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三 【宋紀一百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司積蓄,悉為賊有。
親兵翼國登城,缒而走。
賊擁通判姚翀入城,犒兩軍使歸營。
慶福手殺夢先以報其辱,國缢于途。
事聞,史彌遠懼激它變,以徐晞稷嘗倅楚守海,得全歡心,乃授晞稷淮東制置使,令屈意撫全。
全聞國死,自青還楚,佯責慶福不能彈壓,斬數人,上表待罪;朝廷不問。
知揚州趙範,得制置使印于潰卒中,以授晞稷。
晞稷至楚,全及門,下馬拜庭下,晞稷降等止之,賊衆乃悅。
晞稷至,以恩府稱全,恩堂稱妙真。
初,楚城之将亂也,有吏竊許國書箧二,以獻慶福,皆機事,慶福未之發。
全發緘讀之,有廟堂遺國書令圖全者,全大怒。
又有苟夢玉書,即以慶福謀告國者,全始惡夢玉反覆,殺之。
戊午,出豐儲倉米七萬五千石赈臨安貧民。
馬步軍諸班直、皇城司守衛官兵,給犒有差。
三月,癸酉,葬仁文哲武恭孝皇帝于永茂陵,廟号甯宗。
時皇太後垂簾,人多言本朝世有母後之聖,太後兄子萬壽觀使石獨曰:“事豈容概言!昔仁宗、英宗、哲宗嗣位,或尚在幼沖,或素由撫育,軍國重事,有所未谙,則母後臨朝,宜也。
今主上熟知民事,天下悅服,雖聖孝天通,然不早複政,得無基小人離間之嫌乎?”乃密疏章聖、慈聖、宣仁所以臨朝之由,及漢、唐母後臨朝稱制得失以聞,太後然之。
夏,四月,辛卯朔,甯宗祔廟,頒德音于臨安、紹興府。
金起複莘國公胥鼎為平章政事,行省事于衛州,進封英國公。
壬辰,硃著進讀《高宗寶訓》,至高宗曰周公戒成王,惟在知稼穑艱難,帝曰:“朕近寫《無逸》一篇,揭為四圖,置之坐右以便觀省,念茲在茲,不忘艱難。
” 甲午,金以京畿旱,遣使慮囚。
丁酉,太後手書:“吾年晚多病,志在安閑,嗣君可日禦便殿聽政,今後便撤簾。
”戊戌,臣寮言:“伏讀太後還政禦劄,前代母後勉強不能為之事,而太後聖斷行之,略無難色,實為萬世母後臨朝之法。
”帝曰:“朕受太後之恩如天,朝夕思之,未知所報,便當力請。
”辛醜、壬寅,帝兩請太後仍垂簾,不允。
丙午,诏:“今後見供職及在外帶職從官,依元祐十科舊制,歲舉三人。
”從右正言麋溧請也。
辛亥,出豐儲倉米八萬石赈臨安貧民。
己未,以端明殿學士薛極簽書樞密院事。
五月,甲子,诏求直言。
戶部郎官張忠恕上封事,其略曰:“天人之應,捷于影響。
自冬徂春,雷雪非時,西霅,東淮,狂悖洊興。
客星為妖,太白晝見,正統所系,不宜诿之分野。
陛下于濟王之恩,自胃彌縫曲盡矣,然不留京師,徙之外郡,不擇牧守,混之民居,一夫奮呼,阖城風一靡一,尋雖弭患,莫副初心。
謂當亟下哀诏,痛自引咎,複崇恤典,選立嗣子,則陛下所以處之者,庶幾天憾。
險佞之徒,凡直言正論,率指為好名歸過。
夫好名歸過,其自為者非也,若首萌逆億厭惡之心,則将令言者望風含疑,此危國之炀毒也。
況迩來取人,以名節為矯激,以忠谠為迂疏,以介潔為不通,以寬厚為無用,以趣辦為強敏,以拱默為靖共,以迎一合為适時,以一操一切為任事,是以正人不遇,小人見親。
又,士習益壞,民生益艱,第宅之麗,聲伎之美,服用之侈,饋遺之珍,向所未有。
公家之财,視為己物,薦舉、獄訟,軍伎、吏役,僧道、富民,凡可以得賄者,無不為也。
如此而欲基本之不搖,殆卻行而求前也。
”魏了翁見其疏,歎曰:“忠獻有後矣!”忠恕,浚之孫也。
進士井研鄧若水上封事曰:“行大義,然後可以弭大謗;收大權,然後可以固大位;除大一奸一,然後可以息大難。
甯宗皇帝晏駕,濟王當繼大位者也,廢黜不聞于先帝,過失不聞于天下。
史彌遠不利其立,夜矯先帝之命,棄逐濟王,并殺皇孫而奉迎陛下,曾未半年,濟王竟不幸死于湖州,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篡乎?非攘奪乎?當悖逆之初,天下皆歸罪彌遠而不敢歸過于陛下者,何也?天下皆知倉卒之間,非陛下所得知,亦諒陛下必無是心也,亦料陛下必能掃清妖氛,以雪先帝、濟王父子終天之憤。
