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
關燈
小
中
大
官司不加糾劾,即與同罪。
” 孝友在尹積年,以法自守,甚著聲稱。
然一性一無骨鲠,善事權勢,為正直者所譏。
齊受禅,爵例降。
昌弟孚,字秀和。
少有令譽。
侍中遊肇、并州刺史高聰、司徒崔光等見孚,鹹曰:“此子當準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見耳。
”累遷兼尚書右丞。
靈太後臨朝,宦者幹政,孚乃總括古今名妃賢後,凡為四卷,奏之。
遷左丞。
蠕蠕王阿那瑰既得返國,其人一大饑,相率入塞,阿那瑰上表請台赈給。
诏孚為北道行台,詣彼赈恤。
孚陳便宜,表曰: 皮服之人,未嘗粒食。
宜從俗因利,拯其所無。
昔漢建武中,單于款塞,時轉河東米Я二萬五千斛、牛羊三萬六千頭以給之。
斯即前代和戎、撫新、柔遠之長策也。
乞以牸牛産羊糊其口命。
且畜牧繁息,是其所便,一毛一血之利,惠兼衣食。
又尚書奏雲:如其仍住七州,随寬置之。
臣謂人情戀本,甯肯徙内?若依臣請,給赈雜畜,一愛一本重鄉,必還舊土。
如其不然,禁留益損。
假令一逼一徙,事非久計。
何者?人面獸心,去留難測;既易水草,疴恙将多,憂愁緻困,死亡必甚。
兼其餘類尚在沙碛,脫出狂勃,翻歸舊巢,必殘掠邑裡,遺毒百姓。
亂而方塞,未若杜其未萌。
又貿遷起于上古,交易行于中世。
漢與胡通,亦立關市。
今北人阻饑,命懸溝壑,公給之外,必求市易。
彼若願求,宜見聽許。
又雲: “營大者不計小名,圖遠者弗拘近利。
雖戎狄衰盛,曆代不同,叛服之情,略可論讨。
周之北伐,僅獲中規;漢氏外攘,裁收下策。
昔在代京,恆為重備,将帥勞止,甲士疲力。
前世苦之,計未能緻。
今天祚大魏,亂亡在彼。
朝廷垂天覆之恩,廓大造之德。
鸠其散亡,禮送令返。
宜因此時,善思遠策。
竊以理雖萬變,可以一觀;來事雖懸,易以往蔔。
昔漢宣之世,呼韓款塞,漢遣董忠、韓昌領邊郡士馬,送出朔方,因留衛助。
又光武時,亦令中郎将段彬置安集掾史,随單于所在,參察動靜。
斯皆守吉之元龜,安邊之勝策。
計今朝廷成功,不減曩時;蠕蠕國弊,亦同疇日。
宜準昔成谟,略依舊事。
借其所閑地,聽使田牧;粗置官屬,示相慰撫;嚴戒邊兵,以見保衛。
馭以寬仁,縻以久策。
使親不至矯詐,疏不容叛反。
今北鎮諸将舊常雲一人代外邏,因令防察。
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者也。
” 又雲: 先人有奪人之心,待降如受強敵。
武非專外,亦以防内。
若從處分割配,諸州鎮遼遠,非轉輸可到,悔叛之情,變起難測。
又居人畜業,布在原野,戎夷一性一貪,見則思盜。
防彼肅此,少兵不堪,渾流之際,易相幹犯。
驅之還本,未必樂去,配州内徙,複不肯從。
既其如此,為費必大。
朝廷不許。
孚持白虎幡勞阿那瑰于柔玄、懷荒二鎮間。
阿那瑰衆号三十萬,一陰一有異意,遂拘留孚,載以韫車,日給酪一升,肉一段。
每集其衆,坐孚東廂,稱為行台,甚加禮敬。
阿那瑰遂南過至舊京,後遣孚等還,因上表謝罪。
有司以孚事下廷尉,丞高謙之雲孚辱命,處孚流罪。
後拜冀州刺史。
孚勸課農桑,境内稱為慈父,鄰州号曰神君。
