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4 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下皆無益,詣簽帥便有倍本之價,不詣謂何!”子良有愧色。

     及明帝誅異己者,諸王見害,悉典簽所殺,竟無一人相抗。

    孔珪聞之流涕曰:“齊之衡一陽一、江夏最有意,而複害之。

    若不立簽帥,故當不至于此。

    ” 邵陵王子貞字雲松,武帝第十四子也。

    建武二年見誅,年十五。

    臨賀王子嶽字雲峤,武帝第十六子也。

    明帝誅武帝諸子,唯子嶽及弟六人在後,時呼爲“七王”。

    朔望入朝,上還後宮,辄歎息曰:“我及司徒諸兒子皆不長,高、武子孫日長大。

    ”永泰元年,上疾甚,絕而複蘇,于是誅子嶽等。

     延興、建武中,凡三誅諸王,每一行一事,明帝辄先燒香,嗚咽涕泣,衆以此辄知其夜當殺戮也。

    子嶽死時年十四。

     西一陽一王子文字雲儒,武帝第十七子也。

    永明七年,封蜀郡王,建武中,改封西一陽一。

    永泰元年見殺,年十四。

    衡一陽一王子峻字雲嵩,武帝第十八子也。

    永明七年,封廣漢郡王,建武中改封。

    永泰元年見殺,年十四。

     南康王子琳字雲璋,武帝第十九子也。

    母荀昭華盛一寵一,後宮才人位登采女者,依例舊賜玉鳳凰,荀時始爲采女,得玉鳳凰投地曰:“我不能例受此。

    ”武帝乃拜爲昭華。

     子琳以母一寵一故最見一愛一。

    太尉王儉因請昏,武帝悅而許之。

    群臣奉寶物名好盡直數百金,武帝爲之報答亦如此。

    及應封,而好郡已盡,乃以宣城封之。

    既而以宣城屬揚州,不欲爲王國,改封南康公褚蓁爲巴東公,以南康爲王國封子琳。

    永泰元年見殺,年十四。

     湘東王子建字雲立,武帝第二十一子也。

    母謝無一寵一,武帝度爲尼。

    明帝即位,使還母子建。

    永泰元年見殺,年十三。

     南郡王子夏字雲廣,武帝第二十三子也。

    上春秋高,子夏最幼,一寵一愛一過諸子。

    初,武帝夢金翅鳥下殿庭,搏食小龍無數,乃飛上天。

    及明帝初,其夢方驗。

    永泰元年,子夏誅,年七歲。

     文惠太子四男:安皇後生廢帝郁林王昭業,宮人許氏生廢帝海陵恭王昭文,陳氏生巴陵王昭秀,褚氏生桂一陽一王昭粲。

     巴陵王昭秀字懷尚,太子第三子也。

    郁林即位,封臨海郡王。

    隆昌元年,爲都督、荊州刺史。

    延興元年,征爲車騎将軍。

    明帝建武二年,改封巴陵王。

    永泰元年見殺,年十六。

     桂一陽一王昭粲,太子第四子也。

    郁林立,封永嘉郡王。

    延興元年,出爲荊州刺史,加都督。

    建武二年,改封桂一陽一王。

    四年,爲太常。

    永泰元年見殺,年八歲。

     明帝十一男:敬皇後生廢帝東昏侯寶卷、江夏王寶玄、鄱一陽一王寶寅、和帝,殷貴嫔生巴陵隐王寶義、晉熙王寶嵩,袁貴妃生廬陵王寶源,管淑妃生邵陵王寶修,許淑媛生桂一陽一王寶貞。

