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
關燈
小
中
大
任城王
任城王雲,年五歲,恭宗崩,号哭不絕聲。
世祖聞之而呼,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一人之意也!”和平五年封,拜使持節、侍中、征東大将軍、和龍鎮都大将。
顯祖時,拜都督中外諸軍事、中都坐大官,聽理民訟,甚收時譽。
延興中,顯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
王公卿士,莫敢先言。
雲進曰:“陛下方隆太平,臨覆四海,豈得上違宗廟,下棄兆民。
父子相傳,其來久矣。
皇魏之興,未之有革。
皇儲正統,聖德夙章。
陛下必欲割捐塵務,頤神清曠者,冢副之寄,宜紹寶曆。
若欲舍儲,輕移宸極,恐非先聖之意,駭動人情。
又,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辄改神器,上乖七廟之靈,下長一奸一亂之道,此是禍福所由,願深思慎之。
”太尉源賀又進曰:“陛下今欲外選諸王而禅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嘗,昭穆有亂,脫萬世之後,必有逆飨之譏,深願思任城之言。
”東一陽一公元丕等進曰:“皇太子雖聖德夙彰,然實沖幼。
陛下富于春秋,始覽機政,普天景仰,率土系心,欲隆獨善,不以萬物為意,其若宗廟何!其若億兆何!”顯祖曰:“儲宮正統,受終文祖,群公相之,有何不可?”于是傳位于高祖。
後蠕蠕犯塞,雲為中軍大都督,從顯祖讨之,遇于大碛。
事具《蠕蠕傳》。
後仇池氐反,以雲為征西大将軍讨平之。
除都督徐兗二州緣淮諸軍事、征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
雲以太妃蓋氏薨,表求解任,顯祖不許。
雲悲号動疾,乃許之。
一性一善撫綏,得徐方之心,為百姓所追戀。
送遺錢貨,一無所受。
顯祖聞而嘉之。
複拜侍中、中都大官,賜帛千匹、羊千口。
出為冀州刺史,仍本将軍。
雲留心政事,甚得下情,于是合州請戶輸絹五尺、粟五升以報雲恩。
高祖嘉之,遷使持節、都督陝西諸軍事、征南大将軍、長安鎮都大将、雍州刺史。
雲廉謹自修,留心庶獄,挫抑豪強,群盜息止,州民頌之者千有餘人。
文明太後嘉之,賜帛千匹。
太和五年,薨于州。
遺令薄葬,勿受赗襚。
諸子奉遵其旨。
喪至京師,車駕親臨,哭之哀恸,贈以本官,谥曰康。
陪葬雲中之金陵。
雲長子澄,字道鎮,少而好學。
及康王薨,澄居喪以孝聞。
襲封,加征北大将軍。
高祖時,蠕蠕犯塞,加澄使持節、都督北讨諸軍事以讨之。
蠕蠕遁走,又以氐羌反叛,除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将軍、梁州刺史。
文明太後引見澄,誡厲之,顧謂中書令李沖曰:“此兒風神吐發,德音閑婉,當為宗室領袖。
是行使之必稱我意。
卿但記之,我不妄談人物也。
”梁州氐帥楊仲顯、婆羅、楊蔔兄弟及符叱盤等,自以居邊地險,世為兇狡。
澄至州,量彼風俗,誘導懷附。
表送婆羅,授仲顯循城鎮副将,楊蔔廣業太守,叱盤固道鎮副将。
自餘首帥,各随才而用之,款附者賞,違命加誅。
于是仇池帖然,西南款順。
加侍中,賜衣一襲、乘馬一匹,以旌其能。
後轉征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甚有聲績。
朝于京師,引見于皇信堂。
高祖诏澄曰:“昔鄭子産鑄刑書,而晉叔向非之。
此二人皆是賢士,得失竟誰?”對曰:“鄭國寡弱,攝于強鄰,民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鑄刑書以示威。
雖乖古式,合今權道,随時濟世,子産為得。
而叔向譏議,示不忘古,可與論道,未可語權。
”高祖曰:“任城當欲為魏之子産也。
”澄曰:“子産道合當時,聲流竹素。
臣既庸近,何敢庶幾?愚謂子産以四海為家,宣文德以懷天下,但江外尚阻,車書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難以禮治。
愚謂子産之法,猶應暫用,大同之後,便以道化之。
”高祖心方革變,深善其對,笑曰:“非任城無以識變化之體。
朕方創改朝制,當與任城共萬世之功耳。
” 後徵為中書令,改授尚書令。
蕭赜使庾荜來朝,荜見澄音韻遒雅,風儀秀逸,謂主客郎張彜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稱,今魏任城乃以文見美也。
”時诏延四廟之子,下逮玄孫之胄,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為列,悉序昭穆為次,用家人之禮。
高祖曰:“行禮已畢,欲令宗室各言其志,可率賦詩。
”特令澄為七言連韻,與高祖往複賭賽,遂至極歡,際夜乃罷。
後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謀遷,齋于明堂左個,诏太常卿王谌,親令龜蔔,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
