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議其後,不敢逾越而深入。
故太原未陷,則粘罕之兵不複濟河,亦以此耳。
而論者多以前後空闊為憂,曾不議其糧食所自來,師徒所自歸,豈必環數千裡之地盡以兵守之,然後可安乎!”浚既白于帝,又以告之同列,惟帝深以為然。
戊戌,都督行府奏:“乞将大姓已曾買官人,于元名目上升轉。
文臣迪功郎升補承直郎一萬五千缗,特改宣教郎七萬缗,通直郎九萬缗。
武臣進義校尉升補修武郎二萬二千缗,保義郎已上帶閤門祗候三萬缗,武翼郎已上帶閤門宣贊舍人十萬缗。
已有官人特賜金帶五萬缗。
并作軍功,不作進納,仍與見缺差遣,日下起支請給,其家并作官戶,見當差役科敷并免。
如将來參部注拟資考、磨勘改轉、廕補之類,一切并依奏補出身條法施行,仍免铨試;金帶永遠許系。
”從之。
二月,壬寅,都督府奏改江、淮營田為屯田。
先是言屯田者甚衆,而行之未見其效。
會張浚出行動,因出戶帖錢二十萬缗為本。
浚請應事務并申行府措置,俟就緒日歸省部,許之。
于是官田、逃田并行拘籍,依民間例召莊客承細,每五頃為一莊。
客戶五家相保共佃,一人為佃頭。
每客,官給牛五具,種一子、農器副之。
每家别給菜田十畝,又貸本錢七十千,分二年償,勿取息,若收成日願以斛鬥折還者聽。
遂命屯田郎官樊賓、提舉糧料院王弗同推行焉。
戊申,湖北襄一陽一府路招讨使嶽飛,請複以襄一陽一府路為京西南路,唐、鄧、随、郢、均、房州、信一陽一軍并為所隸,從之。
辛亥,诏張灘暫赴行在所奏事。
浚命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自承、楚以圖淮一陽一,命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屯合肥以招北軍。
命江東宣撫使張俊練兵建康,進屯盱眙,又請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領中軍,為後翼,命湖北、京西招讨使嶽飛屯襄一陽一以圖中原。
帝親書《裴度傳》賜浚。
甲寅,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折彥質充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乙卯,淮東宣撫使韓世忠引兵至宿遷縣,時劉豫聚兵淮一陽一,世忠欲攻之,乃引兵逾淮、泗,旁符離而北。
前一日,遣統制官兵超,以二百人,探知邳州賈舍人者亦以千騎南來,與之遇。
衆欲不戰,超曰:“遇敵不擊,将何以報!”敵鳴鼓,超率衆突入陳中,出入數四,敵乃還。
翼日,世忠引大軍進趨淮一陽一城下,命統制官呼延通前行,世忠自以一騎随之,行三十馀裡,遇金人而止。
世忠升高丘以望通軍,通騎至陳前請戰,金将葉赫貝勒大呼令解甲,通曰:“我乃呼延通也。
我在祖宗時,殺契丹,立大功,暫不與契丹俱生。
況爾與我仇,我肯與爾俱生乎!”葉赫即馳刺,與通交鋒,轉戰移時不解,皆失杖,以手相格,去陳已遠,逢坎而墜,二軍俱不知。
葉赫刃通之腋,通扼其吭而擒之。
既而世忠為敵所圍,乃按甲不動,俄麾其衆曰:“視吾馬首所向。
”奮戈一躍,已潰圍而出,不遺一镞。
世忠曰:“敵易與耳。
”複乘銳掩擊,敵敗去。
丙辰,韓世忠圍淮一陽一軍。
戊午,诏楊沂中以八隊萬人赴都督行府。
張浚欲以沂中助韓世忠,故有是命。
