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0 列傳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真本獻東宮,皇太子令之遴與張缵、到溉、陸襄等參校異同,之遴錄其異狀數十事,其大略雲:“案古本漢書稱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無上書年月日子。
又案古本叙傳号爲中篇,今本稱爲叙傳,又今本叙傳載班彪事行,而古本雲“彪自有傳”。
又今本紀及表志列傳不相合爲次,而古本相合爲次,總成三十八卷。
又今本外戚在西域後,古本外戚次帝紀下。
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孝武六子、宣元六王雜在諸傳帙中,古本諸王悉次外戚下,在陳項傳上。
又今本韓彭英盧吳述雲:“信惟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
雲起龍骧,化爲侯王。
”古本述雲:“淮一陰一毅毅,仗劍周章,邦之傑子,實惟彭、英。
化爲侯王,雲起龍骧。
”又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釋義,以助雅诂;而今本無此卷也。
” 之遴好屬文,多學古體,與河東裴子野、沛國劉顯恒共讨論古籍,因爲交好。
時周易、尚書、禮記、一毛一詩并有武帝義疏,唯左氏傳尚阙,之遴乃着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異十科。
合三十事上之。
帝大悅,诏答曰:“省所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編年之教,言闡義繁。
丘明傳洙、泗之風,公羊宗西河之學,铎椒之解不追,瑕丘之說無取。
繼踵胡母,仲舒雲盛,因循谷梁,千秋最笃。
張蒼之傳左氏,賈誼之襲荀卿,源本分镳,指歸殊緻,詳略紛然,其來舊矣。
昔在弱年,久經研味,一從遺置,迄将五紀。
兼晚秋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披括。
須待夏景,試欲推尋,若溫故可求,别酬所問也。
” 始武帝于齊代爲荊府谘議,時之遴父虬隐在百裡洲,早相知聞。
帝偶匮乏,遣就虬換谷百斛。
之遴時在父側,曰:“蕭谘議踬士,雲何能得舂,願與其米。
”虬從之。
及帝即位常懷之。
侯景初以蕭正德爲帝,之遴時落景所,将使授玺绂。
之遴預知,仍剃發披法服乃免。
先是,平昌伏挺出家,之遴爲詩嘲之曰:“傳聞伏不鬥,化爲支道林。
”及之遴遇亂,遂披染服,時人笑之。
尋避難還鄉,湘東王繹嘗嫉其才學,聞其西上至夏口,乃密送藥殺之。
不欲使人知,乃自制志銘,厚其赙贈。
前後文集五十卷。
子三達字三善,數歲能清言及屬文。
州将湘東王繹聞之,盛集賓客,召而試之。
說義屬詩,皆有理緻。
年十二,聽江陵令賀革講禮還,仍覆述,不遺一句。
年十八卒。
之遴深懷悼恨,乃題墓曰“梁妙士”以旌之。
之遴弟之亨。
之亨字嘉會,年四歲,出後叔父嵩。
及長好學,美風姿,善占對。
武帝之臨荊州,唯與虬談。
虬見之遴之亨,帝曰:“之遴必以文章顯,之亨當以功名着。
”後州舉秀才,除大學博士,仍代兄之遴爲中書通事舍人。
累遷步兵校尉,湘東王繹谘議參軍,敕賜金策并賜詩焉。
大通六年,出師南鄭,诏湘東王節度諸軍。
之亨以司農卿爲行台承制,途出本州北界,總督衆軍,杖節而西,樓船戈甲甚盛。
老小緣岸觀曰:“是前舉秀才者。
”鄉部偉之。