高祖曰:“此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之卦也。
”群臣莫敢言。
澄進曰:“《易》言革者更也。
将欲應天順人,革君臣之命,湯武得之為吉。
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葉。
今曰蔔征,乃可伐叛,不得雲革命。
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為吉也。
”高祖厲聲曰:“《象》雲‘大人虎變’,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龍興既久,豈可方同虎變!”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衆也!”澄曰:“社稷誠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參顧問,敢盡愚衷。
”高祖既銳意必行,惡澄此對。
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複何傷!”車駕還宮,便召澄。
未及升階,遙謂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論之。
明堂之忿,懼衆人競言,阻我大計,故厲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
”乃獨謂澄曰:“今日之行,誠知不易。
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
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意以為何如?”澄曰:“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
陛下制禦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
”高祖曰:“北人戀本,忽聞将移,不能不驚擾也。
”澄曰:“此既非常之事,當非常人所知,唯須決之聖懷,此輩亦何能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
”加撫軍大将軍、太子少保,又兼尚書左仆射。
及駕幸洛一陽一,定遷都之策,高祖诏曰:“遷移之旨,必須訪衆。
當遣任城馳驿向代,問彼百司,論擇可否。
近日論《革》,今真所謂革也,王其勉之。
”既至代都,衆聞遷诏,莫不驚駭。
澄援引今古,徐以曉之,衆乃開伏。
澄遂南馳還報,會車駕于滑台。
高祖大悅,曰:“若非任城,朕事業不得就也。
”從幸鄴宮,除吏部尚書。
及幸代,車駕北巡,留澄簡舊臣。
初,魏自公侯以下,迄于選臣,動有萬數,冗散無事。
澄品為三等,量其優劣,盡其能否之用,鹹無怨者。
駕還洛京,複兼右仆射。
高祖至北邙,遂幸洪池,命澄侍升龍舟,因賦詩以序懷。
高祖曰:“朕昨夜夢一老公,頭鬓皓白,正理冠服,拜立路左。
朕怪而問之,自雲晉侍中嵇紹,故此奉迎。
神爽卑懼,似有求焉。
”澄對曰:“晉世之亂,嵇紹以身衛主,殒命禦側,亦是晉之忠臣;比幹遭纣兇虐,忠谏剖心,可謂殷之良士。
二人俱死于王事,墳茔并在于道周。
然陛下徙禦殷洛,經殷墟而布吊比幹,至洛一陽一而遺嵇紹,當是希恩而感夢。
”高祖曰:“朕何德,能幽感達士也?然實思追禮先賢,标揚忠懿。
比幹、嵇紹皆是古之誠烈,而朕務濃于比幹,禮略于嵇紹,情有愧然。
既有此夢,或如任城所言。
”于是求其兆域,遣使吊祭焉。
蕭鸾既殺蕭昭業而自立,昭業雍州刺史曹虎請以襄一陽一内附。
分遣諸将,車駕将自赴之。
豫州又表,虎奉誠之使不複重來。
高祖引澄及鹹一陽一王禧、彭城王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南李沖等議之。
高祖曰:“比得邊州表雲,襄一陽一慕化,朕将鳴銮江沔,為彼聲勢。
今複表稱,更無後信,于行留之計,竟欲如何?”禧等或雲宜行,或言宜止。
高祖曰:“衆人紛纭,意見不等,朕莫知所從。
必欲盡行留之勢,使言理俱暢者,宜有客主,共相起發。
任城與鎮南為應留之議,朕當為宜行之論,諸公俱坐聽得失,長者從之。
”于是高祖曰:“二賢試言留計也。
”沖對曰:“臣等正以徒禦草創,人斯樂安,而應者未審,不宜輕爾動發。
”高祖曰:“襄一陽一款問,似當是虛。
亦知初遷之民,無宜勞役。
脫歸誠有實,即當乘其悅附,遠則有會稽之會,近則略平江北。
如其送款是虛,且可遊巡淮楚,問民之瘼,使彼土蒼生,知君德之所在,複何所損而惜此一舉?脫降問是實,而停不撫接,不亦稽阻款誠,毀朕大略也。
”澄曰:“降問若審,應有表質。
而使人一返,靜無音問,其詐也可見。
今代遷之衆,人情戀本,細累相攜,始就洛邑,居無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糧,而使怨苦即戎,泣當白刃,恐非歌舞之師也。
