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減削,過為裁抑,人心大搖,怨讟在路。
又引用程瑀等,布列要路,一黨一與既植,同門者互相借譽,異己者力肆排擯。
桧為宰相,兼此二罪,尚何俟而不遣之乎?”故有是命。
己未,罷修政局,以議者言修政所講多刻薄之士,失人心,緻天變故也。
龍圖閣待制、知溫州洪拟試吏部尚書,徽猷閣待制、提舉臨安府洞霄宮鄭滋試尚書兵部侍郎。
诏:“雩祀上帝,複以太宗配。
” 辛酉,以彗星出,赦天下,應盜官物入己,罪抵死者不赦。
内外臣庶,許直言時政阙失。
行在和籴軍糧,自今并用一色見錢銀絹充籴本。
免民間牛稅一年。
應盜賊嘯聚去處,限十日出首,免罪,補官。
川、陝豪戶替運軍儲,數多者與補承信郎至進義副尉。
陝西諸叛将,許令自新,前罪一切不問。
朝奉郎、充河東大金軍前通問使王倫至行在。
帝嘉其勞,诏:“倫去國五年,奉使有稱,特遷右朝奉大夫、充右文殿修撰、主管萬壽觀。
”倫言宇文虛中奉使日久,守節不屈。
時虛中子右朝奉郎師瑗,奉其母居閩中,乃添差師瑗福建路轉運判官。
于是尚書左仆射呂頤浩議,當再遣使人以驕敵意。
壬戌,以左迪功郎潘緻堯為左承議郎、假吏部侍郎,為大金奉表使兼軍前通問;秉義郎高公繪為武經郎、假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副之。
命倫作書與其近臣耶律紹文,且附香藥、果茗、缣帛、金銀進兩宮,二後又減半;遺都元帥宗翰金二百兩、銀千兩;遺右監軍希尹、賜宇文虛中半之;遺耶律紹文銀三百兩,缣、币百匹,通問副使硃弁已下亦皆賜金。
三省勘問,路由東京,乃令頤浩作書,以果茗、币帛遺劉麟。
緻堯、公繪,各官其家二人,賜金帛甚厚。
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席益試尚書吏部侍郎,尋兼侍講。
乙醜,觀文殿學士、左宣奉大夫、提舉醴泉觀兼侍讀硃勝非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初命沿江岸置烽火台以為斥堠,自當塗之褐山東,采石、蕪湖、繁昌、三山至建康之馬家渡、大城堙、池州之鵲頭山,凡八所,旦舉煙、暮舉火各一以為信,有警即望之。
丙寅,軍賊李通受都督府招安,傅崧卿以通為修武郎、本府親兵前軍統領。
辛未,诏:自今應批降處分,系親筆付出身者,并依舊作禦筆行。
” 甲戌,彗星沒。
乙亥,禦筆:“尚書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綦崈禮為翰林學士。
”自靖康後,從官以禦筆除拜自此始。
丙子,诏:“近降禦筆處分事,多系寬恤及軍期等事,與前此指揮事體不同,并經三省、樞密院。
如或不當,自合奏禀,仍許給、舍繳駁,台谏論列,有司申審。
若奉行違慢,止依違聖旨科罪。
”是日進呈,帝謂輔臣曰:“今日批降處分,雖出朕意,必經由三省、密院,與已前不同。
”硃勝非曰:“不經鳳閣、鸾台,蓋不謂之诏令。
”呂頤浩曰:“所以别于聖旨者,欲上下曉然知陛下德音所向也。
”遂批旨行下。
戊寅,罷鎮江府織禦服羅。
帝谕輔曰:“方軍興,有司匮乏,豈可以朕服禦之物為先!且省七萬缗,助劉光世軍費也。
” 辛巳,太尉、神武左軍都統制、福建、江西、荊湖等路宣撫副使韓世忠為江南東、西路宣撫使,置司建康府。
沿江三大帥劉光世、李回、李光,并去所領揚、楚等州宣撫使名,其節制淮南諸州如故。