今逾年矣,而乾剛不決,成斷不行,無以大慰天下之望。
昔之信陛下之必無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身受此污辱也?為陛下計,莫若遵泰伯之至德,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節,而後陛下之本心明于天下,此臣所謂行大義以弭大謗,策之上也。
自古人君之失大權,鮮有不自廢立之際而盡失之。
當其廢立之間,威動天下,既立則眇視人主。
是故強臣挾恩以陵上,小人怙強以無上,久則内外相為一體,上喑默以聽其所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
威權一去,人主雖欲固其位,保其身,有不可得。
宣缯、薛極,彌遠之肺腑也,王愈,其耳目也,盛章、李知孝,其鷹犬也,馮榯,其爪牙也。
彌遠欲行某事,害某人,則此數人者相與謀之,曷嘗有陛下之意行夫其間乎?臣以為不除此數兇,陛下非惟不足以弭謗,亦未可以必安其位,然則陛下何憚而久不為哉?此臣所謂收大權以定大位,策之次也。
此而不行,又有一焉,曰除大一奸一然後可以弭大難。
李全,一流民耳,寓食于我,兵非加多,土地非加廣,勢力非特盛也。
賈涉為帥,庸人也,全不敢妄動,何也?名正而言順也。
自陛下即位,乃敢倔強,彼有辭以用其衆也。
其意必曰:濟王,先皇帝之子也,而彌遠放弑之。
皇孫,先皇帝之孫也,而彌遠戕害之。
其辭直,其勢壯,是以沿淮數十萬之師,不敢睥睨其鋒。
雖今暫無事,安知一日不羽檄飛馳,以濟王為辭,以讨君側之惡為名!彌遠之徒,死有馀罪,不複可惜,宗社生靈何辜焉!陛下今日誅彌遠之徒,則全無辭以用其衆矣。
上而不得,則思其次,次而不得,則思其下,悲夫!”奏上,彌遠以筆橫抹之。
丙寅,以師彌知大宗正事;以不熄嗣濮王。
許國既死,李全牒彭義斌于山東曰:“許國謀反,已伏誅矣,爾軍并聽吾節制。
”義斌大罵曰:“逆賊背國厚恩,擅殺制使,我必報此仇!”乃斬赍牒人,南向告天誓衆,見者憤激。
于是全自青州攻東平,不克。
乃攻恩州,義斌出兵與戰,全敗走,獲其馬二千。
劉慶福引兵救全,又敗。
全退保山崮,一抽一山一陽一忠義以北。
楊妙真及劉全皆欲親赴難。
會全遣人求晞稷書,與義斌連和,乃止。
義斌緻書沿江制置使趙善湘曰:“不誅逆全,恢複不成。
但能遣後扼淮,進據漣海以蹙之,斷其南路,此賊必擒。
賊平之後,收複一京、三府,然後義斌戰河北,盱眙諸将、襄一陽一騎士戰河南,神州可複也。
” 盱眙四總管亦遣使緻書請助讨賊,知揚州趙範亦以為言,史彌遠戒範無出位專兵,各享安靖之福。
範複以書力論之曰:“先生以撫定責之晞稷,而以鎮守責之範。
責晞稷者,函人之事也;責範者,矢人之事也;既責範以惟恐不傷人之事,又禁其為傷人之痛,惡其為傷人之言,何哉?且賊見範為備,則尚有顧忌而不得以肆其一奸一,它日必将指範為首禍激變之人,劫朝廷以去範。
先生始未之信也,左右曰可,卿大夫曰可,先生必将謂何惜一趙範而不以纾禍哉!必将縛範以授賊,而範遂為宋晁錯。
雖然,使以範授賊而果足纾國禍,範死何害哉!諺曰:‘護家之狗,盜賊所惡。
’故盜賊見有護家之狗,必将指斥于主人,使先去之,然後肆穿窬之一奸一而無忌。
然則殺犬固無益于弭盜也。
望矜憐之,别與間慢差遣。
”彌遠不答。
甲戌,诏曰:“自昔帝王即政之初,首辟四門,達聰明目,訪予落止,小毖求助。
凡今内外文武大小之臣,有所見聞,其以啟告。
忠言正論,朕所樂聽。
事有可行,虛心而從;言或過直,無憚後害。
封章來上,副朕延納之誠焉。
” 丁醜,金主以旱甚責己,避正殿,減膳,赦罪。
六月,辛卯,太白晝見。
丁酉,隸行在系囚。
丁未,史彌遠加太師,依前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魏國公。
