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關燈
小
中
大
鑒表加赈恤,民賴以濟。
先是,京兆王愉為徐州,王既年少,長史盧淵寬以馭下,郡縣多不奉法。
鑒表曰:“梁郡太守程靈虬,唯酒是耽,貪财為事,虐政殘民,寇盜并起;黩音悖響,盈于道路,部境呼嗟,佥焉怨酷。
梁郡密迩僞畿,醜聲易布,非直有點清風,臣恐取嗤荒遠。
請免所居官,以明刑憲。
”诏免靈虬郡,徵還京師。
于是徐境肅然。
蕭衍角城戍主柴慶宗,以城内附。
鑒遣淮一陽一太守吳秦生率兵千餘赴之。
衍淮一陰一援軍已來斷路,秦生屢戰破之,乘勝而進,遂克角城。
世宗诏鑒曰:“知摧角城,威謀展稱,良以欣然。
此城襟帶淮浒,川路沖要,自昔經算,未能克之,蟻固積紀,每成邊害。
将軍淵規潛運,妙略克宣,辟境克城,功著不日,據要扼喉,津徑勢阻,可謂勳高三捷,朕甚嘉焉。
守禦諸宜,善以量度,矜慰之使,尋當别遣。
”年四十二薨。
贈衛大将軍、齊州刺史,王如故,谥曰悼王。
長子伯宗,員外郎;次仲淵,蘭陵太守。
并早卒。
仲淵弟季偉,武定中,太尉中兵參軍。
和,字善意。
鑒薨之後,與鑒子伯宗競求承襲。
尚書令肇奏:“和太和中出為沙門,讓爵于鑒。
鑒後以和子顯年在弱冠,宜承基緒,求遜王爵以歸正胤。
先朝诏終鑒身,聽如其請。
鑒既薨逝,和求襲封。
謹尋诏旨,聽傳子顯,不許其身。
和先讓後求,有乖道素,請令伯宗承襲。
”世宗诏曰:“和初以讓鑒,而鑒還讓其子,交讓之道,于是乎著。
其子早終,可聽和襲。
”尋拜谏議大夫、兼太子率更令,轉通直散騎常侍、兼東中郎将。
肅宗時,出為輔國将軍、涼州刺史,坐事免。
久之,除東郡太守。
正光四年薨。
贈安東将軍、相州刺史。
子謙,字思義,襲爵。
後拜前軍将軍、征蠻都督。
莊帝初,于河一陰一遇害。
贈散騎常侍、征東大将軍、儀同三司、相州刺史。
子棽襲。
齊受禅,爵例降。
鑒弟榮,字瓫生。
高祖時直寝,從駕征新野。
終于羽林監。
榮弟亮,字辟邪。
威遠将軍、羽林監。
卒,贈河間太守。
亮弟馗,字道明。
太尉府行參軍、司徒掾、鎮遠将軍、太仆少卿。
出除安西将軍、東秦州刺史。
建義初,卒于州。
贈征東将軍、青州刺史。
河間王修,天賜四年封。
泰常元年薨,無子。
世祖繼絕世,诏河南王曜之子羯兒襲修爵,改封略一陽一。
後與永昌王健督諸軍讨秃發保周于番和,徙張掖民數百家于武威,遂與諸将私自沒入。
坐貪暴,降爵為公。
後統河西諸軍襲蠕蠕,至于漠南。
仍複王爵,加征西大将軍。
正平初,有罪賜死,爵除。
長樂王處文,天賜四年封。
聰辯夙成。
年十四,泰常元年薨。
太宗悼傷之,自小斂至葬,常親臨哀恸。
陪葬金陵。
無子,爵除。
廣平王連,天賜四年封。
始光四年薨,無子。
世祖繼絕世,以一陽一平王熙之第二子渾為南平王,以繼連後,加平西将軍。
渾好弓馬,射鳥,辄曆飛而殺之,時皆歎異焉。
世祖嘗命左右分射,勝者中的,籌滿,诏渾解之,三發皆中,世祖大悅。
器其藝能,常引侍左右,賜馬百匹,僮仆數十人。
後拜假節、都督平州諸軍事、領護東夷校尉、鎮東大将軍、儀同三司、平州刺史,鎮和龍。
在州綏導有方,民夷悅之。
徙涼州鎮将、都督西戎諸軍事、領護西域校尉,賜禦馬二匹。
臨鎮清慎,恩著涼土。
更滿還京,父老皆涕泣追送,若違所親。
太和十一年,從駕巡方山,道薨。
子飛龍,襲,後賜名霄。