庚申,诏沂中落階官,為密州觀察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遣行。
辛酉,權主管侍衛馬軍公事解潛兼權殿前司,帶禦器械劉锜兼權宿衛親兵,以楊沂中出戍故也。
韓世忠攻淮一陽一,敵堅守不下,劉豫遣使入河間求搖于金右副元帥宗弼。
先是金、僞與其守将約,受圍一日則舉一烽,至是城中舉六烽,劉猊與宗弼皆至。
世忠之出師也,乞援于江東宣撫使張俊,俊不能從,世忠乃還。
道遇金師,世忠勒陳向敵,遣小校郝彥雄造其軍大呼曰:“錦袍骢馬立陳前者,韓相公也。
”衆咎世忠,世忠曰:“不如是,不足以緻敵。
”及敵至,世忠以數騎挑之,殺其引戰者二人,諸将乘之,敵敗去。
淮一陽一民從軍南歸者萬數,都督行府悉授田居之。
帝诏州縣存恤,毋令失所。
壬戌,折彥質參知政事。
癸亥,參知政事沈與求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明州。
與求乞宮觀,改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诏:“臨安府民間僦舍錢,不以多寡,并三分中減一分,白地錢四分之一。
” 觀文殿大學士、新江西制置大使李綱見于内殿。
三月,戊辰朔,禮部尚書李光兼權刑部尚書。
己巳,少保、武成、感德軍節度使、淮南東路兼鎮江府宣撫使韓世忠為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兼節制鎮江府,徙鎮武甯、安化,楚州置司。
檢校少保、鎮甯崇信軍節度使、湖北京西南路招讨使嶽飛為湖北京西宣撫副使,徙鎮武勝、定國,襄一陽一府置司。
時銳意大舉,都督張浚于諸将中每稱世忠之忠勇,飛之沉鸷,可以倚辦大事,故并用之。
是日,李綱入辭,退,上疏言:“今日主兵者之失,大略有四:兵貴一精一不貴多,多而不一精一,反以為累;将貴謀不貴勇,勇而不謀,将緻敵擒;陳貴分合,合而不能分,分而不能合,皆非善置陳者;戰貴設伏,使直前而有中道邀擊之虞,即非善戰者。
願明诏之,使知古人用兵之深意,非小補也。
朝廷近來措置恢複,有未盡善者五,有宜預備者三,有當善後者二。
今降官告,給度牒,賣戶帖,理積欠,以至折帛、博籴、預借、和買,名雖不同,其取于民則一,而不能生财、節用,核實、懋遷,一也。
議者欲因糧于敵,而不知官軍抄掠,甚于寇盜,恐失民心,二也。
金人專以鐵騎勝中國,而吾不務求所以制之,三也。
今朝廷與諸路之兵盡岸諸将,外重内輕,四也。
兵家之事行詭道,今以韓世忠、嶽飛為京東、京西宣撫,未有其實而以先聲臨之。
且中軍既行,宿衛單弱,肘腑之變,不可不虞,則行在當預備。
江南、荊湖之衆盡出,敵或乘間搗虛,則上流當預備。
海道去京東不遠,乘風而來,一日千裡,而蘇、秀、明、越全無水軍,則海道當預備。
假使異時王師能複京東、西地,則當屯以何兵?守以何将?金人來援,何以待之?萬一不能保,則兩路生靈虛就屠戮,而兩河之民絕望于本朝。
勝猶如此,當益思善後之計。
綱又言:“今日之事,莫利營田。
然淮南兵革,江湖旱災之馀,民力必不給。
謂宜令淮南、襄、漢宣撫諸使,各置招納司,以招納京東、西、河北流移之民,明出文榜,厚加撫谕,撥田士,給牛具,貸種糧,使之耕鑿。
許江、湖諸路于地狹人稠地分自行招誘,而軍中兵願耕者聽,則人力可用矣。
初年租課,盡畀佃戶,方耕種時,仍以錢糧給之,秋成之後,官為籴買,次年始收其三分之一,二年之後乃收其半,罷錢糧,此其大概也。