今茲區宇初構,又東作
世祖聞之而呼,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一人之意也!”和平五年封,拜使持節、侍中、征東大将軍、和龍鎮都大将。
顯祖時,拜都督中外諸軍事、中都坐大官,聽理民訟,甚收時譽。
延興中,顯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
王公卿士,莫敢先言。
雲進曰:“陛下方隆太平,臨覆四海,豈得上違宗廟,下棄兆民。
父子相傳,其來久矣。
皇魏之興,未之有革。
皇儲正統,聖德夙章。
陛下必欲割捐塵務,頤神清曠者,冢副之寄,宜紹寶曆。
若欲舍儲,輕移宸極,恐非先聖之意,駭動人情。
又,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辄改神器,上乖七廟之靈,下長一奸一亂之道,此是禍福所由,願深思慎之。
”太尉源賀又進曰:“陛下今欲外選諸王而禅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嘗,昭穆有亂,脫萬世之後,必有逆飨之譏,深願思任城之言。
”東一陽一公元丕等進曰:“皇太子雖聖德夙彰,然實沖幼。
陛下富于春秋,始覽機政,普天景仰,率土系心,欲隆獨善,不以萬物為意,其若宗廟何!其若億兆何!”顯祖曰:“儲宮正統,受終文祖,群公相之,有何不可?”于是傳位于高祖。
後蠕蠕犯塞,雲為中軍大都督,從顯祖讨之,遇于大碛。
事具《蠕蠕傳》。
後仇池氐反,以雲為征西大将軍讨平之。
除都督徐兗二州緣淮諸軍事、征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
雲以太妃蓋氏薨,表求解任,顯祖不許。
雲悲号動疾,乃許之。
一性一善撫綏,得徐方之心,為百姓所追戀。
送遺錢貨,一無所受。
顯祖聞而嘉之。
複拜侍中、中都大官,賜帛千匹、羊千口。
出為冀州刺史,仍本将軍。
雲留心政事,甚得下情,于是合州請戶輸絹五尺、粟五升以報雲恩。
高祖嘉之,遷使持節、都督陝西諸軍事、征南大将軍、長安鎮都大将、雍州刺史。
雲廉謹自修,留心庶獄,挫抑豪強,群盜息止,州民頌之者千有餘人。
文明太後嘉之,賜帛千匹。
太和五年,薨于州。
遺令薄葬,勿受赗襚。
諸子奉遵其旨。
喪至京師,車駕親臨,哭之哀恸,贈以本官,谥曰康。
陪葬雲中之金陵。
雲長子澄,字道鎮,少而好學。
及康王薨,澄居喪以孝聞。
襲封,加征北大将軍。
高祖時,蠕蠕犯塞,加澄使持節、都督北讨諸軍事以讨之。
蠕蠕遁走,又以氐羌反叛,除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将軍、梁州刺史。
文明太後引見澄,誡厲之,顧謂中書令李沖曰:“此兒風神吐發,德音閑婉,當為宗室領袖。
是行使之必稱我意。
卿但記之,我不妄談人物也。
”梁州氐帥楊仲顯、婆羅、楊蔔兄弟及符叱盤等,自以居邊地險,世為兇狡。
澄至州,量彼風俗,誘導懷附。
表送婆羅,授仲顯循城鎮副将,楊蔔廣業太守,叱盤固道鎮副将。
自餘首帥,各随才而用之,款附者賞,違命加誅。
于是仇池帖然,西南款順。
加侍中,賜衣一襲、乘馬一匹,以旌其能。
後轉征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甚有聲績。
朝于京師,引見于皇信堂。
高祖诏澄曰:“昔鄭子産鑄刑書,而晉叔向非之。
此二人皆是賢士,得失竟誰?”對曰:“鄭國寡弱,攝于強鄰,民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鑄刑書以示威。
雖乖古式,合今權道,随時濟世,子産為得。
而叔向譏議,示不忘古,可與論道,未可語權。
”高祖曰:“任城當欲為魏之子産也。
”澄曰:“子産道合當時,聲流竹素。
臣既庸近,何敢庶幾?愚謂子産以四海為家,宣文德以懷天下,但江外尚阻,車書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難以禮治。
愚謂子産之法,猶應暫用,大同之後,便以道化之。
”高祖心方革變,深善其對,笑曰:“非任城無以識變化之體。
朕方創改朝制,當與任城共萬世之功耳。
” 後徵為中書令,改授
蕭赜使庾荜來朝,荜見澄音韻遒雅,風儀秀逸,謂主客郎張彜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稱,今魏任城乃以文見美也。
”時诏延四廟之子,下逮玄孫之胄,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為列,悉序昭穆為次,用家人之禮。
高祖曰:“行禮已畢,欲令宗室各言其志,可率賦詩。
”特令澄為七言連韻,與高祖往複賭賽,遂至極歡,際夜乃罷。
後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謀遷,齋于明堂左個,诏太常卿王谌,親令龜蔔,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
