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九 肅宗紀
關燈
小
中
大
華三州。
壬午,诏都督、北海王景率諸将讨之。
十有一月戊申,莫折天生攻陷岐州,執都督元志及刺史裴芬之。
高平人攻殺蔔朝,共迎胡琛。
十有二月壬辰,诏太傅、京兆王繼為太師、大将軍,率諸将讨之。
嚈哒、契丹、地豆于、庫莫奚諸國并遣使朝貢。
汾州正平、平一陽一山胡叛逆。
诏複征東将軍、章武王融封爵,為大都督,率衆讨之。
山南行台、東益州刺史魏子建招降南秦氐民,複六君十二戍,又斬賊王韓祖香。
南秦賊王張長命畏一逼一,乃告降于蕭寶夤。
是月,莫折念生遣兵攻涼州,城人趙天安複執刺史以應之。
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反,害行台高諒,自稱宋王,号年天啟,遣其子景仲歸于蕭衍。
衍遣其将胡龍牙、成景隽、元略等率衆赴彭城。
诏秘書監、安樂王鑒回師以讨之。
鑒于彭城南擊元略,大破之,盡俘其衆。
既而不備,為法僧所敗。
衍遣其豫章王綜入守彭城,法僧擁其僚屬、守令、兵戍及郭邑士女萬餘口南入。
诏鎮軍将軍、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為都督,衛将軍、國子祭酒、安豐王延明為東道行台,複儀同三司李崇官爵,為東道大都督,俱讨徐州。
崇以疾不行。
癸亥,蕭寶夤、崔延伯大破秦賊于黑水,斬獲數萬。
天生退走入隴西,泾、岐及隴東悉平。
以太師、大将軍、京兆王繼為太尉,餘官如故。
二月,以領軍将軍元叉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诏追複樂良王長命本爵,以其子忠紹之。
侍中、特進、衛大将軍穆紹為儀同三司。
戊戌,大赦。
壬辰,莫折念生遣都督楊鲊、梁下辯、姜齊等攻仇池郡城,行台、東益州刺史魏子建遣将盛遷擊破之,斬下辯、齊等首。
壬寅,诏曰:“勸善黜惡,經國茂典。
其令每歲一終,郡守列令長,刺史列守相,以定考課,辯其能否。
若有濫謬,以考功失衷論。
”是月,齊州魏郡民房伯和聚衆反。
會赦,乃散。
三月己巳,诏太尉、西道都督、京兆王繼班師。
壬申,诏曰:“丞相高一陽一王,道德淵廣,明允笃誠,儀型太階,垂風下國,實所以予違汝弼,緻治責成,宜班新制,宣之遐迩。
其州郡先上司徒公文,悉可改上相府施行,符告皆亦如之。
”甲戌,诏曰:“選衆而舉,其來自昔。
朕缵承大業,綜理萬幾,求賢緻治,心焉若渴。
知人則哲,振古所難,宜博訪公卿,采茲聲實。
可令第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人各薦其所知,不限素身居職。
必使一精一辯器藝,具注所能,然後依牒簡擢,随才收叙。
庶濟濟之美,無替往時;謇謇之直,有申茲歲。
”蕭衍遣其北梁州長史錫休儒、司馬魚和、上康太守姜平洛等入寇直城,梁州刺史傅豎眼遣息敬紹率衆拒擊,大破之,擒斬三千餘人;休儒等走還魏興。
是月,齊州清河民崔畜殺太守董遵,廣川民傅堆執太守劉莽反。
青州刺史、安樂王鑒讨平之。
