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九 【宋紀九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緻仕薛昂家,殺兩浙轉運判官吳昉。
轉運判官顧彥成聞亂,亟奔湖州。
衆乃推通等七人為首,囚夢得,一逼一昂權領州事。
浙東安一撫翟汝文聞變,自将七千人屯西興,且奏請浙西兵受其節制。
己未,元祐太後發京師。
庚申,劉光世為奉國軍節度使,韓世忠為定國軍承宣使,張俊落階官,并賞平賊功也。
辛酉,洺州防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李庠為東京副留守,以郭仲荀将所部扈元祐太後至南京故也。
禦營司都統制範瓊将至襄一陽一,李孝忠聞之,率兵犯荊南府,人其郛,置酒高會。
瓊敗之,孝忠率衆趨景陵。
以李綱守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黃潛善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先是綱奏以秋末幸南一陽一,帝已許之。
既而潛善與汪伯彥力請幸東南,綱謂人曰:“天下大計,在此一舉,國之存亡,于是焉分,吾當以去就争之。
”一日,留身奏事,言:“臣近都屢蒙宸翰,改正已行一事件,又所進機務,多未降出,此必有間臣者。
”因極論君子、小人不可并立,且言疑則當勿用,用則當勿疑,帝但勉慰之。
後數日,遂有并相之命。
張悫兼禦營副使。
癸亥,命禦營使大閱五軍人馬。
自是執政皆有親兵。
丁卯,張悫言:河朔之民,憤于兵亂,自結巡社。
請依唐一人澤潞步兵、三河子弟遺意,聯以什伍而寓兵于農,使合力抗敵,且從靖康诏旨,以人數借補官資,仍仿義勇增修條畫,下之諸路。
”乃以忠義巡社為名。
其法:五人為甲,五甲為隊,五隊為部,五部為社,皆有長;五社為一都社,有正副;二都社有都副總首。
甲長以上免身役;所結及五百人已上,借補官有差。
都總首滿二年無過者,并補正。
犯階級者杖之。
歲十月,案試于縣,仍聽守令節制。
歲中,巡社增耗者,守貳、令尉黜陟皆有差。
己巳,诏:“諸路兵非專被旨者,毋得會行在。
” 是日,傅雱等至河一陽一,金遣接伴使王景彜來迓,止許雱以五百人自随,日行百八十裡。
初,尊元祐皇後為元祐太後,尚書省謂元學犯後祖諱,請以居宮為稱。
至是,庚午,更稱隆祐太後,所居名隆祐宮。
壬申,先是河北宣撫使張所,招徠豪傑,以忠翊郎王彥為都統制,效用人嶽飛為準備将。
飛初補承信郎,以戰功遷秉義郎。
帝初立,上書論黃潛善、汪伯彥不圖恢複,以越職奪官。
至是歸所,所問曰:“汝能敵幾何?”飛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
栾枝曳柴以敗荊,莫敖采樵以緻絞,皆謀定也。
”所矍然曰:“君殆非行伍中人!”借補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
飛因進說曰:“國家都汴,恃河北以為固,苟馮據要沖,峙列重鎮,則京師根本之地固矣。
招撫能提兵壓境,飛唯命是聽。
”所壯之,借補武經郎。
趙子崧言杭州軍變,遣京畿第二次劉俊往捕,又命禦營統制辛道宗将西兵二千讨之。
癸酉,耿南仲責授單州一團一練副使,南雄州安置。
乙亥,李綱罷。
先是張所至京師,河北轉運副使、權北京留守張益謙,附黃潛善意,奏所置司北京不當,又言招撫司置後,河北盜賊愈熾,不若罷之。
綱言:“所留京師招集将佐,今尚未行,不知益謙何以知其一騷一擾?朝廷以河北民無所歸,聚而為盜,置司招撫,因其力而用之,豈由置司乃有盜賊!今京東、西群盜公行,攻掠郡縣,亦豈招撫司過邪!時方艱危,朝廷欲有經略,益謙小臣,乃敢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
”時傅亮軍行才十馀日,汪伯彥等以為逗留,複命宗澤節制之,使即日渡河。
亮言:“今河外皆屬金人,而遽使亮以烏合之衆渡河,不知何地可為家計,何處可以得糧?恐誤大事。
”綱為之請,潛善等不以為然。
綱極論:“潛善、伯彥力沮二人,乃所以沮臣,使不安職。
臣每念靖康大臣不和之失,凡事未嘗不與潛善、伯彥熟議,而二人設心如此。
”既而潛善有密啟,翼日,帝批“亮兵少不可渡河,可罷經制司,赴行在。
”綱留禦批再上,帝曰:“如亮人才,今豈難得?”綱曰:“亮謀略知勇,可為大将,今未嘗用而遽罷之,古之用将,恐不如此。
”帝不語。
綱退,亮竟罷職。
綱複求去,帝召綱曰:“卿所争,細事耳,何為出此?”綱曰:“人主之職在論相,宰相之職在薦賢。
方今人才以将帥為急,恐不可為細事。
” 殿中侍禦中張浚複論綱雖負才氣,有時望,然以私意殺侍從,典刑不當,不可居相位;又論綱杜絕言路,獨擅朝政,事之大小,随意必行,買馬之擾,招軍之暴,勸納之虐,優立賞格,公吏為一奸一,擅易诏令,竊庇姻親等十數事。
帝乃召硃勝非草制,責綱以“狂誕剛愎,謀谟弗效,既請括郡縣之私馬,又将竭東南之民财。
