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關燈
小
中
大
,大耳秀眉,須鬓斑白,百僚觀膽,莫不祗聳。
唯苟頹小為短劣,姿望亦不逮之。
高祖、文明太後重年敬舊,存問周渥,賜以珍寶。
丕聲氣高朗,博記國事,飨宴之際,恆居坐端,必抗音大言,叙列既往成敗。
帝、後敬納焉。
然谄事要人,驕侮輕賤,每見王睿、苻承祖,常傾身下之。
時文明太後為王睿造宅,故亦為丕造甲第。
第成,帝、後親幸之,率百官文武飨落焉。
使尚書令王睿宣诏,賜丕金印一紐。
太後親造《勸式歌辭》以賜群官,丕上疏贊謝。
太後令曰:“臣哉鄰哉,鄰或臣哉。
君則亡逸于上,臣則履冰于下。
若能如此,太平豈難緻乎?”及丕妻段氏卒,谥曰恭妃。
又特賜丕金券。
高祖、文明太後引見公卿于皇信堂,太後曰:“今京師旱儉,欲聽饑貧之人出關逐食。
如欲給過所,恐稽延時日,不救災窘;若任其外出,複慮一奸一良難辨。
卿等可議其所宜。
”丕議:“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給過所,州郡亦然,不過三日,給之便訖,有何難也?”高祖從之,四日而訖。
丕請立東宮,诏曰:“年尚幼小,有何急之?”丕曰:“臣年在西夕,思觀盛禮,于臣實急。
”不許。
後例降王爵,封平一陽一郡公。
求緻仕,诏不許。
及車駕南伐,丕與廣陵王羽留守京師,并加使持節。
诏丕、羽曰:“留守非賢莫可。
太尉年尊德重,位總阿衡;羽朕之懿弟,溫柔明斷。
故使二人留守京邑,授以二節,賞罰在手。
其祗允成憲,以稱朕心。
”丕對曰:“謹以死奉诏。
”羽對曰:“太尉宜專節度,臣但可副貳而已。
”高祖曰:“老者之智,少者之決,何得辭也。
”及高祖還代,丕請作歌,诏許之。
歌訖,高祖曰:“公傾朕還車,故親歌述志。
今經構既有次第,故暫還舊京,願後時亦同茲适。
” 及高祖欲遷都,臨太極殿,引見留守之官大議。
乃诏丕等,如有所懷,各陳其志。
燕州刺史穆罴進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見,謂為未可。
”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
”罴曰:“北有猃狁之寇,南有荊揚未賓,西有吐谷渾之阻,東有高句麗之難。
四方未平,九區未定。
以此推之,謂為不可。
征伐之舉,要須戎馬,如其無馬,事不可克。
”高祖曰:“卿言無馬,此理粗可。
馬常出北方,廄在此置,卿何慮無馬?今代在恆山之北,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遷于中原。
”罴曰:“臣聞黃帝都涿鹿。
以此言之,古昔聖王不必悉居中原。
”高祖曰:“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後,亦遷于河南。
”尚書于果曰:“臣誠不識古事,如聞百姓之言,先皇建都于此,無何欲移,以為不可。
中原其如是所由拟,數有篡奪。
自建邑平城以來,與天地并固,日月齊明。
臣雖管見膚淺,一性一不昭達,終不以恆代之地,而拟伊洛之美。
但以安土重遷,物之常一性一,一旦南移,懼不樂也。
”丕曰:“陛下去歲親禦六軍讨蕭氏,至洛,遣任城王澄宣旨,敕臣等議都洛。
初奉恩旨,心情惶越。
凡欲遷移,當訊之蔔筮,審定吉否,然後可。
”高祖謂丕曰:“往在鄴中,司徒公誕、鹹一陽一王礻喜、尚書李沖等皆欲請龜占移洛吉兇之事。
朕時謂誕等曰,昔周邵蔔宅伊洛,乃識至兆。
今無若斯之人,蔔亦無益。
然蔔者所以決疑,此既不疑,何須蔔也?昔軒轅蔔兆龜焦,蔔者請訪諸賢哲,軒轅乃問天老,天老謂為善。
遂從其言,終緻昌吉。
然則至人之量未然,審于龜矣。
朕既以四海為家,或南或北,遲速無常。
南移之民,朕自多積倉儲,不令窘乏。
