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1 列傳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

關燈
知之,以此爲愆。

    還都,以憂愧成疾,卒,諡曰靈,以與神交也。

     猷子韶字德茂,初封上甲縣都鄉侯。

    太清初爲舍人,城陷奉诏西奔。

    及至江陵,人士多往尋覓,令韶說城内事,韶不能人人爲說,乃疏爲一卷,客問者便示之。

    湘東王聞而取看,謂曰:“昔王韶之爲隆安紀十卷,說晉末之亂離。

    今之蕭韶亦可爲太清紀十卷矣。

    ”韶乃更爲太清紀。

    其諸議論,多謝吳爲之。

    韶既承旨撰着,多非實錄,湘東王德之,改超繼宣武王,封長沙王,遂至郢州刺史。

     韶昔爲幼童,庾信一愛一之,有斷袖之歡,衣食所資,皆信所給。

    遇客,韶亦爲信傳酒。

    後爲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經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别榻,有自矜色。

    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徑上韶一床一,踐蹋肴馔,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

    ”時賓客滿坐,韶甚慚恥。

     韶弟駿字德款,善草隸,工文章,晚更習武,膂力絕人,與永安侯确相類。

    位尚書殿中郎、超武将軍,封南安侯。

    城陷,爲賊任約所禮。

    謀召鄱一陽一嗣王範襲約,反爲所害。

     猷弟朗字靖徹,天監五年,例以王子封侯。

    曆太子洗馬,桂州刺史,加都督。

    一性一倨而虐,群下患之。

    記室庾丹以忠谏見害,帝聞之,使于嶺表以功自效。

    丹父景休位禦史中丞。

    丹少有俊才,與伏挺、何子朗俱爲周舍所狎。

    初景休罷巴東郡頗有資産,丹負錢數百萬,責者填門。

    景休怒,不爲之償。

    既而朝賢之丹不之景休,景休悅,乃悉爲還之。

    爲建康正,坐事流廣州。

     朗弟明字靖通,少被武帝親一愛一,封貞一陽一侯。

    太清元年,爲豫州刺史,百姓詣阙拜表,言其德政,樹碑于州門内。

    及碑匠采石出自肥陵,明乃廣營廚帳,多召人物,躬自率領牽至州。

    識者笑之,曰:“王自立碑,非州人也。

    ” 武帝既納侯景,大舉北侵,使南康王會理總兵,明乃拜表求行。

    固請,乃許之。

    會理已至宿預,诏改以明代爲都督水陸諸軍趣彭城,大圖進取。

    敕曰:“侯景志清邺、洛,以雪雠恥。

    其先率大軍,随機撫定。

    汝等衆軍可止于寒山築堰,引清水以灌彭城。

    大水一泛,孤城自殄,慎勿妄動。

    ”明師次呂梁十八裡,作寒山堰以灌彭城,水及于堞,不沒者三闆。

    魏遣将慕容紹宗赴救,明謀略不出,号令莫行。

    諸将每谘事,辄怒曰:“吾自臨機制變,勿多言。

    ”衆乃各掠居人,明亦不能制,唯禁其一軍無所侵掠。

     紹宗至,決堰水,明命将救之,莫肯出。

    魏軍轉一逼一,人情大駭。

    胡貴孫謂趙伯超曰:“不戰何待。

    ”伯超懼不能對。

    貴孫乃入陳苦戰,伯超擁衆弗敢救,曰:“與戰必敗,不如全軍早歸。

    ”乃使具良馬,載其一愛一妾自随。

    貴孫遂沒。

    伯超子威方将赴戰,伯超懼其出,使人召之,遂相與南還。

     明醉不能興,衆軍大敗,明見俘執。

    北人懷其不侵掠,謂之義王。

    及至魏,魏帝引見明及諸将帥,釋其禁,送晉一陽一。

    勃海王高澄禮明甚重,謂曰:“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馀年,聞彼禮佛文,常雲奉爲魏主并及先王,此甚是梁主厚意。

