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

關燈


    獨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在當塗,光世遣輕騎據廬,而沿江一帶皆無軍馬,左仆射趙鼎甚憂之。

    浚乞先往江上視師,至是發行在。

     癸巳,翰林學士硃震言:“按大理國本唐南诏,大中、鹹通間,入成都,犯邕管,召兵東方,天下一騷一動。

    藝祖皇帝鑒唐之禍,乃棄越巂諸郡,以大渡河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禦戎之上策。

    今國家南市戰馬,通道遠夷,其王和譽遣清平官入獻方物。

    陛下诏還其直,卻馴象,賜敕書,即桂林遣之,是亦藝祖之意也。

    然臣有私憂,不可不為陛下言之。

    今日幹戈未息,戰馬為急,桂林招買,勢不可辍。

    然而所可慮者,蠻人熟知險易,商賈囊橐為一奸一,審我之利害,伺我之虛實,安知無大中、鹹通之事!願密谕廣西帥臣,凡市馬之所,皆用謹信可任之士,勿任輕獧生事之人,務使羁縻而已。

    異時西北路通,漸減廣馬,庶幾消患未然。

    ”诏劄與廣西帥臣。

     冬,十月,乙未朔,帝率百官遙拜二帝。

     丁酉,吏部侍郎、都督府參議軍事呂祉還行府供職。

     先是劉麟等令鄉兵僞為金人服,于河南諸處千百為群,人皆疑之,以金、僞合兵而至。

    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奏禦賊事宜,調廬州難守,且密幹左仆射趙鼎,欲還太平州,又江東宣撫使張俊方駐軍泗州。