高祖曰:“此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之卦也。
”群臣莫敢言。
澄進曰:“《易》言革者更也。
将欲應天順人,革君臣之命,湯武得之為吉。
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葉。
今曰蔔征,乃可伐叛,不得雲革命。
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為吉也。
”高祖厲聲曰:“《象》雲‘大人虎變’,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龍興既久,豈可方同虎變!”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衆也!”澄曰:“社稷誠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參顧問,敢盡愚衷。
”高祖既銳意必行,惡澄此對。
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複何傷!”車駕還宮,便召澄。
未及升階,遙謂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論之。
明堂之忿,懼衆人競言,阻我大計,故厲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
”乃獨謂澄曰:“今日之行,誠知不易。
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
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意以為何如?”澄曰:“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
陛下制禦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
”高祖曰:“北人戀本,忽聞将移,不能不驚擾也。
”澄曰:“此既非常之事,當非常人所知,唯須決之聖懷,此輩亦何能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
”加撫軍大将軍、太子少保,又兼尚書左仆射。
及駕幸洛一陽一,定遷都之策,高祖诏曰:“遷移之旨,必須訪衆。
當遣任城馳驿向代,問彼百司,論擇可否。
近日論《革》,今真所謂革也,王其勉之。
”既至代都,衆聞遷诏,莫不驚駭。
澄援引今古,徐以曉之,衆乃開伏。
澄遂南馳還報,會車駕于滑台。
高祖大悅,曰:“若非任城,朕事業不得就也。
”從幸鄴宮,除吏部尚書。
及幸代,車駕北巡,留澄簡舊臣。
初,魏自公侯以下,迄于選臣,動有萬數,冗散無事。
澄品為三等,量其優劣,盡其能否之用,鹹無怨者。
駕還洛京,複兼右仆射。
高祖至北邙,遂幸洪池,命澄侍升龍舟,因賦詩以序懷。
高祖曰:“朕昨夜夢一老公,頭鬓皓白,正理冠服,拜立路左。
朕怪而問之,自雲晉侍中嵇紹,故此奉迎。
神爽卑懼,似有求焉。
”澄對曰:“晉世之亂,嵇紹以身衛主,殒命禦側,亦是晉之忠臣;比幹遭纣兇虐,忠谏剖心,可謂殷之良士。
二人俱死于王事,墳茔并在于道周。
然陛下徙禦殷洛,經殷墟而布吊比幹,至洛一陽一而遺嵇紹,當是希恩而感夢。
”高祖曰:“朕何德,能幽感達士也?然實思追禮先賢,标揚忠懿。
比幹、嵇紹皆是古之誠烈,而朕務濃于比幹,禮略于嵇紹,情有愧然。
既有此夢,或如任城所言。
”于是求其兆域,遣使吊祭焉。
蕭鸾既殺蕭昭業而自立,昭業雍州刺史曹虎請以襄一陽一内附。
分遣諸将,車駕将自赴之。
豫州又表,虎奉誠之使不複重來。
高祖引澄及鹹一陽一王禧、彭城王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南李沖等議之。
高祖曰:“比得邊州表雲,襄一陽一慕化,朕将鳴銮江沔,為彼聲勢。
今複表稱,更無後信,于行留之計,竟欲如何?”禧等或雲宜行,或言宜止。
高祖曰:“衆人紛纭,意見不等,朕莫知所從。
必欲盡行留之勢,使言理俱暢者,宜有客主,共相起發。
任城與鎮南為應留之議,朕當為宜行之論,諸公俱坐聽得失,長者從之。
”于是高祖曰:“二賢試言留計也。
”沖對曰:“臣等正以徒禦草創,人斯樂安,而應者未審,不宜輕爾動發。
”高祖曰:“襄一陽一款問,似當是虛。
亦知初遷之民,無宜勞役。
脫歸誠有實,即當乘其悅附,遠則有會稽之會,近則略平江北。
如其送款是虛,且可遊巡淮楚,問民之瘼,使彼土蒼生,知君德之所在,複何所損而惜此一舉?脫降問是實,而停不撫接,不亦稽阻款誠,毀朕大略也。
”澄曰:“降問若審,應有表質。
而使人一返,靜無音問,其詐也可見。
今代遷之衆,人情戀本,細累相攜,始就洛邑,居無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糧,而使怨苦即戎,泣當白刃,恐非歌舞之師也。
今茲區宇初構,又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