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

關燈
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兗冕,朝飨萬國。

    壬午,蠕蠕犯塞。

    二月甲戌,初立一黨一、裡、鄰三長,定民戶籍。

    三月丙申,蠕蠕國遣使朝貢。

    庚申,蕭赜遣使朝貢。

     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

    甲子,帝初以法服禦辇,祀于西郊。

    癸酉,幸靈泉池。

    戊寅,車駕還宮。

    是月,高麗、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六月辛酉,幸方山。

    己卯,名皇子曰恂,大赦天下。

     秋七月戊戌,幸方山。

    八月乙亥,給尚書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珮、大小組绶。

    九月辛卯,诏起明堂、辟雍。

    冬十月癸酉,有司議依故事,配始祖于南郊。

    十有一月,議定州郡縣官依戶給俸。

    十有二月壬申,蠕蠕犯塞。

    癸未,勿吉國遣使朝貢。

    乙酉,诏以汝南、颍川大饑,丐民田租,開食赈恤。

     十有一年春正月丁亥朔,诏定樂章,非雅者除之。

    二月甲子,诏以肆州之雁門及代郡民饑,開倉赈恤。

     夏四月己未,吐谷渾國遣使朝貢。

    五月壬辰,幸靈泉池,遂幸方山。

    癸巳,南平王渾薨。

    甲午,車駕還宮。

    诏複七廟子孫及外戚缌服已上,賦役無所與。

    诏南部尚書公孫文慶、上谷張伏千率衆南讨舞一陰一。

    山阙高麗、吐谷渾國遣使朝貢。

    六月辛巳,秦州民饑,開倉赈恤。

    癸未,诏曰:“春旱至今,野無青草。

    上天緻譴,實由匪德。

    百姓無辜,将罹饑馑。

    寤寐思求,罔知所益。

    公卿内外股肱之臣,謀猷所寄,其極言無隐,以救民瘼。

    ” 秋七月己醜,诏曰:“今年谷不登,聽民出關就食。

    遣使者造籍,分遣去留,所在開倉赈恤。

    ”八月壬申,蠕蠕犯塞,遣平原王陸睿讨之。

    事具《蠕蠕傳》。

    庚辰,大議北伐,進策者百有餘人。

    辛巳,罷山北苑,以其地賜貧民。

    悉萬斤國遣使朝獻。

    九月庚戌,诏曰:“去夏以歲旱民饑,須遣就食,舊籍雜亂,難可分簡,故依局割民,閱戶造籍,欲令去留得實,赈貸平均。

    然乃者以來,猶有餓死衢路,無人收識。

    良由本部不明,籍貫未實,廪恤不周,以至于此。

    朕猥居民上,聞用慨然。

    可重遣一精一檢,勿令遺漏。

    ” 冬十月辛未,诏罷起部無益之作,出宮人不執機杼者。

    甲戌,诏曰:“鄉飲禮廢,則長幼之叙亂。

    孟冬十月,民閑歲隙,宜于此時導以德義。

    可下諸州,一黨一裡之内,推賢而長者,教其裡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

    不率長教者,具以名聞。

    ”十有一月丁未,诏罷尚方錦繡绫羅之工,四民欲造,任之無禁。

    其禦府衣服、金銀、珠玉、绫羅、錦繡,太官雜器,太仆乘具,内庫弓矢,出其太半,班赍百官及京師士庶,下至工商皁隸,逮于六鎮戍士,各有差。

    戊申,诏曰:“朕惟上政不明,令民陷身罪戾。

    今寒氣勁切,杖捶難任。

    自今月至來年孟夏,不聽拷問罪人”又歲既不登,民多饑窘,輕系之囚,宜速決了,無令薄罪久留獄犴。

    ”十有二月,诏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國記,依紀傳之體。

    是歲大饑,诏所在開倉赈恤。

     十有二年春正月辛巳朔,初建五牛旌旗。

    乙未,诏曰:“鎮戍流徙之人,年滿七十,孤單窮獨,雖有妻妾而無子孫,諸如此等,聽解名還本。

    諸犯死刑者,父母、祖父母年老,更無成一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以聞。

    ”二月壬戌,高麗國遣使朝貢。

    三月丁亥,宕昌國遣使朝獻。

    中散梁衆保等謀反,伏誅。

     夏四月,高麗、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蕭赜将陳顯達等寇邊。

    甲寅,诏豫州刺史元斤率衆禦之。

    甲子,大赦天下。

    乙醜,幸靈泉池;丁卯,遂幸方山。

    己巳,還宮。

    陳顯達攻陷醴一陽一,左仆射、長樂王穆亮率騎一萬讨之。

    五月丁酉,诏六鎮、雲中、河西及關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溉灌。