惟荊湖、廣東宣撫使李綱,止充湖南安一撫使,湖北、廣東并還所部。
自分鎮以來,前執政為帥者,例充安一撫大使,至是右司谏劉裴屢言綱跋扈,呂頤浩将罷綱,故帥銜比江東、西減大字。
世忠言提舉官董日攵,招馬友、曹成之衆得八萬人;诏戶部侍郎姚舜明往衡、邵、辰、沅等州揀其軍,仍應副沿路糧食。
世忠還建康,乃置背嵬親随軍,皆鸷勇絕倫者。
壬午,權尚書禮部侍郎趙子晝充徽猷閣待制、樞密都承旨。
自改官制後,都承旨除文臣自子晝始。
丙戌,顯谟閣直學士、知興元府王似為端明殿學士、川陝等路宣撫處置副使,與張浚相見,同治事。
始,浚出使,第以宣撫處置為名,至是始帶川陝及等路字。
浚在川、陝,凡事雖以便宜行之,然于鄉一黨一親舊之間,少所假借。
于是士大夫有求于宣司而不得者,始起謗議于東南,大略謂浚殺曲端、趙哲為無辜,而任劉子羽、趙開為非是。
朝廷疑之,将召歸,先為置副。
時似已複還成都,而行在未知也。
丁亥,初,劉忠既為韓世忠所破,複聚衆走淮西,駐于蕲一陽一口,世忠前軍統制解元以舟師奄至,襲忠,大破之。
忠與其徒數十人遁走北去,附于劉豫;以忠為登、萊、沂、密等州都巡檢使。
忠之将文廣,率所部詣江西安一撫大使李回降,回即以廣為武翼郎、閤門宣贊舍人,充本司統領軍馬。
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在雲中,聞金将侵蜀,遣使臣相偁間行以告宣撫處置使張浚,且赍帝所賜禦封親筆押字為信,兩傍細字作道家符錄隐語雲:“善持正教,有進無退。
魔力已衰,堅忍可對。
虛受忠言,甯殒無悔。
”虛受忠言者,蓋隐虛中之名也。
又遺其家人書,言:“中遭迫脅,幸全素守。
惟期一節,不負社稷。
一行百人,今存者十二三人。
有人使行,可附數千缗物來,以救艱厄。
昨有人自東北來,太上亦須茗藥之屬,無以應命,甚恨甚負。
”于是虛中妻黎氏奏以缣、帛、茗、藥附通問使潘緻堯,而緻堯已行矣。
僞齊長星見。
僞太後翟氏死,谥曰慈獻。
是秋,金主如燕山,都元帥宗翰、右副元帥宗輔、右監軍希尹、左都監宗弼皆會。
留右都監耶律伊都守大同府,左監軍昌守祁州。
伊都久不遷,頗怨望,遂與燕山統軍稿裡謀為變,盡約燕、雲之郡守、契丹、漢兒,令悉誅女直之在官,在軍者。
天德知軍僞許之,遣其妻來告。
時希尹微聞其事而未信,偶獵居庸關上,遇馳書者,覺而獲之。
宗翰族稿裡,命希尹誅伊都于大同。
伊都微覺,父子以遊獵為名,乃奔達勒達。
達勒達先受希尹之命,其首領詐出迎,具食帳中,潛以兵圍之。
達勒達善射,無衣甲,伊都出敵不勝,父子皆死。
西京副留守李處能坐累誅。
南京留守郭藥師、河東南路步軍都總管蕭某皆下獄,既而獲免。
處能,燕人,遼宰相俨之子,宣和末,自平州來歸,拜延康殿學士,賜姓名趙敏修;金人交燕,複取以去。
宗翰以藥師家富于财,謂其可以動衆,悉奪而囚之。
宗翰次室蕭氏,本天祚之元妃,希尹殺之,謂宗翰曰:“彼與兄實為仇雠,然忍死事兄者,蓋有待也。
今事既不成,它日帷間,寸刃不測,可以害兄矣。
希尹以一愛一兄故擅殺之。
”宗翰泣謝。
于是宗翰令諸路盡殺契丹。
金主聞伊都叛,未至燕而歸。
大赦。
彰德軍節度副使高景山告知相州杜充一陰一通江南。
先是充之孫自南方逃歸,充不告官而擅納之,遂下元帥府掠治。
宗翰問之曰:“汝欲歸江南邪?”充曰:“元帥敢歸江南,監軍敢歸江南,惟充不敢歸也。
”諸帥相顧而笑。
逾年乃釋。
冬,十月,戊子朔,置孳生馬監于饒州,命守臣提領,括神武諸軍及郡縣官牧
