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9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人庑下,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
時或昏睡,爇其須發,及覺複讀,其一精一力如此。
時魏孝文選盡物望,江南人士才學之徒,鹹見申擢,峻兄弟不蒙選拔。
齊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
自以少時未開悟,晚更厲一精一,明慧過人。
苦所見不博,聞有異書,必往祈借。
清河崔慰祖謂之“書一婬一”。
于是博極群書,文藻秀出。
故其自序雲:“黉中濟濟皆升堂,亦有愚者解一衣裳。
”言其少年魯鈍也。
時竟陵王子良招學士,峻因人求爲子良國職。
吏部尚書徐孝嗣抑而不許,用爲南海王侍郎,不就。
至齊明帝時,蕭遙欣爲豫州,引爲府刑獄,禮遇甚厚。
遙欣尋卒,久不調。
梁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閣。
峻兄孝慶時爲青州刺史,峻請假省之,坐私載禁物,爲有司所奏免官。
安成王秀雅重峻,及安成王遷荊州,引爲戶曹參軍,給其書籍,使撰類苑。
未及成,複以疾去,因遊東一陽一紫岩山,築室居焉。
爲山栖志,其文甚美。
初,梁武帝招文學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進,擢以不次。
峻率一性一而動,不能随衆沈浮。
武帝每集文士策經史事,時範雲、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悅,加其賞赉。
會策錦被事,鹹言已罄,帝試呼問峻,峻時貧悴冗散,忽請紙筆,疏十馀事,坐客皆驚,帝不覺失色。
自是惡之,不複引見。
及峻類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諸學士撰華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見用。
乃着辯命論以寄其懷。
論成,中山劉沼緻書以難之,凡再反,峻并爲申析以答之。
會沼卒,不見峻後報者,峻乃爲書以序其事。
其文論并多不載。
峻又嘗爲自序,其略雲: 餘自比馮敬通,而有同之者三,異之者四。
何則?敬通雄才冠世,志剛金石;馀雖不及之,而節亮慷慨。
此一同也。
敬通逢中興明君,而終不試用;餘逢命世英主,亦擯斥當年。
此二同也。
敬通有忌妻,至于身一操一井臼;馀有悍室,亦令家道轗轲。
此三同也。
敬通當更始世,手握兵符,躍馬肉食;馀自少迄長,戚戚無歡。
此一異也。
敬通有子仲文,官成名立;馀禍同伯道,永無血胤。
此二異也。
敬通膂力剛強,老而益壯;馀有犬馬之疾,溘死無時。
此三異也。
敬通雖芝殘蕙焚,終填溝壑,而爲名賢所慕,其風一流郁烈芬芳,久而彌盛;餘聲塵寂莫,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
此四異也。
所以力自爲序,遺之好事雲。
峻本将門,兄法鳳自北歸,改名孝慶字仲昌。
早有幹略,齊末爲兖州刺史,舉兵應梁武,封馀幹男,曆官顯重。
峻獨笃志好學,居東一陽一,吳、會人士多從其學。
普通三年卒,年六十。
門人諡曰玄靖先生。
劉沼字明信,中山魏昌人。
六世祖輿,晉骠騎将軍。
沼幼善屬文,及長博學,位終秣陵令。
懷慰字彥泰,懷珍從子也。
祖奉伯,宋元嘉中爲冠軍長史。
父乘人,冀州刺史,死于義嘉事。
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日不用絮衣,養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義。
仕宋爲尚書駕部郎。
懷慰宗從善明等爲齊高帝心腹,懷慰亦預焉。
齊國建,上欲置齊郡于都下。
議者以江右土沃,流人所歸,乃置于瓜步,以懷慰爲輔國将軍、齊郡太守。
上謂懷慰曰:“齊邦是王業所基,吾方欲以爲顯任,經理之事,一以委卿。
”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
” 懷慰至郡,修城郭,安集居人,墾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
不受禮谒,人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食有馀,幸不煩此。
”因着廉吏論以達其意。
高帝聞之,手敕褒賞。
進督秦、沛二郡,妻子在都,賜米三百石。
