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4 列傳第二十四

關燈
吃而能談,俳諧似優,剛腸似直,善玄理,爲當世所宗。

    藏法師于開善寺講說,門徒數百,弘正年少,未知名,着紅褌,錦絞髻,踞門而聽,衆人蔑之,弗譴也。

    既而乘間進難,舉坐盡傾,法師疑非世人,觇知,大相賞狎。

    劉顯将之尋一陽一,朝賢畢祖道,顯縣帛十匹,約曰:“險衣來者以賞之。

    ”衆人競改常服,不過長短之間。

    顯曰:“将有甚于此矣。

    ”既而弘正綠絲布褲,繡假種,軒昂而至,折标取帛。

    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其嗣華容公不得立,乃以晉安王綱爲皇太子。

    弘正奏記,請“抗目夷上仁之義,執子臧大賢之節”。

    其抗直守正如此。

     常自稱有才無相,仆射徐勉掌選,以其陋不堪爲尚書郎,乃獻書于勉,其言甚切。

    稍遷國子博士。

    學中有宋元兇講孝經碑,曆代不改,弘正始到官,即表刊除。

    時于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

    弘正啓周易疑義凡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系,複诏答之。

     後爲平西邵陵王府谘議參軍,有罪應流徙,敕以賜幹陀利國。

    未去,寄系尚方。

    于獄上武帝講武詩,降敕原罪,仍複本位。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大同末,嘗謂弟弘讓曰:“國家阨在數年,當有兵起,吾與汝不知何所逃之。

    ”及武帝納侯景,弘正謂弘讓曰:“亂階此矣。

    ”台城陷,弘正谄附王偉,又與周石珍合族,避景諱,改姓姬氏,拜太常。

    景将篡之際,使掌禮儀。

     及王僧辯東讨,元帝謂僧辯曰:“王師近次,朝士孰當先來?”王僧辯曰:“其周弘正乎。

    弘正智不後機,體能濟勝,無妻子之顧,有獨決之明,其馀碌碌不逮也。

    ”俄而前部傳雲弘正至,僧辯飛騎迎之。

    及見,歡甚,曰:“吾固知王僧達非後機者,公可坐吾膝上。

    ”對曰:“可謂進而若将加諸膝,老夫何足以當。

    ”僧辯即日啓元帝,元帝手書與弘正,仍遣使迎之,謂朝士曰:“晉氏平吳,喜獲二陸,今我讨賊,亦得兩周。

    ”及至,禮數甚優,朝臣無比。

    授黃門侍郎,直侍中省。

    俄遷左戶尚書,加散騎常侍。

    夏月着犢鼻褌,衣朱衣,爲有司所彈。

    其放達如此。

     元帝嘗着金樓子,曰:“餘于諸僧重招提琰法師,隐士重華一陽一陶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義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