是月,破落汗拔陵别帥王也不盧等攻陷懷朔鎮。
夏四月,蕭衍益州刺史蕭淵猷遣将樊文熾、蕭世澄等率衆圍小劍戍。
益州刺史邴虬遣子子達、行台魏子建遣别将淳于誕拒擊之。
辛卯,皇太後複臨朝攝政,引郡臣面陳得失。
诏曰:“朕以寡昧,夙承天曆,茫若涉海,罔知所濟,實憑宗社降祐之靈,庶勉幼志,以康世道。
而神龜之末,權臣擅命,元叉、劉騰一陰一相影響,遂使皇太後幽隔後宮,太傅、清河王無辜緻害,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橫被夷滅,右衛将軍奚康生仍見誅翦。
從此已後,無所畏忌,恣諸侵求,任所與奪。
無君之心,積習稍久;不臣之迹,緣事彌彰。
蔽耳目之明,專生殺之一柄一,天下為之不康,四郊由茲多壘。
此而可忍,孰不可懷!雖屢經赦宥,未容緻之于法,猶宜辨正,以射朝野。
騰身既往,可追削爵位。
叉之罪狀,誠合徽纆,但以宗枝舅戚,特加全貸,可除名為民。
”壬辰,征西将軍、都督崔延伯大敗于泾川,戰殁。
五月戊辰,淳于誕等大破蕭衍軍,俘斬萬計,擒蕭世澄等十一将。
文識僅以身免,走成都。
戊子,骠騎大将軍、儀司三司李崇薨。
六月癸未,大赦,改年。
诏文武之官,從軍二百日,文官優一級,武官優二級。
蠕蠕主阿那瑰率衆大破拔陵,斬其将孔雀等。
諸将一逼一彭城,蕭綜夜潛出降,蕭衍諸将奔退,衆軍追蹑,免者十一二。
秋八月癸酉,诏斷遠近貢獻珍麗,違者免官。
柔玄鎮人杜洛周率衆反于上谷,号年真王,攻沒郡縣,南圍燕州。
戊子,莫折念生遣都督杜黑兒、杜光等攻仇池郡。
行台魏子建遣将成遷擊破之,斬杜光首。
九月乙卯,诏減天下諸調之半。
丙辰,诏左将軍、幽州刺史常景為行台,征虜将軍元譚為都督,以讨洛周。
辛酉,诏曰:“追功表德,為善者勸。
祖宗功臣,勒銘王府;而子孫廢替,淪于凡民,爵位無聞,遷流有失。
颍川名守,重泉令宰,惠風美政,結于民心,而猶同常品,未蒙褒陟,非所謂一愛一及甘棠,彜倫攸叙者也。
其功臣名将為先朝所知,子孫屈塞不見齒叙,牧守令長聲稱卓然者,皆仰有司具以名聞。
朕将振彼幽滞,用闡治風。
”壬戌,诏百官五品已上,各舉所知。
辛未,曲赦南、北兩秦州。
冬十月,蠕蠕國主阿那瑰遣使朝貢。
是月,吐谷渾國複讨趙天安,降之。
河州長史元永平、治中孟賓等推嚈哒使主高徽行州事,而前刺史梁钊子景進攻殺之,景進又自行州事。
十有一月辛亥,诏曰:“大孝榮親,著之昔典,故安平耄耋,諸子滿朝。
自今諸有父母年八十以上者,皆聽居官祿養,溫清朝夕。
”時四方多事,諸蠻複反。
十有二月壬午,诏曰:“高祖以大明定功,世宗以下武甯亂,聲溢朔南,化清中宇,業盛隆周,祚延七百。
朕幼齡纂曆,夙馭鴻基,戰戰兢兢,若臨淵谷。
暗于治道,政刑未孚,權臣擅命,亂我朝式。
緻使西秦跋扈,朔漠構妖,蠢爾荊蠻,氛埃不息。
孔熾甚于泾一陽一,出軍切于細柳。
而師旅盤桓,留滞不進,北淯懸危,南一陽一告急,将虧荊沔之地,以緻蹙國之憂。
今茅毂扼腕,爪牙歎憤,并欲摧挫封豕,剿截長蛇,使人神兩泰,幽明獻吉。
朕将躬馭六師,掃蕩逋穢。
其配衣六軍,分隸熊虎,前驅後隊,左翼右師,必令将帥雄果,軍吏明濟,糧仗車馬,速度時須。