兖州刺史柳世隆與懷慰書曰:“膠東流化,潁川緻美,以今方古,曾何足雲。
” 懷慰本名聞慰,武帝即位,以與舅氏名同,敕改之。
後兼安陸王北中郎司馬,卒。
明帝即位,謂仆射徐孝嗣曰:“劉懷慰若在,朝廷不憂無清吏也。
”子霁、杳、歊。
霁字士湮,九歲能誦左氏傳。
十四居父憂,有至一性一,每哭辄嘔血。
家貧,與弟杳、歊勵志勤學。
及長,博涉多通。
梁天監中,曆位西昌相,尚書主客侍郎,海鹽令。
霁前後宰二邑,并以和理稱。
後除建康令,不拜。
母明氏寝疾,霁年已五十,衣不解一帶者七旬,誦觀世音經數萬遍。
夜中感夢,見一僧謂曰:“夫人算盡,君一精一誠笃志,當相爲申延。
”後六十馀日乃亡。
霁廬于墓,哀恸過禮,常有雙白鶴循翔廬側,處士阮孝緒緻書抑譬焉。
霁思慕不已,未終喪而卒。
着釋俗語八卷,文集十卷。
杳字士深,年數歲,征士明僧紹見之,撫而言曰:“此兒實千裡之駒。
”十三丁案憂,每哭,哀感行路。
梁天監中,爲宣惠豫章王行參軍。
杳博綜群書,沈約、任昉以下每有遺忘,皆訪問焉。
嘗于約坐語及宗廟犧樽,約雲:“鄭玄答張逸謂爲畫鳳皇尾婆娑然。
今無複此器,則不依古。
”杳曰:“此言未必可安。
古者樽彜皆刻木爲鳥獸,鑿頂及背以出内酒。
魏時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一器,有犧樽作犧牛形。
晉永嘉中,賊曹嶷于青州發齊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爲牛象。
二處皆古之遺器,知非虛也。
”約大以爲然。
約又雲:“何承天纂文奇博,其書載張仲師及長頸王事,此何所出?”杳曰:“仲師長尺二寸,唯出論衡。
長頸是毗骞王,朱建安扶南以南記雲:‘古來至今不死’。
”約即取二書尋檢,一如杳言。
約郊居宅時新構閣齋,杳爲贊二首,并以所撰文章呈約,約即命工書人題其贊于壁。
仍報杳書,共相歎美。
又在任昉坐,有人饷昉沖酒而作搌字,昉問杳此字是不,杳曰:“葛洪字苑作木旁右。
”昉又曰:“酒有千日醉,當是虛言。
”杳曰:“桂一陽一程鄉有千裡酒,飲之至家而醉。
亦其例。
”昉大驚曰:“吾自當遺忘,實不憶此。
”杳雲:“出楊元鳳所撰置郡事。
元鳳是魏代人,此書仍載其賦‘三重五品,商溪況裡’。
”昉即檢楊記,言皆不差。
王僧孺被使撰譜,訪杳血脈所因。
杳雲:“桓譚新論雲:‘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譜。
’以此而推,當
時或昏睡,爇其須發,及覺複讀,其一精一力如此。
時魏孝文選盡物望,江南人士才學之徒,鹹見申擢,峻兄弟不蒙選拔。
齊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
自以少時未開悟,晚更厲一精一,明慧過人。
苦所見不博,聞有異書,必往祈借。
清河崔慰祖謂之“書一婬一”。
于是博極群書,文藻秀出。
故其自序雲:“黉中濟濟皆升堂,亦有愚者解一衣裳。
”言其少年魯鈍也。
時竟陵王子良招學士,峻因人求爲子良國職。
吏部尚書徐孝嗣抑而不許,用爲南海王侍郎,不就。
至齊明帝時,蕭遙欣爲豫州,引爲府刑獄,禮遇甚厚。
遙欣尋卒,久不調。
梁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閣。
峻兄孝慶時爲青州刺史,峻請假省之,坐私載禁物,爲有司所奏免官。
安成王秀雅重峻,及安成王遷荊州,引爲戶曹參軍,給其書籍,使撰類苑。
未及成,複以疾去,因遊東一陽一紫岩山,築室居焉。
爲山栖志,其文甚美。
初,梁武帝招文學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進,擢以不次。
峻率一性一而動,不能随衆沈浮。
武帝每集文士策經史事,時範雲、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悅,加其賞赉。
會策錦被事,鹹言已罄,帝試呼問峻,峻時貧悴冗散,忽請紙筆,疏十馀事,坐客皆驚,帝不覺失色。
自是惡之,不複引見。
及峻類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諸學士撰華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見用。
乃着辯命論以寄其懷。
論成,中山劉沼緻書以難之,凡再反,峻并爲申析以答之。
會沼卒,不見峻後報者,峻乃爲書以序其事。
其文論并多不載。
峻又嘗爲自序,其略雲: 餘自比馮敬通,而有同之者三,異之者四。
何則?敬通雄才冠世,志剛金石;馀雖不及之,而節亮慷慨。
此一同也。
敬通逢中興明君,而終不試用;餘逢命世英主,亦擯斥當年。
