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一百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加兵,我則應之,所謂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是也。
金之強大自居,一旦或拘其使,出其意表,氣先奪矣,其敗可立而待。
其次,願陛下念不共戴天之仇,堅謝使人,勿與相見,一切使指令對大臣商議,然後徐觀所向,随事酬應。
最其次,姑示怯弱,待在厚禮,俟其出界,一精一兵蹑之,所謂掩其不備,破之必矣。
臣頃與邊将大臣議論,皆雲若失今日機會,它日勞師費财,決無補于事功,至有雲今年不用兵乞納節緻仕者。
觀此,則人情思奮,皆願為陛下一戰,望陛下英斷而力行之。
” 乙亥,起複武信軍承宣使、行營中護軍統制軍馬張宗顔知廬州、主管淮南西路安一撫司公事,右武大夫、開州一團一練使、知廬州兼淮西制置副使劉锜以所部屯鎮江府。
初,王庶自淮上歸,命宗顔以所部七千人也廬州,命中護軍統制官臣師古以三千人屯太平州,又分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韓世忠二軍屯天長及泗州,使緩急互為聲援。
徙锜屯鎮江,為江左根本。
時朝廷以諸将權重,欲撫循偏裨以分其勢,張俊覺之,謂行府錢糧官、右通直郎、新監行在榷貨務劉時曰:“君為我言于子尚: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處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幾日。
”庶聞之曰:“為我言于張十:不論安與未安,但一日行一日事耳。
”俊不悅。
丙子,帝谕大臣曰:“昨日王倫對雲:‘金使烏陵阿思謀說,國書中須是再三言武元帝海上通好事,庶得國中感動。
’朕因記當時如尼瑪哈輩不肯交燕、雲,皆欲用兵。
惟阿古達以謂‘我與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約,待我死後由汝輩’,卒如約。
阿古達乃所謂武元者也。
以此知創業之人,設心處慮,必有過人者。
” 初,行朝聞思謀之來,物議大讻,群臣登對,率以不可深信為言。
帝意堅甚,往往峻拒之,或至于震怒。
趙鼎因請間密啟于帝曰:“陛下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乃屈體請和,誠非美事。
然陛下不憚為之者,凡以為梓宮及母、兄耳。
群臣憤懑之辭,出于一愛一君,非有它意,不必以為深罪。
陛下宜好謂之曰:‘講和誠非美事,以梓宮及母、兄之故,不得已為之。
議者不過以敵人不可深信,苟得梓宮及母、兄,今日還阙,明日渝盟,所得多矣,意不在講和也。
’群臣以陛下孝誠如此,必能相亮。
”帝以為然,群議遂息。
诏:“今後除六曹尚書未應資格人,依元祐例帶權字,俸賜如正侍郎,滿二年取旨。
” 丁醜,金使福州管内觀察使、太原府少尹、河東北路制置都總管烏陵阿思謀、太常少卿、騎都尉石慶充入見。
思謀初至行在,帝命與宰執議事于都堂,思謀難之,欲宰相就館中計議,趙鼎持不可。
思謀不得已,始詣都堂,然猶欲以客禮見輔臣,鼎抑之如見從官之禮。
鼎步驟雍容,思謀一見,服其有宰相體。
鼎問思謀所以來之意,曰:“王倫懇之。
”問:“所議雲何?”雲:“有好公事商議。
”鼎曰:“道君皇帝諱日尚不得聞,有何好公事?”又問:“地界何如?”曰:“地不可求,聽大金所與。
”時執政聚聽,惟王庶不顧。
鼎因與思謀議定出國書之儀,思謀氣稍奪。
将對,鼎奏曰:“金使入見,恐語及梓宮事,望少抑聖情,不須哀恸。
”帝問何故,鼎曰:“使人之來,非為吊祭,恐不須如此。
”及見,鼎與諸大臣洎管軍楊沂中、解潛皆立侍殿上,閤門引思謀等升殿。
帝遣王倫傳旨,谕曰:“上皇梓宮,荷上國照管。
”又問:“太後及淵聖聖體安否?”因哽咽,舉袖拭淚,左右皆飲泣。
思謀曰:“三十年舊人,無以上報,但望和議早成。
”帝又谕曰:“記舊人,必能記上皇,切望留意。
”思謀退,遣倫就驿燕之。