身長九尺,腰帶十圍,容貌魁偉。
雅有風則,貞白卓然,好直言正谏,朝臣憚之。
高祖特垂欽重,除宗正卿、右光祿大夫。
诏曰:“自今奏事,諸臣相稱可雲姓名,惟南平王一人可直言其封。
”遷左光祿大夫。
太和十七年薨。
賜朝服一具、衣一襲、東園第一秘器、絹千匹。
高祖缌衰臨霄喪,哀恸左右,宴不一舉樂。
贈衛将軍、定州刺史,賜帛五百匹。
谥曰安王。
子纂,襲。
纂亦有譽于時,除恢武将軍,進平西将軍,領西中郎将,出為安北将軍、平州刺史。
景明元年,薨于平城。
子伯和,襲。
永平三年薨。
贈散騎侍郎,谥曰哀王。
阙一版統卒,贈涼州刺史。
子思略,武定末瀛州治中。
思略弟叔略,武定中太尉主簿。
京兆王黎,天賜四年封,神元年薨。
子根,襲,改封江一陽一王,加平北将軍。
薨,無子,顯祖以南平王霄第二子繼為根後。
繼,字世仁。
襲封江一陽一王,加平北将軍。
高祖時,除使持節、安北将軍、撫冥鎮都大将,轉都督柔玄、撫冥、懷荒三鎮諸軍事、鎮北将軍、柔玄鎮大将。
入為左衛将軍,兼侍中,又兼中領軍,留守洛京。
尋除持節、平北将軍,鎮攝舊都。
高車酋帥樹者擁部民反叛,诏繼都督北讨諸軍事,自懷朔已東悉禀繼節度。
繼表:“高車頑一黨一,不識威憲,輕相合集,背役逃歸。
計其兇戾,事合窮極,若悉追戮,恐遂擾亂。
請遣使鎮别推檢,斬愆首一人,自餘加以慰喻,若悔悟從役者,即令赴軍。
”诏從之。
于是叛徒往往歸順。
高祖善之,顧謂侍臣曰:“江一陽一良足大任也。
”車駕北巡,至鄴而高車悉降,恆朔清定。
繼以高車擾叛,頻表請罪。
高祖優诏喻之。
世宗時,除征虜将軍、青州刺史,轉平北将軍、恆州刺史,入為度支尚書。
繼在青州之日,民饑餒,為家僮取民女為婦妾,又以良人為婢,為禦史
先是,京兆王愉為徐州,王既年少,長史盧淵寬以馭下,郡縣多不奉法。
鑒表曰:“梁郡太守程靈虬,唯酒是耽,貪财為事,虐政殘民,寇盜并起;黩音悖響,盈于道路,部境呼嗟,佥焉怨酷。
梁郡密迩僞畿,醜聲易布,非直有點清風,臣恐取嗤荒遠。
請免所居官,以明刑憲。
”诏免靈虬郡,徵還京師。
于是徐境肅然。
蕭衍角城戍主柴慶宗,以城内附。
鑒遣淮一陽一太守吳秦生率兵千餘赴之。
衍淮一陰一援軍已來斷路,秦生屢戰破之,乘勝而進,遂克角城。
世宗诏鑒曰:“知摧角城,威謀展稱,良以欣然。
此城襟帶淮浒,川路沖要,自昔經算,未能克之,蟻固積紀,每成邊害。
将軍淵規潛運,妙略克宣,辟境克城,功著不日,據要扼喉,津徑勢阻,可謂勳高三捷,朕甚嘉焉。
守禦諸宜,善以量度,矜慰之使,尋當别遣。
”年四十二薨。
贈衛大将軍、齊州刺史,王如故,谥曰悼王。
長子伯宗,員外郎;次仲淵,蘭陵太守。
并早卒。
仲淵弟季偉,武定中,太尉中兵參軍。
和,字善意。
鑒薨之後,與鑒子伯宗競求承襲。
尚書令肇奏:“和太和中出為沙門,讓爵于鑒。
鑒後以和子顯年在弱冠,宜承基緒,求遜王爵以歸正胤。
先朝诏終鑒身,聽如其請。
鑒既薨逝,和求襲封。
謹尋诏旨,聽傳子顯,不許其身。
和先讓後求,有乖道素,請令伯宗承襲。
”世宗诏曰:“和初以讓鑒,而鑒還讓其子,交讓之道,于是乎著。
其子早終,可聽和襲。
”尋拜谏議大夫、兼太子率更令,轉通直散騎常侍、兼東中郎将。
肅宗時,出為輔國将軍、涼州刺史,坐事免。
久之,除東郡太守。
正光四年薨。
贈安東将軍、相州刺史。
子謙,字思義,襲爵。
後拜前軍将軍、征蠻都督。
莊帝初,于河一陰一遇害。