先是,州人張孟都、張洪建、馬潘、崔獨憐、張叔緒、崔醜、張天宜、崔思哲等八家,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
孚至,皆請入城,願緻死效力。
後為葛榮所陷。
為榮所執兄祐為防城都督,兄子子禮為錄事參軍。
榮欲先害子禮,孚請先死以贖子禮,叩頭流血,榮乃舍之。
又大集将士議其死事,孚兄弟各誣己引過,争相為死。
又孟都、潘紹等數百人皆叩頭就法,請活使君。
榮曰:“此魏之誠臣義士也。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
榮平,還,除冀州刺史。
元颢入洛,授孚東道行台、彭城郡王。
孚封颢逆書送朝廷,天子嘉之。
颢平,封孚萬年鄉男。
永安末,樂器殘缺,莊帝命孚監儀注。
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書監高闾、太樂令公孫崇修造金石,數十年間,乃奏成功。
時大集儒生,考其得失。
太常卿劉芳請别營造,久而方就。
複召公卿量校合否,論者沸騰,莫有适從。
登被旨敕,并見施用。
往歲大軍入洛,戎馬交馳,所有樂器,亡失垂盡。
臣至太樂署,問太樂令張乾龜等,雲承前以來,置宮懸四箱,簨虡六架。
東北架編黃鐘之磬十四,雖器名黃鐘,而聲實夷則,考之音制,不甚諧韻。
姑洗懸于東北,太蔟編于西北,蕤賓列于西南,并皆器象差位,調律不和。
又有儀鐘十四,虛懸架首,初不叩擊,今便删廢,以從正則。
臣今據《周禮》凫氏修廣之規,磬氏倨句之法,吹律求聲,叩鐘求音,損除繁雜,讨論實錄,依十二月為十二宮,各準辰次,當位懸設,月聲既備,随用擊奏,則會還相為宮之
” 孝友在尹積年,以法自守,甚著聲稱。
然一性一無骨鲠,善事權勢,為正直者所譏。
齊受禅,爵例降。
昌弟孚,字秀和。
少有令譽。
侍中遊肇、并州刺史高聰、司徒崔光等見孚,鹹曰:“此子當準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見耳。
”累遷兼尚書右丞。
靈太後臨朝,宦者幹政,孚乃總括古今名妃賢後,凡為四卷,奏之。
遷左丞。
蠕蠕王阿那瑰既得返國,其人一大饑,相率入塞,阿那瑰上表請台赈給。
诏孚為北道行台,詣彼赈恤。
孚陳便宜,表曰: 皮服之人,未嘗粒食。
宜從俗因利,拯其所無。
昔漢建武中,單于款塞,時轉河東米Я二萬五千斛、牛羊三萬六千頭以給之。
斯即前代和戎、撫新、柔遠之長策也。
乞以牸牛産羊糊其口命。
且畜牧繁息,是其所便,一毛一血之利,惠兼衣食。
又尚書奏雲:如其仍住七州,随寬置之。
臣謂人情戀本,甯肯徙内?若依臣請,給赈雜畜,一愛一本重鄉,必還舊土。
如其不然,禁留益損。
假令一逼一徙,事非久計。
何者?人面獸心,去留難測;既易水草,疴恙将多,憂愁緻困,死亡必甚。
兼其餘類尚在沙碛,脫出狂勃,翻歸舊巢,必殘掠邑裡,遺毒百姓。
亂而方塞,未若杜其未萌。
又貿遷起于上古,交易行于中世。
漢與胡通,亦立關市。
今北人阻饑,命懸溝壑,公給之外,必求市易。
彼若願求,宜見聽許。
又雲: “營大者不計小名,圖遠者弗拘近利。
雖戎狄衰盛,曆代不同,叛服之情,略可論讨。
周之北伐,僅獲中規;漢氏外攘,裁收下策。
昔在代京,恆為重備,将帥勞止,甲士疲力。
前世苦之,計未能緻。
