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一百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入,生執山。
父老裒金帛以犒軍,勝不受。
世忠每出軍,秋毫無犯,軍之所過,耕夫皆荷鋤而觀。
戊戌,淮西宣撫使張俊克亳州。
初,三京招讨使劉光世,聞郦瓊在亳州,遣使臣趙立同南京進士蔡輔世往招之。
及門,守者問故,立鄙人無謀,乃言劉相公遣我持書來招郦太尉。
守者以白,瓊不啟書而焚之,械送獄,既而縱之。
至是光世引軍還太平,而俊以大軍至城下,都統制王德已下宿州,即乘勝趨亳州,與俊會。
瓊聞之,謂葛王褒曰:“夜叉又來矣!其鋒未易當,請避之。
”遂率衆遁去。
俊軍至城下,父老列香花迎之,俊引兵入城。
時俊兵威甚盛,而知謀勇敢,賴德為多。
德亦先計後戰,故未嘗敗。
己亥,樞密直學士、知順昌府陳規知廬州,武泰軍節度使、沿淮制置使劉锜兼權知順昌府。
時秦桧将班師,故命規易鎮淮右。
先是帝賜锜空名告身千五百,命書填将佐之有功者。
锜複檄上,謂不若自朝廷給之為榮,至是始具功狀以聞,凡統兵官之立功者,皆以上所賜碗帶予之;其有過者,則杖責之,斥為士伍。
金人之始至也,遊奕軍統領田守忠、正将李忠恃勇深入,皆手殺數十人而後死。
锜厚加優恤,遂以犒軍銀帛十四萬匹兩均給将士,軍無私焉。
于是锜方欲進兵乘敵虛,而桧召锜還。
徽猷閣待制洪晧,時在燕山,密奏:“順昌之役,敵震懼喪魄,燕之珍寶,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可惜也!” 庚子,責授左中大夫、秘書少監、興化軍居住趙鼎,再責清遠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以右谏議大夫何鑄再疏論之也。
張俊既破亳州,遇大雨,士皆坐于水中,俊遂引軍還壽春,留雄勝軍統制宋超守亳州,以兵千人與之,民皆失望。
是月,金主次涼陉。
大旱,使蕭彥讓、田決西京囚。
秋,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湖北、京西宣撫使司将官張應、韓清入西京。
初,河南府兵馬钤轄李興既聚兵,先複伊一陽一等八縣,又複汝州,金河南尹李成棄城遁走。
河一陽一宣撫使嶽飛遣應、清與之會,遂複永安軍。
丙午,禦史中丞王次翁為參知政事。
武節大夫、閤門宣贊舍人、河南府兵馬钤轄李興為右武大夫、忠州一團一練使、知河南府,右承奉郎、知汝州劉全咨為右承事郎。
興既得西京,言于朝,乞命帥守,遂就除之,仍給真俸,許便宜行一事。
全咨亦以驿報屢通,故特遷之。
己酉,嶽飛留大軍于颍昌,命諸将分道出戰,自以輕騎駐郾城,兵勢甚銳。
金宗弼患之,會諸将,欲并力一戰,飛聞之曰:“金人技窮矣。
”乃日出挑戰,且詈之。
宗弼怒,戊申,合諸将一逼一郾城。
飛遣子雲與金人戰,數十合,金兵一屍一布地。
宗弼以拐子馬萬五千來,飛戒步卒,以麻紮刀入陳,勿仰視,第斫馬足。
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
飛軍奮擊,統制官楊再興單騎入敵陣,欲擒宗弼,不獲,身被數創,猶殺敵數百人,遂大破之。
宗弼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馬勝,今已矣!”因複益兵而前,飛步将王剛以五十騎觇敵,遇之,奮斬其裨将。
飛出視戰,望見塵起,自以四十騎突戰,敗之。
永興軍路經略副使王俊,遣統領官辛鎮與金人戰于長安城下,敗之。
初,诏胡世将遣兵千人,具舟百艘,載柴草膏油自丹州順流而下,至河中府,焚毀金人所系浮橋,及選萬人由斜谷出潼關,皆以絕敵歸路。
世将奏:“已差統領官閻興以五百人往會知丹州傅師禹、知陝州吳琦、知華州潘道及忠義統制官傅起同措置,斷毀河橋。
又,臣前遣永興副帥王俊領選鋒三十人,已複興平、醴泉二縣,永興之屬邑也。