贈散騎常侍、征東大将軍、儀同三司、相州刺史。
子棽襲。
齊受禅,爵例降。
鑒弟榮,字瓫生。
高祖時直寝,從駕征新野。
終于羽林監。
榮弟亮,字辟邪。
威遠将軍、羽林監。
卒,贈河間太守。
亮弟馗,字道明。
太尉府行參軍、司徒掾、鎮遠将軍、太仆少卿。
出除安西将軍、東秦州刺史。
建義初,卒于州。
贈征東将軍、青州刺史。
河間王修,天賜四年封。
泰常元年薨,無子。
世祖繼絕世,诏河南王曜之子羯兒襲修爵,改封略一陽一。
後與永昌王健督諸軍讨秃發保周于番和,徙張掖民數百家于武威,遂與諸将私自沒入。
坐貪暴,降爵為公。
後統河西諸軍襲蠕蠕,至于漠南。
仍複王爵,加征西大将軍。
正平初,有罪賜死,爵除。
長樂王處文,天賜四年封。
聰辯夙成。
年十四,泰常元年薨。
太宗悼傷之,自小斂至葬,常親臨哀恸。
陪葬金陵。
無子,爵除。
廣平王連,天賜四年封。
始光四年薨,無子。
世祖繼絕世,以一陽一平王熙之第二子渾為南平王,以繼連後,加平西将軍。
渾好弓馬,射鳥,辄曆飛而殺之,時皆歎異焉。
世祖嘗命左右分射,勝者中的,籌滿,诏渾解之,三發皆中,世祖大悅。
器其藝能,常引侍左右,賜馬百匹,僮仆數十人。
後拜假節、都督平州諸軍事、領護東夷校尉、鎮東大将軍、儀同三司、平州刺史,鎮和龍。
在州綏導有方,民夷悅之。
徙涼州鎮将、都督西戎諸軍事、領護西域校尉,賜禦馬二匹。
臨鎮清慎,恩著涼土。
更滿還京,父老皆涕泣追送,若違所親。
太和十一年,從駕巡方山,道薨。
子飛龍,襲,後賜名霄。
身長九尺,腰帶十圍,容貌魁偉。
雅有風則,貞白卓然,好直言正谏,朝臣憚之。
高祖特垂欽重,除宗正卿、右光祿大夫。
诏曰:“自今奏事,諸臣相稱可雲姓名,惟南平王一人可直言其封。
”遷左光祿大夫。
太和十七年薨。
賜朝服一具、衣一襲、東園第一秘器、絹千匹。
高祖缌衰臨霄喪,哀恸左右,宴不一舉樂。
贈衛将軍、定州刺史,賜帛五百匹。
谥曰安王。
子纂,襲。
纂亦有譽于時,除恢武将軍,進平西将軍,領西中郎将,出為安北将軍、平州刺史。
景明元年,薨于平城。
子伯和,襲。
永平三年薨。
贈散騎侍郎,谥曰哀王。
阙一版統卒,贈涼州刺史。
子思略,武定末瀛州治中。
思略弟叔略,武定中太尉主簿。
京兆王黎,天賜四年封,神元年薨。
子根,襲,改封江一陽一王,加平北将軍。
薨,無子,顯祖以南平王霄第二子繼為根後。
繼,字世仁。
襲封江一陽一王,加平北将軍。
高祖時,除使持節、安北将軍、撫冥鎮都大将,轉都督柔玄、撫冥、懷荒三鎮諸軍事、鎮北将軍、柔玄鎮大将。
入為左衛将軍,兼侍中,又兼中領軍,留守洛京。
尋除持節、平北将軍,鎮攝舊都。
高車酋帥樹者擁部民反叛,诏繼都督北讨諸軍事,自懷朔已東悉禀繼節度。
繼表:“高車頑一黨一,不識威憲,輕相合集,背役逃歸。
計其兇戾,事合窮極,若悉追戮,恐遂擾亂。
請遣使鎮别推檢,斬愆首一人,自餘加以慰喻,若悔悟從役者,即令赴軍。
”诏從之。
于是叛徒往往歸順。
高祖善之,顧謂侍臣曰:“江一陽一良足大任也。
”車駕北巡,至鄴而高車悉降,恆朔清定。
繼以高車擾叛,頻表請罪。
高祖優诏喻之。
世宗時,除征虜将軍、青州刺史,轉平北将軍、恆州刺史,入為度支尚書。
繼在青州之日,民饑餒,為家僮取民女為婦妾,又以良人為婢,為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