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十 孝莊紀
關燈
小
中
大
孝莊皇帝,諱子攸,彭城王勰之第三子。
母曰李妃。
肅宗初,以勰有魯一陽一翼衛之勳,封武城縣開國公。
幼侍肅宗書于禁内。
及長,風神秀慧,姿貌甚美。
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雅為肅宗所親待,長直禁中。
遷散騎常侍、禦史中尉。
孝昌二年八月,進封長樂王。
轉侍中、中軍将軍。
三年十月,以兄彭城王劭事,轉為衛将軍、左光祿大夫、中書監,實見出也。
及武泰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爾朱榮将向京師,謀欲廢立。
以帝家有忠勳,且兼民望,一陰一與帝通,榮乃率衆來赴。
夏四月丙申,帝與兄弟夜北渡河;丁酉,會榮于河一陽一。
戊戌,南濟河,即帝位。
以兄彭城王劭為無上王,弟霸城公子正為始平王。
以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将軍、尚書令、領軍将軍、領左右,封太原王。
己亥,百僚相率,有司奉玺绂,備法駕,奉迎于河梁。
庚子,車駕巡河,西至陶渚。
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後及幼主,次害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一陽一王雍、司空公元欽、儀同三司元恆芝、儀同三司東平王略、廣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彜、趙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齊郡王溫,公卿已下二千餘人。
列騎衛帝,遷于便幕。
既而榮悔,稽颡謝罪。
語在《榮傳》。
辛醜,車駕入宮,禦太極殿,诏曰:“太祖誕命應期,龍飛一燕代,累世重光,載隆帝緒。
冀欲闡茲洪業,永在無窮。
豈圖多難,遘茲百六,緻使妖悖四起,内外競侵,朝無恤政之臣,野多怨酷之士,實由女主專朝,緻茲颠覆。
孝明皇帝大情沖順,深存隐忍,奄棄萬國,衆用疑焉。
苟求胡出,入守神器,凡厥有心,莫不解體。
太原王榮,世抱忠孝,功格古今,赴義晉一陽一,大會河洛,乃推翼朕躬,應茲大命。
德謝少康,道愧前緒,猥以眇身,君臨萬國,如涉淵海,罔知所濟。
可大赦天下,改武泰為建義元年。
從太原王督将軍士,普加五階;在京文官兩階,武官三級。
複天下租役三年。
”壬寅,太原王爾朱榮上表,請追谥無上王為皇帝。
餘死于河一陰一者,諸王、刺史贈三司,三品者令仆,五品者刺史,七品以下及民郡、鎮。
諸死者子孫,聽立後,授封爵。
诏從之。
癸卯,以前太尉公、江一陽一王繼為太師、司州牧;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相州刺史、北海王颢為太傅、開府,仍刺史;平東将軍、光祿大夫、清淵縣開國侯李延實為太保,進封一陽一平王,尋轉太傅;安南将軍、并州刺史元天穆為太尉公,封上一黨一王;侍中、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楊椿為司徒公;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頓丘郡開國公穆紹為司空公,領尚書令,進爵為王;使持節、車騎大将軍、雍州刺史、上一黨一公長孫稚為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王,尋改封馮翊王;中軍将軍、殿中尚書元谌為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封魏郡王;中軍将軍、給事黃門侍郎元顼為東海王;金紫光祿大夫、廣陵王恭為儀同三司。
甲辰,追複故廣一陽一王淵、故安樂王鑒爵。
通直散騎常侍、敷城王坦為鹹一陽一王,谏議大夫元貴平為東萊王,直閣将軍元肅為魯郡王,秘書郎中元晔為長廣王,馮翊郡開國公源紹景複先爵隴西王,扶風郡開國公馮冏、東郡公陸子彰、北平公長孫悅并複其先王爵,以北平王超還複為安定王。
丁未,诏内外解嚴。
庚戌,封大将軍爾朱榮次子叉羅為梁郡王。
诏蠕蠕主阿那瑰贊拜不名,上書不稱臣。
是月,汝南王悅、北海王颢、臨淮王彧前後奔蕭衍,郢州刺史元願達據城南叛。
五月丁巳朔,加大将軍爾朱榮北道大行台。
以尚書右仆射元羅為東道大使,征東将軍、光祿勳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後聞。
辛酉,大将軍爾朱榮還晉一陽一,帝餞于邙一陰一。
丙寅,诏曰:“自孝昌之季,法令昏泯。
懷忠守素,擁隔莫申;深怨宿憾,控告一靡一所。
其有事在通途,橫被疑異,名例無爽,枉見排抑。
或選舉不平,或賦役煩苛,諸如此者不可具說。
其有訴人經公車注不合者,悉集華林東門,朕當親理冤獄,以申積滞。
”己巳,齊州郡民賈皓聚衆反,夜襲州城,會明退走。
乙亥,晉州刺史樊子鹄克唐州,斬刺史崔元珍、行台郦恽,傳首京師。
壬午,诏求德行、文藝、政事強直者,縣令、太守、刺史皆叙其志業,具以表聞。
得三人以上,縣令、太守、刺史賞一階;舉非其人,亦黜一階。
又以舊叙軍勳不過征虜,自今以後宜依前式以上,餘階積而為品。
其從輿駕北來之徒,不在此例。
悉不聽破品受階,破階請帛。
先是,蕭衍遣其将曹義宗寇荊州。
癸未,以中軍将軍、吏部尚書費穆為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節度荊州刺史王罴以讨之。
六月丁亥朔,追封兄真定縣開國公子直為陳留王。
庚寅,以鎮軍将軍、金紫光祿大夫李虔為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特進。