翰林學士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硃震疾亟,上奏乞緻仕,且薦尹焞代為翊善。
夜,震卒,年六十七。
中夕奏至,帝達旦不寐。
戊寅,輔臣奏事,帝慘然曰:“楊時既物故,胡安國與震又亡,同學之人,今無存者,朕痛惜之!”趙鼎曰:“尹焞學問淵源,可以繼震。
”帝指奏牍曰:“震亦薦焞代資善之職,但焞微聩,恐教兒童費力,俟國公稍長則用之。
”乃诏國公往奠,賜其家銀、帛二百匹、兩,例外官子孫一人,又命戶部侍郎向子諲治其喪事。
癸未,給事中兼侍講吳表臣試尚書兵部侍郎。
是夏,金左監軍完顔杲自長安歸去中。
元帥府下令:“諸公私債負無可償者,沒身及妻女為奴婢以償之。
”先是諸帥回易貸缗,遍于諸路,歲久不能償;會改元诏下,凡債負皆釋去。
諸帥怒,故違赦;複下此令。
百姓怨憤,往往殺債主,嘯聚山谷焉。
秋,七月,乙酉朔,诏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王倫假端明殿學士,為奉迎梓宮使;大理寺丞陳括為尚書金部員外郎,假徽猷閣待制,副之。
殿中侍禦史張戒複上疏,請外則姑示通和之名,内則不忘決戰之意,而實則嚴兵據險以守。
又曰:“自古能守而能和者有矣,未有不能戰、不能守而能和者也。
使真宗無達蘭之捷,仁宗非慶曆之盛,雖有百曹利用,百富弼,豈能和哉!”又曰:“苟不能戰,不能守,區區信誓,豈足恃也!” 诏以司馬光族曾孫亻及為右承務郎,嗣光後。
戊子,樞密副使王庶留身言:“臣前日在都堂,與趙鼎等同見金使再詢,訪得烏陵阿思謀在宣、政間嘗來東京,金人任以腹心,二聖北狩,盡出此人。
今日天其或者遣使送死,雖齑醢之,不足以快陛下無窮之冤。
今陛下反加禮意,大臣溫顔承順,臣于是日心酸氣噎,如一醉如癡,口未嘗交一談,目未嘗少觇其面。
君辱臣死,臣之不死,豈有所一愛一惜也!臣又竊一聽其說,詭秘谲詐,無一可信。
問其來則曰王倫懇之,論其事則曰地不可求。
且金人不遣使已數年矣,王倫何者能邀其來乎?‘地不可求,聽我與汝’,若無金主之意,思謀敢擅出此語乎?臣曉夜尋繹此語,彼必以用兵之久,人馬消耗,又老師宿将,死亡略盡,敵人互有觀望,故設此策以休我兵,俟稍平定,必尋幹戈
金之強大自居,一旦或拘其使,出其意表,氣先奪矣,其敗可立而待。
其次,願陛下念不共戴天之仇,堅謝使人,勿與相見,一切使指令對大臣商議,然後徐觀所向,随事酬應。
最其次,姑示怯弱,待在厚禮,俟其出界,一精一兵蹑之,所謂掩其不備,破之必矣。
臣頃與邊将大臣議論,皆雲若失今日機會,它日勞師費财,決無補于事功,至有雲今年不用兵乞納節緻仕者。
觀此,則人情思奮,皆願為陛下一戰,望陛下英斷而力行之。
” 乙亥,起複武信軍承宣使、行營中護軍統制軍馬張宗顔知廬州、主管淮南西路安一撫司公事,右武大夫、開州一團一練使、知廬州兼淮西制置副使劉锜以所部屯鎮江府。
初,王庶自淮上歸,命宗顔以所部七千人也廬州,命中護軍統制官臣師古以三千人屯太平州,又分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韓世忠二軍屯天長及泗州,使緩急互為聲援。
徙锜屯鎮江,為江左根本。
時朝廷以諸将權重,欲撫循偏裨以分其勢,張俊覺之,謂行府錢糧官、右通直郎、新監行在榷貨務劉時曰:“君為我言于子尚: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處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幾日。
”庶聞之曰:“為我言于張十:不論安與未安,但一日行一日事耳。
”俊不悅。
丙子,帝谕大臣曰:“昨日王倫對雲:‘金使烏陵阿思謀說,國書中須是再三言武元帝海上通好事,庶得國中感動。
’朕因記當時如尼瑪哈輩不肯交燕、雲,皆欲用兵。
惟阿古達以謂‘我與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約,待我死後由汝輩’,卒如約。
阿古達乃所謂武元者也。
以此知創業之人,設心處慮,必有過人者。
” 初,行朝聞思謀之來,物議大讻,群臣登對,率以不可深信為言。