    ” 弘正善清談,梁末爲玄宗之冠。

    及侯景平,僧辯啓送秘府圖籍,敕弘正雠校。

     時朝議遷都,但元帝再臨荊陝,前後二十馀年,情所安戀,不欲歸建業。

    兼故府臣僚皆楚人,并欲即都江陵,雲:“建康蓋是舊都,雕荒已極。

    且王氣已盡,兼與北止隔一江,若有不虞,悔無所及。

    且臣等又聞荊南有天子氣,今其應矣。

    ”元帝無去意。

    時尚書左仆射王褒及弘正鹹侍,帝顧曰:“卿意何如?”褒等以帝猜忌,弗敢衆中公害,唯唯而已。

    褒後因清閑,密谏還丹一陽一甚切,帝雖納之,色不悅。

    及明日,衆中謂褒曰:“卿昨勸還建邺,不爲無理,吾昨夜思之,猶懷疑惑。

    ”褒知不引納,乃止。

    他日,弘正乃正色谏,至于再三,曰:“若如士大夫,唯聖王所都,本無定處。

    至如黔首,未見入建邺城,便謂未是天子,猶列國諸王。

    今日赴百姓之心,不可不歸建邺。

    ”當時頗相酬許。

    弘正退後,黃羅漢、宗懔乃言“弘正、王褒并東人,仰勸東下,非爲國計”。

    弘正竊知其言,他日乃複上前面折二人,曰:“若東人勸下東,謂之私計,西人勸住西,亦是私計不?”衆人默然,而人情并勸遷都。

    上又曾以後堂大集文武,其預會者四五百人,帝欲遍試人情,曰:“勸吾去者左袒。

    ”于是左袒者過半。

    武昌太守朱買臣,上舊左右,而Yan人也,頗有幹用,故上擢之。

    及是勸上遷,曰:“買臣家在荊州,豈不願官長住,但恐是買臣富貴,非官富貴邪!”上深感其言,卒不能用。

     及魏平江陵,弘正遁歸建邺。

    太平元年,授侍中,領國子祭酒,遷太帝卿、都官尚書。

    陳武帝授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遷侍中、國子祭酒,往長安迎宣帝。

    三年,自周還。

    廢帝嗣位,領都官尚書,總知五禮事。

    宣帝即位,遷特進,領國子祭酒,加扶。

    太建五年,授尚書右仆射。

    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

    太子以弘正德望素重,有師資之敬焉。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德名僧,莫不請質疑滞。

    六年,卒官,年七十九,贈侍中、中書監,諡曰簡子。

    所着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經疏二卷,集二十卷,行于代。

     子豫玄,年十四,與俱載入東,乘小船度岸,見藤花,弘正挽之,船覆俱溺,弘正僅免,豫玄遂得心驚疾。

    次子墳,尚書吏部郎。

     弘讓一性一簡素,博學多通。

    始仕不得志,隐于句容之茅山,頻征不出。

    晚仕侯景,爲中書侍郎,人問其故,對曰:“昔王道正直,得以禮進退,今乾坤易位,不至将害于人,吾畏死耳。

    ”始彭城劉孝先亦辭辟命,随兄孝勝在蜀。

    武陵建号,仕爲世子府谘議參軍。

    二隐并獲譏于代。

     弘讓承聖初,爲國子祭酒。

    二年,爲仁威将軍,城句容以居之,命曰仁威壘。

    陳天嘉初,以白衣領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弘讓弟弘直,字思方,幼而聰敏。

    仕梁爲西中郎湘東王外兵記室參軍,與東海鮑泉、南一陽一宗懔、平原劉緩、沛國劉彀同掌書記。

    王出鎮江、荊二州,累除谘議參軍。

    及承制,封湘濱縣侯。

    累遷昌州刺史。

     王琳之舉兵,弘直在湘州,琳敗,乃入陳,位太帝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弘直方雅敦厚,氣調高于次昆。

    或問三周孰賢,人曰“若蜂腰矣”。

    太建七年卒。

    遺疏:“氣絕之後,便買市中見材小形者。

    斂以時服,古人通制,但下見先人,必須備禮,可着單衣裙衫故履。

    既應侍養,宜備紛帨,或逢善友,又須香煙,棺内唯安白布手巾粗香爐而已,此外無所用。

    ”卒于家,年七十六。

    有集二十卷。

     子确,字士潛,美容儀,寬大有行檢。

    博涉經史,笃好玄言。

    位都官尚書,祯明初卒。

     論曰:文人不護細行,古令之所同焉。

    由夫聲裁所知,故取忤于人者也。

    觀夫顔、謝之于宋朝,非不名高一代,靈運既以取斃,延之亦踬當年,向之所謂貴身,翻成害己者矣。

    士遜援筆數罪,陵雠犯難,餌彼慈親,棄之獸吻,以此爲忠,無聞前诰。

    夫自忍其親,必将忍人之親,士遜自忘其孝,期以申人之孝,自非嚴父之辭允而義惬,則難乎免矣。

    師伯行己縱一欲,好進忘退,既以此始,亦以此終,宜乎。

    懷文蹈履之地,足以追蹤古烈,孔母緻懼中丞,其誡深矣。

    周朗始終之節,亦倜傥爲尤。

    顒、舍父子,文雅不墜,弘正兄弟義業,幾乎德門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