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
關燈
小
中
大
方興,正是子來百堵之日,農夫肆力之秋,宜寬彼逋誅,惠此民庶。
且三軍已援,無稽赴接。
苟其款實,力足納撫,待克平襄沔,然後動駕。
今無故勞涉,空為往返,恐挫損天威,更成賊膽。
願上覽盤庚始遷之艱難,下矜詩人《由庚》之至詠,輯甯新邑,惠康億兆。
”而司空亮以為宜行,公卿皆同之。
澄謂亮曰:“公在外見旌钺既張,而有憂色,每聞談論,不願此行,何得對聖顔更如斯之語也?面背不同,事涉欺佞,非所謂論道之德,更失國士之體。
或有傾側,當曰公輩佞臣。
”李沖曰:“任城王可謂忠于社稷,願陛下深察其言。
臣等在外,皆憚征行,唯貴與賤,不謀同辭。
仰願聖心裁其可否。
”高祖曰:“任城适以公等從朕,有如此論。
不從朕者,何必皆忠而通識安危也。
小忠是大忠之賊,無乃似諸?”澄曰:“臣既愚暗,不識大理,所可言者,雖涉小忠,要是竭盡微款,不知大忠者竟何據?”高祖曰:“任城脫居台鼎之任,欲令大忠在己也。
”澄曰:“臣誠才非右弼,智阙和鼎,脫得濫居公铉,庶當官而行,不負愚志。
”高祖大笑。
澄又謂亮曰:“昔汲黯于漢武前面折公孫食脫粟飯,卧布被,雲其詐也。
于時公孫謙讓下之。
武帝歎汲黯至忠,公孫長者,二人稱賢。
公既道均昔士,願思長者之言。
”高祖笑曰:“任城欲自比汲黯也。
且所言是公,未知得失所在,何便謝司空也。
”駕遂南伐。
五等開建,食邑一千戶。
後從行征至懸瓠,以笃疾還京。
駕餞之汝汶,賦詩而别。
車駕還洛,引見王公侍臣于清徽堂。
高祖曰:“此堂成來,未與王公行宴樂之禮。
後東閣庑堂粗複始就,故今與諸賢欲無高而不升,無小而不入。
”因之流化渠。
高祖曰:“此曲水者亦有其義,取乾道曲成,萬物無滞。
”次之洗煩池。
高祖曰:“此池中亦有嘉魚。
”澄曰:“此所謂‘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高祖曰:“且取‘王在靈沼,于韌魚躍’。
”次之觀德殿。
高祖曰:“射以觀德,故遂命之。
”次之凝閑堂。
高祖曰:“名目要有其義,此蓋取夫子閑居之義。
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後作茅茨堂。
”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庑,西曰遊凱庑。
此堂雖無唐堯之君,卿等當無愧于元、凱。
”沖對曰:“臣既遭唐堯之君,不敢辭元、凱之譽。
”高祖曰:“光景垂落,朕同宗則有載考之義,卿等将出無還,何得默爾,不示德音。
”即命黃門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巒、崔休等賦詩言志。
燭至,公卿辭退。
李沖再拜上千萬歲壽。
高祖曰:“卿向以燭至緻辭,複獻千萬之壽,朕報卿以《南山》之詩。
”高祖曰:“燭至辭退,庶姓之禮;在夜載考,宗族之義。
卿等且還,朕與諸王宗室,欲成此夜飲。
” 又從幸鄴。
還洛,以出納之勞,增邑五百戶。
坐公事免官。
尋兼吏部尚書。
恆州刺史穆泰在州謀反,推朔州刺史、一陽一平王頤為主。
頤表其狀。
高祖召澄入見凝閑堂,曰:“适得一陽一平表曰:穆泰謀為不軌,招誘宗室。
脫或必然,遷京甫爾,北人戀舊,南北紛擾,朕洛一陽一不立也。
此事非任城不辦,可為我力疾向北。
如其弱也,直往擒翦;若其勢強,可承制發并肆兵以殄之。
雖知王患,既是國家大事,不容辭也。
