率衆讨之。
英未至,賊已引退。
勰還,诏英行揚州。
後英還京師,上表曰:“臣聞取亂侮亡,有國之常道;陳師鞠旅,因機而緻發。
竊以區區寶卷,罔顧天常,憑恃山河,敢抗中國。
今妖逆數亡,驕縱日甚,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一婬一刑以逞,虐害無辜。
其雍州刺史蕭衍東伐秣陵,掃土興兵,順流而下,唯有孤城,更無重衛。
此則皇天授我之日,曠載一逢之秋,事易走丸,理同拾芥,此而不乘,将欲何待?臣乞躬率步騎三萬,直指沔一陰一,據襄一陽一之城,斷黑水之路。
昏虐君臣,自相魚肉。
我居上流,威震遐迩,長驅南出,進拔江陵。
其路既近,不盈五百,則三楚之地,一朝可收;岷蜀之道,自成斷絕。
又命揚徐二州,聲言俱舉,緣江焚毀,一靡一使所遺。
建業窮蹙,魚遊釜内。
士治之師再興,孫皓之縛重至,齊文軌而大同,混天地而為一。
伏惟陛下暫辟旒纩,少垂聽覽,獨決聖心,無取疑議。
此期脫爽,并吞未日。
”事寝不報。
英又奏曰:“臣聞乘虛讨弱,事在速舉;因危攻昧,徼捷可期。
今寶卷亂常,骨肉相賊,蕃戍鼎立,莫知所歸。
義一陽一孤絕,密迩天境,外一靡一糧援之期,内無兵儲之固。
此乃臨焚之鳥,不可去薪;授首之寇,何容緩斧。
若此行有果,則江右之地,斯為經略之基;如脫否也,非直後舉難圖,亦或居安生疾。
今豫州刺史司馬悅已戒嚴垂邁,而東豫州刺史田益宗方拟守三關,請遣軍司為之節度。
”世宗遣直寝羊靈引為軍司。
以軍功拜吏部尚書,以前後軍功進爵常山侯。
英奏:“謹案學令:諸州郡學生,三年一校所通經數,因正使列之,然後遣使就郡練考。
臣伏惟聖明,崇道顯成均之風,蘊義光膠序之美,是以太學之館久置于下國,四門之教方構于京瀍。
計習訓淹年,聽受累紀,然俊造之流應問于魏阙,不革之輩宜返于齊民,使就郡練考,核其最殿。
頃以皇都遷構,江揚未一,故鄉校之訓,弗遑正試。
緻使薰莸之質,均誨學庭;蘭蕭之體,等教文肆。
今外宰京官,铨考向訖,求遣四門博士明通五經者,道别校練,依令黜陟。
”诏曰:“學業堕廢,為日已久,非一使能勸,比當别敕。
” 尋诏英使持節、假鎮南将軍、都督征義一陽一諸軍事,率衆南讨。
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