今天祚大魏,亂亡在彼。
朝廷垂天覆之恩,廓大造之德。
鸠其散亡,禮送令返。
宜因此時,善思遠策。
竊以理雖萬變,可以一觀;來事雖懸,易以往蔔。
昔漢宣之世,呼韓款塞,漢遣董忠、韓昌領邊郡士馬,送出朔方,因留衛助。
又光武時,亦令中郎将段彬置安集掾史,随單于所在,參察動靜。
斯皆守吉之元龜,安邊之勝策。
計今朝廷成功,不減曩時;蠕蠕國弊,亦同疇日。
宜準昔成谟,略依舊事。
借其所閑地,聽使田牧;粗置官屬,示相慰撫;嚴戒邊兵,以見保衛。
馭以寬仁,縻以久策。
使親不至矯詐,疏不容叛反。
今北鎮諸将舊常雲一人代外邏,因令防察。
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者也。
” 又雲: 先人有奪人之心,待降如受強敵。
武非專外,亦以防内。
若從處分割配,諸州鎮遼遠,非轉輸可到,悔叛之情,變起難測。
又居人畜業,布在原野,戎夷一性一貪,見則思盜。
防彼肅此,少兵不堪,渾流之際,易相幹犯。
驅之還本,未必樂去,配州内徙,複不肯從。
既其如此,為費必大。
朝廷不許。
孚持白虎幡勞阿那瑰于柔玄、懷荒二鎮間。
阿那瑰衆号三十萬,一陰一有異意,遂拘留孚,載以韫車,日給酪一升,肉一段。
每集其衆,坐孚東廂,稱為行台,甚加禮敬。
阿那瑰遂南過至舊京,後遣孚等還,因上表謝罪。
有司以孚事下廷尉,丞高謙之雲孚辱命,處孚流罪。
後拜冀州刺史。
孚勸課農桑,境内稱為慈父,鄰州号曰神君。
先是,州人張孟都、張洪建、馬潘、崔獨憐、張叔緒、崔醜、張天宜、崔思哲等八家,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
孚至,皆請入城,願緻死效力。
後為葛榮所陷。
為榮所執兄祐為防城都督,兄子子禮為錄事參軍。
榮欲先害子禮,孚請先死以贖子禮,叩頭流血,榮乃舍之。
又大集将士議其死事,孚兄弟各誣己引過,争相為死。
又孟都、潘紹等數百人皆叩頭就法,請活使君。
榮曰:“此魏之誠臣義士也。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
榮平,還,除冀州刺史。
元颢入洛,授孚東道行台、彭城郡王。
孚封颢逆書送朝廷,天子嘉之。
颢平,封孚萬年鄉男。
永安末,樂器殘缺,莊帝命孚監儀注。
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書監高闾、太樂令公孫崇修造金石,數十年間,乃奏成功。
時大集儒生,考其得失。
太常卿劉芳請别營造,久而方就。
複召公卿量校合否,論者沸騰,莫有适從。
登被旨敕,并見施用。
往歲大軍入洛,戎馬交馳,所有樂器,亡失垂盡。
臣至太樂署,問太樂令張乾龜等,雲承前以來,置宮懸四箱,簨虡六架。
東北架編黃鐘之磬十四,雖器名黃鐘,而聲實夷則,考之音制,不甚諧韻。
姑洗懸于東北,太蔟編于西北,蕤賓列于西南,并皆器象差位,調律不和。
又有儀鐘十四,虛懸架首,初不叩擊,今便删廢,以從正則。
臣今據《周禮》凫氏修廣之規,磬氏倨句之法,吹律求聲,叩鐘求音,損除繁雜,讨論實錄,依十二月為十二宮,各準辰次,當位懸設,月聲既備,随用擊奏,則會還相為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