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二 太祖紀
關燈
小
中
大
,牛羊七萬餘頭。
辛卯,蠕蠕祖侖遣騎救素古延等,和突逆擊破之于山南河曲,獲铠馬二千餘匹。
班師。
賞賜将士各有差。
二月癸醜,征西大将軍、常山王遵等至安定之高平,木易于率數千騎與衛辰、屈丐棄國遁走,追至隴西瓦亭,不及而還。
獲其辎重庫藏,馬四萬餘匹,駱駝、牦牛三千餘頭,牛、羊九萬餘口。
班賜将士各有差。
徙其民于京師。
沙門張翹自号無上王,與丁零鮮于次保聚一黨一常山之行唐。
夏四月,太守樓伏連讨斬之。
五月,姚興遣其弟安北将軍、義一陽一公平率衆四萬來侵。
平一陽一乾壁為平所陷。
六月,治兵于東郊,部分衆軍,诏鎮西大将軍毗陵王順、長孫肥等三将六萬騎為前鋒。
秋七月戊辰朔,車駕西讨。
八月乙巳,至于柴壁。
平固守,進軍圍之。
姚興悉舉其衆來救。
甲子,帝渡蒙坑,逆擊興軍,大破之。
冬十月,平赴水而死,俘其餘衆三萬餘人。
語在《興傳》。
獲興征虜将軍、尚書右仆射狄伯支,越騎校尉唐小方,積一弩一将軍姚梁國,建忠将軍雷星、康官,北中郎将康猥,平從弟伯禽已下、四品将軍已上四十餘人。
獲先亡臣王次多、靳勤,并斬以徇。
興頻使請和,帝不許。
群臣勸進平蒲坂,帝慮蠕蠕為難,戊申,班師。
十有一月,車駕次晉一陽一。
征相州刺史庾嶽為司空。
遣左将軍莫題讨上一黨一群盜秦頗、丁零翟都于壺關。
丁醜,上一黨一太守捕頗,斬之,都走林慮。
十有二月辛亥,至自西征。
蠕蠕杜侖犯塞,诏常山王遵追之,不及而還。
越勤莫弗率其部萬餘家内屬,居五原之北。
是歲,秃發鹿孤病死,弟傉檀統任,遣使朝貢。
六年春正月辛未,朔方尉遲部别帥率萬餘家内屬,入居雲中。
夏五月,大簡輿徒,将略江淮,平荊揚之亂。
秋七月,鎮西大将軍、司隸校尉、毗陵王順有罪,以王還第。
戊子,車駕北巡,築離宮于犲山,縱士校獵,東北逾罽嶺,出參合、代谷。
九月,行幸南平城,規度氵壘南,面夏屋山,背黃瓜堆,将建新邑。
辛未,車駕還宮。
冬十月,起西昭一陽一殿。
乙卯,立皇子嗣為齊王,加車騎大将軍,位相國;紹為清河王,加征南大将軍;熙為一陽一平王;曜為河南王。
封故秦愍王子夔為豫章王,陳留王子右将軍悅為朱提王。
丁巳,诏将軍伊謂率騎二萬北襲高車。
司馬德宗遣使朝貢。
十有一月庚午,伊謂大破高車。
是年,島夷桓玄廢其主司馬德宗而自立,僭稱大楚。
天賜元年春正月,遣離石護軍劉托率騎三千襲蒲子。
三月丙寅,擒姚興甯北将軍、泰平太守衡譚,獲三千餘口。
初限縣戶不滿百罷之。
夏四月,诏尚書郎中公孫表使于江南,以觀桓玄之釁也。
值玄敗而還。
蠕蠕社侖從弟悅伐大那等謀殺社侖而立大那。
發覺,來奔。
五月,置山東諸冶,發州郡徒谪造兵甲。
秋九月,帝臨昭一陽一殿,分置衆職,引朝臣文武,親自簡擇,量能叙用;制爵四等,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之号;追錄舊臣,加以封爵,各有差。
是秋,江南大亂,流民繦負而奔淮北,行道相尋。
冬十月辛巳,大赦,改元。
築西宮。
十有一月,上幸西宮,大選朝臣,令各辨宗一黨一,保舉才行,諸部子孫失業賜爵者二千餘人。
十有二月戊辰,車駕幸犲山宮。
