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1 列傳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先共車,行泥路,車久故壞,至領軍府西門,車轅折,俱狼狽。
景先謂帝曰:“兩人脫作領軍,亦不得忘今日艱辛。
”及武帝踐阼,诏以景先爲兼領軍将軍。
拜日,羽儀甚盛,傾朝觀矚。
拜還,未至府門,中诏:“相聞領軍,今日故當無折轅事邪?”景先奉謝。
景先事上盡心,故恩一寵一特密。
初西還,上坐景一陽一樓召景先語,故舊唯豫章王一人在席而已。
轉中領軍。
車駕射雉郊外,景先常甲仗從,廉察左右。
尋進爵爲侯。
始升明中,沈攸之于荊州舉兵,武帝時鎮江州盆城,景先夜乘城,忽聞塹中有小兒呼蕭丹一陽一,未測何人,聲聲不絕。
試問誰,空中應雲:“賊尋當平,何事嚴防?”語訖不複言。
即窮讨之,了不見。
明旦以白帝,帝曰:“攸之自無所至,焉知汝後不作丹一陽一尹?”景先曰:“甯有作理。
”尋而攸之首至。
及永明三年,诏以景先爲丹一陽一尹,謂曰:“此授欲驗往年盆城塹空中言耳。
”後假節、司州諸軍事。
卒,諡曰忠侯。
子毅,位北中郎司馬。
一性一奢豪,好弓馬,爲明帝所疑忌。
王晏事敗,并陷誅之。
南豐伯赤斧,高帝從祖弟也。
祖隆子,衛軍錄事參軍。
父始之,冠軍中兵參軍。
赤斧以和謹爲高帝所知。
高帝輔政,爲黃門侍郎、淮陵太守。
順帝遜位,于丹一陽一故所立宮,上令赤斧輔送,至因留防衛,薨乃還。
後爲雍州刺史,在州不營産利,勤于奉公。
遷散騎常侍、左衛将軍。
武帝親遇,與蕭景先相比。
封南豐縣伯,遷給事中、太子詹事,卒。
家貧無絹爲衾,武帝聞之,愈加惋惜,諡懿伯。
子穎胄襲爵。
穎胄字雲長,弘厚有父風。
起家秘書郎。
高帝謂赤斧曰:“穎胄輕朱被身,覺其趨進轉美,足慰人意。
”遷太子舍人。
遭父喪,感腳疾,數年然後能行,武帝有诏慰勉之,賜以醫藥。
除竟陵王司徒外兵參軍,晉熙王文學。
穎胄好文義,弟穎基好武勇。
武帝登烽火樓,诏群臣賦詩,穎胄詩合旨。
上謂穎胄曰:“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
”上以穎胄勳戚子弟,自中書郎除左軍将軍,知殿内文武事,得入便殿。
出爲新安太守,吏人懷之。
後除黃門郎,領四廂直。
遷衛尉。
明帝廢立,穎胄從容不爲同異,乃引穎胄預功。
建武二年,進爵爲侯,賜以常所乘白瑜牛。
明帝每存儉約,欲鑄壞太官元日上壽銀酒一槍一,尚書令王晏等鹹稱盛德,穎胄曰:“朝廷盛禮,莫過三元,此一器既是舊物,不足爲侈。
”帝不悅。
後預曲宴,銀器滿席,穎胄曰:“陛下前欲壞酒一槍一,恐宜移在此器也。
”帝甚慚。
後爲廬陵王後軍長史、廣陵太守,行南兖州府州事。
是年,魏揚聲當飲馬長江,帝懼,敕穎胄移居人入城,百姓驚恐,席卷欲南度,穎胄以魏軍尚遠,不即施行,魏軍亦尋退。
仍爲南兖州刺史,加都督。
和帝爲荊州,以穎胄爲西中郎長史、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
時江祏專執朝權,此行由祏,穎胄不平,曰:“江公蕩我輩出。
” 東昏侯誅戮群公,委任冢小,崔、陳敗後,方鎮各懷異計。