”丕曰:“臣仰奉慈诏,不勝喜舞。
”高祖诏群官曰:“卿等或以朕無為移徙也。
昔平文皇帝棄背率土,昭成營居盛樂,太祖道武皇帝神武應天,遷居平城。
朕雖虛寡,幸屬勝殘之運,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
卿等當奉先君令德,光迹洪規。
”前懷州刺史青龍,前秦州刺史呂受恩等仍守愚固,帝皆撫而答之,辭屈而退。
帝又将北巡,丕遷太傅、錄尚書事。
頻表固讓,诏斷表啟,就家拜授。
及車駕發代,丕留守,诏曰:“中原始構,須朕營視,在代之事,一委太傅。
”賜上所乘車馬,往來府省。
丕雅一愛一本風,不達新式,至于變俗遷洛,改官制一服,禁絕舊言,皆所不願。
高祖知其如此,亦不一逼一之,但誘示大理,令其不生同異。
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丕猶常服列在坐隅。
晚乃稍加弁帶,而不能修飾容儀。
高祖以丕年衰體重,亦不強責。
及罷降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王者,雖較于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
高祖南征,丕表乞少留,思更圖後舉。
會司徒馮誕薨,诏六軍反旆。
丕又以熙薨于代都,表求銮駕親臨。
诏曰:“今洛邑肇構,跂望成勞,開辟暨今,豈有以天子之重,遠赴舅國之喪?朕縱一欲為孝,其如大孝何?縱一欲為義,其如大義何?天下至重,君臣道懸,豈宜苟相誘引,陷君不德。
令、仆已下可付法官貶之。
”又诏以丕為都督,領并州刺史。
後诏以平一陽一畿甸,改封新興公。
初,李沖又德望所屬,既當時貴要,有杖情,遂與子超娶沖兄女,即伯尚妹也。
丕前妻子隆同産數人,皆與别居。
後得宮人,所生同宅共産。
父子情因此偏。
丕父子大意不樂遷洛。
高祖之發平城,太子恂留于舊京。
及将還洛,隆與超等密謀留恂,因舉兵
唯苟頹小為短劣,姿望亦不逮之。
高祖、文明太後重年敬舊,存問周渥,賜以珍寶。
丕聲氣高朗,博記國事,飨宴之際,恆居坐端,必抗音大言,叙列既往成敗。
帝、後敬納焉。
然谄事要人,驕侮輕賤,每見王睿、苻承祖,常傾身下之。
時文明太後為王睿造宅,故亦為丕造甲第。
第成,帝、後親幸之,率百官文武飨落焉。
使尚書令王睿宣诏,賜丕金印一紐。
太後親造《勸式歌辭》以賜群官,丕上疏贊謝。
太後令曰:“臣哉鄰哉,鄰或臣哉。
君則亡逸于上,臣則履冰于下。
若能如此,太平豈難緻乎?”及丕妻段氏卒,谥曰恭妃。
又特賜丕金券。
高祖、文明太後引見公卿于皇信堂,太後曰:“今京師旱儉,欲聽饑貧之人出關逐食。
如欲給過所,恐稽延時日,不救災窘;若任其外出,複慮一奸一良難辨。
卿等可議其所宜。
”丕議:“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給過所,州郡亦然,不過三日,給之便訖,有何難也?”高祖從之,四日而訖。
丕請立東宮,诏曰:“年尚幼小,有何急之?”丕曰:“臣年在西夕,思觀盛禮,于臣實急。
”不許。
後例降王爵,封平一陽一郡公。
求緻仕,诏不許。
及車駕南伐,丕與廣陵王羽留守京師,并加使持節。
诏丕、羽曰:“留守非賢莫可。
太尉年尊德重,位總阿衡;羽朕之懿弟,溫柔明斷。
故使二人留守京邑,授以二節,賞罰在手。
其祗允成憲,以稱朕心。
”丕對曰:“謹以死奉诏。
”羽對曰:“太尉宜專節度,臣但可副貳而已。
”高祖曰:“老者之智,少者之決,何得辭也。
”及高祖還代,丕請作歌,诏許之。
歌訖,高祖曰:“公傾朕還車,故親歌述志。
今經構既有次第,故暫還舊京,願後時亦同茲适。
” 及高祖欲遷都,臨太極殿,引見留守之官大議。
乃诏丕等,如有所懷,各陳其志。
燕州刺史穆罴進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見,謂為未可。
