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8 列傳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陸澄陸慧曉陸杲
澄少好學,博覽無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釋卷。
宋泰始初,爲尚書殿中郎,議皇後諱班下應依舊稱姓。
左丞徐爰案司馬孚議皇後不稱姓,春秋逆王後于齊,并不言姓。
澄以意立議,坐免官,白衣領職。
郎官舊坐杖,有名無實,澄在官積前後罰凡至千數。
後兼左丞。
泰始六年,诏皇太子朝服衮冕九章,澄與儀曹郎丘仲起議:“服冕以朝,實着經文,秦除六冕,漢明還備。
魏、晉以來,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
今皇太子禮絕群後,宜遵聖王盛典,革近代之制。
”累遷禦史中丞。
齊建元元年,骠騎谘議沈憲等家奴客爲劫,子弟被劾,憲等晏然。
左丞任遐奏澄不糾,請免澄官。
上表自理,言舊例無左丞糾中丞之義。
诏外詳議。
尚書令褚彥回檢宋以來左丞糾正而中丞不糾免官者甚衆,奏澄“謏聞膚見,贻撓後昆,上掩皇明,下籠朝議。
請以見事免澄所居官”。
诏澄以白衣領職。
永明元年,累遷度支尚書,尋領國子博士。
尚書令王儉謂之曰:“昔曹志、缪悅爲此官,以君系之,始無慚德。
”儉嘗問澄曰:“崇禮門有鼓而未嘗鳴,其義安在?”答曰:“江左草創,崇禮闼皆是茅茨,故設鼓,有火則扣以集衆,相傳至今。
”又與儉書陳:“王弼注易,玄學之所宗。
今若弘儒,鄭注不可廢。
并言左氏杜學之長。
谷梁舊有麋信,近益以範甯,不足兩立。
世有一孝經,題爲鄭玄注,觀其用辭,不與注書相類。
案玄自序所注衆書,亦無孝經。
且爲小學之類,不宜列在帝典。
” 儉答曰:“易體微遠,實貫群籍,豈可專據小王便爲該備,依舊存鄭,高同來說。
元凱注傳,超邁前儒,谷梁小書,無俟兩注。
存麋略範,率由舊式。
凡此諸議,并同雅論。
疑孝經非鄭所注,仆以此書明百行之首,實人倫所先,七略、藝文并陳之六藝,不與蒼颉、凡将之流也。
鄭注虛實,前代不嫌,意謂可安,仍舊立置。
” 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澄。
澄謂曰:“仆少來無事,唯以讀書爲業;且年位已高。
令君少便鞅掌王務,雖複一覽便谙,然見卷軸未必多仆。
”儉集學士何憲等盛自商略,澄待儉語畢,然後談所遺漏數百十條,皆儉所未睹。
儉乃歎服。
儉在尚書省出巾箱幾案雜服飾,令學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人各得一兩物。
澄後來,更出諸人所不知事,複各數條,并舊物奪将去。
轉散騎常侍,秘書監,吳郡中正,光祿大夫,加給事中,尋領國子祭酒。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問澄。
澄曰:“此名服匿,單于以與蘇武。
”子良詳視器底有字,彷佛可識,如澄所言。
隆昌元年,以老疾,轉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未拜,卒,諡靜子。
澄當世稱爲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
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
”家多墳籍,人所罕見,撰地理書及雜傳,死後乃出。
澄弟鮮,得罪宋世,當死。
澄于路見舍人王道隆叩頭流血,以此見原。
揚州主簿顧測以兩奴就鮮質錢,鮮死,子晖誣爲買券。
澄爲中丞,測遂爲澄所抑,世以此少之。
陸慧曉字叔明,吳郡吳人,晉太尉玩之玄孫也。
自玩至慧曉祖萬載,世爲侍中,皆有名行。
慧曉伯父仲元,又爲侍中,時人方之金、張二族。
父子真,仕宋爲海陵太守。
時中書舍人秋當見幸,家在海陵,假還葬父,子真不與相聞。
當請發人修橋,又以妨農不許。
彭城王義康聞而賞之。
王僧達貴公子孫,以才傲物,爲吳郡太守,入昌門曰:“彼有人焉。
顧琛一公兩掾,英英門戶;陸子真五世内侍,我之流亞。
”子真自臨海太守眼疾歸,爲中散大夫,卒。
慧曉清介正立,不雜一交遊,同郡張緒稱之曰:“江東裴、樂也。
”初應州郡辟,舉秀才,曆諸府行參軍,以母老還家侍養,十馀年不仕。
齊高帝輔政,除爲尚書殿中郎。
鄰族來相賀,慧曉舉酒曰:“陸慧曉年踰三十,婦父領選,始作尚書郎,卿輩乃複以爲慶邪?” 高帝表禁奢侈,慧曉撰答诏草,爲帝所賞,引爲太傅東合祭酒。
齊建元初,遷太子洗馬。
廬江何點常稱“慧曉心如照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
王思遠恒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
當時以爲實錄。
慧曉與張融并宅,其間有池,池上有二株楊柳。
點歎曰:“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讓。
”及武陵王晔守會稽,上爲一精一選僚吏,以慧曉爲征虜功曹,與府參軍沛國劉璡同從述職。