”澄曰:“泰等愚惑,正戀本為此,非有遠圖。
臣誠怯弱,不憚是輩,雖複患惙,豈敢有辭!謹當罄盡心力,繼之以死。
願陛下勿憂。
”高祖笑曰:“得任城此行,朕複何憂也。
”遂授節,銅虎、竹使符,禦仗,左右,仍行恆州事。
行達雁門,太守夜告泰已握衆西就一陽一平,城下聚結,唯見弓仗。
澄聞便速進。
時右丞孟斌曰:“事不可量,須依敕召并肆兵,然後徐動。
”澄曰:“泰既構逆,應據堅城,而更迎一陽一平,度其所為,似當勢弱。
泰既不相拒,無故發兵,非宜也。
但速往鎮之,民心自定。
”遂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又遣治書侍禦史李煥先赴,至即擒泰,民情怡然。
窮其一黨一與,罪人皆得,钜鹿公陸睿、安樂侯元隆等百餘人皆獄禁。
具狀表聞,高祖覽表大悅,召集公卿以下以表示之,曰:“我任城可謂社稷臣也,尋其罪案,正複臯陶斷獄,豈能過之?”顧謂鹹一陽一王等曰:“汝等脫當其處,不能辦此。
”車駕尋幸平城,勞澄曰:“任城此行,深副遠寄。
”對曰:“陛下威靈遠被,罪人無所逃刑,臣何勞之有?”引見逆徒,無一人稱枉。
時人莫不歎之。
高祖顧謂左右曰:“昔仲尼雲:‘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然聖人之聽訟,殆非常人所匹;必也無訟,今日見之矣。
”以澄正尚書。
車駕南伐,留澄居守,複兼右仆射。
澄表請以國秩一歲租布帛助軍資,诏受其半。
高祖幸鄴,值高車樹者反叛,車駕将親讨之。
澄表谏不宜親行。
會江一陽一王繼平之,乃止。
高祖還洛,引見公卿。
高祖曰:“營國之本,禮教為先。
朕離京邑以來,禮教為日新以不?”澄對曰:“臣謂日新。
”高祖曰:“朕昨入城,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若為如此,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猶少于不著者。
”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一言可以喪邦者,斯之謂欤?可命史官書之。
”又曰:“王者不降佐于蒼昊,皆拔才而用之。
朕失于舉人,任許一群婦人輩奇事,當更铨簡耳。
任城在省,為舉天下綱維,為當署事而已?”澄曰:“臣實署事而已。
”高祖曰:“如此便一令史足矣,何待任城?”又曰:“我遣舍人宣诏,何為使小人聞之?”澄曰:“時雖有幹吏,去榜亦遠。
”高祖曰:“遠則不聞,聞則不遠。
既得聞诏,理故可知。
”于是留守群臣遂免冠謝罪。
尋除尚書右仆射。
蕭寶卷遣其太尉陳顯達入寇漢一陽一。
是時高祖不豫,引澄入見清徽堂。
诏曰:“顯達侵亂,沔一陽一不安,朕不親行,莫攘此賊。
朕疾患淹年,氣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
是段任城必須從朕。
”澄涕泣對曰:“臣謹當竭股肱之力,以命上報。
”遂從駕南伐。
高祖崩,澄受顧命。
世宗初,有降人嚴叔懋告尚書令王肅遣孔思達潛通寶卷,圖為叛逆,寶卷遣俞公喜送敕于肅,公喜還南,肅與裴叔業馬為信。
澄信之,乃表肅将叛,辄下禁止。
鹹一陽一、北海二王奏澄擅禁宰輔,免官歸第。
尋出為平西将軍、梁州刺史。
辭以母老。
除安東将軍、相州刺史,複固辭。
改授安西将軍、雍州刺史。
尋徵赴季秋講武。
除都督淮南諸軍事、鎮南大将軍、開府、揚州刺史。