今正與大敵相拒,且當盛暑,中傷者多,未容更遣兵。
兼俊在彼,可乘間斷其歸路。
”其後閻興結河東忠義秦海等十馀人,皆補以官。
嶽飛奏:“金人銳氣已沮,将棄辎重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 秦桧欲畫淮以北棄之,諷台臣請班師。
知飛忠銳不可回,乃先召諸将。
癸醜,太尉、保成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楊沂中為淮北宣撫副使,武泰軍節度使、沿淮制置使兼權知順昌府劉锜為淮北宣撫判官,為退守計也。
金都元帥宗弼既敗于郾城,憤甚,以師十二萬次臨颍。
甲寅,嶽飛遣統制楊再興、王蘭、高林以三百騎擊之于小商橋,殺二千馀人,再興、蘭、林俱戰死,獲再興之一屍一,焚之,得箭镞二百。
飛痛惜之。
張憲繼至,複戰,宗弼夜遁,追奔十五裡。
飛謂子雲曰:“敵屢敗,必還攻颍昌,汝宜急援王貴。
”既而宗弼果至。
乙卯,貴将遊奕軍,雲将背嵬軍,戰于城西。
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将左右翼繼之,殺其副統軍。
飛進軍硃仙鎮,距汴京四十五裡,與宗弼對壘而陳,遣背嵬騎五百奮力破之,宗弼還汴京。
飛檄陵台令行視諸陵,葺治之。
壬戌,嶽飛奉召班師。
先是飛遣将梁興渡河趨绛州,結兩河豪傑,所至響應,父老潛輸糗糧以饷義軍,金都曲亦有密受飛旗榜者。
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秦桧既令楊沂中等還屯,乃言:“飛孤軍,不可久留,請令班師。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曰:“十年之功,廢于一旦!”乃自郾城引兵還,民遮馬哭曰:“我等頂香盆,運糧草,以迎官兵,金人皆知之,今去,我等無谯類矣!”飛亦悲泣,取诏示之曰:“吾不得擅留。
”哭聲振野。
方宗弼敗于硃仙鎮,欲棄汴京,有書生叩馬曰:“嶽少保且退矣。
”宗弼曰:“謂何?”書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嶽少保且不免矣。
”宗弼悟,乃留汴。
飛遣諸将還武昌,于是颍昌、淮甯、蔡、鄭諸州複為金人所取,中原豪傑皆絕望矣。
甲子,複釋奠文宣王為大祀,用太常博士王普請也。
于是祀前受誓戒,加笾豆十有二,其禮如社稷。
乙醜,金人圍趙秉淵于淮甯府,李山、史貴及劉锜統制官韓直共擊退之。
秉淵聞嶽飛已退,遂棄城南歸。
丁卯,右谏議大夫何鑄為禦史中丞。
金主命文武官五品以上緻仕者,給俸祿之半,職三品者仍給傔人。
庚午,右承議郎、通判順昌府汪若海特遷一官,以陳規言圍城之初若海毅然請援于朝也。
若海移書輔臣,具言劉锜之勝,且謂:“锜所統不過二萬人,其中又止用五千人出戰。
今諸大将所統甚衆,使乘锜戰勝之後,士氣百倍之際,諸路并進,烏珠可一舉而破,甚無難者。
今諸大帥惟淮西最務持重,不肯輕舉。
宜以淮西之兵塞其南歸之路,俾京西之兵道河一陽一,渡孟津,淮東之兵卷淮一陽一,渡鼓城,俾陝西之兵下長安,渡蒲坂。
則河朔之民必響應,寇帶而共降,烏珠可不戰而破也。
聞淮西之帥得亳便還,義士莫不歎息,甚為朝廷惜之。
武功大夫、忠州一團一練使兼閤門宣贊舍人、新知辰州柴斌移知唐州。
辛未,金将古延引兵攻盩厔縣,永興軍路經略副使王俊逆戰于東駱谷,卻之。
時帝以親劄賜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将,言:“今日事勢,以力保關隘為先。
又,陝西将士與右護軍不同,正當兼容,有仗義自奮者,優獎之以勵其馀。
”于是世将奏:“川口諸隘及梁、洋一帶,先已修畢。
見分遣吳璘在白石至秦州以來,遏熙、秦州之沖;楊政在寶雞,遏永興、鳳翔之沖;及永興副帥王俊亦在盩厔作寨,牽制敵勢。
兼自金人再侵陝西,諸将曾受僞命,并許收使,如能立功,就上超轉。
