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
關燈
小
中
大
秋七月庚子,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遣中書舍人尉瑾使于蕭衍。
乙未,齊獻武王請邙山之俘,釋其桎梏,配以人間寡一婦。
十有二月,以司空侯景為司徒,以中書令韓軌為司空。
戊子,以太保孫騰為錄尚書事。
是歲,高麗、吐谷渾、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四年夏五月壬寅,蕭衍遣使朝貢。
六月庚子,以司徒侯景為河南大行台,應機讨防。
秋七月壬寅,遣兼散騎常侍元廓使于蕭衍。
八月,移洛一陽一漢魏《石經》于鄴。
齊獻武王自鄴帥衆西伐,文襄王會于晉州。
九月,圍玉壁以挑之,寶炬、黑獺不敢應。
冬十有一月,齊獻武王有疾,班師。
文襄王如晉一陽一。
是歲,室韋、勿吉、地豆于、高麗、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五年春正月丙午,齊獻武王薨于晉一陽一,秘不發喪。
辛亥,司徒侯景反,颍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
景入據颍城,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
遣司空韓軌,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賀拔勝、可朱渾道元,左衛将軍劉豐等帥衆讨之。
景乃遣使降于寶炬,請師救援。
寶炬遣其将李景和、王思政帥騎赴之。
思政等入據颍川,景乃出走豫州。
乙醜,蕭衍遣使朝貢。
二月,侯景複背寶炬,歸于蕭衍。
衍署景河南大将軍,承制。
夏四月壬申,大将軍齊文襄王來朝。
甲午,遣兼散騎常侍李緯使于蕭衍。
五月丁酉朔,大赦天下。
戊戌,以尚書右仆射、襄城王旭為太尉。
甲辰,以太原公今上為尚書令,領中書監,餘如故,詢以政事。
以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庫狄于為太師,以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以汾州刺史賀仁為太保,以司空韓軌為司徒,以領軍将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以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以除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仆射,高一陽一王斌為右仆射。
戊午,大司馬尉景薨。
六月,司徒韓軌、司空可朱渾道元等自颍州班師。
乙酉,帝為齊獻武王舉哀于東堂,服缌缞。
诏尚書右仆射、高一陽一王斌兼大鴻胪卿,赴晉一陽一監護喪事;太尉、襄城王旭兼尚書令,奉诏宣慰。
秋七月戊戌,诏贈王假黃钺、使持節、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玺绂,辒辌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兼備九錫之禮,谥曰獻武王。
以齊文襄王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
壬寅,诏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谕。
八月,齊文襄王入朝,固辭丞相,诏複授大将軍,餘如故。
甲申,葬齊獻武王于鄴城西北,車駕祖于漳濱。
九月,齊文襄王還晉一陽一。
辛酉,蕭衍遣其兄子貞一陽一侯淵明帥衆寇徐州,堰泗水于寒山,灌彭城,以應侯景。
冬十月乙酉,以尚書左仆射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台,與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高嶽,潘相樂讨淵明。
十有一月,大破之,擒淵明及其二子瑀、道,将帥二百餘人,俘斬五萬級,凍乏赴水死者不可勝數。
十有二月乙亥,蕭淵明至阙,帝禦阊阖門讓而宥之。
嶽等回師讨侯景。
是歲,高麗、勿吉國并遣使朝貢。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嶽等于渦一陽一大破侯景,俘斬五萬餘人,其餘溺死于渦水,水為之不流。
景走淮南。
己未,齊文襄王來朝,請以寒山獲士賜百官及督将等,各有差。
二月己卯,蕭衍遣使款阙乞和,并修書吊齊文襄王。
文襄王還晉一陽一。
三月癸巳,以太尉、襄城王旭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高嶽為太尉。
辛亥,以冬春亢旱,赦罪人各有差。
夏四月甲子,吏部令史張永和、青州人崔闊等僞假人官,事覺,糾檢,首者六萬餘人。
秋八月甲戌,以尚書左仆射慕容紹宗為大行台,與太尉高嶽、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讨王思政于颍川,引洧水灌其城。
九月乙酉,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戊申,侯景濟江,推蕭衍弟子臨賀王正德為主,以攻建業。
是歲,高麗、室韋、蠕蠕、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七年春正月戊辰,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鐘離内屬,封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
三月丁卯,侯景克建業,還以蕭衍為主。
衍弟子北兗州刺史、定襄侯蕭祗,相譚侯蕭退來降。
衍江北郡國皆内屬。
夏四月,大行台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遇暴風,溺水死。
甲辰,诏以齊文襄王為相國、齊王,綠綟绶,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五萬戶,餘如故。
王固讓。
是月,侯景殺蕭衍,立子綱為主。
五月,齊文襄王師衆自鄴赴颍川。