下車封孫叔敖之墓,毀蔣子文之廟。
頻表南伐,世宗不許。
又辭母老,乞解州任,寝而不報。
加散騎常侍。
澄表曰:“臣參訓先朝,藉規有日,前言舊軌,頗亦聞之。
又昔在恆代,親習皇宗,熟秘序疑 庭無阙日。
臣每于侍坐,先帝未常不以《書典》在懷,《禮經》為事,周旋之則,不辍于時。
自鳳舉中京,方隆禮教,宗室之範,每蒙委及,四門之選,負荷铨量。
自先皇升遐,未遑修述。
學宮虛荷四門之名,宗人有阙四時之業,青衿之緒于茲将廢。
臣每惟其事,竊所傷懷。
伏惟聖略宏遠,四方罕務,宴安之辰,于是乎在。
何為太平之世,而令子衿之歎興焉;聖明之日,而使宗人之訓阙焉。
愚謂可敕有司,修複皇宗之學,開辟四門之教,使将落之族,日就月将。
”诏曰:“胄子崇業,自古盛典,國均之訓,無應久廢,尚書更可量宜修立。
”澄又表母疾解州任,不聽。
蕭衍将張嚣之寇陷夷陵戍,澄遣輔國将軍成興步騎赴讨,大破之,複夷陵,嚣之遁走。
又遣長風戍主奇道顯攻蕭衍一陰一山戍,破之,斬其戍主龍骧将軍、都亭侯梅興祖。
仍引攻白槁戍,又破之,斬其甯朔将軍、關内侯吳道爽。
澄表曰:“蕭衍頻斷東關,欲令巢湖泛溢。
湖周回四百餘裡,東關合江之際,廣不過數十步,若賊計得成,大湖傾注者,則淮南諸戍必同晉一陽一之事矣。
又吳楚便水,且灌且掠,淮南之地,将非國有。
壽一陽一去江五百餘裡,衆庶惶惶,并懼水害。
脫乘民之願,攻敵之虛,豫勒諸州,纂集士馬,首秋大集,則南渎可為飲馬之津,霍嶺必成徙倚之觀。
事貴應機,經略須早。
縱混一不可必果,江西自是無虞。
若猶豫緩圖,不加除讨,關塞既成,襄陵方及,平原民戍定為魚矣。
”诏發冀、定、瀛、相、并、濟六州二萬人,馬一千五百匹,令仲秋之中畢會淮南,并壽一陽一先兵三萬,委澄經略。
先是朝議有南伐之意,以蕭寶夤為東揚州刺史據東城,陳伯之為江州刺史戍一陽一石,以
且三軍已援,無稽赴接。
苟其款實,力足納撫,待克平襄沔,然後動駕。
今無故勞涉,空為往返,恐挫損天威,更成賊膽。
願上覽盤庚始遷之艱難,下矜詩人《由庚》之至詠,輯甯新邑,惠康億兆。
”而司空亮以為宜行,公卿皆同之。
澄謂亮曰:“公在外見旌钺既張,而有憂色,每聞談論,不願此行,何得對聖顔更如斯之語也?面背不同,事涉欺佞,非所謂論道之德,更失國士之體。
或有傾側,當曰公輩佞臣。
”李沖曰:“任城王可謂忠于社稷,願陛下深察其言。
臣等在外,皆憚征行,唯貴與賤,不謀同辭。
仰願聖心裁其可否。
”高祖曰:“任城适以公等從朕,有如此論。
不從朕者,何必皆忠而通識安危也。
小忠是大忠之賊,無乃似諸?”澄曰:“臣既愚暗,不識大理,所可言者,雖涉小忠,要是竭盡微款,不知大忠者竟何據?”高祖曰:“任城脫居台鼎之任,欲令大忠在己也。
”澄曰:“臣誠才非右弼,智阙和鼎,脫得濫居公铉,庶當官而行,不負愚志。
”高祖大笑。
澄又謂亮曰:“昔汲黯于漢武前面折公孫食脫粟飯,卧布被,雲其詐也。
于時公孫謙讓下之。
武帝歎汲黯至忠,公孫長者,二人稱賢。
公既道均昔士,願思長者之言。
”高祖笑曰:“任城欲自比汲黯也。
且所言是公,未知得失所在,何便謝司空也。
”駕遂南伐。
五等開建,食邑一千戶。
後從行征至懸瓠,以笃疾還京。
駕餞之汝汶,賦詩而别。
車駕還洛,引見王公侍臣于清徽堂。
高祖曰:“此堂成來,未與王公行宴樂之禮。
後東閣庑堂粗複始就,故今與諸賢欲無高而不升,無小而不入。
”因之流化渠。
高祖曰:“此曲水者亦有其義,取乾道曲成,萬物無滞。
”次之洗煩池。
高祖曰:“此池中亦有嘉魚。