不然,徒有營田之實,何補于
故太原未陷,則粘罕之兵不複濟河,亦以此耳。
而論者多以前後空闊為憂,曾不議其糧食所自來,師徒所自歸,豈必環數千裡之地盡以兵守之,然後可安乎!”浚既白于帝,又以告之同列,惟帝深以為然。
戊戌,都督行府奏:“乞将大姓已曾買官人,于元名目上升轉。
文臣迪功郎升補承直郎一萬五千缗,特改宣教郎七萬缗,通直郎九萬缗。
武臣進義校尉升補修武郎二萬二千缗,保義郎已上帶閤門祗候三萬缗,武翼郎已上帶閤門宣贊舍人十萬缗。
已有官人特賜金帶五萬缗。
并作軍功,不作進納,仍與見缺差遣,日下起支請給,其家并作官戶,見當差役科敷并免。
如将來參部注拟資考、磨勘改轉、廕補之類,一切并依奏補出身條法施行,仍免铨試;金帶永遠許系。
”從之。
二月,壬寅,都督府奏改江、淮營田為屯田。
先是言屯田者甚衆,而行之未見其效。
會張浚出行動,因出戶帖錢二十萬缗為本。
浚請應事務并申行府措置,俟就緒日歸省部,許之。
于是官田、逃田并行拘籍,依民間例召莊客承細,每五頃為一莊。
客戶五家相保共佃,一人為佃頭。
每客,官給牛五具,種一子、農器副之。
每家别給菜田十畝,又貸本錢七十千,分二年償,勿取息,若收成日願以斛鬥折還者聽。
遂命屯田郎官樊賓、提舉糧料院王弗同推行焉。
戊申,湖北襄一陽一府路招讨使嶽飛,請複以襄一陽一府路為京西南路,唐、鄧、随、郢、均、房州、信一陽一軍并為所隸,從之。
辛亥,诏張灘暫赴行在所奏事。
浚命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自承、楚以圖淮一陽一,命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屯合肥以招北軍。
命江東宣撫使張俊練兵建康,進屯盱眙,又請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領中軍,為後翼,命湖北、京西招讨使嶽飛屯襄一陽一以圖中原。
帝親書《裴度傳》賜浚。
甲寅,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折彥質充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乙卯,淮東宣撫使韓世忠引兵至宿遷縣,時劉豫聚兵淮一陽一,世忠欲攻之,乃引兵逾淮、泗,旁符離而北。
前一日,遣統制官兵超,以二百人,探知邳州賈舍人者亦以千騎南來,與之遇。
衆欲不戰,超曰:“遇敵不擊,将何以報!”敵鳴鼓,超率衆突入陳中,出入數四,敵乃還。
翼日,世忠引大軍進趨淮一陽一城下,命統制官呼延通前行,世忠自以一騎随之,行三十馀裡,遇金人而止。
世忠升高丘以望通軍,通騎至陳前請戰,金将葉赫貝勒大呼令解甲,通曰:“我乃呼延通也。
我在祖宗時,殺契丹,立大功,暫不與契丹俱生。
況爾與我仇,我肯與爾俱生乎!”葉赫即馳刺,與通交鋒,轉戰移時不解,皆失杖,以手相格,去陳已遠,逢坎而墜,二軍俱不知。
葉赫刃通之腋,通扼其吭而擒之。
既而世忠為敵所圍,乃按甲不動,俄麾其衆曰:“視吾馬首所向。
”奮戈一躍,已潰圍而出,不遺一镞。
世忠曰:“敵易與耳。
”複乘銳掩擊,敵敗去。
丙辰,韓世忠圍淮一陽一軍。
戊午,诏楊沂中以八隊萬人赴都督行府。
張浚欲以沂中助韓世忠,故有是命。
庚申,诏沂中落階官,為密州觀察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遣行。
