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5 列傳第二十五

關燈
官,以刺史移鎮豫章。

    以親将趙恢領千兵守尋一陽一,建威府文武三千人悉入毅将府,深相挫辱。

    悅不得志,疽發背,到豫章少日卒。

     登之字元龍,悅族弟也。

    曾祖冰,晉司空。

    祖蘊,廣州刺史。

    父廓,東一陽一太守。

     登之少以強濟自立,初爲宋武帝鎮軍參軍,預讨桓玄功,封曲江縣五等男。

    累遷新安太守。

    謝晦爲荊州刺史,請爲長史、南郡太守,仍爲衛軍長史。

    登之與晦俱曹氏婿,名位本同,一旦爲之佐,意甚不惬。

    到廳箋唯言“即日恭到”,初無感謝之言。

    每入觐見,備持箱囊幾席之屬,一物不具,則不肯坐。

    嘗于晦坐誦西征賦雲:“生有修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

    ”晦雖恨而常優容之。

     晦拒王師,欲登之留守,登之不許。

    晦敗,登之以無任免官禁锢還家。

    何承天戲之曰:“因禍爲福,未必皆知。

    ”登之曰:“我亦幾與三豎同戮。

    ”承天爲晦作表雲:“當浮舟東下,戮此三豎。

    ”故登之爲嘲。

     後爲司徒長史、南東海太守。

    府公彭成王義康專覽政事,不欲自下厝意。

    而登之一性一剛,每陳己志,義康不悅,出爲吳郡太守,以贓貨免官。

    後拜豫章太守,征爲中護軍,未拜卒。

     子仲遠,初爲宋明帝府佐。

    廢帝景和中,明帝疑防,賓客故人無到門者,唯仲遠朝谒不替。

    明帝即位,謂曰:“卿所謂疾風知勁草。

    ”自軍錄事參軍擢拜太子中庶子,卒于豫章太守。

    贈侍中。

    登之弟仲文。

     仲文位廣平太守,兄登之爲謝晦長史,仲文往省之。

    時晦權重,朝士并加敬,仲文獨與抗禮。

     後爲彭城王義康骠騎主簿,未就,徙爲丹一陽一丞。

    既未到府,疑于府公禮敬,下禮官博議。

    中書侍郎裴松之議曰:“案春秋桓公八年,祭公逆王後于紀。

    公羊傳曰:‘女在國稱女,此其稱王後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

    ’推此而言,則仲文爲吏之道,定于受敕之日矣。

    名一器既正,則禮亦從之,安可未到廢其節乎?宜執吏禮。

    ”從之。

     後始興王浚當鎮湘州,以仲文爲司馬。

    浚不之任,仍除南梁太守,司馬如故。

    于時領軍劉湛協附大将軍彭城王義康,而與仆射殷景仁隙。

    凡朝士遊殷氏者,不得入劉氏之門,獨仲文遊二人間,密盡忠于朝廷。

    景仁稱疾不朝見者曆年,文帝常令仲文銜命去來,湛不疑也。

     義康出蕃,湛伏誅,以仲文爲尚書吏部郎,與右衛将軍沈演之俱參機密。

    曆侍中、吏部尚書,領義一陽一王師。

    内外歸附,勢傾朝野。

    仲文爲人強急不耐煩,賓客訴非理者,忿罵形于辭色。

    素無術學,不爲衆望所推。

    一性一好潔,士大夫造之者,未出戶辄令人拭席洗一床一。

    時陳郡殷沖亦好淨,小史非淨浴新衣,不得近左右,士大夫小不整潔,每容接之。

    仲文好潔反是,每以此見譏。

     領選既不緝衆論,又頗通貨賄,用少府卿劉道錫爲廣州刺史,道錫至鎮,饷白檀牽車,常自乘焉。

    或以白文帝,帝見問曰:“道錫饷卿小車,裝飾甚麗,有之乎?”仲文懼起謝。

     又仲文請急還家,吏部令史錢泰、主客令史周伯齊出仲文宅谘事。

    泰能彈琵琶,伯齊善歌,仲文因留停宿。

    尚書制,令史谘事不得宿停外,雖八座命亦不許,爲有司所奏。

    上于仲文素厚,将恕之,召問尚書右仆射何尚之,具陳仲文得失,奏言: 仲文事如丘山,若縱而不糾,複何以爲政。

    晉武不爲明主,斷鬲令事,遂能奮發,華廙見待不輕,廢锢累年,後起改作城門校尉耳。

    若言仲文有誠于國,未知的是何事,政當雲與殷景仁不失其舊,與劉湛亦複不疏。

    且景仁當時意事,豈複可蔑,縱有微誠,複何足掩其惡。

    賈充勳烈,晉之重臣,雖事業不稱,不聞有大罪,諸臣進說,便即遠出。

    陛下聖叡,反更遲遲于此。

    仲文身上之釁,既自過于範晔,所少賊一事耳。

    伏願深加三思。

    試以諸聲傳普訪諸可顧問者,群下見陛下顧遇既重,恐不敢苦侵傷,顧問之日,宜布嫌責之旨。

    若不如此,亦當不辨有所得失。

    時仲文自理不谙台制,令史并言停外非嫌。

    帝以小事不足傷大臣,尚之又陳: 令史具向仲文說不得停之意,仲文了不聽納,非爲不解,直是苟相留耳。

    雖是令史出,乃遠虧朝典,又不得謂之小事。

    謝晦望實非今者之疇,一事錯誤,免侍中官。

    王珣時賢少失,桓胤春搜之謬,皆白衣領職,況公犯憲制邪?孔萬祀居左局,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

    又雲“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敢作此言,亦爲異也。

    文帝猶優遊,使尚之更陳其意。

    尚之備言仲文愆曰: 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

    觀今人臣憂國甚寡,臣複結舌,日月之明或有所蔽。

    然不知臣者豈不謂臣有争競之心,亦追以怅怅。

    臣與仲文周旋,俱被恩接,不宜複生厚薄。

    太尉昨與臣言說仲文有諸不可,非唯一條,遠近相崇畏,震動四海。

    仲文先與劉德願殊惡,德願自持琵琶甚一精一麗遺之,便複款然。

    市令盛馥進數百口材助營宅,恐人知,作虛買券。

    劉道錫驟有所輸,傾南奉之半。

    劉雍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送甘蔗,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