是歲,島夷劉裕起兵誅桓玄。
二年春二月癸亥,車駕還宮。
夏四月,車駕有事于西郊,車旗盡黑。
是歲,司馬德宗複僭立。
慕容德死,兄子超僭立。
三年春正月甲申,車駕北巡,幸犲山宮。
校獵,至屋孤山。
二月乙亥,幸代園山,建五石亭。
三月庚子,車駕還宮。
夏四月庚申,複幸犲山宮。
占授著作郎王宜弟造《兵法孤虛立成圖》三百六十時。
遂登定襄角史山,又幸馬城。
甲午,車駕還宮。
是月,蠕蠕寇邊。
夜召兵,将旦,賊走,乃罷。
六月,發八部五百裡内男丁築氵壘南宮,門阙高十餘丈;引溝穿池,廣苑囿;規立外城,方二十裡,分置市裡,經塗洞達。
三十日罷。
秋七月,太尉穆崇薨。
八月甲辰,行幸犲山宮,遂至青牛山。
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觀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
九月甲戌朔,幸漠南鹽池。
壬午,至漠中,觀天鹽池;度漠,北之吐鹽池。
癸巳,南還長川。
丙申,臨觀長陂。
冬十月庚申,車駕還宮。
四年春二月,封皇子羒為河間王,處文為長樂王,連為廣平王,黎為京兆王。
夏五月,北巡。
自參合陂東過蟠羊山,大雨,暴水流辎重數百乘,殺百餘人。
遂東北逾石漠,至長川,幸濡源。
常山王遵有罪賜死。
秋七月,車駕自濡源西幸參合陂。
築北宮垣,三旬而罷,乃還宮。
八月,幸犲山宮。
是月,誅司空庾嶽。
冬十有一月,車駕還宮。
是歲,慕容寶養子高雲殺熙自立,赫連屈丐自稱大單于、大夏天王。
五年春正月,行幸犲山宮,遂如參合陂,觀漁于延水,至甯川。
三月,姚興遣使朝貢。
是歲,皇孫焘生。
六年夏,帝不豫。
初,帝服寒食散,自太醫令一陰一羌死後,藥數動發,至此逾甚。
而災變屢見,憂懑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寝達旦。
歸咎群下,喜怒乖常,謂百僚左右人不可信,慮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追思既往成敗得失,終日竟夜獨語不止,若旁有鬼物對揚者。
朝臣至前,追其舊惡皆見殺害,其餘或以顔色變動,或以喘一息不調,或以行步乖節,或以言辭失措,帝皆以為懷惡在心,變見于外,乃手自毆擊,死者皆陳天安殿前。
于是朝野人情各懷危懼。
有司懈怠,莫相督攝;百工偷劫,盜賊公行,巷裡之間人為希少。
帝亦聞之,曰:“朕縱之使然,待過災年,當更清治之爾。
” 秋七月,慕容支屬百餘家,謀欲外奔。
發覺,伏誅,死者三百餘人。
八月,衛王儀謀叛,賜死。
冬十月戊辰,帝崩于天安殿,時年三十九。
永興二年九月甲寅,上谥宣武皇帝,葬于盛樂金陵。
廟号太祖。
泰常五年,改谥曰道武。
史臣曰:晉氏崩離,戎羯乘釁,僭僞紛糾,犲狼競馳。
太祖顯晦安危之中,屈伸潛躍之際,驅率遺黎,奮其靈武,克剪方難,遂啟中原,朝拱人神,顯登皇極。
雖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經谟,鹹存長世。
所謂大人利見,百姓與能,抑不世之神武也。
而屯厄有期,禍生非慮,将人事不足,豈天實為之。
嗚呼!
