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5 列傳第二十五

關燈
素結事誕,或有異志,遣信就吳郡太守王昙生誅琛案子。

    會延稔先至,琛等即執斬之,遣二子送延稔首啓聞。

    孝武所遣誅琛使其日亦至而獲免。

    琛母孔氏時年百餘歲,晉安帝隆安初,琅邪王廞于吳中作亂,以女爲貞烈将軍,悉以女人爲官屬,以孔氏爲司馬。

    及孫恩亂後,東土饑荒,人相食,孔氏散家糧以振邑裡,得活者甚衆,生子皆以孔爲名焉。

     琛仍爲吳興太守,明年坐郡人多翦錢及盜鑄免官。

    曆位都官尚書。

     廢帝即位,爲吳郡太守。

    初,琛景平中爲朝請,假還東,日晚至方山。

    于時商旅數十船,悉泊岸側,有一人玄衣介帻,執鞭屏諸船雲:“顧吳郡部伍尋至,應泊此岸。

    ”于是諸船各東西。

    俄有一假裝至,事力甚寡,仍泊向處,人問:“顧吳郡早晚至?”船人答:“無顧吳郡。

    ”又問:“何船?”曰:“顧朝請耳。

    ”莫不驚怪。

    琛意竊知爲善征,因誓之曰:“若得郡,當于此立廟。

    ”至是果爲吳郡,乃立廟方山,号白馬廟雲。

    明帝泰始初,與四方同反。

    兵敗,奉母奔會稽,台軍既至,歸降,後爲員外常侍、中散大夫。

    卒。

     次子寶先,大明中,爲尚書水部郎。

    先是,琛爲左丞荀萬秋所劾,及寶先爲郎,萬秋猶在職,自陳不拜。

    孝武诏曰:“敕違糾慢,憲司之職,若有不公,自當更有厘改。

    而自頃劾無輕重,辄緻私絕,此風難長,主者嚴爲其科。

    ”先是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子靈符、吳興丘深之及琛,吳音不變。

    深之字思玄,吳興烏程人,位侍中、都官尚書,卒于太常。

    顧觊之字偉仁,吳郡吳人也。

    高祖謙字公讓,晉平原内史陸機姊夫。

    祖崇,大司農。

    父黃老,司徒左西曹掾。

     觊之爲謝晦衛軍參軍,晦一愛一其雅素,深相知待。

    曆位尚書都官郎。

    殷、劉隙着,觊之不欲與殷景仁久接,乃辭腳疾免歸。

    每夜常于一床一上行腳,家人竊異之而莫曉其意。

    及義康徙廢,朝廷多受禍。

    觊之竟免。

     後爲山一陰一令。

    山一陰一劇邑三萬戶,前後官長晝夜不得休,事猶不一舉。

    觊之禦繁以約,縣用無事。

    晝日垂簾,門階閑寂,自宋世爲山一陰一,務簡而事理,莫能尚也。

     後爲尚書吏部郎。

    嘗于文帝坐論江東人物,言及顧榮,袁淑謂觊之曰:“卿南人怯懦,豈辦作賊。

    ”觊之正色曰:“卿乃複以忠義笑人。

    ”淑有愧色。

    孝建中,爲湘州刺史,以政績稱。

     大明元年,征守度支尚書,轉吏部尚書。

    時沛郡相縣唐賜往比村彭家飲酒還,因得病,吐蠱二十馀物。

    賜妻張從賜臨終言,死後親刳腹,五藏悉糜碎。

    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止。

    論妻傷夫,五歲刑,子不孝父母,子棄市。

    并非科例。

    三公郎劉勰議:“賜妻痛遵往言,兒識謝及理,考事原心,非在忍害,謂宜哀矜。

    ”觊之議:“以妻子而行忍酷,不宜曲通小情,謂副爲不孝,張同不道。

    ”诏如觊之議。

     後爲吳郡太守,幸臣戴法興權傾人主,而觊之未嘗低意。

    左光祿大夫蔡興宗與觊之善,嫌其風節過峻。

    觊之曰:“辛毗有雲,孫、劉不過使吾不爲三公耳。

    ”後卒于湘州刺史,諡曰簡子。

    觊之家門雍穆,爲州郡所重。

    子綽私财甚豐,鄉裡士庶多負責,觊之禁不能止。

    及後爲吳郡,誘出文券一大廚,悉令焚之。

    宣語遠近,皆不須還。

    綽懊歎彌日。

     觊之常執命有定分,非智力所移,唯應恭己守道,信天任運。

    而闇者不達,妄意徼幸,徒虧雅道,無關得喪。

    乃以其意,命弟子願作定命論。

     願字子恭,父深之,散騎侍郎。

    願好學,有才辭,卒于太子舍人。

    觊之孫憲之。

     憲之字士思,一性一尤清直。

    宋元徽中,爲建康令。

    時有盜牛者,與本主争牛,各稱己物,二家辭證等,前後令莫能決。

    憲之至,覆其狀,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徑還本宅,盜者始伏其罪,時人号曰神明。

    至于權要請托,長吏貪殘,據法直繩,無所阿縱。

    一性一又清儉,強力爲政,甚得人和,故都下飲酒者醇旨辄号爲“顧建康”,謂其清且美焉。

     仕齊爲衡一陽一内史。

    先是,郡境連歲疾疫,死者太半,棺椁尤貴,悉裹以葦席,棄之路傍。

    憲之下車,分告屬縣,求其親一黨一,悉令殡葬。

    其家人絕滅者,憲之出公祿使紀綱營護之。

    又土俗:山人有病辄雲先亡爲禍,皆開冢剖棺,水洗枯骨,名爲除祟。

    憲之曉喻,爲陳生死之别,事不相由,風俗遂改。

    時刺史王奂初至,唯衡一陽一獨無訟者,乃歎曰:“顧衡一陽一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 後爲東中郎長史,行會稽郡事。

    山一陰一人呂文度有一寵一于齊武帝,于餘姚立邸,頗縱橫。

    憲之至郡,即日除之。

    文度後還葬,郡縣争赴吊,憲之不與相聞,文度甚銜之,亦卒不能傷也。

     時西陵戍主杜元懿以吳興歲儉,會稽年登,商旅往來倍歲。

    西陵牛埭稅,官格日三千五百,求加至一倍,計年長百萬。

    浦一陽一南北津及柳浦四埭,乞爲官領攝,一年格外長四百許萬。

    武帝以示會稽,使陳得失。

    憲之議曰: 尋始立牛埭,非苟通僦以納稅也,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