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2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關燈
不念此,作行路事。

    此是二義。

    且建武屠滅卿門,我起義兵,非惟自雪門恥,亦是爲卿兄弟報仇。

    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時撥亂反正,我雖起樊、鄧,豈得不釋戈推奉。

    我今爲卿報仇,且時代革異,望卿兄弟盡節報我耳。

    且我自藉喪亂,代明帝家天下,不取卿家天下。

    昔劉子輿自稱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複可得,況子輿乎?’梁初人勸我相誅滅者,我答之猶如向言:‘若苟有天命,非我所殺,若其無運,何忽行此,政是示無度量。

    ’曹志親是魏武帝孫,入事晉武,爲晉室忠臣。

    此即卿事例。

    卿是宗室,情義異他,方坦然相期,小待自當知我寸心。

    ”又文獻王時内齋直帳Yan人趙叔祖,天監初入台爲齋帥在壽光省。

    武帝呼問曰:“汝比見北第諸郎不?若見道我此意:今日雖是革代,情同一家;但今磐石未立,所以未得用諸郎。

    非唯在我未宜,我亦是欲使諸郎得得安耳。

    但閉門高枕,後自當見我心。

    ”叔祖即出具宣敕意。

     子恪普通三年累遷都官尚書,四年轉吏部。

    大通二年,出爲吳郡太守,卒官。

    諡曰恭子。

     子恪兄弟十六人并入梁,有文學者子恪、子質、子顯、子雲、子晖。

    子恪常謂所親曰:“文史之事,諸弟備之矣,不煩吾複牽率。

    但退食自公,無過足矣。

    ” 子恪亦涉學,頗屬文,随棄其本,故不傳文集。

     子恪次弟子一操一,封泉陵侯。

    王侯出身,官無定準,素姓三公長子一人爲員外郎。

    建武中,子一操一解褐爲給事中。

    自此齊末皆以爲例。

    永泰元年,兄南康侯子恪爲吳郡太守,避王敬則難歸,以子一操一爲吳郡太守。

    永元中,爲黃門郎。

     子一操一弟子範字景則。

    齊永明中封祁一陽一縣侯,拜太子洗馬。

     天監初降爵爲子,位司徒主簿。

    丁所生母憂去職。

     子範有孝一性一,居喪以毀聞。

    服阕,累遷大司馬南平王從事中郎。

    王一愛一文學士,子範偏被恩遇,常曰:“此宗室奇才也。

    ”使制千字文,其辭甚美。

    王命記室蔡薳注釋之。

    自是府中文筆皆使具草。

     後爲臨賀王正德長史。

    正德遷丹一陽一尹,複爲正德信威長史,領尹丞。

    曆官十馀年,不出蕃府,而諸弟并登顯列,意不能平。

    及是爲到府箋曰:“上蕃首僚,于茲再忝,河南雌伏,自此重叨。

    老少異時,盛衰殊日,雖佩恩一寵一,還羞年鬓。

    ”子範少與弟子顯、子雲才名略相比,而風采容止不逮,故宦途有優劣。

    每讀漢書杜緩傳雲:“六弟五人至大官,唯中弟欽官不至,最知名。

    ”常吟諷之,以況己也。

     後爲秘書監。

    簡文即位,召爲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以一逼一賊不拜。

    其年葬簡皇後,使制哀策,文理哀切。

    帝謂武林侯蕭谘曰:“此段莊陵萬事零落,唯哀冊尚有典刑。

    ”敕赉米千石。

     子範無居宅,尋卒于招提寺僧房。

    賊平,元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曰文。

    前後文集三十卷。

     子滂、确并少有文章,簡文在東宮時,嘗與邵陵王數諸蕭文士,滂、确并預焉。

     滂位中軍宣城王記室,先子範卒。

    确位司徒右長史。

    魏平江陵,入長安。

     滂弟幹字思惕,容止雅正,一性一恬簡,善隸書,得叔父子雲之法。

    九歲,補國子周易生,祭酒袁昂深敬重之。

    仕梁爲宣城王谘議參軍。

    陳武帝鎮南徐州,引爲司空從事中郎。

    及受命,永定元年,除給事黃門侍郎。

    時熊昙朗在豫章,周迪在臨川,留異在東一陽一,陳寶應在建安,共相連結,閩中豪帥,立柴自保。

    武帝患之,令幹往,谕以逆順,謂曰:“昔陸賈南征,趙他歸順;随何奉使,黥布來臣。

    追想清風,髣佛在目,卿宜勉建功名,不煩更勞師旅。

    ”幹至,示以逆順,所在款附。

    其年,就除建安太守。

     天嘉二年,留異反,陳寶應助之,又資周迪兵糧,出寇臨川,因一逼一建安。

    幹單使臨郡,不能守,乃棄郡以避寶應。

    時閩中宰守并受寶應署置,幹獨不屈,徙居郊野。

    及寶應平,都督章昭達以聞,文帝甚嘉之,超授五兵尚書。

    卒,諡靜子。

     子顯字景一陽一,子範弟也。

    幼聰慧,嶷偏一愛一之。

    七歲,封甯都縣侯,梁天監初,降爲子。

    位太尉錄事參軍。

     子顯身長八尺,狀貌甚雅,好學,工屬文。

    嘗着鴻序賦,尚書令沈約見而稱曰:“可謂明道之高緻,蓋幽通之流也。

    ”又采衆家後漢考正同異,爲一家之書。

    又啓撰齊史,書成表奏,诏付秘閣。

    累遷邵陵王友。

    後除黃門郎。

     中大通二年,遷長兼侍中。

    梁武帝雅一愛一子顯才,又嘉其容止吐納,每禦筵侍坐,偏顧訪焉。

    嘗從容謂曰:“我造通史,此書若成,衆史可廢。

    ”子顯對曰:“仲尼贊易道,黜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