永元二年十月,尚書令臨湘侯蕭懿及弟衛尉暢見害,先遣輔國将軍劉山一陽一就穎胄兵襲梁武帝。
帝時爲雍州刺史,将起兵,慮穎胄不同,遣穎胄親人王天武詣江陵,聲雲山一陽一西上,并襲荊、雍,書與穎胄,勸同舉兵,穎胄意猶未決。
初,山一陽一出南州,謂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複還矣。
”席卷一妓一妾,盡室西行。
至巴陵,遲回十馀日不進。
梁武帝複遣天武齎書與穎胄,設奇略以疑之。
是時或雲山一陽一謀殺穎胄,以荊州同舉。
山一陽一至,果不敢入城。
穎胄計無所出,夜遣錢唐一人朱景思呼西中郎城局參軍席闡文、谘議參軍柳忱閉齋定議。
闡文曰:“蕭雍州畜養士馬,非複一日。
江陵素畏襄一陽一人,人衆又不敵,取之不可必制,制之,歲寒複不爲朝廷所容。
今若殺山一陽一,與雍州舉事,立天子以令諸侯,霸業成矣。
山一陽一持疑不進,是不信我,今斬送天武,則彼疑可釋。
至而圖之,罔不濟矣。
”忱亦勸焉。
穎胄乃斬天武,以示山一陽一。
山一陽一大喜,輕将步騎數百到州,闡文勒兵斬之,傳首于梁武。
東昏聞山一陽一死,發诏讨荊、雍。
穎胄有器局,既唱大事,衆情歸之。
長沙寺僧鑄黃金爲龍數千兩埋土中,曆相傳付,稱爲下方黃鐵,穎胄因取此龍,以充軍實。
乃歎曰:“往年江祏斥我,至今始知禍福之無門也。
”十二月,移檄建邺。
三年正月,和帝爲相國,穎胄爲左長史,進号鎮軍将軍,于是始選用方伯。
梁武屢表勸和帝即尊号,穎胄使别駕宗夬撰定禮儀。
上尊号、改元。
于江陵立宗廟南北郊。
州府城門,悉依建康宮,置尚書五省,以城南射堂爲蘭台,南郡太守爲尹。
建武中,荊州大風雨,龍入柏齋中,柱壁上有爪足處,刺史蕭遙欣恐畏,不敢居之,至是以爲嘉福殿。
中興元年三月,穎胄
景先謂帝曰:“兩人脫作領軍,亦不得忘今日艱辛。
”及武帝踐阼,诏以景先爲兼領軍将軍。
拜日,羽儀甚盛,傾朝觀矚。
拜還,未至府門,中诏:“相聞領軍,今日故當無折轅事邪?”景先奉謝。
景先事上盡心,故恩一寵一特密。
初西還,上坐景一陽一樓召景先語,故舊唯豫章王一人在席而已。
轉中領軍。
車駕射雉郊外,景先常甲仗從,廉察左右。
尋進爵爲侯。
始升明中,沈攸之于荊州舉兵,武帝時鎮江州盆城,景先夜乘城,忽聞塹中有小兒呼蕭丹一陽一,未測何人,聲聲不絕。
試問誰,空中應雲:“賊尋當平,何事嚴防?”語訖不複言。
即窮讨之,了不見。
明旦以白帝,帝曰:“攸之自無所至,焉知汝後不作丹一陽一尹?”景先曰:“甯有作理。
”尋而攸之首至。
及永明三年,诏以景先爲丹一陽一尹,謂曰:“此授欲驗往年盆城塹空中言耳。
”後假節、司州諸軍事。
卒,諡曰忠侯。
子毅,位北中郎司馬。
一性一奢豪,好弓馬,爲明帝所疑忌。
王晏事敗,并陷誅之。
南豐伯赤斧,高帝從祖弟也。
祖隆子,衛軍錄事參軍。
父始之,冠軍中兵參軍。
赤斧以和謹爲高帝所知。
高帝輔政,爲黃門侍郎、淮陵太守。
順帝遜位,于丹一陽一故所立宮,上令赤斧輔送,至因留防衛,薨乃還。
後爲雍州刺史,在州不營産利,勤于奉公。
遷散騎常侍、左衛将軍。
武帝親遇,與蕭景先相比。
封南豐縣伯,遷給事中、太子詹事,卒。
家貧無絹爲衾,武帝聞之,愈加惋惜,諡懿伯。
子穎胄襲爵。
穎胄字雲長,弘厚有父風。
起家秘書郎。
高帝謂赤斧曰:“穎胄輕朱被身,覺其趨進轉美,足慰人意。