緣從僞既久,率望風拜降,臣亦開其自新之路,多方願谕,已招
父老裒金帛以犒軍,勝不受。
世忠每出軍,秋毫無犯,軍之所過,耕夫皆荷鋤而觀。
戊戌,淮西宣撫使張俊克亳州。
初,三京招讨使劉光世,聞郦瓊在亳州,遣使臣趙立同南京進士蔡輔世往招之。
及門,守者問故,立鄙人無謀,乃言劉相公遣我持書來招郦太尉。
守者以白,瓊不啟書而焚之,械送獄,既而縱之。
至是光世引軍還太平,而俊以大軍至城下,都統制王德已下宿州,即乘勝趨亳州,與俊會。
瓊聞之,謂葛王褒曰:“夜叉又來矣!其鋒未易當,請避之。
”遂率衆遁去。
俊軍至城下,父老列香花迎之,俊引兵入城。
時俊兵威甚盛,而知謀勇敢,賴德為多。
德亦先計後戰,故未嘗敗。
己亥,樞密直學士、知順昌府陳規知廬州,武泰軍節度使、沿淮制置使劉锜兼權知順昌府。
時秦桧将班師,故命規易鎮淮右。
先是帝賜锜空名告身千五百,命書填将佐之有功者。
锜複檄上,謂不若自朝廷給之為榮,至是始具功狀以聞,凡統兵官之立功者,皆以上所賜碗帶予之;其有過者,則杖責之,斥為士伍。
金人之始至也,遊奕軍統領田守忠、正将李忠恃勇深入,皆手殺數十人而後死。
锜厚加優恤,遂以犒軍銀帛十四萬匹兩均給将士,軍無私焉。
于是锜方欲進兵乘敵虛,而桧召锜還。
徽猷閣待制洪晧,時在燕山,密奏:“順昌之役,敵震懼喪魄,燕之珍寶,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可惜也!” 庚子,責授左中大夫、秘書少監、興化軍居住趙鼎,再責清遠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以右谏議大夫何鑄再疏論之也。
張俊既破亳州,遇大雨,士皆坐于水中,俊遂引軍還壽春,留雄勝軍統制宋超守亳州,以兵千人與之,民皆失望。
是月,金主次涼陉。
大旱,使蕭彥讓、田決西京囚。
秋,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湖北、京西宣撫使司将官張應、韓清入西京。
初,河南府兵馬钤轄李興既聚兵,先複伊一陽一等八縣,又複汝州,金河南尹李成棄城遁走。
河一陽一宣撫使嶽飛遣應、清與之會,遂複永安軍。
丙午,禦史中丞王次翁為參知政事。
武節大夫、閤門宣贊舍人、河南府兵馬钤轄李興為右武大夫、忠州一團一練使、知河南府,右承奉郎、知汝州劉全咨為右承事郎。
興既得西京,言于朝,乞命帥守,遂就除之,仍給真俸,許便宜行一事。
全咨亦以驿報屢通,故特遷之。
己酉,嶽飛留大軍于颍昌,命諸将分道出戰,自以輕騎駐郾城,兵勢甚銳。
金宗弼患之,會諸将,欲并力一戰,飛聞之曰:“金人技窮矣。
”乃日出挑戰,且詈之。
宗弼怒,戊申,合諸将一逼一郾城。
飛遣子雲與金人戰,數十合,金兵一屍一布地。
宗弼以拐子馬萬五千來,飛戒步卒,以麻紮刀入陳,勿仰視,第斫馬足。
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
飛軍奮擊,統制官楊再興單騎入敵陣,欲擒宗弼,不獲,身被數創,猶殺敵數百人,遂大破之。
宗弼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馬勝,今已矣!”因複益兵而前,飛步将王剛以五十騎觇敵,遇之,奮斬其裨将。
飛出視戰,望見塵起,自以四十騎突戰,敗之。
永興軍路經略副使王俊,遣統領官辛鎮與金人戰于長安城下,敗之。
初,诏胡世将遣兵千人,具舟百艘,載柴草膏油自丹州順流而下,至河中府,焚毀金人所系浮橋,及選萬人由斜谷出潼關,皆以絕敵歸路。
世将奏:“已差統領官閻興以五百人往會知丹州傅師禹、知陝州吳琦、知華州潘道及忠義統制官傅起同措置,斷毀河橋。
又,臣前遣永興副帥王俊領選鋒三十人,已複興平、醴泉二縣,永興之屬邑也。
今正與大敵相拒,且當盛暑,中傷者多,未容更遣兵。
兼俊在彼,可乘間斷其歸路。
”其後閻興結河東忠義秦海等十馀人,皆補以官。