六月丙申,克颍州,擒寶炬大将軍、尚書左仆射、東道大行台
冬十月,遣中書舍人尉瑾使于蕭衍。
乙未,齊獻武王請邙山之俘,釋其桎梏,配以人間寡一婦。
十有二月,以司空侯景為司徒,以中書令韓軌為司空。
戊子,以太保孫騰為錄尚書事。
是歲,高麗、吐谷渾、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四年夏五月壬寅,蕭衍遣使朝貢。
六月庚子,以司徒侯景為河南大行台,應機讨防。
秋七月壬寅,遣兼散騎常侍元廓使于蕭衍。
八月,移洛一陽一漢魏《石經》于鄴。
齊獻武王自鄴帥衆西伐,文襄王會于晉州。
九月,圍玉壁以挑之,寶炬、黑獺不敢應。
冬十有一月,齊獻武王有疾,班師。
文襄王如晉一陽一。
是歲,室韋、勿吉、地豆于、高麗、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五年春正月丙午,齊獻武王薨于晉一陽一,秘不發喪。
辛亥,司徒侯景反,颍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
景入據颍城,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
遣司空韓軌,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賀拔勝、可朱渾道元,左衛将軍劉豐等帥衆讨之。
景乃遣使降于寶炬,請師救援。
寶炬遣其将李景和、王思政帥騎赴之。
思政等入據颍川,景乃出走豫州。
乙醜,蕭衍遣使朝貢。
二月,侯景複背寶炬,歸于蕭衍。
衍署景河南大将軍,承制。
夏四月壬申,大将軍齊文襄王來朝。
甲午,遣兼散騎常侍李緯使于蕭衍。
五月丁酉朔,大赦天下。
戊戌,以尚書右仆射、襄城王旭為太尉。
甲辰,以太原公今上為尚書令,領中書監,餘如故,詢以政事。
以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庫狄于為太師,以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以汾州刺史賀仁為太保,以司空韓軌為司徒,以領軍将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以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以除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仆射,高一陽一王斌為右仆射。
戊午,大司馬尉景薨。
六月,司徒韓軌、司空可朱渾道元等自颍州班師。
乙酉,帝為齊獻武王舉哀于東堂,服缌缞。
诏尚書右仆射、高一陽一王斌兼大鴻胪卿,赴晉一陽一監護喪事;太尉、襄城王旭兼尚書令,奉诏宣慰。
秋七月戊戌,诏贈王假黃钺、使持節、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玺绂,辒辌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兼備九錫之禮,谥曰獻武王。
以齊文襄王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
壬寅,诏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谕。
八月,齊文襄王入朝,固辭丞相,诏複授大将軍,餘如故。
甲申,葬齊獻武王于鄴城西北,車駕祖于漳濱。
九月,齊文襄王還晉一陽一。
辛酉,蕭衍遣其兄子貞一陽一侯淵明帥衆寇徐州,堰泗水于寒山,灌彭城,以應侯景。
冬十月乙酉,以尚書左仆射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台,與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高嶽,潘相樂讨淵明。
十有一月,大破之,擒淵明及其二子瑀、道,将帥二百餘人,俘斬五萬級,凍乏赴水死者不可勝數。
十有二月乙亥,蕭淵明至阙,帝禦阊阖門讓而宥之。
嶽等回師讨侯景。
是歲,高麗、勿吉國并遣使朝貢。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嶽等于渦一陽一大破侯景,俘斬五萬餘人,其餘溺死于渦水,水為之不流。
景走淮南。
己未,齊文襄王來朝,請以寒山獲士賜百官及督将等,各有差。
二月己卯,蕭衍遣使款阙乞和,并修書吊齊文襄王。
文襄王還晉一陽一。
三月癸巳,以太尉、襄城王旭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高嶽為太尉。
辛亥,以冬春亢旱,赦罪人各有差。
夏四月甲子,吏部令史張永和、青州人崔闊等僞假人官,事覺,糾檢,首者六萬餘人。
秋八月甲戌,以尚書左仆射慕容紹宗為大行台,與太尉高嶽、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讨王思政于颍川,引洧水灌其城。
九月乙酉,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戊申,侯景濟江,推蕭衍弟子臨賀王正德為主,以攻建業。
是歲,高麗、室韋、蠕蠕、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七年春正月戊辰,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鐘離内屬,封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
三月丁卯,侯景克建業,還以蕭衍為主。
衍弟子北兗州刺史、定襄侯蕭祗,相譚侯蕭退來降。
衍江北郡國皆内屬。
夏四月,大行台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遇暴風,溺水死。
甲辰,诏以齊文襄王為相國、齊王,綠綟绶,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五萬戶,餘如故。
王固讓。
是月,侯景殺蕭衍,立子綱為主。
五月,齊文襄王師衆自鄴赴颍川。
六月丙申,克颍州,擒寶炬大将軍、尚書左仆射、東道大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