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9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逖真所謂儀曹,不忝厥職也。

    ”儉爲宰相,逖常謀議幄帳,每及選用,頗失鄉曲情。

    儉從容啓上曰:“臣有孔逖,猶陛下之有臣。

    ”永明中爲太子家令卒。

    時人呼孔逖何憲爲王儉三公。

    及卒,儉惜之,爲撰祭文。

     孔珪字德璋,會稽山一陰一人也。

    祖道隆,位侍中。

    父靈産,泰始中,晉安太守,有隐遁之志。

    于禹井山立館,事道一精一笃。

    吉日于靜屋四向朝拜,涕泣滂沱。

    東出過錢唐北郭,辄于舟中遙拜杜子恭墓。

    自此至都,東向坐,不敢背側。

    元徽中,爲中散大夫,頗解星文,好術數。

    齊高帝輔政,沈攸之起兵,靈産白高帝曰:“攸之兵衆雖強,以天時冥數而觀,無能爲也。

    ”高帝驗其言,擢遷光祿大夫,以簏盛靈産上靈台,令其占候。

    饷靈産白羽扇、素隐幾,曰:“君有古人之風,故贈君古人之服。

    ”當世榮之。

     珪少學涉有美譽,太守王僧虔見而重之,引爲主簿。

    舉秀才,再遷殿中郎。

    高帝爲骠騎,取爲記室參軍,與江淹對掌辭筆。

    爲尚書左丞,父憂去官。

    與兄仲智還居父山舍。

    仲智妾李氏驕妒無禮,珪白太守王敬則殺之。

     永明中,曆位黃門郎,太子中庶子,廷尉。

    江左承用晉時張、杜律二十卷,武帝留心法令,數訊囚徒,诏獄官詳正舊注。

    先是尚書删定郎王植撰定律,奏之,削其煩害,錄其允衷,取張斐注七百三十一條,杜預注七百九十一條,或二家兩釋于義乃備者,又取一百七條,其注相同者取一百三條,集爲一書,凡一千七百三十二條,爲二十卷。