此二同也。
敬通有忌妻,至于身一操一井臼;馀有悍室,亦令家道轗轲。
此三同也。
敬通當更始世,手握兵符,躍馬肉食;馀自少迄長,戚戚無歡。
此一異也。
敬通有子仲文,官成名立;馀禍同伯道,永無血胤。
此二異也。
敬通膂力剛強,老而益壯;馀有犬馬之疾,溘死無時。
此三異也。
敬通雖芝殘蕙焚,終填溝壑,而爲名賢所慕,其風一流郁烈芬芳,久而彌盛;餘聲塵寂莫,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
此四異也。
所以力自爲序,遺之好事雲。
峻本将門,兄法鳳自北歸,改名孝慶字仲昌。
早有幹略,齊末爲兖州刺史,舉兵應梁武,封馀幹男,曆官顯重。
峻獨笃志好學,居東一陽一,吳、會人士多從其學。
普通三年卒,年六十。
門人諡曰玄靖先生。
劉沼字明信,中山魏昌人。
六世祖輿,晉骠騎将軍。
沼幼善屬文,及長博學,位終秣陵令。
懷慰字彥泰,懷珍從子也。
祖奉伯,宋元嘉中爲冠軍長史。
父乘人,冀州刺史,死于義嘉事。
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日不用絮衣,養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義。
仕宋爲尚書駕部郎。
懷慰宗從善明等爲齊高帝心腹,懷慰亦預焉。
齊國建,上欲置齊郡于都下。
議者以江右土沃,流人所歸,乃置于瓜步,以懷慰爲輔國将軍、齊郡太守。
上謂懷慰曰:“齊邦是王業所基,吾方欲以爲顯任,經理之事,一以委卿。
”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
” 懷慰至郡,修城郭,安集居人,墾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
不受禮谒,人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食有馀,幸不煩此。
”因着廉吏論以達其意。
高帝聞之,手敕褒賞。
進督秦、沛二郡,妻子在都,賜米三百石。
兖州刺史柳世隆與懷慰書曰:“膠東流化,潁川緻美,以今方古,曾何足雲。
” 懷慰本名聞慰,武帝即位,以與舅氏名同,敕改之。
後兼安陸王北中郎司馬,卒。
明帝即位,謂仆射徐孝嗣曰:“劉懷慰若在,朝廷不憂無清吏也。
”子霁、杳、歊。
霁字士湮,九歲能誦左氏傳。
十四居父憂,有至一性一,每哭辄嘔血。
家貧,與弟杳、歊勵志勤學。
及長,博涉多通。
梁天監中,曆位西昌相,尚書主客侍郎,海鹽令。
霁前後宰二邑,并以和理稱。
後除建康令,不拜。
母明氏寝疾,霁年已五十,衣不解一帶者七旬,誦觀世音經數萬遍。
夜中感夢,見一僧謂曰:“夫人算盡,君一精一誠笃志,當相爲申延。
”後六十馀日乃亡。
霁廬于墓,哀恸過禮,常有雙白鶴循翔廬側,處士阮孝緒緻書抑譬焉。
霁思慕不已,未終喪而卒。
着釋俗語八卷,文集十卷。
杳字士深,年數歲,征士明僧紹見之,撫而言曰:“此兒實千裡之駒。
”十三丁案憂,每哭,哀感行路。
梁天監中,爲宣惠豫章王行參軍。
杳博綜群書,沈約、任昉以下每有遺忘,皆訪問焉。
嘗于約坐語及宗廟犧樽,約雲:“鄭玄答張逸謂爲畫鳳皇尾婆娑然。
今無複此器,則不依古。
”杳曰:“此言未必可安。
古者樽彜皆刻木爲鳥獸,鑿頂及背以出内酒。
魏時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一器,有犧樽作犧牛形。
晉永嘉中,賊曹嶷于青州發齊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爲牛象。
二處皆古之遺器,知非虛也。
”約大以爲然。
約又雲:“何承天纂文奇博,其書載張仲師及長頸王事,此何所出?”杳曰:“仲師長尺二寸,唯出論衡。
長頸是毗骞王,朱建安扶南以南記雲:‘古來至今不死’。
”約即取二書尋檢,一如杳言。
約郊居宅時新構閣齋,杳爲贊二首,并以所撰文章呈約,約即命工書人題其贊于壁。
仍報杳書,共相歎美。
又在任昉坐,有人饷昉沖酒而作搌字,昉問杳此字是不,杳曰:“葛洪字苑作木旁右。
”昉又曰:“酒有千日醉,當是虛言。
”杳曰:“桂一陽一程鄉有千裡酒,飲之至家而醉。
亦其例。
”昉大驚曰:“吾自當遺忘,實不憶此。
”杳雲:“出楊元鳳所撰置郡事。
元鳳是魏代人,此書仍載其賦‘三重五品,商溪況裡’。
”昉即檢楊記,言皆不差。
王僧孺被使撰譜,訪杳血脈所因。
杳雲:“桓譚新論雲:‘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譜。
’以此而推,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