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
關燈
小
中
大
、太原郡開國公王思政,颍州刺史皇甫僧顯等,及戰士一萬餘人,男一女數萬口。
齊文襄王遂如洛州。
秋七月,齊文襄王至自南讨,請宥思政之罪。
八月辛卯,诏立皇子長仁為皇太子。
齊文襄王薨于第,秘不發喪。
癸巳,大赦天下,内外百官并加二級。
甲午,齊王如晉一陽一。
冬十月癸未,以開府儀同三司、鹹一陽一王坦為太傅。
甲午,以開府儀同三司潘相樂為司空。
十有二月甲辰,吳郡王蕭正表薨。
己酉,以并州刺史彭樂為司徒。
是歲,蠕蠕、地豆于、室韋、高麗、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為齊文襄王舉哀于東堂。
丁卯,诏贈齊文襄王假黃钺、使持節、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玺绶,辒辌車、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備九錫之禮,谥曰文襄王。
戊辰,诏齊王為使持節、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齊郡王,食邑一萬戶。
甲戌,地豆于、契丹國并遣使朝貢。
二月甲申,葬齊文襄王,車駕祖于漳濱。
庚寅,以尚書令高隆之為太保。
三月庚申,進齊郡王爵為齊王。
夏四月乙巳,蠕蠕遣使朝貢。
五月甲寅,诏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封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一陽一、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萬戶,備九錫之禮;以齊國太妃為王太後,王妃為王後。
丙辰,诏歸帝位于齊國,即日遜于别宮。
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邑一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诏,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戶;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于中山國立魏宗廟。
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時年二十八。
三年二月,奉谥曰孝靜皇帝,葬于漳西山崗。
其後發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帝好文學,美容儀。
力能挾石師子以逾牆,射無不中。
嘉辰宴會,多命郡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
齊文襄王嗣事,甚忌焉,以大将軍中兵參軍崔季舒為中書黃門侍郎,令監察動靜,小大皆令季舒知。
文襄與季舒書曰:“癡人複何似?癡勢小差未?”帝嘗與獵于鄴東,馳逐如飛。
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将軍怒。
”文襄嘗侍飲,大舉觞曰:“臣澄勸陛下酒。
”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狽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明日,文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
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文襄,文襄使取一段。
帝束百匹以與之,曰:“亦一段耳!”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
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
”常侍侍講荀濟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于宮内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
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以告文襄。
文襄勒兵入宮,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将殺諸妃嫔。
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于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嫔!”文襄下一床一叩頭,大啼謝罪。
于是酣飲,夜久乃出。
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見烹于市。
及将禅位于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琛等求入奏事。
帝在昭一陽一殿見之。
旭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
齊王聖德欽明,萬姓歸仰。
臣等昧死聞奏,願陛下則堯禅舜。
”帝便斂容答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
”又雲:“若爾,須作诏書。
”侍郎崔劭、裴讓之奏雲:“诏已作訖。
”即付楊愔,進于帝,凡十條。
書訖,帝曰:“将安朕何所?複若為而去?”楊愔對曰:“在北城别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衛而去。
”帝乃下禦座,步就東廊,口詠範尉宗《後漢書贊》雲:“獻生不辰,身播國屯。
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所司奏請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别,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後宮。
”乃與夫人妃嫔已下訣,莫不欷歔掩涕。
嫔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雲:“王其一愛一玉一體,俱享黃發期。
”皇後已下皆哭。
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候于東上閣。
帝上車,德超上車持帝。
帝肘之曰:“朕畏天順人,授位相國,何物奴,敢一逼一人!”趙德尚不下。
及出雲龍門,王公百僚衣冠拜辭。
帝曰:“今日不減常道鄉公、漢獻帝。
”衆皆悲怆,高隆之泣灑。
遂入北城下司馬一子如南宅。
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随。
帝後封太原公主,常為帝嘗食以護視焉。
竟遇酖而崩。
齊文襄王遂如洛州。
秋七月,齊文襄王至自南讨,請宥思政之罪。
八月辛卯,诏立皇子長仁為皇太子。
齊文襄王薨于第,秘不發喪。
癸巳,大赦天下,内外百官并加二級。
甲午,齊王如晉一陽一。
冬十月癸未,以開府儀同三司、鹹一陽一王坦為太傅。
甲午,以開府儀同三司潘相樂為司空。
十有二月甲辰,吳郡王蕭正表薨。
己酉,以并州刺史彭樂為司徒。
是歲,蠕蠕、地豆于、室韋、高麗、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為齊文襄王舉哀于東堂。
丁卯,诏贈齊文襄王假黃钺、使持節、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玺绶,辒辌車、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備九錫之禮,谥曰文襄王。
戊辰,诏齊王為使持節、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齊郡王,食邑一萬戶。
甲戌,地豆于、契丹國并遣使朝貢。
二月甲申,葬齊文襄王,車駕祖于漳濱。
庚寅,以尚書令高隆之為太保。
三月庚申,進齊郡王爵為齊王。
夏四月乙巳,蠕蠕遣使朝貢。
五月甲寅,诏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封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一陽一、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萬戶,備九錫之禮;以齊國太妃為王太後,王妃為王後。
丙辰,诏歸帝位于齊國,即日遜于别宮。
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邑一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诏,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戶;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于中山國立魏宗廟。
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時年二十八。
三年二月,奉谥曰孝靜皇帝,葬于漳西山崗。
其後發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帝好文學,美容儀。
力能挾石師子以逾牆,射無不中。
嘉辰宴會,多命郡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
齊文襄王嗣事,甚忌焉,以大将軍中兵參軍崔季舒為中書黃門侍郎,令監察動靜,小大皆令季舒知。
文襄與季舒書曰:“癡人複何似?癡勢小差未?”帝嘗與獵于鄴東,馳逐如飛。
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将軍怒。
”文襄嘗侍飲,大舉觞曰:“臣澄勸陛下酒。
”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狽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明日,文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
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文襄,文襄使取一段。
帝束百匹以與之,曰:“亦一段耳!”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
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
”常侍侍講荀濟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于宮内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
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以告文襄。
文襄勒兵入宮,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将殺諸妃嫔。
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于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嫔!”文襄下一床一叩頭,大啼謝罪。
于是酣飲,夜久乃出。
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見烹于市。
及将禅位于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琛等求入奏事。
帝在昭一陽一殿見之。
旭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
齊王聖德欽明,萬姓歸仰。
臣等昧死聞奏,願陛下則堯禅舜。
”帝便斂容答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
”又雲:“若爾,須作诏書。
”侍郎崔劭、裴讓之奏雲:“诏已作訖。
”即付楊愔,進于帝,凡十條。
書訖,帝曰:“将安朕何所?複若為而去?”楊愔對曰:“在北城别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衛而去。
”帝乃下禦座,步就東廊,口詠範尉宗《後
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所司奏請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别,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後宮。
”乃與夫人妃嫔已下訣,莫不欷歔掩涕。
嫔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雲:“王其一愛一玉一體,俱享黃發期。
”皇後已下皆哭。
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候于東上閣。
帝上車,德超上車持帝。
帝肘之曰:“朕畏天順人,授位相國,何物奴,敢一逼一人!”趙德尚不下。
及出雲龍門,王公百僚衣冠拜辭。
帝曰:“今日不減常道鄉公、漢獻帝。
”衆皆悲怆,高隆之泣灑。
遂入北城下司馬一子如南宅。
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随。
帝後封太原公主,常為帝嘗食以護視焉。
竟遇酖而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