彌遠辭免,不允;五辭,從之。
親兵翼國登城,缒而走。
賊擁通判姚翀入城,犒兩軍使歸營。
慶福手殺夢先以報其辱,國缢于途。
事聞,史彌遠懼激它變,以徐晞稷嘗倅楚守海,得全歡心,乃授晞稷淮東制置使,令屈意撫全。
全聞國死,自青還楚,佯責慶福不能彈壓,斬數人,上表待罪;朝廷不問。
知揚州趙範,得制置使印于潰卒中,以授晞稷。
晞稷至楚,全及門,下馬拜庭下,晞稷降等止之,賊衆乃悅。
晞稷至,以恩府稱全,恩堂稱妙真。
初,楚城之将亂也,有吏竊許國書箧二,以獻慶福,皆機事,慶福未之發。
全發緘讀之,有廟堂遺國書令圖全者,全大怒。
又有苟夢玉書,即以慶福謀告國者,全始惡夢玉反覆,殺之。
戊午,出豐儲倉米七萬五千石赈臨安貧民。
馬步軍諸班直、皇城司守衛官兵,給犒有差。
三月,癸酉,葬仁文哲武恭孝皇帝于永茂陵,廟号甯宗。
時皇太後垂簾,人多言本朝世有母後之聖,太後兄子萬壽觀使石獨曰:“事豈容概言!昔仁宗、英宗、哲宗嗣位,或尚在幼沖,或素由撫育,軍國重事,有所未谙,則母後臨朝,宜也。
今主上熟知民事,天下悅服,雖聖孝天通,然不早複政,得無基小人離間之嫌乎?”乃密疏章聖、慈聖、宣仁所以臨朝之由,及漢、唐母後臨朝稱制得失以聞,太後然之。
夏,四月,辛卯朔,甯宗祔廟,頒德音于臨安、紹興府。
金起複莘國公胥鼎為平章政事,行省事于衛州,進封英國公。
壬辰,硃著進讀《高宗寶訓》,至高宗曰周公戒成王,惟在知稼穑艱難,帝曰:“朕近寫《無逸》一篇,揭為四圖,置之坐右以便觀省,念茲在茲,不忘艱難。
” 甲午,金以京畿旱,遣使慮囚。
丁酉,太後手書:“吾年晚多病,志在安閑,嗣君可日禦便殿聽政,今後便撤簾。
”戊戌,臣寮言:“伏讀太後還政禦劄,前代母後勉強不能為之事,而太後聖斷行之,略無難色,實為萬世母後臨朝之法。
”帝曰:“朕受太後之恩如天,朝夕思之,未知所報,便當力請。
”辛醜、壬寅,帝兩請太後仍垂簾,不允。
丙午,诏:“今後見供職及在外帶職從官,依元祐十科舊制,歲舉三人。
”從右正言麋溧請也。
辛亥,出豐儲倉米八萬石赈臨安貧民。
己未,以端明殿學士薛極簽書樞密院事。
五月,甲子,诏求直言。
戶部郎官張忠恕上封事,其略曰:“天人之應,捷于影響。
自冬徂春,雷雪非時,西霅,東淮,狂悖洊興。
客星為妖,太白晝見,正統所系,不宜诿之分野。
陛下于濟王之恩,自胃彌縫曲盡矣,然不留京師,徙之外郡,不擇牧守,混之民居,一夫奮呼,阖城風一靡一,尋雖弭患,莫副初心。
謂當亟下哀诏,痛自引咎,複崇恤典,選立嗣子,則陛下所以處之者,庶幾天憾。
險佞之徒,凡直言正論,率指為好名歸過。
夫好名歸過,其自為者非也,若首萌逆億厭惡之心,則将令言者望風含疑,此危國之炀毒也。
況迩來取人,以名節為矯激,以忠谠為迂疏,以介潔為不通,以寬厚為無用,以趣辦為強敏,以拱默為靖共,以迎一合為适時,以一操一切為任事,是以正人不遇,小人見親。
又,士習益壞,民生益艱,第宅之麗,聲伎之美,服用之侈,饋遺之珍,向所未有。
公家之财,視為己物,薦舉、獄訟,軍伎、吏役,僧道、富民,凡可以得賄者,無不為也。
如此而欲基本之不搖,殆卻行而求前也。
”魏了翁見其疏,歎曰:“忠獻有後矣!”忠恕,浚之孫也。
進士井研鄧若水上封事曰:“行大義,然後可以弭大謗;收大權,然後可以固大位;除大一奸一,然後可以息大難。
甯宗皇帝晏駕,濟王當繼大位者也,廢黜不聞于先帝,過失不聞于天下。
史彌遠不利其立,夜矯先帝之命,棄逐濟王,并殺皇孫而奉迎陛下,曾未半年,濟王竟不幸死于湖州,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篡乎?非攘奪乎?當悖逆之初,天下皆歸罪彌遠而不敢歸過于陛下者,何也?天下皆知倉卒之間,非陛下所得知,亦諒陛下必無是心也,亦料陛下必能掃清妖氛,以雪先帝、濟王父子終天之憤。
今逾年矣,而乾剛不決,成斷不行,無以大慰天下之望。