嶽飛奏:“金人銳氣已沮,将棄辎重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 秦桧欲畫淮以北棄之,諷台臣請班師。
知飛忠銳不可回,乃先召諸将。
癸醜,太尉、保成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楊沂中為淮北宣撫副使,武泰軍節度使、沿淮制置使兼權知順昌府劉锜為淮北宣撫判官,為退守計也。
金都元帥宗弼既敗于郾城,憤甚,以師十二萬次臨颍。
甲寅,嶽飛遣統制楊再興、王蘭、高林以三百騎擊之于小商橋,殺二千馀人,再興、蘭、林俱戰死,獲再興之一屍一,焚之,得箭镞二百。
飛痛惜之。
張憲繼至,複戰,宗弼夜遁,追奔十五裡。
飛謂子雲曰:“敵屢敗,必還攻颍昌,汝宜急援王貴。
”既而宗弼果至。
乙卯,貴将遊奕軍,雲将背嵬軍,戰于城西。
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将左右翼繼之,殺其副統軍。
飛進軍硃仙鎮,距汴京四十五裡,與宗弼對壘而陳,遣背嵬騎五百奮力破之,宗弼還汴京。
飛檄陵台令行視諸陵,葺治之。
壬戌,嶽飛奉召班師。
先是飛遣将梁興渡河趨绛州,結兩河豪傑,所至響應,父老潛輸糗糧以饷義軍,金都曲亦有密受飛旗榜者。
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秦桧既令楊沂中等還屯,乃言:“飛孤軍,不可久留,請令班師。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曰:“十年之功,廢于一旦!”乃自郾城引兵還,民遮馬哭曰:“我等頂香盆,運糧草,以迎官兵,金人皆知之,今去,我等無谯類矣!”飛亦悲泣,取诏示之曰:“吾不得擅留。
”哭聲振野。
方宗弼敗于硃仙鎮,欲棄汴京,有書生叩馬曰:“嶽少保且退矣。
”宗弼曰:“謂何?”書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嶽少保且不免矣。
”宗弼悟,乃留汴。
飛遣諸将還武昌,于是颍昌、淮甯、蔡、鄭諸州複為金人所取,中原豪傑皆絕望矣。
甲子,複釋奠文宣王為大祀,用太常博士王普請也。
于是祀前受誓戒,加笾豆十有二,其禮如社稷。
乙醜,金人圍趙秉淵于淮甯府,李山、史貴及劉锜統制官韓直共擊退之。
秉淵聞嶽飛已退,遂棄城南歸。
丁卯,右谏議大夫何鑄為禦史中丞。
金主命文武官五品以上緻仕者,給俸祿之半,職三品者仍給傔人。
庚午,右承議郎、通判順昌府汪若海特遷一官,以陳規言圍城之初若海毅然請援于朝也。
若海移書輔臣,具言劉锜之勝,且謂:“锜所統不過二萬人,其中又止用五千人出戰。
今諸大将所統甚衆,使乘锜戰勝之後,士氣百倍之際,諸路并進,烏珠可一舉而破,甚無難者。
今諸大帥惟淮西最務持重,不肯輕舉。
宜以淮西之兵塞其南歸之路,俾京西之兵道河一陽一,渡孟津,淮東之兵卷淮一陽一,渡鼓城,俾陝西之兵下長安,渡蒲坂。
則河朔之民必響應,寇帶而共降,烏珠可不戰而破也。
聞淮西之帥得亳便還,義士莫不歎息,甚為朝廷惜之。
武功大夫、忠州一團一練使兼閤門宣贊舍人、新知辰州柴斌移知唐州。
辛未,金将古延引兵攻盩厔縣,永興軍路經略副使王俊逆戰于東駱谷,卻之。
時帝以親劄賜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将,言:“今日事勢,以力保關隘為先。
又,陝西将士與右護軍不同,正當兼容,有仗義自奮者,優獎之以勵其馀。
”于是世将奏:“川口諸隘及梁、洋一帶,先已修畢。
見分遣吳璘在白石至秦州以來,遏熙、秦州之沖;楊政在寶雞,遏永興、鳳翔之沖;及永興副帥王俊亦在盩厔作寨,牽制敵勢。
兼自金人再侵陝西,諸将曾受僞命,并許收使,如能立功,就上超轉。
緣從僞既久,率望風拜降,臣亦開其自新之路,多方願谕,已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