    都督張浚奏:“敵方疲于奔命,決不能悉大衆複來,此必皆豫兵。

    ”而邊報不一,俊、光世皆請益兵,衆情恟懼,議欲移盱眙之屯,退合肥之戍,召嶽飛盡以兵東下。

    浚獨以為不然,乃以書戒俊及光世曰:“賊衆之兵,以逆犯順,若不剿除,何以立國,平日亦安用養兵為!今日之事,有進擊,無退保。

    ”而鼎及簽書樞密院事折彥質,皆移書抵浚,欲飛軍速下。

    且拟條畫項目,請帝親書付浚,大略欲令張俊、楊沂中合兵掃蕩,然後退師還南,為保江之計,不必守前議。

    于是江東宣撫使韓世忠統兵過淮,遇敵騎,與阿裡雅貝勒等力戰,既而亦還楚州。

    或請帝回臨安,且追諸将守江防海,浚奏:“若諸将渡江,則無淮南,而江之險之敵共。

    淮南之屯,正所以屏一蔽大江。

    使賊得淮南,因糧就運以為家計,江南豈可保乎!今淮西之寇,正當合兵掩擊,況士氣甚振,可保必勝。

    若一有退意,則大事去矣。

    又,嶽飛一動,則襄、漢有警,複何所制!願朝廷勿專制于中,使諸将不敢觀望。

    ”帝乃手書報浚:“近以邊防所疑事咨卿,今覽所奏甚明,俾朕釋然無憂。

    非卿識高慮遠,出人意表,何以臻此!”祉亦言士氣當振,賊鋒可挫,榻前力争,至于再四。

    彥質密奏:“異時誤國,雖斬晁錯以謝天下,亦将何及!”帝不聽。

    乃命祉馳往光世軍中督師。

     時劉猊将東路兵至淮東,阻世忠承、楚之兵不敢進,複還順昌,麟乃從淮西系三浮橋而渡。

    于是賊衆十萬,已次于濠、壽之間。

    江東宣撫使張俊拒之,即诏并以淮西屬俊。

    主管殿前司楊沂中,為浚流制官,浚遣沂中至泗州與俊合,且使謂之曰:“上待統制厚,宜及時立大功,取節钺,或有差跌,浚不敢私。

    ”諸将皆聽命。

     戊戌,楊沂中至濠州,會劉光世已舍廬州而退。

    浚甚怪之,即星馳至采石,遣人喻光世之衆曰:“若有一人渡江,即斬以徇!”且督光世複還廬州。

    右司谏王缙,亦言主帥有慢令不赴期會者,請奮周世宗、我太祖之英斷以勵其馀。

    帝親筆付沂中:“若不進兵,當行軍法。

    ”光世不得已,乃駐兵與沂中相應,遣統制官王德、郦瓊将一精一卒自安豐出謝步,遇賊将崔臯于霍丘,賈澤于正一陽一,王遇于前羊寺,皆敗之。

    是日,賊攻壽春府寄治芍陂水寨,守臣閤門祗候孫晖夜劫其寨,又敗之。

    初,光世言糧乏,诏轉運使向子諲濟其軍。

    子諲晝夜并行,至廬州而光世兵已出東門。

    子諲直入見光世,具其綱船至岸次,光世乃止。

     壬寅,顯谟閣直學士、巡幸随軍都轉運使梁汝嘉為浙西、淮東沿海制置使,帶禦器械劉锜副之。

    翼日,更命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王彥為制置使,以所部屯通州之料角。

    汝嘉等乞以右通直郎、新知濠州蔡延世等二人充參議官,量賜激賞錢,仍令浙西漕臣、淮南提點官應副軍食,皆從之。

     劉猊以衆數萬過定遠縣,欲趨宣化以犯建康,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與猊前鋒遇于越家坊,敗之。

    猊孤軍深入,恐南師掩其後,欲會麟于合肥。

     癸卯,趙鼎進呈劉光世所奏事宜,帝曰:“光世之意,似欲退保采石。

    ”鼎曰:“據諸處探報殊無金人,如此則自當鏖擊。

    若官軍與豫賊戰而不能勝,或更退撓,則他時何以立國!但光世分兵随處禦捍,已見失策。

    今賊兵既已渡淮,唯當亟遣張俊合光世之軍,盡掃淮南之寇,然後議去留,茲為得計。

    萬一使賊得志于光世,則大事去矣。

    ”帝顧鼎曰:“卿此策頗合朕意。

    ” 甲辰,楊沂中至藕塘,與劉猊遇。

    賊據山險,列陳外向,矢下如雨,沂中曰:“吾兵少,情見則力屈,擊之不可不急。

    ”乃遣摧鋒軍統制吳錫以勁騎五千突其軍,賊兵亂。

    沂中縱大軍乘之,自将一精一騎繞出其脅;短兵方接,即大呼曰:“破賊矣!”賊方愕視,會江東宣撫司前軍統制張宗顔等自泗州南來,率兵俱進,賊衆大敗。

    猊以首抵謀主李谔曰:“适見一髯将軍,銳不可當,果楊殿前也。

    ”即以數騎遁去。

    馀兵猶萬計,皆僵立駭顧,沂中躍馬前叱之曰:“爾曹皆趙氏民,何不速降!”皆怖伏請命。

    南軍獲李谔與其大将李亨等數十人。

     麟在順昌,聞猊敗,拔寨遁去,光世遣王德擊之。

    先是帝賜德親劄,谕令竭力協濟事功,以副平日眷待之意。

    德奉诏,與沂中追麟至南壽春還。

     是役也,通兩路所得賊舟數百艘,車數千兩,器甲、金帛、錢米、僞交鈔、诰敕、軍需之物不可勝計。

    于時孔彥舟圍光州,守臣敦武郎王莘拒之,彥舟聞猊敗,亦引去。

    北方大恐。

     辛亥,楊沂中捷奏至,俘戮甚衆,帝愀然曰:“此皆朕之赤子,迫于兇虐,勉強南來,既犯兵鋒,又不得不殺,念之心痛。

    ”顧趙鼎曰:“可更戒敕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