是行也,大緻克複,軍士有功皆錄,唯之亨爲蘭欽所訟,執政因而陷之,故封賞不行,但複本位而已。
久之,帝讀陳湯傳,恨其立功絕域而爲文吏所抵。
宦者張僧胤曰:“外聞論者,竊謂劉之亨似之。
”帝感悟,乃封爲臨江子。
固辭不拜。
之亨美績嘉聲,在朱異之右,既不協,懼爲所害,故美出之,以代之遴爲安西東湘王繹長史、南郡太守。
上問朱異曰:“之亨代兄喜不?兄弟因循,豈直大馮、小馮而已。
”又謂尚書令何敬容曰:“荊州長史、南郡太守,皆是仆射一出入。
今者之亨便是九轉。
”在郡有異績,吏人稱之。
卒,荊土懷之,不複稱名,号爲大南郡小南郡。
子廣德,亦好學,負才任氣。
承聖中,位湘東太守。
魏平荊州,依于王琳。
琳平,陳太建中,曆河東太守,卒官。
之亨弟之遲,位荊州中從事史。
子仲威,少有志氣,頗涉文史。
梁承聖中,爲中書侍郎。
蕭莊稱尊号,以爲禦史中丞,随莊終邺中。
坦字德度,虬從弟也。
仕齊曆孱陵令,南中郎錄事參軍,所居以幹濟稱。
梁武帝起兵,時輔國将軍楊公則爲湘州刺史,帥師赴夏口。
西朝議行州事者,坦求行,乃除輔國長史、長沙太守,行湘州刺史。
坦嘗在湘州,多舊恩,道迎者甚衆。
齊東昏遣安成太守劉希祖破西台所選太守範僧簡于平都,希祖移檄湘部,于是始興内史王僧粲應之,湘部諸郡,悉皆蜂起。
州人鹹欲泛舟逃走,坦悉聚船焚之。
前湘州鎮軍锺玄紹潛應僧粲,坦聞其謀,僞爲不知,因理訟至夜,城門遂不閉以疑之。
玄紹未及發,明旦詣坦問其故。
久留與語,密遣親兵收其家。
玄紹在坐未起,而收兵已報具得其文書本末。
玄紹即首伏,于坐斬之,焚其文書,馀一黨一悉無所問。
梁天監初,論功封荔浦子。
三年,遷西中郎長史、蜀郡太守,行益州事。
未至蜀,道卒。
論曰:劉瓛弟兄,僧紹父子,并業盛專門,飾以儒行,持身之節,異夫苟得患失者焉。
庾易、劉虬取斑一代,其所以行己,事兼隐德,諸子學業之美,各着家聲。
顯及之遴見嫉時主,或以非罪而斥,或以非疾而亡,異夫自古哲王屈己下賢之道,有以知武皇之不弘,元後之多忌。
梁祚之不永也,不亦宜哉。
又案古本叙傳号爲中篇,今本稱爲叙傳,又今本叙傳載班彪事行,而古本雲“彪自有傳”。
又今本紀及表志列傳不相合爲次,而古本相合爲次,總成三十八卷。
又今本外戚在西域後,古本外戚次帝紀下。
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孝武六子、宣元六王雜在諸傳帙中,古本諸王悉次外戚下,在陳項傳上。
又今本韓彭英盧吳述雲:“信惟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
雲起龍骧,化爲侯王。
”古本述雲:“淮一陰一毅毅,仗劍周章,邦之傑子,實惟彭、英。
化爲侯王,雲起龍骧。
”又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釋義,以助雅诂;而今本無此卷也。
” 之遴好屬文,多學古體,與河東裴子野、沛國劉顯恒共讨論古籍,因爲交好。
時周易、尚書、禮記、一毛一詩并有武帝義疏,唯左氏傳尚阙,之遴乃着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異十科。
合三十事上之。
帝大悅,诏答曰:“省所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編年之教,言闡義繁。
丘明傳洙、泗之風,公羊宗西河之學,铎椒之解不追,瑕丘之說無取。
繼踵胡母,仲舒雲盛,因循谷梁,千秋最笃。
張蒼之傳左氏,賈誼之襲荀卿,源本分镳,指歸殊緻,詳略紛然,其來舊矣。
昔在弱年,久經研味,一從遺置,迄将五紀。