以喜怒自分其賢愚,緻賞罰弗當于功罪。
出令允符于清議,屢抗執以邀留;用刑有拂于群情,必力
轉運判官顧彥成聞亂,亟奔湖州。
衆乃推通等七人為首,囚夢得,一逼一昂權領州事。
浙東安一撫翟汝文聞變,自将七千人屯西興,且奏請浙西兵受其節制。
己未,元祐太後發京師。
庚申,劉光世為奉國軍節度使,韓世忠為定國軍承宣使,張俊落階官,并賞平賊功也。
辛酉,洺州防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李庠為東京副留守,以郭仲荀将所部扈元祐太後至南京故也。
禦營司都統制範瓊将至襄一陽一,李孝忠聞之,率兵犯荊南府,人其郛,置酒高會。
瓊敗之,孝忠率衆趨景陵。
以李綱守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黃潛善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先是綱奏以秋末幸南一陽一,帝已許之。
既而潛善與汪伯彥力請幸東南,綱謂人曰:“天下大計,在此一舉,國之存亡,于是焉分,吾當以去就争之。
”一日,留身奏事,言:“臣近都屢蒙宸翰,改正已行一事件,又所進機務,多未降出,此必有間臣者。
”因極論君子、小人不可并立,且言疑則當勿用,用則當勿疑,帝但勉慰之。
後數日,遂有并相之命。
張悫兼禦營副使。
癸亥,命禦營使大閱五軍人馬。
自是執政皆有親兵。
丁卯,張悫言:河朔之民,憤于兵亂,自結巡社。
請依唐一人澤潞步兵、三河子弟遺意,聯以什伍而寓兵于農,使合力抗敵,且從靖康诏旨,以人數借補官資,仍仿義勇增修條畫,下之諸路。
”乃以忠義巡社為名。
其法:五人為甲,五甲為隊,五隊為部,五部為社,皆有長;五社為一都社,有正副;二都社有都副總首。
甲長以上免身役;所結及五百人已上,借補官有差。
都總首滿二年無過者,并補正。
犯階級者杖之。
歲十月,案試于縣,仍聽守令節制。
歲中,巡社增耗者,守貳、令尉黜陟皆有差。
己巳,诏:“諸路兵非專被旨者,毋得會行在。
” 是日,傅雱等至河一陽一,金遣接伴使王景彜來迓,止許雱以五百人自随,日行百八十裡。
初,尊元祐皇後為元祐太後,尚書省謂元學犯後祖諱,請以居宮為稱。
至是,庚午,更稱隆祐太後,所居名隆祐宮。
壬申,先是河北宣撫使張所,招徠豪傑,以忠翊郎王彥為都統制,效用人嶽飛為準備将。
飛初補承信郎,以戰功遷秉義郎。
帝初立,上書論黃潛善、汪伯彥不圖恢複,以越職奪官。
至是歸所,所問曰:“汝能敵幾何?”飛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
栾枝曳柴以敗荊,莫敖采樵以緻絞,皆謀定也。
”所矍然曰:“君殆非行伍中人!”借補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
飛因進說曰:“國家都汴,恃河北以為固,苟馮據要沖,峙列重鎮,則京師根本之地固矣。
招撫能提兵壓境,飛唯命是聽。
”所壯之,借補武經郎。
趙子崧言杭州軍變,遣京畿第二次劉俊往捕,又命禦營統制辛道宗将西兵二千讨之。
癸酉,耿南仲責授單州一團一練副使,南雄州安置。
乙亥,李綱罷。
先是張所至京師,河北轉運副使、權北京留守張益謙,附黃潛善意,奏所置司北京不當,又言招撫司置後,河北盜賊愈熾,不若罷之。
綱言:“所留京師招集将佐,今尚未行,不知益謙何以知其一騷一擾?朝廷以河北民無所歸,聚而為盜,置司招撫,因其力而用之,豈由置司乃有盜賊!今京東、西群盜公行,攻掠郡縣,亦豈招撫司過邪!時方艱危,朝廷欲有經略,益謙小臣,乃敢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
”時傅亮軍行才十馀日,汪伯彥等以為逗留,複命宗澤節制之,使即日渡河。
亮言:“今河外皆屬金人,而遽使亮以烏合之衆渡河,不知何地可為家計,何處可以得糧?恐誤大事。
”綱為之請,潛善等不以為然。
綱極論:“潛善、伯彥力沮二人,乃所以沮臣,使不安職。
臣每念靖康大臣不和之失,凡事未嘗不與潛善、伯彥熟議,而二人設心如此。
”既而潛善有密啟,翼日,帝批“亮兵少不可渡河,可罷經制司,赴行在。
”綱留禦批再上,帝曰:“如亮人才,今豈難得?”綱曰:“亮謀略知勇,可為大将,今未嘗用而遽罷之,古之用将,恐不如此。
”帝不語。
綱退,亮竟罷職。
綱複求去,帝召綱曰:“卿所争,細事耳,何為出此?”綱曰:“人主之職在論相,宰相之職在薦賢。
方今人才以将帥為急,恐不可為細事。
” 殿中侍禦中張浚複論綱雖負才氣,有時望,然以私意殺侍從,典刑不當,不可居相位;又論綱杜絕言路,獨擅朝政,事之大小,随意必行,買馬之擾,招軍之暴,勸納之虐,優立賞格,公吏為一奸一,擅易诏令,竊庇姻親等十數事。
帝乃召硃勝非草制,責綱以“狂誕剛愎,謀谟弗效,既請括郡縣之私馬,又将竭東南之民财。
以喜怒自分其賢愚,緻賞罰弗當于功罪。
出令允符于清議,屢抗執以邀留;用刑有拂于群情,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