”澄曰:“此所謂‘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高祖曰:“且取‘王在靈沼,于韌魚躍’。
”次之觀德殿。
高祖曰:“射以觀德,故遂命之。
”次之凝閑堂。
高祖曰:“名目要有其義,此蓋取夫子閑居之義。
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後作茅茨堂。
”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庑,西曰遊凱庑。
此堂雖無唐堯之君,卿等當無愧于元、凱。
”沖對曰:“臣既遭唐堯之君,不敢辭元、凱之譽。
”高祖曰:“光景垂落,朕同宗則有載考之義,卿等将出無還,何得默爾,不示德音。
”即命黃門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巒、崔休等賦詩言志。
燭至,公卿辭退。
李沖再拜上千萬歲壽。
高祖曰:“卿向以燭至緻辭,複獻千萬之壽,朕報卿以《南山》之詩。
”高祖曰:“燭至辭退,庶姓之禮;在夜載考,宗族之義。
卿等且還,朕與諸王宗室,欲成此夜飲。
” 又從幸鄴。
還洛,以出納之勞,增邑五百戶。
坐公事免官。
尋兼吏部尚書。
恆州刺史穆泰在州謀反,推朔州刺史、一陽一平王頤為主。
頤表其狀。
高祖召澄入見凝閑堂,曰:“适得一陽一平表曰:穆泰謀為不軌,招誘宗室。
脫或必然,遷京甫爾,北人戀舊,南北紛擾,朕洛一陽一不立也。
此事非任城不辦,可為我力疾向北。
如其弱也,直往擒翦;若其勢強,可承制發并肆兵以殄之。
雖知王患,既是國家大事,不容辭也。
”澄曰:“泰等愚惑,正戀本為此,非有遠圖。
臣誠怯弱,不憚是輩,雖複患惙,豈敢有辭!謹當罄盡心力,繼之以死。
願陛下勿憂。
”高祖笑曰:“得任城此行,朕複何憂也。
”遂授節,銅虎、竹使符,禦仗,左右,仍行恆州事。
行達雁門,太守夜告泰已握衆西就一陽一平,城下聚結,唯見弓仗。
澄聞便速進。
時右丞孟斌曰:“事不可量,須依敕召并肆兵,然後徐動。
”澄曰:“泰既構逆,應據堅城,而更迎一陽一平,度其所為,似當勢弱。
泰既不相拒,無故發兵,非宜也。
但速往鎮之,民心自定。
”遂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又遣治書侍禦史李煥先赴,至即擒泰,民情怡然。
窮其一黨一與,罪人皆得,钜鹿公陸睿、安樂侯元隆等百餘人皆獄禁。
具狀表聞,高祖覽表大悅,召集公卿以下以表示之,曰:“我任城可謂社稷臣也,尋其罪案,正複臯陶斷獄,豈能過之?”顧謂鹹一陽一王等曰:“汝等脫當其處,不能辦此。
”車駕尋幸平城,勞澄曰:“任城此行,深副遠寄。
”對曰:“陛下威靈遠被,罪人無所逃刑,臣何勞之有?”引見逆徒,無一人稱枉。
時人莫不歎之。
高祖顧謂左右曰:“昔仲尼雲:‘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然聖人之聽訟,殆非常人所匹;必也無訟,今日見之矣。
”以澄正尚書。
車駕南伐,留澄居守,複兼右仆射。
澄表請以國秩一歲租布帛助軍資,诏受其半。
高祖幸鄴,值高車樹者反叛,車駕将親讨之。
澄表谏不宜親行。
會江一陽一王繼平之,乃止。
高祖還洛,引見公卿。
高祖曰:“營國之本,禮教為先。
朕離京邑以來,禮教為日新以不?”澄對曰:“臣謂日新。
”高祖曰:“朕昨入城,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若為如此,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猶少于不著者。