璡清介士也,行至吳,謂人曰:“吾聞張融與慧曉并宅,其間有水,此必有異味。
”故命駕往酌而飲之。
曰:“飲此水,則鄙吝之萌盡矣。
”
宋泰始初,爲
左丞徐爰案司馬孚議皇後不稱姓,春秋逆王後于齊,并不言姓。
澄以意立議,坐免官,白衣領職。
郎官舊坐杖,有名無實,澄在官積前後罰凡至千數。
後兼左丞。
泰始六年,诏皇太子朝服衮冕九章,澄與儀曹郎丘仲起議:“服冕以朝,實着經文,秦除六冕,漢明還備。
魏、晉以來,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
今皇太子禮絕群後,宜遵聖王盛典,革近代之制。
”累遷禦史中丞。
齊建元元年,骠騎谘議沈憲等家奴客爲劫,子弟被劾,憲等晏然。
左丞任遐奏澄不糾,請免澄官。
上表自理,言舊例無左丞糾中丞之義。
诏外詳議。
尚書令褚彥回檢宋以來左丞糾正而中丞不糾免官者甚衆,奏澄“謏聞膚見,贻撓後昆,上掩皇明,下籠朝議。
請以見事免澄所居官”。
诏澄以白衣領職。
永明元年,累遷度支尚書,尋領國子博士。
尚書令王儉謂之曰:“昔曹志、缪悅爲此官,以君系之,始無慚德。
”儉嘗問澄曰:“崇禮門有鼓而未嘗鳴,其義安在?”答曰:“江左草創,崇禮闼皆是茅茨,故設鼓,有火則扣以集衆,相傳至今。
”又與儉書陳:“王弼注易,玄學之所宗。
今若弘儒,鄭注不可廢。
并言左氏杜學之長。
谷梁舊有麋信,近益以範甯,不足兩立。
世有一孝經,題爲鄭玄注,觀其用辭,不與注書相類。
案玄自序所注衆書,亦無孝經。
且爲小學之類,不宜列在帝典。
” 儉答曰:“易體微遠,實貫群籍,豈可專據小王便爲該備,依舊存鄭,高同來說。
元凱注傳,超邁前儒,谷梁小書,無俟兩注。
存麋略範,率由舊式。
凡此諸議,并同雅論。
疑孝經非鄭所注,仆以此書明百行之首,實人倫所先,七略、藝文并陳之六藝,不與蒼颉、凡将之流也。
鄭注虛實,前代不嫌,意謂可安,仍舊立置。
” 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澄。
澄謂曰:“仆少來無事,唯以讀書爲業;且年位已高。
令君少便鞅掌王務,雖複一覽便谙,然見卷軸未必多仆。
”儉集學士何憲等盛自商略,澄待儉語畢,然後談所遺漏數百十條,皆儉所未睹。
儉乃歎服。
儉在尚書省出巾箱幾案雜服飾,令學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人各得一兩物。
澄後來,更出諸人所不知事,複各數條,并舊物奪将去。
轉散騎常侍,秘書監,吳郡中正,光祿大夫,加給事中,尋領國子祭酒。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問澄。
澄曰:“此名服匿,單于以與蘇武。
”子良詳視器底有字,彷佛可識,如澄所言。
隆昌元年,以老疾,轉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未拜,卒,諡靜子。
澄當世稱爲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
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
”家多墳籍,人所罕見,撰地理書及雜傳,死後乃出。
澄弟鮮,得罪宋世,當死。
澄于路見舍人王道隆叩頭流血,以此見原。
揚州主簿顧測以兩奴就鮮質錢,鮮死,子晖誣爲買券。
澄爲中丞,測遂爲澄所抑,世以此少之。
陸慧曉字叔明,吳郡吳人,晉太尉玩之玄孫也。
自玩至慧曉祖萬載,世爲侍中,皆有名行。
慧曉伯父仲元,又爲侍中,時人方之金、張二族。
父子真,仕宋爲海陵太守。
時中書舍人秋當見幸,家在海陵,假還葬父,子真不與相聞。
當請發人修橋,又以妨農不許。
彭城王義康聞而賞之。
王僧達貴公子孫,以才傲物,爲吳郡太守,入昌門曰:“彼有人焉。
顧琛一公兩掾,英英門戶;陸子真五世内侍,我之流亞。
”子真自臨海太守眼疾歸,爲中散大夫,卒。
慧曉清介正立,不雜一交遊,同郡張緒稱之曰:“江東裴、樂也。
”初應州郡辟,舉秀才,曆諸府行參軍,以母老還家侍養,十馀年不仕。
齊高帝輔政,除爲尚書殿中郎。
鄰族來相賀,慧曉舉酒曰:“陸慧曉年踰三十,婦父領選,始作尚書郎,卿輩乃複以爲慶邪?” 高帝表禁奢侈,慧曉撰答诏草,爲帝所賞,引爲太傅東合祭酒。
齊建元初,遷太子洗馬。
廬江何點常稱“慧曉心如照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
王思遠恒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
當時以爲實錄。
慧曉與張融并宅,其間有池,池上有二株楊柳。
點歎曰:“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讓。
”及武陵王晔守會稽,上爲一精一選僚吏,以慧曉爲征虜功曹,與府參軍沛國劉璡同從述職。
璡清介士也,行至吳,謂人曰:“吾聞張融與慧曉并宅,其間有水,此必有異味。
”故命駕往酌而飲之。
曰:“飲此水,則鄙吝之萌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