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7 列傳第三十七

關燈
立海陵,人情未服,祏每說明帝以君臣大節,明帝轉顧而不言。

    明帝胛上有赤志,常秘不傳,既而祏勸帝出以示人。

    晉壽太守王洪範罷任還,上袒示之曰:“人皆謂此是日月相,卿幸無洩之。

    ”洪範曰:“公日月在軀,如何可隐?轉當言之公卿。

    ”上大悅。

    會直後張伯、尹瓒等屢謀竊發,祏憂虞無計,每夕辄托事外出。

    及明帝入纂議定,加祏甯朔将軍。

     明帝爲宣城王,太史密奏圖緯雲:“一号當得十四年。

    ”祏入,帝喜以示祏曰:“得此複何所望。

    ”及即位,遷守衛尉,安陸縣侯。

    祏祖遵以後父贈金紫光祿大夫,父德驎以帝舅亦贈光祿。

    建武二年遷左衛将軍,掌甲仗廉察。

    四年,轉太子詹事。

    祏以外戚親要,權冠當時。

    魏軍南伐,明帝欲以劉暄爲雍州。

    暄時方希内職,不願遠役,投于祏。

    祏謂明帝曰:“昔人相暄得一州便踬,今爲雍州,傥相中乎。

    ”上默然。

    俄召梁武帝謂曰:“今使卿爲雍州,阃外一以相委。

    ”祏既見任,遂遠緻饷遺,或取諸王名書好物,然家行甚睦,待子侄有恩。

     永泰元年,明帝寝疾,轉祏侍中、中書令,出入殿省。

    及崩,遺诏轉尚書左仆射,祏弟衛尉祀爲侍中,皇後弟劉暄爲衛尉,與始安王遙光、徐孝嗣、蕭坦之等輔政。

    誡東昏曰:“五年中汝勿厝意,過此自覽,勿複委人。

    ”及即位,祏參掌選事。

    明帝雖顧命群臣,而意寄多在祏兄弟,至是更直殿内,動止關谘。

     永元元年,領太子詹事,劉暄遷散騎常侍、右衛将軍。

    帝稍欲行意,徐孝嗣不能奪。

    蕭坦之雖時有異同,而祏堅意執制,帝深忌之。

    孝嗣謂祏曰:“主上稍有異同,讵可爲相乖反?”祏曰:“但以見付,必無所憂。

    ”左右小人會稽茹法珍、吳興梅蟲兒、東海祝靈勇、東冶軍人俞靈韻、右衛軍人豐勇之等,并爲帝所委任。

    祏常裁折之,群小切齒。

     帝失德既彰,祏議欲立江夏王寶玄。

    劉暄初爲寶玄郢州行事,執事過刻。

    有人獻馬,寶玄欲看之,暄曰:“馬何用看。

    ”妃索煮肫,帳下谘暄,暄曰:“旦已煮鵝,不煩複此。

    ”寶玄恚曰:“舅殊無渭一陽一之情。

    ”暄聞之亦不悅。

    至是不同祏議,欲立建安王寶寅。

    密謀于遙光,遙光自以年長,屬當鼎命,微旨動祏。

    祏弟祀以少主難保,勸祏立遙光。

    暄以遙光若立,己失元舅之望,不肯同。

    故祏遲疑久不決。

    遙光大怒,遣左右黃昙慶于青溪橋道中刺殺暄。

    昙慶見暄部伍人多,不敢發。

    事覺,暄告祏謀,帝處分收祏兄弟。

    祀時直在殿内,疑有異,遣信報祏曰:“劉暄似有謀,今作何計?”祏曰:“政當靜以鎮之。

    ”俄而召祏入見,停中書省。

    先是,直齋袁文曠以王敬則勳當封,祏執不與。

    帝使文曠取祏,以刀環築其心,曰:“複能奪我封不?”祏、祀同日見殺。

    祏任寄雖重,而不忘财利,論者以此少之。

     祏等既誅,帝恣意遊走,單騎賓士,謂左右曰:“祏常禁吾騎馬,小子若在,吾豈能得此。

    ”因問祏親一親馀誰,答曰:“江祥今猶在冶。

    ”乃于馬上作敕,賜祥死。

     祀字景昌,曆位晉安王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府州事。

    祀弟禧,早卒。

    有子廞字偉卿,年十二,聞收至,謂家人曰:“伯既如此,無心獨存。

    ”赴井死。

     劉暄字士穆,彭城人。

    及聞祏等戮,眠中大驚,投出戶外。

    問左右:“收至未?”良久意定,還坐,大悲曰:“不念江,行自痛也。

    ” 遙光事起,以讨暄爲名。

    事平,暄遷領軍将軍,封平都縣侯。

    其年,茹法珍、梅蟲兒、徐世标谮暄有異志。

    帝曰:“領軍是我舅,豈應有此?”世标曰:“明帝是武帝同堂,恩遇如此,尚滅害都盡,舅複焉可信。

    ”乃誅之。

     暄爲人一性一軟弱,當軸居政,每事讓江祏,群弟不得進官。

    死之日,皆怨之。

     和帝中興元年,贈祏衛将軍,暄散騎常侍、撫軍将軍,并開府儀同三司,祀散騎常侍、太常卿。

     論曰:“君老不事太子”,義烈之遺訓也,欲夫專心所奉,在節無二。

    伯玉始遵其事,旋及誅夷,有以驗“行之惟艱”,且知齊武之非弘量矣。

    高帝作牧淮、兖,将興霸業,崔、蘇睹微知着,自同奔走。

    虞悰笥餌之恩,諧之心腹之寄,并得攀光日月,亦各時運之所跻乎。

    玩之臧否之尤,着在懸車之日,是知嗣宗所誡,蓋亦遠有緻乎。

    江祏立辟非時,竟蹈龍逄之血,“人之多僻”,蓋詩人所深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