昔之信陛下之必無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身受此污辱也?為陛下計,莫若遵泰伯之至德,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節,而後陛下之本心明于天下,此臣所謂行大義以弭大謗,策之上也。
自古人君之失大權,鮮有不自廢立之際而盡失之。
當其廢立之間,威動天下,既立則眇視人主。
是故強臣挾恩以陵上,小人怙強以無上,久則内外相為一體,上喑默以聽其所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
威權一去,人主雖欲固其位,保其身,有不可得。
宣缯、薛極,彌遠之肺腑也,王愈,其耳目也,盛章、李知孝,其鷹犬也,馮榯,其爪牙也。
彌遠欲行某事,害某人,則此數人者相與謀之,曷嘗有陛下之意行夫其間乎?臣以為不除此數兇,陛下非惟不足以弭謗,亦未可以必安其位,然則陛下何憚而久不為哉?此臣所謂收大權以定大位,策之次也。
此而不行,又有一焉,曰除大一奸一然後可以弭大難。
李全,一流民耳,寓食于我,兵非加多,土地非加廣,勢力非特盛也。
賈涉為帥,庸人也,全不敢妄動,何也?名正而言順也。
自陛下即位,乃敢倔強,彼有辭以用其衆也。
其意必曰:濟王,先皇帝之子也,而彌遠放弑之。
皇孫,先皇帝之孫也,而彌遠戕害之。
其辭直,其勢壯,是以沿淮數十萬之師,不敢睥睨其鋒。
雖今暫無事,安知一日不羽檄飛馳,以濟王為辭,以讨君側之惡為名!彌遠之徒,死有馀罪,不複可惜,宗社生靈何辜焉!陛下今日誅彌遠之徒,則全無辭以用其衆矣。
上而不得,則思其次,次而不得,則思其下,悲夫!”奏上,彌遠以筆橫抹之。
丙寅,以師彌知大宗正事;以不熄嗣濮王。
許國既死,李全牒彭義斌于山東曰:“許國謀反,已伏誅矣,爾軍并聽吾節制。
”義斌大罵曰:“逆賊背國厚恩,擅殺制使,我必報此仇!”乃斬赍牒人,南向告天誓衆,見者憤激。
于是全自青州攻東平,不克。
乃攻恩州,義斌出兵與戰,全敗走,獲其馬二千。
劉慶福引兵救全,又敗。
全退保山崮,一抽一山一陽一忠義以北。
楊妙真及劉全皆欲親赴難。
會全遣人求晞稷書,與義斌連和,乃止。
義斌緻書沿江制置使趙善湘曰:“不誅逆全,恢複不成。
但能遣後扼淮,進據漣海以蹙之,斷其南路,此賊必擒。
賊平之後,收複一京、三府,然後義斌戰河北,盱眙諸将、襄一陽一騎士戰河南,神州可複也。
” 盱眙四總管亦遣使緻書請助讨賊,知揚州趙範亦以為言,史彌遠戒範無出位專兵,各享安靖之福。
範複以書力論之曰:“先生以撫定責之晞稷,而以鎮守責之範。
責晞稷者,函人之事也;責範者,矢人之事也;既責範以惟恐不傷人之事,又禁其為傷人之痛,惡其為傷人之言,何哉?且賊見範為備,則尚有顧忌而不得以肆其一奸一,它日必将指範為首禍激變之人,劫朝廷以去範。
先生始未之信也,左右曰可,卿大夫曰可,先生必将謂何惜一趙範而不以纾禍哉!必将縛範以授賊,而範遂為宋晁錯。
雖然,使以範授賊而果足纾國禍,範死何害哉!諺曰:‘護家之狗,盜賊所惡。
’故盜賊見有護家之狗,必将指斥于主人,使先去之,然後肆穿窬之一奸一而無忌。
然則殺犬固無益于弭盜也。
望矜憐之,别與間慢差遣。
”彌遠不答。
甲戌,诏曰:“自昔帝王即政之初,首辟四門,達聰明目,訪予落止,小毖求助。
凡今内外文武大小之臣,有所見聞,其以啟告。
忠言正論,朕所樂聽。
事有可行,虛心而從;言或過直,無憚後害。
封章來上,副朕延納之誠焉。
” 丁醜,金主以旱甚責己,避正殿,減膳,赦罪。
六月,辛卯,太白晝見。
丁酉,隸行在系囚。
丁未,史彌遠加太師,依前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魏國公。
彌遠辭免,不允;五辭,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