兼晚秋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披括。
須待夏景,試欲推尋,若溫故可求,别酬所問也。
” 始武帝于齊代爲荊府谘議,時之遴父虬隐在百裡洲,早相知聞。
帝偶匮乏,遣就虬換谷百斛。
之遴時在父側,曰:“蕭谘議踬士,雲何能得舂,願與其米。
”虬從之。
及帝即位常懷之。
侯景初以蕭正德爲帝,之遴時落景所,将使授玺绂。
之遴預知,仍剃發披法服乃免。
先是,平昌伏挺出家,之遴爲詩嘲之曰:“傳聞伏不鬥,化爲支道林。
”及之遴遇亂,遂披染服,時人笑之。
尋避難還鄉,湘東王繹嘗嫉其才學,聞其西上至夏口,乃密送藥殺之。
不欲使人知,乃自制志銘,厚其赙贈。
前後文集五十卷。
子三達字三善,數歲能清言及屬文。
州将湘東王繹聞之,盛集賓客,召而試之。
說義屬詩,皆有理緻。
年十二,聽江陵令賀革講禮還,仍覆述,不遺一句。
年十八卒。
之遴深懷悼恨,乃題墓曰“梁妙士”以旌之。
之遴弟之亨。
之亨字嘉會,年四歲,出後叔父嵩。
及長好學,美風姿,善占對。
武帝之臨荊州,唯與虬談。
虬見之遴之亨,帝曰:“之遴必以文章顯,之亨當以功名着。
”後州舉秀才,除大學博士,仍代兄之遴爲中書通事舍人。
累遷步兵校尉,湘東王繹谘議參軍,敕賜金策并賜詩焉。
大通六年,出師南鄭,诏湘東王節度諸軍。
之亨以司農卿爲行台承制,途出本州北界,總督衆軍,杖節而西,樓船戈甲甚盛。
老小緣岸觀曰:“是前舉秀才者。
”鄉部偉之。
是行也,大緻克複,軍士有功皆錄,唯之亨爲蘭欽所訟,執政因而陷之,故封賞不行,但複本位而已。
久之,帝讀陳湯傳,恨其立功絕域而爲文吏所抵。
宦者張僧胤曰:“外聞論者,竊謂劉之亨似之。
”帝感悟,乃封爲臨江子。
固辭不拜。
之亨美績嘉聲,在朱異之右,既不協,懼爲所害,故美出之,以代之遴爲安西東湘王繹長史、南郡太守。
上問朱異曰:“之亨代兄喜不?兄弟因循,豈直大馮、小馮而已。
”又謂尚書令何敬容曰:“荊州長史、南郡太守,皆是仆射一出入。
今者之亨便是九轉。
”在郡有異績,吏人稱之。
卒,荊土懷之,不複稱名,号爲大南郡小南郡。
子廣德,亦好學,負才任氣。
承聖中,位湘東太守。
魏平荊州,依于王琳。
琳平,陳太建中,曆河東太守,卒官。
之亨弟之遲,位荊州中從事史。
子仲威,少有志氣,頗涉文史。
梁承聖中,爲中書侍郎。
蕭莊稱尊号,以爲禦史中丞,随莊終邺中。
坦字德度,虬從弟也。
仕齊曆孱陵令,南中郎錄事參軍,所居以幹濟稱。
梁武帝起兵,時輔國将軍楊公則爲湘州刺史,帥師赴夏口。
西朝議行州事者,坦求行,乃除輔國長史、長沙太守,行湘州刺史。
坦嘗在湘州,多舊恩,道迎者甚衆。
齊東昏遣安成太守劉希祖破西台所選太守範僧簡于平都,希祖移檄湘部,于是始興内史王僧粲應之,湘部諸郡,悉皆蜂起。
州人鹹欲泛舟逃走,坦悉聚船焚之。
前湘州鎮軍锺玄紹潛應僧粲,坦聞其謀,僞爲不知,因理訟至夜,城門遂不閉以疑之。
玄紹未及發,明旦詣坦問其故。
久留與語,密遣親兵收其家。
玄紹在坐未起,而收兵已報具得其文書本末。
玄紹即首伏,于坐斬之,焚其文書,馀一黨一悉無所問。
梁天監初,論功封荔浦子。
三年,遷西中郎長史、蜀郡太守,行益州事。
未至蜀,道卒。
論曰:劉瓛弟兄,僧紹父子,并業盛專門,飾以儒行,持身之節,異夫苟得患失者焉。
庾易、劉虬取斑一代,其所以行己,事兼隐德,諸子學業之美,各着家聲。
顯及之遴見嫉時主,或以非罪而斥,或以非疾而亡,異夫自古哲王屈己下賢之道,有以知武皇之不弘,元後之多忌。
梁祚之不永也,不亦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