    不謂一朝失信,緻此紛擾。

    ”因欲與梁通和,使人以明書告武帝,方緻書以慰高澄。

     東魏除明散騎常侍。

    及聞社稷淪蕩,哀泣不舍晝夜。

    魏平江陵,齊文宣使送明至梁,并前所獲梁将湛海珍等皆聽從明歸。

    令上一黨一王渙率衆送之。

    是時太尉王僧辯、司空陳霸先在建康,推晉安王方智爲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制置百官。

    渙軍漸進,明與僧辯書求迎,僧辯不從。

    及渙破東關,斬裴之橫,僧辯懼,乃納明。

    于是梁輿東度,齊師北反。

     明至,望朱雀門便長恸,迄至所止,道俗參問,皆以哭對之。

    及稱尊号,改承聖四年爲天成元年,大赦境内。

    以方智爲太子,授王僧辯大司馬,遣其子章馳到齊拜謝。

    齊遇明及僧辯使人,在館供給宴會豐厚,一同武帝時使。

    及陳霸先襲殺僧辯,複奉晉安王,是爲敬帝,而以明爲太傅、建安王。

    報齊雲:“僧辯一陰一謀篡逆,故誅之。

    ”仍請稱臣于齊,永爲蕃國。

    齊遣行台司馬恭及梁人盟于曆一陽一。

    明年,齊人征明,霸先猶稱蕃,将遣使送明,疽發背死。

    時王琳與霸先相抗,齊文宣遣兵納永嘉王莊主梁祀,追諡明曰闵皇帝。

     永一陽一昭王敷字仲達,文帝第二子也。

    少有學業,仕齊爲随郡内史。

    招懷遠近,士庶安之,以爲前後之政莫及。

    明帝謂徐孝嗣曰:“學士舊聞例不解理官,聞蕭随郡唯置酒清言,而路不拾遺,行何風化以至于此?”答曰:“古者修文德以來遠人,況止郡境而已。

    ”帝稱善。

    征爲廬陵王谘議參軍,卒。

    武帝即位,贈司空,封永一陽一郡王,諡曰昭。

    天監二年,子伯遊嗣。

    伯遊字士仁,位會稽太守,薨,諡曰恭。

     衡一陽一宣王暢,文帝第四子也。

    有美名,仕齊位太常,封江陵縣侯。

    卒。

    天監元年,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封衡一陽一郡王,諡曰宣。

     三年,子元簡位郢州刺史,卒于官,諡曰孝。

    葬将引,柩有聲,議者欲開視。

    王妃柳氏曰:“晉文已有前例,不聞開棺。

    無益亡者之生,徒增生者之痛。

    ”遂止。

    少子獻嗣。

     桂一陽一簡王融,文帝第五子也。

    仕齊位太子洗馬,與宣武王懿俱遇害。

    天監元年,贈撫軍大将軍,封桂一陽一郡王,諡曰簡。

    無子,诏以長沙宣武王第九子象嗣。

     象字世翼,容止閑雅,簡于交遊,事所生母以孝聞。

    位丹一陽一尹。

    象生長深宮,始親庶政,舉無失德,朝廷稱之。

    再遷湘州刺史,加都督。

    湘州舊多猛獸爲暴,及象任州日,四猛獸死于郭外,自此靜息,故老鹹稱德政所感。

    曆位太常卿,加侍中,遷秘書監。

    薨,諡曰敦。

    子慥嗣。

     慥字元貞,位元信州刺史,有威惠。

    太清二年,赴援台城,遇敕還蕃。

    尋爲張缵所構,書報湘東王曰:“河東、桂一陽一二蕃,掎角欲襲江陵。

    ”湘東乃水步兼行至荊鎮。

    慥尚軍江津,不以爲意,湘東至,乃召慥,深加慰喻,慥心乃安。

    後留止省内,慥心知禍及,遂肆醜言。

    湘東大怒,付獄殺之。

     臨川靖惠王宏字宣達,文帝第六子也。

    長八尺,美須眉,容止可觀。

    仕齊爲北中郎桂一陽一王功曹史。

    宣武之難,兄弟皆被收。

    道人釋惠思藏宏。

    及武帝師下,宏至新林奉迎。

    建康平,爲中護軍,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