其有失律亡軍、兵戍逃叛、盜賊劫掠伏竄山澤者,免其往咎,錄其後效,别立募格,聽其自新,廣下州郡,令赴軍所。
今先讨荊蠻,疆理南服;戈旗東指,掃平淮外。
然後奮七萃于西戎,騰五牛于北狄;躬撫亂離之苦,面恤饑寒之患。
爾乃還跸嵩宇,飲至廟庭,沉璧河洛,告成泰岱,豈不盛欤!百官内外、牧守軍宰,宜各肅勤,用明爾職。
”山胡劉蠡升反,自稱天子,置官僚。
是月,以臨淮王彧為征南大将軍,率衆讨魯一陽一蠻。
二年春正月庚戌,封廣平王懷庶長子、太常少卿誨為範一陽一王。
壬子,以太保、汝南王悅領太尉。
是月,都督元譚次于軍都,為洛周所敗。
五原降戶鮮于脩禮反于定州,号魯興元年。
诏左光祿大夫長孫稚為使持節、假骠騎将軍、大都督、北讨諸軍事,與都督河間王琛率将讨之。
二月甲申,帝、皇太後臨大夏門,親覽冤訟。
是月,疊伏羅國遣使朝貢。
三月庚子,以骠騎大将軍、徐州刺史、安豐王廷明為儀同三司。
追複中山王熙本爵,子叔仁紹之。
甲寅,西部敕勒斛律洛一陽一反于桑乾,西與河西牧子通連。
别将爾朱榮擊破之。
夏四月,大赦天下。
癸巳,以侍中、車騎大将軍、城一陽一王徽為儀同三司。
朔州城人鮮于阿胡、庫狄豐樂據城反。
丁未,都督李琚次于薊城之北,又為洛周所敗,琚戰沒。
戊申,以骠騎大将軍、開府、齊王寶夤為儀同三司。
北讨都督河間王琛、長孫稚失利奔還,诏免琛、稚官爵。
庫莫奚國遣使朝貢。
五月丁未,車駕将北讨,内外戒嚴。
前給事黃門侍郎元略自蕭衍還朝,封義一陽一王。
以丞相、高一陽一王雍為大司馬;吏部尚書、廣一陽一王淵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尋
壬午,诏都督、北海王景率諸将讨之。
十有一月戊申,莫折天生攻陷岐州,執都督元志及刺史裴芬之。
高平人攻殺蔔朝,共迎胡琛。
十有二月壬辰,诏太傅、京兆王繼為太師、大将軍,率諸将讨之。
嚈哒、契丹、地豆于、庫莫奚諸國并遣使朝貢。
汾州正平、平一陽一山胡叛逆。
诏複征東将軍、章武王融封爵,為大都督,率衆讨之。
山南行台、東益州刺史魏子建招降南秦氐民,複六君十二戍,又斬賊王韓祖香。
南秦賊王張長命畏一逼一,乃告降于蕭寶夤。
是月,莫折念生遣兵攻涼州,城人趙天安複執刺史以應之。
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反,害行台高諒,自稱宋王,号年天啟,遣其子景仲歸于蕭衍。
衍遣其将胡龍牙、成景隽、元略等率衆赴彭城。
诏秘書監、安樂王鑒回師以讨之。
鑒于彭城南擊元略,大破之,盡俘其衆。
既而不備,為法僧所敗。
衍遣其豫章王綜入守彭城,法僧擁其僚屬、守令、兵戍及郭邑士女萬餘口南入。
诏鎮軍将軍、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為都督,衛将軍、國子祭酒、安豐王延明為東道行台,複儀同三司李崇官爵,為東道大都督,俱讨徐州。
崇以疾不行。
癸亥,蕭寶夤、崔延伯大破秦賊于黑水,斬獲數萬。
天生退走入隴西,泾、岐及隴東悉平。
以太師、大将軍、京兆王繼為太尉,餘官如故。