”遷太子舍人。
遭父喪,感腳疾,數年然後能行,武帝有诏慰勉之,賜以醫藥。
除竟陵王司徒外兵參軍,晉熙王文學。
穎胄好文義,弟穎基好武勇。
武帝登烽火樓,诏群臣賦詩,穎胄詩合旨。
上謂穎胄曰:“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
”上以穎胄勳戚子弟,自中書郎除左軍将軍,知殿内文武事,得入便殿。
出爲新安太守,吏人懷之。
後除黃門郎,領四廂直。
遷衛尉。
明帝廢立,穎胄從容不爲同異,乃引穎胄預功。
建武二年,進爵爲侯,賜以常所乘白瑜牛。
明帝每存儉約,欲鑄壞太官元日上壽銀酒一槍一,尚書令王晏等鹹稱盛德,穎胄曰:“朝廷盛禮,莫過三元,此一器既是舊物,不足爲侈。
”帝不悅。
後預曲宴,銀器滿席,穎胄曰:“陛下前欲壞酒一槍一,恐宜移在此器也。
”帝甚慚。
後爲廬陵王後軍長史、廣陵太守,行南兖州府州事。
是年,魏揚聲當飲馬長江,帝懼,敕穎胄移居人入城,百姓驚恐,席卷欲南度,穎胄以魏軍尚遠,不即施行,魏軍亦尋退。
仍爲南兖州刺史,加都督。
和帝爲荊州,以穎胄爲西中郎長史、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
時江祏專執朝權,此行由祏,穎胄不平,曰:“江公蕩我輩出。
” 東昏侯誅戮群公,委任冢小,崔、陳敗後,方鎮各懷異計。
永元二年十月,尚書令臨湘侯蕭懿及弟衛尉暢見害,先遣輔國将軍劉山一陽一就穎胄兵襲梁武帝。
帝時爲雍州刺史,将起兵,慮穎胄不同,遣穎胄親人王天武詣江陵,聲雲山一陽一西上,并襲荊、雍,書與穎胄,勸同舉兵,穎胄意猶未決。
初,山一陽一出南州,謂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複還矣。
”席卷一妓一妾,盡室西行。
至巴陵,遲回十馀日不進。
梁武帝複遣天武齎書與穎胄,設奇略以疑之。
是時或雲山一陽一謀殺穎胄,以荊州同舉。
山一陽一至,果不敢入城。
穎胄計無所出,夜遣錢唐一人朱景思呼西中郎城局參軍席闡文、谘議參軍柳忱閉齋定議。
闡文曰:“蕭雍州畜養士馬,非複一日。
江陵素畏襄一陽一人,人衆又不敵,取之不可必制,制之,歲寒複不爲朝廷所容。
今若殺山一陽一,與雍州舉事,立天子以令諸侯,霸業成矣。
山一陽一持疑不進,是不信我,今斬送天武,則彼疑可釋。
至而圖之,罔不濟矣。
”忱亦勸焉。
穎胄乃斬天武,以示山一陽一。
山一陽一大喜,輕将步騎數百到州,闡文勒兵斬之,傳首于梁武。
東昏聞山一陽一死,發诏讨荊、雍。
穎胄有器局,既唱大事,衆情歸之。
長沙寺僧鑄黃金爲龍數千兩埋土中,曆相傳付,稱爲下方黃鐵,穎胄因取此龍,以充軍實。
乃歎曰:“往年江祏斥我,至今始知禍福之無門也。
”十二月,移檄建邺。
三年正月,和帝爲相國,穎胄爲左長史,進号鎮軍将軍,于是始選用方伯。
梁武屢表勸和帝即尊号,穎胄使别駕宗夬撰定禮儀。
上尊号、改元。
于江陵立宗廟南北郊。
州府城門,悉依建康宮,置尚書五省,以城南射堂爲蘭台,南郡太守爲尹。
建武中,荊州大風雨,龍入柏齋中,柱壁上有爪足處,刺史蕭遙欣恐畏,不敢居之,至是以爲嘉福殿。
中興元年三月,穎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