又引用程瑀等,布列要路,一黨一與既植,同門者互相借譽,異己者力肆排擯。
桧為宰相,兼此二罪,尚何俟而不遣之乎?”故有是命。
己未,罷修政局,以議者言修政所講多刻薄之士,失人心,緻天變故也。
龍圖閣待制、知溫州洪拟試吏部尚書,徽猷閣待制、提舉臨安府洞霄宮鄭滋試尚書兵部侍郎。
诏:“雩祀上帝,複以太宗配。
” 辛酉,以彗星出,赦天下,應盜官物入己,罪抵死者不赦。
内外臣庶,許直言時政阙失。
行在和籴軍糧,自今并用一色見錢銀絹充籴本。
免民間牛稅一年。
應盜賊嘯聚去處,限十日出首,免罪,補官。
川、陝豪戶替運軍儲,數多者與補承信郎至進義副尉。
陝西諸叛将,許令自新,前罪一切不問。
朝奉郎、充河東大金軍前通問使王倫至行在。
帝嘉其勞,诏:“倫去國五年,奉使有稱,特遷右朝奉大夫、充右文殿修撰、主管萬壽觀。
”倫言宇文虛中奉使日久,守節不屈。
時虛中子右朝奉郎師瑗,奉其母居閩中,乃添差師瑗福建路轉運判官。
于是尚書左仆射呂頤浩議,當再遣使人以驕敵意。
壬戌,以左迪功郎潘緻堯為左承議郎、假吏部侍郎,為大金奉表使兼軍前通問;秉義郎高公繪為武經郎、假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副之。
命倫作書與其近臣耶律紹文,且附香藥、果茗、缣帛、金銀進兩宮,二後又減半;遺都元帥宗翰金二百兩、銀千兩;遺右監軍希尹、賜宇文虛中半之;遺耶律紹文銀三百兩,缣、币百匹,通問副使硃弁已下亦皆賜金。
三省勘問,路由東京,乃令頤浩作書,以果茗、币帛遺劉麟。
緻堯、公繪,各官其家二人,賜金帛甚厚。
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席益試尚書吏部侍郎,尋兼侍講。
乙醜,觀文殿學士、左宣奉大夫、提舉醴泉觀兼侍讀硃勝非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初命沿江岸置烽火台以為斥堠,自當塗之褐山東,采石、蕪湖、繁昌、三山至建康之馬家渡、大城堙、池州之鵲頭山,凡八所,旦舉煙、暮舉火各一以為信,有警即望之。
丙寅,軍賊李通受都督府招安,傅崧卿以通為修武郎、本府親兵前軍統領。
辛未,诏:自今應批降處分,系親筆付出身者,并依舊作禦筆行。
” 甲戌,彗星沒。
乙亥,禦筆:“尚書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綦崈禮為翰林學士。
”自靖康後,從官以禦筆除拜自此始。
丙子,诏:“近降禦筆處分事,多系寬恤及軍期等事,與前此指揮事體不同,并經三省、樞密院。
如或不當,自合奏禀,仍許給、舍繳駁,台谏論列,有司申審。
若奉行違慢,止依違聖旨科罪。
”是日進呈,帝謂輔臣曰:“今日批降處分,雖出朕意,必經由三省、密院,與已前不同。
”硃勝非曰:“不經鳳閣、鸾台,蓋不謂之诏令。
”呂頤浩曰:“所以别于聖旨者,欲上下曉然知陛下德音所向也。
”遂批旨行下。
戊寅,罷鎮江府織禦服羅。
帝谕輔曰:“方軍興,有司匮乏,豈可以朕服禦之物為先!且省七萬缗,助劉光世軍費也。
” 辛巳,太尉、神武左軍都統制、福建、江西、荊湖等路宣撫副使韓世忠為江南東、西路宣撫使,置司建康府。
沿江三大帥劉光世、李回、李光,并去所領揚、楚等州宣撫使名,其節制淮南諸州如故。
惟荊湖、廣東宣撫使李綱,止充湖南安一撫使,湖北、廣東并還所部。