二月,以領軍将軍元叉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诏追複樂良王長命本爵,以其子忠紹之。
侍中、特進、衛大将軍穆紹為儀同三司。
戊戌,大赦。
壬辰,莫折念生遣都督楊鲊、梁下辯、姜齊等攻仇池郡城,行台、東益州刺史魏子建遣将盛遷擊破之,斬下辯、齊等首。
壬寅,诏曰:“勸善黜惡,經國茂典。
其令每歲一終,郡守列令長,刺史列守相,以定考課,辯其能否。
若有濫謬,以考功失衷論。
”是月,齊州魏郡民房伯和聚衆反。
會赦,乃散。
三月己巳,诏太尉、西道都督、京兆王繼班師。
壬申,诏曰:“丞相高一陽一王,道德淵廣,明允笃誠,儀型太階,垂風下國,實所以予違汝弼,緻治責成,宜班新制,宣之遐迩。
其州郡先上司徒公文,悉可改上相府施行,符告皆亦如之。
”甲戌,诏曰:“選衆而舉,其來自昔。
朕缵承大業,綜理萬幾,求賢緻治,心焉若渴。
知人則哲,振古所難,宜博訪公卿,采茲聲實。
可令第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人各薦其所知,不限素身居職。
必使一精一辯器藝,具注所能,然後依牒簡擢,随才收叙。
庶濟濟之美,無替往時;謇謇之直,有申茲歲。
”蕭衍遣其北梁州長史錫休儒、司馬魚和、上康太守姜平洛等入寇直城,梁州刺史傅豎眼遣息敬紹率衆拒擊,大破之,擒斬三千餘人;休儒等走還魏興。
是月,齊州清河民崔畜殺太守董遵,廣川民傅堆執太守劉莽反。
青州刺史、安樂王鑒讨平之。
是月,破落汗拔陵别帥王也不盧等攻陷懷朔鎮。
夏四月,蕭衍益州刺史蕭淵猷遣将樊文熾、蕭世澄等率衆圍小劍戍。
益州刺史邴虬遣子子達、行台魏子建遣别将淳于誕拒擊之。
辛卯,皇太後複臨朝攝政,引郡臣面陳得失。
诏曰:“朕以寡昧,夙承天曆,茫若涉海,罔知所濟,實憑宗社降祐之靈,庶勉幼志,以康世道。
而神龜之末,權臣擅命,元叉、劉騰一陰一相影響,遂使皇太後幽隔後宮,太傅、清河王無辜緻害,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橫被夷滅,右衛将軍奚康生仍見誅翦。
從此已後,無所畏忌,恣諸侵求,任所與奪。
無君之心,積習稍久;不臣之迹,緣事彌彰。
蔽耳目之明,專生殺之一柄一,天下為之不康,四郊由茲多壘。
此而可忍,孰不可懷!雖屢經赦宥,未容緻之于法,猶宜辨正,以射朝野。
騰身既往,可追削爵位。
叉之罪狀,誠合徽纆,但以宗枝舅戚,特加全貸,可除名為民。
”壬辰,征西将軍、都督崔延伯大敗于泾川,戰殁。
五月戊辰,淳于誕等大破蕭衍軍,俘斬萬計,擒蕭世澄等十一将。
文識僅以身免,走成都。
戊子,骠騎大将軍、儀司三司李崇薨。
六月癸未,大赦,改年。
诏文武之官,從軍二百日,文官優一級,武官優二級。
蠕蠕主阿那瑰率衆大破拔陵,斬其将孔雀等。
諸将一逼一彭城,蕭綜夜潛出降,蕭衍諸将奔退,衆軍追蹑,免者十一二。
秋八月癸酉,诏斷遠近貢獻珍麗,違者免官。
柔玄鎮人杜洛周率衆反于上谷,号年真王,攻沒郡縣,南圍燕州。
戊子,莫折念生遣都督杜黑兒、杜光等攻仇池郡。
行台魏子建遣将成遷擊破之,斬杜光首。
九月乙卯,诏減天下諸調之半。