    壬寅,增置彜器于太廟。

    六月甲寅,宕昌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己醜,幸靈泉池,遂幸方山。

    己亥,還宮。

    八月甲子,勿吉國貢楛矢、石砮。

    九月,吐谷渾、宕昌國遣使朝貢。

    甲午,诏曰:“日月薄蝕,一陰一陽一之恆度耳。

    聖人懼人君之放怠,因之以設誡,故稱‘日蝕修德,月蝕修刑’。

    乃癸巳夜,月蝕盡。

    公卿已下,宜慎刑罰以答天意。

    ”丁酉,起宣文堂、經武殿。

    癸卯,侍中、司徒、淮南王他薨。

    吐谷渾、宕昌、武興諸國各遣使朝貢。

    閏月甲子,帝觀築圓丘于南郊。

    乙醜,高麗國遣使朝貢。

    辛未,幸靈泉池。

    癸酉,還宮。

    十有一月,诏以二雍、豫三州民饑,開倉赈恤。

    梁州刺史、臨淮王提坐貪縱,徙配北鎮。

    十有二月,蠕蠕伊吾戍主高羔子率衆三千以城内附。

    以侍中、安豐王猛為開府儀同三司。

     十有三年春正月辛亥,車駕有事于圓丘,于是初備大駕。

    乙醜,兗州民王伯恭聚衆勞山,自稱齊王。

    東萊鎮将孔伯孫讨斬之。

    戊辰,蕭赜遣衆寇邊,淮一陽一太守王僧俊擊走之。

     二月壬午,高麗國遣使朝獻。

    庚子,引群臣訪政道得失損益之宜。

    三月甲子,吐谷渾國遣使朝獻。

    夏州刺史章武王彬以貪赇削封。

     夏四月丁醜,诏曰:“升樓散物,以赍百姓,至使人馬騰踐,多有毀傷。

    今可斷之,以本所費之物,賜窮老貧獨者。

    ”丁亥,幸靈泉池,遂幸方山。

    己醜,還宮。

    吐谷渾國遣使朝貢。

    州鎮十五大饑,诏所在開倉赈恤。

    五月庚戌,車駕有事于方澤。

    六月,汝一陰一王天賜、南安王桢并坐贓賄免為庶人。

    高麗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甲辰,一陰一平國遣使朝貢。

    丙寅,幸靈泉池,與群臣禦龍舟,賦詩而罷。

    立孔子廟于京師。

    八月乙亥,诏兼員外散騎常侍邢産、兼員外散騎侍郎侯靈紹使于蕭赜。

    戊子,诏諸州鎮有水田之處,各通溉灌,遣匠者所在指授。

    中尺國遣使朝貢。

    九月丁未,吐谷渾、武興、宕昌諸國各遣使朝獻。

    出宮人以賜北鎮人貧鳏無妻者。

     冬十月甲申,高麗國遣使朝貢。

    十有一月己未,安豐王猛薨。

    十有二月丙子,侍中、司空、河東王苟頹薨。

    甲午,蕭赜遣使朝貢。

    己亥,以尚書令尉元為司徒,左仆射穆亮為司空。

    是歲,蠕蠕别帥叱呂勤率衆内附。

     十有四年春正月乙醜,行幸方山。

    二月辛未,行幸靈泉池。

    壬申,還宮。

    戊寅,初诏定起居注制。

    己卯,诏遣侍臣循行州郡,問民疾苦。

    三月壬申,吐谷渾、宕昌、武興、一陰一平諸國并遣使朝貢。

     夏四月,地豆于頻犯塞,甲戌,征西大将軍、一陽一平王頤擊走之。

    甲午,诏兼員外散騎常侍邢産、兼員外散騎侍郎蘇季連使于蕭赜。

    五月己酉,庫莫奚犯塞,安州都将樓龍兒擊走之。

    沙門司馬惠禦自言聖王,謀破平原郡,擒獲伏誅。

     秋七月甲辰,诏罷都牧雜制。

    丙午,行幸方山;丙辰,遂幸靈泉池。

    高麗國遣使朝貢。

    八月丙寅朔,車駕還宮。

    辛卯,宕昌國遣使朝貢。

    诏議國之行次。

    九月癸醜,太皇太後馮氏崩。

    壬戌,高麗國遣使朝貢。

    诏聽蕃鎮曾經内侍者前後奔赴。

     冬十月戊辰,诏曰:“自丁荼苦,奄逾晦朔。

    仰遵遺旨,祖奠有期。

    朕将親侍龍輿,奉訣陵隧。

    諸常從之具,悉可停之。

    其武衛之官,防侍如法。

    ”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後于永固陵。

    甲戌,車駕谒永固陵。

    群臣固請公除,帝不許。

    己卯,車駕谒永固陵。

    庚辰,帝居廬,引見群僚于太和殿,太尉、東一陽一王丕等據權制固請,帝引古禮往複,群臣乃止。

    語在《禮志》。

    京兆王太興有罪,免官削爵。

    诏曰:“公卿屢依金冊遺旨,中代權式,請過葬即吉。

    朕思遵遠古,終三年之制。

    依禮,既虞卒哭。

    此月二十一日授服,以葛易麻。

    既衰服在上,公卿不得獨釋于下,故于朕之授服,變從練禮,已下複為節降,斟酌今古,以制厥衷,且取遺旨速除之一端,粗申臣子罔極之巨痛。

    ”癸未,诏曰:“朕遠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