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 皇後列傳

關燈
“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

    ”既誕肅宗,進為充華嫔。

    先是,世宗頻喪皇子,自以春秋長矣,深加慎護。

    為擇一乳一保,皆取良家宜子者,養于别宮,皇後及充華嫔皆莫得而撫視焉。

    及肅宗踐阼,尊後為皇太妃,後尊為皇太後。

    臨朝聽政,猶稱殿下,下令行一事。

    後改令稱诏,群臣上書曰陛下,自稱曰朕。

    太後以肅宗沖幼,未堪親祭,欲傍《周禮》夫人與君交獻之義,代行祭禮,訪尋故式。

    門下召禮官、博士議,以為不可。

    而太後欲以帏幔自鄣,觀三公行一事,重問侍中崔光。

    光便據漢和熹鄧後薦祭故事,太後大悅,遂攝行初祀。

     太後一性一聰悟,多才藝,姑既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經大義。

    親覽萬機,手筆斷決。

    幸西林園法流堂,命侍臣射,不能者罰之。

    又自射針一孔,中之。

    大悅,賜左右布帛有差。

    先是,太後敕造申訟車,時禦焉,出自雲龍大司馬門,從宮西北,入自千秋門,以納冤訟。

    又親策孝秀、州郡計吏于朝堂。

    太後與肅宗幸華林園,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賦七言詩。

    太後詩曰:“化光造物含氣貞。

    ”帝詩曰:“恭己無為賴慈英。

    ”王公已下賜帛有差。

     太後父薨,百僚表請公除,太後不許。

    尋幸永甯寺,親建刹于九級之基,僧尼士女赴者數萬人。

    及改葬文昭高後,太後不欲令肅宗主事,乃自為喪主,出至終甯陵,親奠遣事,還哭于太極殿。

    至于訖事,皆自主焉。

    後幸嵩高山,夫人、九嫔、公主已下從者數百人,升于頂中。

    廢諸一婬一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

    後幸左藏,王公、嫔、主已下從者百餘人,皆令任力負布絹,即以賜之,多者過二百匹,少者百餘匹。

    唯長樂公主手持絹二十匹而出,示不異衆而無勞也。

    世稱共廉。

    儀同、陳留公李崇,章武王融并以所負過多,颠仆于地,崇乃傷腰,融至損腳。

    時人為之語曰:“陳留、章武,傷腰折股。

    貪人敗類,穢我明主。

    ”尋幸阙口溫水,登雞頭山,自射象牙簪,一發中之,敕示文武。

     時太後得志,一逼一幸清河王怿,一婬一亂肆情,為天下所惡。

    領軍元叉、長秋卿劉騰等奉肅宗于顯一陽一殿,幽太後于北宮,于禁中殺怿。

    其後太後從子都統僧敬與備身左右張車渠等數十人,謀殺叉,複奉太後臨朝。

    事不克,僧敬坐徙邊,車渠等死,胡氏多免黜。

    後肅宗朝太後于西林園,宴文武侍臣,飲至日夕。

    叉乃起至太後前,自陳外雲太後欲害己及騰。

    太後答雲“無此語”。

    遂至于極昏。

    太後乃起執肅宗手下堂,言:“母子不聚久,今暮共一宿,諸大臣送我入。

    ”太後與肅宗向東北小綁,左衛将軍奚康生謀欲殺叉,不果。

     自劉騰死,叉又寬怠。

    太後與肅宗及高一陽一王雍為計,解叉領軍。

    太後複臨朝,大赦改元。

    自是朝政疏緩,威恩不立,在下牧守,所在貪惏。

    鄭俨污亂宮掖,勢傾海内;李神軌、徐纥并見親侍,一二年中,位總禁要,手握王爵,輕重在心,宣一婬一于朝,為四方之所厭穢。

    文武解體,所在亂逆,土崩魚爛,由于此矣。

    僧敬又因聚集親族,遂涕泣谏曰:“陛下母儀海内,豈宜輕脫如此!”後大怒,自是不召僧敬。

     太後自以行不修,懼宗室所嫌,于是内為朋一黨一,防蔽耳目。

    肅宗所親幸者,太後多以事害焉。

    有蜜多道人,能胡語,肅宗置于左右。

    太後慮其傳緻消息,三月三日于城南大巷中殺之。

    方懸賞募賊,又于禁中殺領左右、鴻胪少卿谷會、紹達,并帝所親也。

    母子之間,嫌隙屢起。

    鄭俨慮禍,乃與太後計,因潘充華生女,太後詐以為男,便大赦改年。

    肅宗之崩,事出倉卒,時論鹹言鄭俨、徐纥之計。

    于是朝野憤歎。

    太後乃奉潘嫔女言太子即位。

    經數日,見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實生女,今宜更擇嗣君。

    遂立臨洮王子钊為主,年始三歲,天下愕然。

     及武泰元年,爾朱榮稱兵渡河,太後盡召肅宗六宮皆令入道,太後亦自落發。

    榮遣騎拘送太後及幼主于河一陰一。

    太後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

    太後及幼主并沉于河。

    太後妹馮翊君收瘗于雙靈佛寺。

    出帝時,始葬以後禮而追加谥。

     孝明皇後胡氏,靈太後從兄冀州刺史盛之女。

    靈太後欲榮重門族,故立為皇後。

    肅宗頗有酒德,專嬖充華潘氏,後及嫔禦并無過一寵一。

    太後為肅宗選納,抑屈人流。

    時博陵崔孝芬、範一陽一盧道約、隴西李瓚等女,但為世婦。

    諸人訴訟,鹹見忿責。

    武泰初,後既入道遂居于瑤光寺。

     孝靜皇後高氏,齊獻武王之第二女也。

    天平四年,娉以為皇後。

    王前後固辭,帝不許。

    興和初,诏侍中、司徒公孫騰,司空公、襄城王旭,兼尚書令、司州牧、西河王忭,兼太常卿及宗正卿元孝友等奉诏緻禮,并備宮官侍衛,以後駕迎于晉一陽一之丞相第。

    五月,立為皇後,大赦天下。

    齊受禅,降為中山王妃。

    後降于尚書左仆射楊遵彥。

     史臣曰:始祖生自天女,克昌後葉。

    靈後一婬一恣,卒亡天下。

    傾城之戒,其在茲乎?鈎弋年稚子幼,漢武所以行權,魏世遂為常制。

    子貴母死,矯枉之義不亦過哉!高祖終革其失,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