辛酉,權主管侍衛馬軍公事解潛兼權殿前司,帶禦器械劉锜兼權宿衛親兵,以楊沂中出戍故也。
韓世忠攻淮一陽一,敵堅守不下,劉豫遣使入河間求搖于金右副元帥宗弼。
先是金、僞與其守将約,受圍一日則舉一烽,至是城中舉六烽,劉猊與宗弼皆至。
世忠之出師也,乞援于江東宣撫使張俊,俊不能從,世忠乃還。
道遇金師,世忠勒陳向敵,遣小校郝彥雄造其軍大呼曰:“錦袍骢馬立陳前者,韓相公也。
”衆咎世忠,世忠曰:“不如是,不足以緻敵。
”及敵至,世忠以數騎挑之,殺其引戰者二人,諸将乘之,敵敗去。
淮一陽一民從軍南歸者萬數,都督行府悉授田居之。
帝诏州縣存恤,毋令失所。
壬戌,折彥質參知政事。
癸亥,參知政事沈與求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明州。
與求乞宮觀,改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诏:“臨安府民間僦舍錢,不以多寡,并三分中減一分,白地錢四分之一。
” 觀文殿大學士、新江西制置大使李綱見于内殿。
三月,戊辰朔,禮部尚書李光兼權刑部尚書。
己巳,少保、武成、感德軍節度使、淮南東路兼鎮江府宣撫使韓世忠為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兼節制鎮江府,徙鎮武甯、安化,楚州置司。
檢校少保、鎮甯崇信軍節度使、湖北京西南路招讨使嶽飛為湖北京西宣撫副使,徙鎮武勝、定國,襄一陽一府置司。
時銳意大舉,都督張浚于諸将中每稱世忠之忠勇,飛之沉鸷,可以倚辦大事,故并用之。
是日,李綱入辭,退,上疏言:“今日主兵者之失,大略有四:兵貴一精一不貴多,多而不一精一,反以為累;将貴謀不貴勇,勇而不謀,将緻敵擒;陳貴分合,合而不能分,分而不能合,皆非善置陳者;戰貴設伏,使直前而有中道邀擊之虞,即非善戰者。
願明诏之,使知古人用兵之深意,非小補也。
朝廷近來措置恢複,有未盡善者五,有宜預備者三,有當善後者二。
今降官告,給度牒,賣戶帖,理積欠,以至折帛、博籴、預借、和買,名雖不同,其取于民則一,而不能生财、節用,核實、懋遷,一也。
議者欲因糧于敵,而不知官軍抄掠,甚于寇盜,恐失民心,二也。
金人專以鐵騎勝中國,而吾不務求所以制之,三也。
今朝廷與諸路之兵盡岸諸将,外重内輕,四也。
兵家之事行詭道,今以韓世忠、嶽飛為京東、京西宣撫,未有其實而以先聲臨之。
且中軍既行,宿衛單弱,肘腑之變,不可不虞,則行在當預備。
江南、荊湖之衆盡出,敵或乘間搗虛,則上流當預備。
海道去京東不遠,乘風而來,一日千裡,而蘇、秀、明、越全無水軍,則海道當預備。
假使異時王師能複京東、西地,則當屯以何兵?守以何将?金人來援,何以待之?萬一不能保,則兩路生靈虛就屠戮,而兩河之民絕望于本朝。
勝猶如此,當益思善後之計。
綱又言:“今日之事,莫利營田。
然淮南兵革,江湖旱災之馀,民力必不給。
謂宜令淮南、襄、漢宣撫諸使,各置招納司,以招納京東、西、河北流移之民,明出文榜,厚加撫谕,撥田士,給牛具,貸種糧,使之耕鑿。
許江、湖諸路于地狹人稠地分自行招誘,而軍中兵願耕者聽,則人力可用矣。
初年租課,盡畀佃戶,方耕種時,仍以錢糧給之,秋成之後,官為籴買,次年始收其三分之一,二年之後乃收其半,罷錢糧,此其大概也。
不然,徒有營田之實,何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