”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一言可以喪邦者,斯之謂欤?可命史官書之。
”又曰:“王者不降佐于蒼昊,皆拔才而用之。
朕失于舉人,任許一群婦人輩奇事,當更铨簡耳。
任城在省,為舉天下綱維,為當署事而已?”澄曰:“臣實署事而已。
”高祖曰:“如此便一令史足矣,何待任城?”又曰:“我遣舍人宣诏,何為使小人聞之?”澄曰:“時雖有幹吏,去榜亦遠。
”高祖曰:“遠則不聞,聞則不遠。
既得聞诏,理故可知。
”于是留守群臣遂免冠謝罪。
尋除尚書右仆射。
蕭寶卷遣其太尉陳顯達入寇漢一陽一。
是時高祖不豫,引澄入見清徽堂。
诏曰:“顯達侵亂,沔一陽一不安,朕不親行,莫攘此賊。
朕疾患淹年,氣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
是段任城必須從朕。
”澄涕泣對曰:“臣謹當竭股肱之力,以命上報。
”遂從駕南伐。
高祖崩,澄受顧命。
世宗初,有降人嚴叔懋告尚書令王肅遣孔思達潛通寶卷,圖為叛逆,寶卷遣俞公喜送敕于肅,公喜還南,肅與裴叔業馬為信。
澄信之,乃表肅将叛,辄下禁止。
鹹一陽一、北海二王奏澄擅禁宰輔,免官歸第。
尋出為平西将軍、梁州刺史。
辭以母老。
除安東将軍、相州刺史,複固辭。
改授安西将軍、雍州刺史。
尋徵赴季秋講武。
除都督淮南諸軍事、鎮南大将軍、開府、揚州刺史。
下車封孫叔敖之墓,毀蔣子文之廟。
頻表南伐,世宗不許。
又辭母老,乞解州任,寝而不報。
加散騎常侍。
澄表曰:“臣參訓先朝,藉規有日,前言舊軌,頗亦聞之。
又昔在恆代,親習皇宗,熟秘序疑 庭無阙日。
臣每于侍坐,先帝未常不以《書典》在懷,《禮經》為事,周旋之則,不辍于時。
自鳳舉中京,方隆禮教,宗室之範,每蒙委及,四門之選,負荷铨量。
自先皇升遐,未遑修述。
學宮虛荷四門之名,宗人有阙四時之業,青衿之緒于茲将廢。
臣每惟其事,竊所傷懷。
伏惟聖略宏遠,四方罕務,宴安之辰,于是乎在。
何為太平之世,而令子衿之歎興焉;聖明之日,而使宗人之訓阙焉。
愚謂可敕有司,修複皇宗之學,開辟四門之教,使将落之族,日就月将。
”诏曰:“胄子崇業,自古盛典,國均之訓,無應久廢,尚書更可量宜修立。
”澄又表母疾解州任,不聽。
蕭衍将張嚣之寇陷夷陵戍,澄遣輔國将軍成興步騎赴讨,大破之,複夷陵,嚣之遁走。
又遣長風戍主奇道顯攻蕭衍一陰一山戍,破之,斬其戍主龍骧将軍、都亭侯梅興祖。
仍引攻白槁戍,又破之,斬其甯朔将軍、關内侯吳道爽。
澄表曰:“蕭衍頻斷東關,欲令巢湖泛溢。
湖周回四百餘裡,東關合江之際,廣不過數十步,若賊計得成,大湖傾注者,則淮南諸戍必同晉一陽一之事矣。
又吳楚便水,且灌且掠,淮南之地,将非國有。
壽一陽一去江五百餘裡,衆庶惶惶,并懼水害。
脫乘民之願,攻敵之虛,豫勒諸州,纂集士馬,首秋大集,則南渎可為飲馬之津,霍嶺必成徙倚之觀。
事貴應機,經略須早。
縱混一不可必果,江西自是無虞。
若猶豫緩圖,不加除讨,關塞既成,襄陵方及,平原民戍定為魚矣。
”诏發冀、定、瀛、相、并、濟六州二萬人,馬一千五百匹,令仲秋之中畢會淮南,并壽一陽一先兵三萬,委澄經略。
先是朝議有南伐之意,以蕭寶夤為東揚州刺史據東城,陳伯之為江州刺史戍一陽一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