自分鎮以來,前執政為帥者,例充安一撫大使,至是右司谏劉裴屢言綱跋扈,呂頤浩将罷綱,故帥銜比江東、西減大字。
世忠言提舉官董日攵,招馬友、曹成之衆得八萬人;诏戶部侍郎姚舜明往衡、邵、辰、沅等州揀其軍,仍應副沿路糧食。
世忠還建康,乃置背嵬親随軍,皆鸷勇絕倫者。
壬午,權尚書禮部侍郎趙子晝充徽猷閣待制、樞密都承旨。
自改官制後,都承旨除文臣自子晝始。
丙戌,顯谟閣直學士、知興元府王似為端明殿學士、川陝等路宣撫處置副使,與張浚相見,同治事。
始,浚出使,第以宣撫處置為名,至是始帶川陝及等路字。
浚在川、陝,凡事雖以便宜行之,然于鄉一黨一親舊之間,少所假借。
于是士大夫有求于宣司而不得者,始起謗議于東南,大略謂浚殺曲端、趙哲為無辜,而任劉子羽、趙開為非是。
朝廷疑之,将召歸,先為置副。
時似已複還成都,而行在未知也。
丁亥,初,劉忠既為韓世忠所破,複聚衆走淮西,駐于蕲一陽一口,世忠前軍統制解元以舟師奄至,襲忠,大破之。
忠與其徒數十人遁走北去,附于劉豫;以忠為登、萊、沂、密等州都巡檢使。
忠之将文廣,率所部詣江西安一撫大使李回降,回即以廣為武翼郎、閤門宣贊舍人,充本司統領軍馬。
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在雲中,聞金将侵蜀,遣使臣相偁間行以告宣撫處置使張浚,且赍帝所賜禦封親筆押字為信,兩傍細字作道家符錄隐語雲:“善持正教,有進無退。
魔力已衰,堅忍可對。
虛受忠言,甯殒無悔。
”虛受忠言者,蓋隐虛中之名也。
又遺其家人書,言:“中遭迫脅,幸全素守。
惟期一節,不負社稷。
一行百人,今存者十二三人。
有人使行,可附數千缗物來,以救艱厄。
昨有人自東北來,太上亦須茗藥之屬,無以應命,甚恨甚負。
”于是虛中妻黎氏奏以缣、帛、茗、藥附通問使潘緻堯,而緻堯已行矣。
僞齊長星見。
僞太後翟氏死,谥曰慈獻。
是秋,金主如燕山,都元帥宗翰、右副元帥宗輔、右監軍希尹、左都監宗弼皆會。
留右都監耶律伊都守大同府,左監軍昌守祁州。
伊都久不遷,頗怨望,遂與燕山統軍稿裡謀為變,盡約燕、雲之郡守、契丹、漢兒,令悉誅女直之在官,在軍者。
天德知軍僞許之,遣其妻來告。
時希尹微聞其事而未信,偶獵居庸關上,遇馳書者,覺而獲之。
宗翰族稿裡,命希尹誅伊都于大同。
伊都微覺,父子以遊獵為名,乃奔達勒達。
達勒達先受希尹之命,其首領詐出迎,具食帳中,潛以兵圍之。
達勒達善射,無衣甲,伊都出敵不勝,父子皆死。
西京副留守李處能坐累誅。
南京留守郭藥師、河東南路步軍都總管蕭某皆下獄,既而獲免。
處能,燕人,遼宰相俨之子,宣和末,自平州來歸,拜延康殿學士,賜姓名趙敏修;金人交燕,複取以去。
宗翰以藥師家富于财,謂其可以動衆,悉奪而囚之。
宗翰次室蕭氏,本天祚之元妃,希尹殺之,謂宗翰曰:“彼與兄實為仇雠,然忍死事兄者,蓋有待也。
今事既不成,它日帷間,寸刃不測,可以害兄矣。
希尹以一愛一兄故擅殺之。
”宗翰泣謝。
于是宗翰令諸路盡殺契丹。
金主聞伊都叛,未至燕而歸。
大赦。
彰德軍節度副使高景山告知相州杜充一陰一通江南。
先是充之孫自南方逃歸,充不告官而擅納之,遂下元帥府掠治。
宗翰問之曰:“汝欲歸江南邪?”充曰:“元帥敢歸江南,監軍敢歸江南,惟充不敢歸也。
”諸帥相顧而笑。
逾年乃釋。
冬,十月,戊子朔,置孳生馬監于饒州,命守臣提領,括神武諸軍及郡縣官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