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紀一百十七】

關燈
,爾後務先招降。

    其陳殁之人,亟為埋瘗,仍置道場三晝夜,以示矜恻。

    ” 乙卯,侍禦史周秘奏貸遣所得之俘,帝曰:“秘此意甚善。

    朕方痛念西北之民皆吾赤子,進為王師所戮,退為劉麟所殘,不幸如此。

    今當給與錢米,然後遣之使歸。

    ” 乙未,趙鼎奏:“比見探報,劉麟所起山東、京畿人夫,有自書鄉貫姓名于身而就缢者。

    ”帝曰:“何故如此?”鼎曰:“苦其力役耳。

    昔臣在陝西,親見調夫,而民間不大聊生,号哭之一聲,所不忍聞,是以聖人常以用兵為戒。

    仁宗皇帝勤儉積累四十二年,府庫盈溢,下無貧民。

    ”帝曰:“它時事定,願不複更用兵革。

    ” 壬戌,廢梅州為程鄉縣,隸潮州。

    又廢長樂縣為鎮。

     癸亥,張浚遣左承議郎、行府書寫機宜文字計有功來奏事;後二日,除直秘閣,遣還。

     初,趙鼎得政,首引浚共事,其後二人稍有異議,賓客往來其間,不協。

    及楊沂中奏捷,鼎即求去位,帝不許。

    鼎因曰:“臣始初與張浚如兄弟,近因呂祉輩離間,遂爾睽異,今同相位,勢不兩立。

    陛下志在迎二聖,複故疆,當以兵事為重。

    今浚成功淮上,其氣甚銳,當使展盡底蘊,以副陛下之志,如臣但奉行诏令經理庶務而已。

    浚當留,臣當去,其勢然也。

    浚朝夕還,俾臣奉身而退,則同列之好,俱無所傷;它日或因物議有所去留,則俱失之矣。

    ”帝曰:“朕自有所處,卿勿為慮。

    ”鼎曰:“萬一議論紛紛,曲直淆亂,是時陛下必不秘今日之言,臣狼狽無疑矣。

    陛下即位以來,命相多矣,未有一人脫者,豈不累陛下考慎之明乎!”帝徐曰:“俟浚歸議之。

    ”浚奏車駕宜乘時早幸建康;鼎與折彥質并議回跸臨安以為守計,帝許之。

     丙寅,故中大夫範純禮,再贈資政殿學士,其合得恩澤,依數貼還,以其家有請也。

    後谥恭獻。

     庚午,诏張浚還行在所。

     初,劉麟等既敗歸,金人遣使問劉豫之罪。

    豫懼,廢猊為庶人以謝之。

    于是金人始有廢豫之意矣。

     十二月,甲午逆,德音降廬、光、濠州、壽春府雜犯死罪已下囚,釋流已下。

    制曰:“朕以眇質,獲承至尊,念國家積累之基,遭外侮侵陵之患,誠不足以感移天意,德不足以綏靖亂原,緻被叛臣,乘予厄運,頻挾亂勢,來犯邊隅,直渡淮濆,将窺江、浙。

    所賴諸将協力,六師争先,雖逆雛暫逭于天誅,而匹馬莫還于賊境。

    載循不道,深恻于心,俾執幹戈,皆朕中原之赤子;重為驅役,亦有本朝之舊臣;迫彼暴虐之威,陷茲鋒镝之苦,繇予不德,使至于斯。

    申戒官司,務優存沒,知朕興懷于兼一愛一,本非得已而用兵,宜錫茂恩,以蘇罷俗。

    ” 诏行宮留守秦桧即赴行在所奏事。

    張浚以桧在靖康中建議立趙氏,不畏死,有力量,可與共天下事,一時仁賢薦桧尤力,遂推引之。

     趙鼎既與浚不協,左司谏陳公輔因奏劾鼎。

    鼎屢求去,帝愀然不樂曰:“卿隻在紹興,朕它日有用卿處。

    ” 戊戌,右司谏王缙入對,論簽書樞密院事折彥質之罪,大略為:“彥質于敵馬南向之時,倡為一抽一軍退保之計,上則幾誤國事,下則離間君臣,乞賜罷黜。

    ” 先是張浚自帝還平江,随班入見,帝曰:“卻敵之功,盡出右相之功。

    ”于是趙鼎惶懼,複乞去。

    浚入見之,次日,具奏曰:“獲聞聖訓,惟是車駕進止一事,利害至大。

    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不為則不成。

    今四海之心,孰不想戀王室!金、豫相結,脅以之威,雖有智勇,無所展竭。

    三歲之間,賴陛下一再進撫,士氣從之而稍振,民心因之而稍回,正當示之以形勢,庶幾乎激忠起懦,而三四大帥者,亦不敢懷偷安苟且之心。

    夫天下者,陛下之天下也,陛下不自緻力以為之先,則被堅執銳,履危犯險者,皆有解體之意。

    今日之事,存亡安危所自以分。

    六飛倘還,則有識解體,内外離心,日複一日,終以削弱,異日複欲巡幸,诏書誰為深信而不疑者!何則?彼已知朝廷以為避地之計,實無意圖回天下故也。

    論者不過曰‘萬一有警,難于遠避’,夫将士用命,扼淮而戰,破敵有馀,苟人有離心,則何地容足!又不過曰‘當秋而戰,及春而還’,此但可以纾一時之急,年年為之,人皆習熟,難立國矣。

    又不過曰‘賊占上流,順舟可下’,今襄、漢非彼有,舟何自來?使賊有馀力,水路偕進,陛下深處臨安,亦能安乎?” 浚因獨對,乞乘勝取河南地,擒劉豫父子;又言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将,請罷之。

    帝問:“常與鼎議否?”浚曰:“未也。

    ”浚見鼎,具道其故,鼎曰:“不可。

    豫機上肉耳,然豫倚金人為重,不知擒滅劉豫,得河南地,可遂使金不内侵乎?光世将家子,士卒多出其門下,若無故罷之,恐人心不可。

    ”浚不悅。

    鼎複言強弱不敵,宜且自守,未可以進,由是與彥質俱罷去。

     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韓世忠引兵攻淮一陽一軍,敗之。

     己亥,賜劉光世、嶽飛诏曰:“國家以叛逆不道,狂狡亂常,遂至行師,本非得已,并有威懷之略,不專誅伐之圖。

    蓋念中原之民,皆吾赤子,迫于暴虐之故,來犯王師,自非交鋒,何忍誅戮!庶幾廣列聖好生之德,開皇天悔禍之衷。

    卿其明體朕懷,深戒将士,務恢遠馭,不專尚威,凡有俘擒,悉加存撫。

    将使戴商之舊,益堅思漢之心,蚤緻中興,是為偉績。

    毋緻貪殺,負朕訓言。

    ”樞密院奏光世之将馬欽、飛之将寇成等,捕獲各五百人,并斬訖,故有是诏。

     辛醜,诏築南壽春城。

     壬寅,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兼監修國史趙鼎,充觀文殿大學士、兩浙東路安一撫制置大使,兼知紹興府。

     龍圖閣學士、知紹興府孫近試吏部尚書。

     命吏部侍郎、都督行府參議軍事呂祉,往建康措置移跸事務。

     乙巳,帝與宰執語唐開元之治曰:“姚崇為相,嘗選除郎吏,明皇仰視屋椽,崇驚愕久之,後因力士請問,知帝所以專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