辛卯,蠕蠕祖侖遣騎救素古延等,和突逆擊破之于山南河曲,獲铠馬二千餘匹。
班師。
賞賜将士各有差。
二月癸醜,征西大将軍、常山王遵等至安定之高平,木易于率數千騎與衛辰、屈丐棄國遁走,追至隴西瓦亭,不及而還。
獲其辎重庫藏,馬四萬餘匹,駱駝、牦牛三千餘頭,牛、羊九萬餘口。
班賜将士各有差。
徙其民于京師。
沙門張翹自号無上王,與丁零鮮于次保聚一黨一常山之行唐。
夏四月,太守樓伏連讨斬之。
五月,姚興遣其弟安北将軍、義一陽一公平率衆四萬來侵。
平一陽一乾壁為平所陷。
六月,治兵于東郊,部分衆軍,诏鎮西大将軍毗陵王順、長孫肥等三将六萬騎為前鋒。
秋七月戊辰朔,車駕西讨。
八月乙巳,至于柴壁。
平固守,進軍圍之。
姚興悉舉其衆來救。
甲子,帝渡蒙坑,逆擊興軍,大破之。
冬十月,平赴水而死,俘其餘衆三萬餘人。
語在《興傳》。
獲興征虜将軍、尚書右仆射狄伯支,越騎校尉唐小方,積一弩一将軍姚梁國,建忠将軍雷星、康官,北中郎将康猥,平從弟伯禽已下、四品将軍已上四十餘人。
獲先亡臣王次多、靳勤,并斬以徇。
興頻使請和,帝不許。
群臣勸進平蒲坂,帝慮蠕蠕為難,戊申,班師。
十有一月,車駕次晉一陽一。
征相州刺史庾嶽為司空。
遣左将軍莫題讨上一黨一群盜秦頗、丁零翟都于壺關。
丁醜,上一黨一太守捕頗,斬之,都走林慮。
十有二月辛亥,至自西征。
蠕蠕杜侖犯塞,诏常山王遵追之,不及而還。
越勤莫弗率其部萬餘家内屬,居五原之北。
是歲,秃發鹿孤病死,弟傉檀統任,遣使朝貢。
六年春正月辛未,朔方尉遲部别帥率萬餘家内屬,入居雲中。
夏五月,大簡輿徒,将略江淮,平荊揚之亂。
秋七月,鎮西大将軍、司隸校尉、毗陵王順有罪,以王還第。
戊子,車駕北巡,築離宮于犲山,縱士校獵,東北逾罽嶺,出參合、代谷。
九月,行幸南平城,規度氵壘南,面夏屋山,背黃瓜堆,将建新邑。
辛未,車駕還宮。
冬十月,起西昭一陽一殿。
乙卯,立皇子嗣為齊王,加車騎大将軍,位相國;紹為清河王,加征南大将軍;熙為一陽一平王;曜為河南王。
封故秦愍王子夔為豫章王,陳留王子右将軍悅為朱提王。
丁巳,诏将軍伊謂率騎二萬北襲高車。
司馬德宗遣使朝貢。
十有一月庚午,伊謂大破高車。
是年,島夷桓玄廢其主司馬德宗而自立,僭稱大楚。
天賜元年春正月,遣離石護軍劉托率騎三千襲蒲子。
三月丙寅,擒姚興甯北将軍、泰平太守衡譚,獲三千餘口。
初限縣戶不滿百罷之。
夏四月,诏尚書郎中公孫表使于江南,以觀桓玄之釁也。
值玄敗而還。
蠕蠕社侖從弟悅伐大那等謀殺社侖而立大那。
發覺,來奔。
五月,置山東諸冶,發州郡徒谪造兵甲。
秋九月,帝臨昭一陽一殿,分置衆職,引朝臣文武,親自簡擇,量能叙用;制爵四等,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之号;追錄舊臣,加以封爵,各有差。
是秋,江南大亂,流民繦負而奔淮北,行道相尋。
冬十月辛巳,大赦,改元。
築西宮。
十有一月,上幸西宮,大選朝臣,令各辨宗一黨一,保舉才行,諸部子孫失業賜爵者二千餘人。
十有二月戊辰,車駕幸犲山宮。
是歲,島夷劉裕起兵誅桓玄。
二年春二月癸亥,車駕還宮。
夏四月,車駕有事于西郊,車旗盡黑。
是歲,司馬德宗複僭立。
