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關燈
,遂于中途遇害。

    以死王事,追贈使持節、都督定殷二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司空公、定州刺史,谥曰文貞。

     忻之弟慶鸾,武定末,司徒谘議參軍。

     慶鸾弟慶哲,終于司農少卿,贈中軍将軍、濟州刺史。

     均弟禹,容貌魁偉。

    起家司空參軍,轉符玺郎、太常丞、鎮遠将軍、東海太守帶峒峿戍主。

    禹頗好内學,每雲晉地有福,孝昌末遂詣爾朱榮。

    建義元年,與榮同入洛。

    除中軍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封鄄城縣開國伯,邑五百戶,為并州東面大都督,鎮樂平。

    榮死之後,為土民王惡氈起義殺之。

    後贈征西将軍、雍州刺史。

     子長淵,襲。

    武定中,南青州長史。

    齊受禅,爵例降。

     禹弟菩薩,給事中。

    卒,贈濟南太守。

     吐萬弟鐘葵,早卒。

     長子法壽,侍禦中散,累遷中散大夫。

    出除龍骧将軍、安州刺史。

    法壽先令所親微服入境,觀察風俗,下車便大行賞罰,于是境内肅然。

    更滿還朝,吏人詣阙訴乞,肅宗嘉之,诏複州任。

    後徵為太中大夫,加左将軍。

    遷平東将軍、光祿大夫。

    建義初,于河一陰一遇害,贈車騎将軍、相州刺史。

     子慶始,大司農丞。

    與父同時見害。

    贈前将軍、廣州刺史。

     慶始弟慶遵,武定末,瀛州騎府司馬。

     慶遵弟慶智,美容貌,有幾案才。

    著作佐郎、司徒中兵參軍。

    卒于太尉主簿。

     法壽弟法僧,自太尉行參軍稍轉通直郎,甯遠将軍,司徒、司馬掾,龍骧将軍,益州刺史。

    素無治幹,加以貪虐,殺戮自任,威怒無恆。

    王賈諸姓,州内人士,法僧皆召為卒伍,無所假縱。

    于是合境皆反,招引外寇。

    蕭衍遣将張齊率衆攻一逼一,城門晝閉,行旅不通。

    法僧上表曰:“臣忝守遐方,變生慮表,賊衆侜張,所在強盛。

    統内城戍悉已陷沒,近州之民亦皆擾叛。

    唯獨州治僅存而已,亡滅之期,非旦則夕。

    臣自思忖,必是死人,但恐不得謝罪阙庭,既忝宗枝,累辱不淺。

    若死為鬼,永曠天顔,九泉之下,實深重恨。

    今募使間行,偷路奔告,若台軍速至,猶希全保。

    哭送使者,不知所言。

    ”肅宗诏曰:“比敕傅豎眼倍道兼行,而猶未達,可更遣尚書郎堪幹者一人馳驿催遣,庶令拔彼倒懸,救茲危急。

    ”豎眼頻破張齊,于是獲全。

    徵拜光祿大夫,出為平東将軍、兗州刺史,轉安東将軍、徐州刺史。

    孝昌元年,法僧殺行台高諒,反于彭城,自稱尊号,号年天啟。

    大軍緻讨,法僧攜諸子,擁掠城内及文武,南奔蕭衍。

     鐘葵弟笃,字阿成。

    太子右率、北中郎将、撫冥鎮将、光祿卿。

    出除平北将軍、幽州刺史。

    卒,谥曰貞。

     長子浩,字洪達。

    太尉長史。

     他弟渾,繼叔父廣平王連。

     渾弟比陵,太延五年為司空,賜爵牁公。

    除安遠将軍、懷荒鎮大将。

    卒。

     子天琚,襲。

    高祖時征虜将軍、青州刺史。

    從駕南征,拜後将軍,尋降公為侯,除西中郎将。

    世祖時,征虜将軍、夏州刺史。

    卒,贈本将軍、濟州刺史。

    子延伯襲。

    卒。

     河南王曜,天興六年封。

    五歲,嘗射雀于太祖前,中之,太祖驚歎焉。

    及長,武藝絕人,與一陽一平王熙等并督諸軍講武,衆鹹服其勇。

    泰常七年薨,時年二十二。

    有七子。

     長子提,骁烈有父風。

    世祖時,襲爵,改封颍川王。

    迎昭儀于塞北,時年十六,有夙成之量,殊域敬焉。

    後改封武昌。

    拜使持節、鎮東大将軍、平原鎮都大将。

    在任十年,大著威名。

    後與淮南王他讨平吐京叛胡,遷使持節、車騎大将軍、統萬鎮都大将,賜馬百匹,羊千口,甚見一寵一待。

    太安元年薨,年四十七,谥曰成王。

     長子平原,襲爵。

    忠果有智略。

    顯祖時,蠕蠕犯塞,從駕擊之,平原戰功居多。

    拜假節、都督齊兗二州諸軍事、鎮南将軍、齊州刺史。

    善于懷撫,邊民歸附者千有餘家。

     高祖時,妖賊司馬小君,自稱晉後,聚一黨一三千餘人,屯聚平陵,号年聖君。

    攻破郡縣,殺害長吏。

    平原身自讨擊,殺七人,擒小君,送京師斬之。

    又有妖人劉舉,自稱天子,扇惑百姓。

    複讨斬之。

    時歲谷不登,齊民饑馑,平原以私米三千餘斛為粥,以全民命。

    北州戍卒一千餘人,還者皆給路糧。

    百姓鹹稱讠永之。

    州民韓凝之等千餘人,詣阙頌之,高祖覽而嘉歎。

    及還京師,每歲率諸軍屯于漠南,以備蠕蠕。

    遷都督雍秦梁益四州諸軍事、征南大将軍、開府、雍州刺史,鎮長安。

    太和十一年薨。

    贈以本官,加羽葆、鼓吹,谥曰簡王。

    有五子,長子和為沙門,舍其子顯,以爵讓其次弟鑒。

    鑒固辭。

    诏許鑒身終之後,令顯襲爵,鑒乃受之。

     鑒,字紹達。

    少有父風,頗覽書傳。

    沉重少言,寬和好士。

    拜通直散騎常侍,尋加冠軍将軍,守河南尹。

    車駕南伐,以鑒為平南将軍,除左衛将軍,出為征虜将軍、齊州刺史。

    時革變之始,百度惟新,鑒上遵高祖之旨,下采齊之舊風,軌制粲然,皆合規矩。

    高祖覽其所上,嗟美者久之,顧謂侍臣曰:“諸州刺史皆能如此,變風易俗,更有何難?”下诏褒美,班之天下,一如鑒所上。

    齊人一愛一讠永,鹹曰耳目更新。

    高祖崩後,和罷沙門歸俗,棄其妻子,納一寡一婦曹氏為妻。

    曹氏年齒已長,攜男一女五人随鑒至曆城,幹亂政事。

    和與曹及五子七處受納,鑒皆順其意,言無不從。

    于是獄以賄成,取受狼籍,齊人苦之。

    鑒治名大損。

     世宗初,以本将軍轉徐州刺史。

    屬徐兗大水,民多饑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