帝意堅甚,往往峻拒之,或至于震怒。
趙鼎因請間密啟于帝曰:“陛下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乃屈體請和,誠非美事。
然陛下不憚為之者,凡以為梓宮及母、兄耳。
群臣憤懑之辭,出于一愛一君,非有它意,不必以為深罪。
陛下宜好謂之曰:‘講和誠非美事,以梓宮及母、兄之故,不得已為之。
議者不過以敵人不可深信,苟得梓宮及母、兄,今日還阙,明日渝盟,所得多矣,意不在講和也。
’群臣以陛下孝誠如此,必能相亮。
”帝以為然,群議遂息。
诏:“今後除六曹尚書未應資格人,依元祐例帶權字,俸賜如正侍郎,滿二年取旨。
” 丁醜,金使福州管内觀察使、太原府少尹、河東北路制置都總管烏陵阿思謀、太常少卿、騎都尉石慶充入見。
思謀初至行在,帝命與宰執議事于都堂,思謀難之,欲宰相就館中計議,趙鼎持不可。
思謀不得已,始詣都堂,然猶欲以客禮見輔臣,鼎抑之如見從官之禮。
鼎步驟雍容,思謀一見,服其有宰相體。
鼎問思謀所以來之意,曰:“王倫懇之。
”問:“所議雲何?”雲:“有好公事商議。
”鼎曰:“道君皇帝諱日尚不得聞,有何好公事?”又問:“地界何如?”曰:“地不可求,聽大金所與。
”時執政聚聽,惟王庶不顧。
鼎因與思謀議定出國書之儀,思謀氣稍奪。
将對,鼎奏曰:“金使入見,恐語及梓宮事,望少抑聖情,不須哀恸。
”帝問何故,鼎曰:“使人之來,非為吊祭,恐不須如此。
”及見,鼎與諸大臣洎管軍楊沂中、解潛皆立侍殿上,閤門引思謀等升殿。
帝遣王倫傳旨,谕曰:“上皇梓宮,荷上國照管。
”又問:“太後及淵聖聖體安否?”因哽咽,舉袖拭淚,左右皆飲泣。
思謀曰:“三十年舊人,無以上報,但望和議早成。
”帝又谕曰:“記舊人,必能記上皇,切望留意。
”思謀退,遣倫就驿燕之。
翰林學士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硃震疾亟,上奏乞緻仕,且薦尹焞代為翊善。
夜,震卒,年六十七。
中夕奏至,帝達旦不寐。
戊寅,輔臣奏事,帝慘然曰:“楊時既物故,胡安國與震又亡,同學之人,今無存者,朕痛惜之!”趙鼎曰:“尹焞學問淵源,可以繼震。
”帝指奏牍曰:“震亦薦焞代資善之職,但焞微聩,恐教兒童費力,俟國公稍長則用之。
”乃诏國公往奠,賜其家銀、帛二百匹、兩,例外官子孫一人,又命戶部侍郎向子諲治其喪事。
癸未,給事中兼侍講吳表臣試尚書兵部侍郎。
是夏,金左監軍完顔杲自長安歸去中。
元帥府下令:“諸公私債負無可償者,沒身及妻女為奴婢以償之。
”先是諸帥回易貸缗,遍于諸路,歲久不能償;會改元诏下,凡債負皆釋去。
諸帥怒,故違赦;複下此令。
百姓怨憤,往往殺債主,嘯聚山谷焉。
秋,七月,乙酉朔,诏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王倫假端明殿學士,為奉迎梓宮使;大理寺丞陳括為尚書金部員外郎,假徽猷閣待制,副之。
殿中侍禦史張戒複上疏,請外則姑示通和之名,内則不忘決戰之意,而實則嚴兵據險以守。
又曰:“自古能守而能和者有矣,未有不能戰、不能守而能和者也。
使真宗無達蘭之捷,仁宗非慶曆之盛,雖有百曹利用,百富弼,豈能和哉!”又曰:“苟不能戰,不能守,區區信誓,豈足恃也!” 诏以司馬光族曾孫亻及為右承務郎,嗣光後。
戊子,樞密副使王庶留身言:“臣前日在都堂,與趙鼎等同見金使再詢,訪得烏陵阿思謀在宣、政間嘗來東京,金人任以腹心,二聖北狩,盡出此人。
今日天其或者遣使送死,雖齑醢之,不足以快陛下無窮之冤。
今陛下反加禮意,大臣溫顔承順,臣于是日心酸氣噎,如一醉如癡,口未嘗交一談,目未嘗少觇其面。
君辱臣死,臣之不死,豈有所一愛一惜也!臣又竊一聽其說,詭秘谲詐,無一可信。
問其來則曰王倫懇之,論其事則曰地不可求。
且金人不遣使已數年矣,王倫何者能邀其來乎?‘地不可求,聽我與汝’,若無金主之意,思謀敢擅出此語乎?臣曉夜尋繹此語,彼必以用兵之久,人馬消耗,又老師宿将,死亡略盡,敵人互有觀望,故設此策以休我兵,俟稍平定,必尋幹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