    請付外詳校,擿其違謬。

    诏從之。

    于是公卿八座參議,考正舊注,有輕重處,竟陵王子良下意多使從輕。

    其中朝議不能斷者,則制旨平決。

    至九年,珪表上律文二十卷,錄序一卷,又立律學助教,依五經例,诏報從之。

    事竟不行。

    轉禦史中丞。

     建武初,爲平西長史、南郡太守。

    珪以魏連歲南伐,百姓死傷,乃上表陳通和之策,帝不從。

    征侍中,不行,留本任。

    珪風韻清疏,好文詠,飲酒七八鬥。

    與外兄張融情趣相得,又與琅邪王思遠、廬江何點、點弟胤并款交,不樂世務。

    居宅盛營山水,憑幾獨酌,傍無雜事。

    門庭之内,草萊不翦。

    中有蛙鳴,或問之曰:“欲爲陳蕃乎?”珪笑答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效蕃。

    ”王晏嘗鳴鼓吹候之,聞群蛙鳴,曰:“此殊聒人耳。

    ”珪曰:“我聽鼓吹,殆不及此。

    ”晏甚有慚色。

    永元元年,爲都官尚書,遷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

    三年,珪疾,東昏屏除,以一床一舁之走,因此疾甚,遂卒。

    贈金紫光祿大夫。

    劉懷珍字道玉,平原人,漢膠東康王寄之後也。

    其先劉植爲平原太守,因家焉。

    祖昶從慕容德南度河,因家于北海都昌。

    宋武帝平齊,以爲青州中從事,位至員外常侍。

    伯父奉伯,宋世位至陳南頓二郡太守。

     懷珍幼随奉伯至壽一陽一,豫州刺史趙伯符出獵,百姓聚觀,懷珍獨避不視,奉伯異之,曰:“此兒方興吾家。

    ”本州辟主簿。

     元嘉二十八年,亡命司馬順則聚一黨一東一陽一,州遣懷珍将數千人讨平之。

    宋文帝問破賊事,懷珍讓功不肯當,親人怪問焉,懷珍曰:“昔國子尼恥陳河間之級,吾豈能論邦域之捷哉。

    ”時人稱之。

     江夏王義恭出鎮盱眙,道遇懷珍,以應對見重,取爲骠騎長史兼墨曹行參軍。

    孝建初,爲義恭大司馬參軍、直合将軍,随府轉太宰參軍。

     大明二年,以軍功拜樂陵河間二郡太守,賜爵廣晉縣侯。

    司空竟陵王誕反,郡人王弼門族甚盛,勸懷珍起兵助誕,懷珍殺之。

    帝嘉其誠,除豫章王子尚車騎參軍,母憂去職。

    服阕,見江夏王義恭,義恭曰:“别子多年,那得不老?”對曰:“公恩未報,何敢便老。

    ”義恭善其對。

     累遷黃門郎,領虎贲中郎将。

    桂一陽一王休範反,加懷珍前将軍,守石頭。

    出爲豫州刺史,加督。

    建平王景素反,懷珍遣子靈哲領兵赴建邺。

    沈攸之在荊楚,遣使人許天保說結懷珍,斬之,送首于齊高帝,封中宿縣侯,進平南将軍,增督二州。

     初,宋孝武世,齊高帝爲舍人,懷珍爲直合,相遇早舊。

    懷珍假還青州,高帝有白骢馬,齧人,不可騎,送與懷珍别。

    懷珍報上百匹絹。

    或謂懷珍曰:“蕭公此馬不中騎,是以與君耳。

    君報百匹,不亦多乎?”懷珍曰:“蕭君局量堂堂,甯應負人此絹。

    吾方欲以身名托之,豈計錢物多少。

    ” 高帝輔政,以懷珍内資未多,征爲都官尚書,領前将軍。

    以第四子晃代爲豫州刺史。

    或疑懷珍不受代,高帝曰:“我布衣時,懷珍便推懷投款,況在今日,甯當有異。

    ”晃發經日,疑論不止,上乃遣軍主房靈人領百騎進送晃。

    謂靈人曰:“論者謂懷珍必有異同,我期之有素,必不應爾。

    卿是其鄉裡,故遣卿行,非唯衛新,亦以迎故。

    ”懷珍還,乃授相國右司馬。

     及齊台建,朝士人人争爲臣吏,以懷珍爲宋台右衛。

    懷珍謂帝曰:“人皆迎新,臣獨送故,豈以臣笃于本乎。

    ”齊建元元年,轉左衛将軍,加給事中,改封霄城侯。

     懷珍年老,以禁旅辛勤,求爲閑職,轉光祿大夫,卒。

    遺言薄葬。

    贈雍州刺史,諡敬侯。

     子靈哲字文明,位齊郡太守、前軍将軍。

    靈哲所生母嘗病,靈哲躬自祈禱,夢見黃衣老公與藥曰:“可取此食之,疾立可愈。

    ”靈哲驚覺,于枕間得之,如言而疾愈。

    藥似竹根,于齋前種,葉似凫茈。

     嫡母崔氏及兄子景煥,泰始中爲魏所獲。

    靈哲爲布衣,不聽樂。

    及懷珍卒,當襲爵,靈哲固辭,以兄子在魏,存亡未測,無容越當茅土。

    朝廷義之。

     靈哲傾産贖嫡母及景煥,累年不能得。

    武帝哀之,令北使者請之,魏人送以還南,襲懷珍封爵。

    靈哲位兖州刺史,隆昌元年卒。

     峻字孝标,本名法武,懷珍從父弟也。

    父琁之,仕宋爲始興内史。

     峻生期月而琁之卒,其母許氏攜峻及其兄法鳳還鄉裡。

    宋泰始初,魏克青州,峻時年八歲,爲人所略爲奴至中山。

    中山富人劉寶湣峻,以束帛贖之,教以書學。

    魏人聞其江南有戚屬,更徙之代都。

    居貧不自立,與母并出家爲尼僧,既而還俗。

    峻好學,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