慕容德死,兄子超僭立。
三年春正月甲申,車駕北巡,幸犲山宮。
校獵,至屋孤山。
二月乙亥,幸代園山,建五石亭。
三月庚子,車駕還宮。
夏四月庚申,複幸犲山宮。
占授著作郎王宜弟造《兵法孤虛立成圖》三百六十時。
遂登定襄角史山,又幸馬城。
甲午,車駕還宮。
是月,蠕蠕寇邊。
夜召兵,将旦,賊走,乃罷。
六月,發八部五百裡内男丁築氵壘南宮,門阙高十餘丈;引溝穿池,廣苑囿;規立外城,方二十裡,分置市裡,經塗洞達。
三十日罷。
秋七月,太尉穆崇薨。
八月甲辰,行幸犲山宮,遂至青牛山。
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觀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
九月甲戌朔,幸漠南鹽池。
壬午,至漠中,觀天鹽池;度漠,北之吐鹽池。
癸巳,南還長川。
丙申,臨觀長陂。
冬十月庚申,車駕還宮。
四年春二月,封皇子羒為河間王,處文為長樂王,連為廣平王,黎為京兆王。
夏五月,北巡。
自參合陂東過蟠羊山,大雨,暴水流辎重數百乘,殺百餘人。
遂東北逾石漠,至長川,幸濡源。
常山王遵有罪賜死。
秋七月,車駕自濡源西幸參合陂。
築北宮垣,三旬而罷,乃還宮。
八月,幸犲山宮。
是月,誅司空庾嶽。
冬十有一月,車駕還宮。
是歲,慕容寶養子高雲殺熙自立,赫連屈丐自稱大單于、大夏天王。
五年春正月,行幸犲山宮,遂如參合陂,觀漁于延水,至甯川。
三月,姚興遣使朝貢。
是歲,皇孫焘生。
六年夏,帝不豫。
初,帝服寒食散,自太醫令一陰一羌死後,藥數動發,至此逾甚。
而災變屢見,憂懑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寝達旦。
歸咎群下,喜怒乖常,謂百僚左右人不可信,慮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追思既往成敗得失,終日竟夜獨語不止,若旁有鬼物對揚者。
朝臣至前,追其舊惡皆見殺害,其餘或以顔色變動,或以喘一息不調,或以行步乖節,或以言辭失措,帝皆以為懷惡在心,變見于外,乃手自毆擊,死者皆陳天安殿前。
于是朝野人情各懷危懼。
有司懈怠,莫相督攝;百工偷劫,盜賊公行,巷裡之間人為希少。
帝亦聞之,曰:“朕縱之使然,待過災年,當更清治之爾。
” 秋七月,慕容支屬百餘家,謀欲外奔。
發覺,伏誅,死者三百餘人。
八月,衛王儀謀叛,賜死。
冬十月戊辰,帝崩于天安殿,時年三十九。
永興二年九月甲寅,上谥宣武皇帝,葬于盛樂金陵。
廟号太祖。
泰常五年,改谥曰道武。
史臣曰:晉氏崩離,戎羯乘釁,僭僞紛糾,犲狼競馳。
太祖顯晦安危之中,屈伸潛躍之際,驅率遺黎,奮其靈武,克剪方難,遂啟中原,朝拱人神,顯登皇極。
雖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經谟,鹹存長世。
所謂大人利見,百姓與能,抑不世之神武也。
而屯厄有期,禍生非慮,将人事不足,豈天實為之。
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