辛卯,南荊州刺史李志據城南叛。
通直散騎常侍高乾邕及弟等,
母曰李妃。
肅宗初,以勰有魯一陽一翼衛之勳,封武城縣開國公。
幼侍肅宗書于禁内。
及長,風神秀慧,姿貌甚美。
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雅為肅宗所親待,長直禁中。
遷散騎常侍、禦史中尉。
孝昌二年八月,進封長樂王。
轉侍中、中軍将軍。
三年十月,以兄彭城王劭事,轉為衛将軍、左光祿大夫、中書監,實見出也。
及武泰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爾朱榮将向京師,謀欲廢立。
以帝家有忠勳,且兼民望,一陰一與帝通,榮乃率衆來赴。
夏四月丙申,帝與兄弟夜北渡河;丁酉,會榮于河一陽一。
戊戌,南濟河,即帝位。
以兄彭城王劭為無上王,弟霸城公子正為始平王。
以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将軍、
己亥,百僚相率,有司奉玺绂,備法駕,奉迎于河梁。
庚子,車駕巡河,西至陶渚。
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後及幼主,次害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一陽一王雍、司空公元欽、儀同三司元恆芝、儀同三司東平王略、廣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彜、趙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齊郡王溫,公卿已下二千餘人。
列騎衛帝,遷于便幕。
既而榮悔,稽颡謝罪。
語在《榮傳》。
辛醜,車駕入宮,禦太極殿,诏曰:“太祖誕命應期,龍飛一燕代,累世重光,載隆帝緒。
冀欲闡茲洪業,永在無窮。
豈圖多難,遘茲百六,緻使妖悖四起,内外競侵,朝無恤政之臣,野多怨酷之士,實由女主專朝,緻茲颠覆。
孝明皇帝大情沖順,深存隐忍,奄棄萬國,衆用疑焉。
苟求胡出,入守神器,凡厥有心,莫不解體。
太原王榮,世抱忠孝,功格古今,赴義晉一陽一,大會河洛,乃推翼朕躬,應茲大命。
德謝少康,道愧前緒,猥以眇身,君臨萬國,如涉淵海,罔知所濟。
可大赦天下,改武泰為建義元年。
從太原王督将軍士,普加五階;在京文官兩階,武官三級。
複天下租役三年。
”壬寅,太原王爾朱榮上表,請追谥無上王為皇帝。
餘死于河一陰一者,諸王、刺史贈三司,三品者令仆,五品者刺史,七品以下及民郡、鎮。
諸死者子孫,聽立後,授封爵。
诏從之。
癸卯,以前太尉公、江一陽一王繼為太師、司州牧;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相州刺史、北海王颢為太傅、開府,仍刺史;平東将軍、光祿大夫、清淵縣開國侯李延實為太保,進封一陽一平王,尋轉太傅;安南将軍、并州刺史元天穆為太尉公,封上一黨一王;侍中、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楊椿為司徒公;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頓丘郡開國公穆紹為司空公,領尚書令,進爵為王;使持節、車騎大将軍、雍州刺史、上一黨一公長孫稚為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王,尋改封馮翊王;中軍将軍、殿中尚書元谌為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封魏郡王;中軍将軍、給事黃門侍郎元顼為東海王;金紫光祿大夫、廣陵王恭為儀同三司。
甲辰,追複故廣一陽一王淵、故安樂王鑒爵。
通直散騎常侍、敷城王坦為鹹一陽一王,谏議大夫元貴平為東萊王,直閣将軍元肅為魯郡王,秘書郎中元晔為長廣王,馮翊郡開國公源紹景複先爵隴西王,扶風郡開國公馮冏、東郡公陸子彰、北平公長孫悅并複其先王爵,以北平王超還複為安定王。
丁未,诏内外解嚴。
庚戌,封大将軍爾朱榮次子叉羅為梁郡王。
诏蠕蠕主阿那瑰贊拜不名,上書不稱臣。
是月,汝南王悅、北海王颢、臨淮王彧前後奔蕭衍,郢州刺史元願達據城南叛。
五月丁巳朔,加大将軍爾朱榮北道大行台。
以尚書右仆射元羅為東道大使,征東将軍、光祿勳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後聞。
辛酉,大将軍爾朱榮還晉一陽一,帝餞于邙一陰一。
丙寅,诏曰:“自孝昌之季,法令昏泯。
懷忠守素,擁隔莫申;深怨宿憾,控告一靡一所。
其有事在通途,橫被疑異,名例無爽,枉見排抑。
或選舉不平,或賦役煩苛,諸如此者不可具說。
其有訴人經公車注不合者,悉集華林東門,朕當親理冤獄,以申積滞。
”己巳,齊州郡民賈皓聚衆反,夜襲州城,會明退走。
乙亥,晉州刺史樊子鹄克唐州,斬刺史崔元珍、行台郦恽,傳首京師。
壬午,诏求德行、文藝、政事強直者,縣令、太守、刺史皆叙其志業,具以表聞。
得三人以上,縣令、太守、刺史賞一階;舉非其人,亦黜一階。
又以舊叙軍勳不過征虜,自今以後宜依前式以上,餘階積而為品。
其從輿駕北來之徒,不在此例。
悉不聽破品受階,破階請帛。
先是,蕭衍遣其将曹義宗寇荊州。
癸未,以中軍将軍、吏部尚書費穆為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節度荊州刺史王罴以讨之。
六月丁亥朔,追封兄真定縣開國公子直為陳留王。
庚寅,以鎮軍将軍、金紫光祿大夫李虔為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特進。
辛卯,南荊州刺史李志據城南叛。
通直散騎常侍高乾邕及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