    馀皆早夭。

     巴陵隐王寶義字智勇,明帝長子也,本名明基。

    建武元年,封晉安郡王。

     寶義少有廢疾,不堪出人間,止加除授,爲都督、揚州刺史,仍以始安王遙光代之。

    轉爲右将軍,領兵置佐,鎮石頭。

    二年,爲南徐州刺史,加都督。

    東昏即位,進征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給扶。

    永元元年,爲都督、揚州刺史。

    三年,進位司徒。

    和帝西台建,以爲侍中、司空。

     梁武平建邺,宣德太後令以寶義爲太尉、領司徒,诏雲:“不言之化,形于自遠。

    ”時人皆雲此實錄也。

    梁受禅,封謝沐公。

    尋封巴陵郡王,奉齊後。

    天監中薨。

     江夏王寶玄字智深,明帝第三子也。

    建武元年,封江夏郡王。

    東昏即位,爲都督、南徐兖二州刺史。

     寶玄娶尚書令徐孝嗣女爲妃,孝嗣被誅離絕,東昏送少姬二人與之。

    寶玄恨望有異計。

     明年,崔慧景舉兵,還至廣陵,遣使奉寶玄爲主,寶玄斬其使,因是發将吏防城。

     慧景将度江,寶玄密與相應,開門納慧景,乘八扛輿,手執绛麾幡,随慧景至都,百姓多往投集。

    慧景敗,收得朝野投寶玄及慧景軍名,東昏令燒之,曰:“江夏尚爾,豈複可罪馀人。

    ” 寶玄逃奔,數日乃出,帝召入後堂,以步鄣裹之,令群小數十人鳴鼓角馳繞其外,遣人謂曰:“汝近圍我亦如此。

    ”少日乃殺之。

     廬陵王寶源字智泉,明帝第五子也。

    建武元年封。

    和帝即位,爲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中興二年薨。

     鄱一陽一王寶寅字智亮,明帝第六子也。

    建武初,封建安郡王。

    東昏即位,爲都督、郢州刺史。

    永元三年,爲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鎮石頭。

    其秋,雍州刺史張欣泰等謀起事于新亭,殺台内諸主帥。

    難作之日,前南谯太守王靈秀奔往石頭,帥城内将吏,去車腳,載寶寅向台城,百姓數千人皆空手随後。

    至杜姥宅,日已欲暗,城門閉,城上人射之,衆棄寶寅走。

     寶寅逃亡三日,戎服詣草市尉,尉馳以啓帝,帝迎入宮,問之。

    寶寅涕泣稱制不自一由,帝笑,乃複爵位。

    宣德太後臨朝,改封寶寅鄱一陽一王。

    中興二年,謀反奔魏。

     邵陵王寶修字智宣,明帝第九子也。

    建武元年,封南平郡王,二年改封。

    中興二年謀反,宣德太後令賜死。

     晉熙王寶嵩字智靖,明帝第十子也。

    中興元年,和帝以爲中書令。

    二年誅。

    桂一陽一王寶貞,明帝第十一子也。

    中興二年誅。

     論曰:守器之重,邦家所馮,觀文惠之在東儲,固已有虧令德,向令負荷斯集,猶當及于禍敗,況先期夙隕,愆失已彰。

    而武帝不以擇賢,傳之昏孽,推此而論,有冥數矣。

    子良物望所集,失在儒雅,當斷不斷,以及于災,非止自緻喪亡,乃至宗祀覆滅,哀哉!夫帝王子弟,生長尊貴,情僞之事,不經耳目,雖卓爾天悟,自得懷抱,孤寡爲識,所陋猶多。

    齊氏諸王,并幼踐方嶽,故輔以上佐,簡自帝心,勞舊左右,用爲主帥,州國府第,先令後行。

    飲食遊居,動應聞啓,端拱守祿,遵承法度,張弛之要,莫敢厝言。

    行一事執其權,典簽掣其肘,處地雖重,行止莫由。

    威不在身,恩未接下,倉卒一朝,事難總集,望其釋位扶危,不可得矣。

    路溫舒雲:“秦有十失,其一尚存。

    ”斯宋氏之馀風,及在齊而彌弊。

    寶玄親兼一體,欣受家殃,曾不知執柯所指,跗萼相從而敗。

    以此而圖萬事,未知其髣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