”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
”罴曰:“北有猃狁之寇,南有荊揚未賓,西有吐谷渾之阻,東有高句麗之難。
四方未平,九區未定。
以此推之,謂為不可。
征伐之舉,要須戎馬,如其無馬,事不可克。
”高祖曰:“卿言無馬,此理粗可。
馬常出北方,廄在此置,卿何慮無馬?今代在恆山之北,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遷于中原。
”罴曰:“臣聞黃帝都涿鹿。
以此言之,古昔聖王不必悉居中原。
”高祖曰:“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後,亦遷于河南。
”尚書于果曰:“臣誠不識古事,如聞百姓之言,先皇建都于此,無何欲移,以為不可。
中原其如是所由拟,數有篡奪。
自建邑平城以來,與天地并固,日月齊明。
臣雖管見膚淺,一性一不昭達,終不以恆代之地,而拟伊洛之美。
但以安土重遷,物之常一性一,一旦南移,懼不樂也。
”丕曰:“陛下去歲親禦六軍讨蕭氏,至洛,遣任城王澄宣旨,敕臣等議都洛。
初奉恩旨,心情惶越。
凡欲遷移,當訊之蔔筮,審定吉否,然後可。
”高祖謂丕曰:“往在鄴中,司徒公誕、鹹一陽一王礻喜、尚書李沖等皆欲請龜占移洛吉兇之事。
朕時謂誕等曰,昔周邵蔔宅伊洛,乃識至兆。
今無若斯之人,蔔亦無益。
然蔔者所以決疑,此既不疑,何須蔔也?昔軒轅蔔兆龜焦,蔔者請訪諸賢哲,軒轅乃問天老,天老謂為善。
遂從其言,終緻昌吉。
然則至人之量未然,審于龜矣。
朕既以四海為家,或南或北,遲速無常。
南移之民,朕自多積倉儲,不令窘乏。
”丕曰:“臣仰奉慈诏,不勝喜舞。
”高祖诏群官曰:“卿等或以朕無為移徙也。
昔平文皇帝棄背率土,昭成營居盛樂,太祖道武皇帝神武應天,遷居平城。
朕雖虛寡,幸屬勝殘之運,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
卿等當奉先君令德,光迹洪規。
”前懷州刺史青龍,前秦州刺史呂受恩等仍守愚固,帝皆撫而答之,辭屈而退。
帝又将北巡,丕遷太傅、錄尚書事。
頻表固讓,诏斷表啟,就家拜授。
及車駕發代,丕留守,诏曰:“中原始構,須朕營視,在代之事,一委太傅。
”賜上所乘車馬,往來府省。
丕雅一愛一本風,不達新式,至于變俗遷洛,改官制一服,禁絕舊言,皆所不願。
高祖知其如此,亦不一逼一之,但誘示大理,令其不生同異。
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丕猶常服列在坐隅。
晚乃稍加弁帶,而不能修飾容儀。
高祖以丕年衰體重,亦不強責。
及罷降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王者,雖較于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
高祖南征,丕表乞少留,思更圖後舉。
會司徒馮誕薨,诏六軍反旆。
丕又以熙薨于代都,表求銮駕親臨。
诏曰:“今洛邑肇構,跂望成勞,開辟暨今,豈有以天子之重,遠赴舅國之喪?朕縱一欲為孝,其如大孝何?縱一欲為義,其如大義何?天下至重,君臣道懸,豈宜苟相誘引,陷君不德。
令、仆已下可付法官貶之。
”又诏以丕為都督,領并州刺史。
後诏以平一陽一畿甸,改封新興公。
初,李沖又德望所屬,既當時貴要,有杖情,遂與子超娶沖兄女,即伯尚妹也。
丕前妻子隆同産數人,皆與别居。
後得宮人,所生同宅共産。
父子情因此偏。
丕父子大意不樂遷洛。
高祖之發平城,太子恂留于舊京。
及将還洛,隆與超等密謀留恂,因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