丙辰,诏左将軍、幽州刺史常景為行台,征虜将軍元譚為都督,以讨洛周。
辛酉,诏曰:“追功表德,為善者勸。
祖宗功臣,勒銘王府;而子孫廢替,淪于凡民,爵位無聞,遷流有失。
颍川名守,重泉令宰,惠風美政,結于民心,而猶同常品,未蒙褒陟,非所謂一愛一及甘棠,彜倫攸叙者也。
其功臣名将為先朝所知,子孫屈塞不見齒叙,牧守令長聲稱卓然者,皆仰有司具以名聞。
朕将振彼幽滞,用闡治風。
”壬戌,诏百官五品已上,各舉所知。
辛未,曲赦南、北兩秦州。
冬十月,蠕蠕國主阿那瑰遣使朝貢。
是月,吐谷渾國複讨趙天安,降之。
河州長史元永平、治中孟賓等推嚈哒使主高徽行州事,而前刺史梁钊子景進攻殺之,景進又自行州事。
十有一月辛亥,诏曰:“大孝榮親,著之昔典,故安平耄耋,諸子滿朝。
自今諸有父母年八十以上者,皆聽居官祿養,溫清朝夕。
”時四方多事,諸蠻複反。
十有二月壬午,诏曰:“高祖以大明定功,世宗以下武甯亂,聲溢朔南,化清中宇,業盛隆周,祚延七百。
朕幼齡纂曆,夙馭鴻基,戰戰兢兢,若臨淵谷。
暗于治道,政刑未孚,權臣擅命,亂我朝式。
緻使西秦跋扈,朔漠構妖,蠢爾荊蠻,氛埃不息。
孔熾甚于泾一陽一,出軍切于細柳。
而師旅盤桓,留滞不進,北淯懸危,南一陽一告急,将虧荊沔之地,以緻蹙國之憂。
今茅毂扼腕,爪牙歎憤,并欲摧挫封豕,剿截長蛇,使人神兩泰,幽明獻吉。
朕将躬馭六師,掃蕩逋穢。
其配衣六軍,分隸熊虎,前驅後隊,左翼右師,必令将帥雄果,軍吏明濟,糧仗車馬,速度時須。
其有失律亡軍、兵戍逃叛、盜賊劫掠伏竄山澤者,免其往咎,錄其後效,别立募格,聽其自新,廣下州郡,令赴軍所。
今先讨荊蠻,疆理南服;戈旗東指,掃平淮外。
然後奮七萃于西戎,騰五牛于北狄;躬撫亂離之苦,面恤饑寒之患。
爾乃還跸嵩宇,飲至廟庭,沉璧河洛,告成泰岱,豈不盛欤!百官内外、牧守軍宰,宜各肅勤,用明爾職。
”山胡劉蠡升反,自稱天子,置官僚。
是月,以臨淮王彧為征南大将軍,率衆讨魯一陽一蠻。
二年春正月庚戌,封廣平王懷庶長子、太常少卿誨為範一陽一王。
壬子,以太保、汝南王悅領太尉。
是月,都督元譚次于軍都,為洛周所敗。
五原降戶鮮于脩禮反于定州,号魯興元年。
诏左光祿大夫長孫稚為使持節、假骠騎将軍、大都督、北讨諸軍事,與都督河間王琛率将讨之。
二月甲申,帝、皇太後臨大夏門,親覽冤訟。
是月,疊伏羅國遣使朝貢。
三月庚子,以骠騎大将軍、徐州刺史、安豐王廷明為儀同三司。
追複中山王熙本爵,子叔仁紹之。
甲寅,西部敕勒斛律洛一陽一反于桑乾,西與河西牧子通連。
别将爾朱榮擊破之。
夏四月,大赦天下。
癸巳,以侍中、車騎大将軍、城一陽一王徽為儀同三司。
朔州城人鮮于阿胡、庫狄豐樂據城反。
丁未,都督李琚次于薊城之北,又為洛周所敗,琚戰沒。
戊申,以骠騎大将軍、開府、齊王寶夤為儀同三司。
北讨都督河間王琛、長孫稚失利奔還,诏免琛、稚官爵。
庫莫奚國遣使朝貢。
五月丁未,車駕将北讨,内外戒嚴。
前給事黃門侍郎元略自蕭衍還朝,封義一陽一王。
以丞相、高一陽一王雍為大司馬;吏部尚書、廣一陽一王淵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