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八 【宋紀九十八】

關燈
起強圉協洽五月,盡六月,凡兩月。

     諱構,徽宗第九子,母曰顯仁皇後韋氏,大觀二年五月乙巳,生帝于大内,赤光照室。

    八月,賜名,除建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三年,封廣平郡王;宣和三年,進封康王。

    資一性一郎悟,好學強記,日誦千馀言,挽弓至一石五鬥。

    欽宗立,改元靖康,人拆其字,謂十二月立康王也。

    金兵至汴京,奉使軍前,意氣閑暇。

    宗翰謂非親王,遂更請肅王為質,帝始得還。

    八月,被命再使軍前議和,卒不赴,留相州。

    閏十二月,欽宗诏帝為兵馬大元帥,開府相州。

    二年四月,欽宗北遷,張邦昌奉元祐皇後垂簾聽政,命帝嗣統。

    帝次南京,百官上表勸進,乃許。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建炎元年(金天會五年) 五月,庚寅朔,兵馬大元帥康王即皇帝位于南京,築壇天治門左,作冊告天,撰文肆赦。

    适太常寺主簿張浚自京師至,因以浚攝太常少卿,導引行一事。

    昧爽,登壇受命,冊曰:“嗣天子臣構,敢昭告于昊天上帝:金人内侵,二帝北狩,臣構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旨以總六師,握兵馬元帥之權,倡義旅以先諸将,冀清京邑,複兩宮。

    而百辟卿士,萬邦黎獻,謂人思宋德,天眷趙宗,宜以神器屬于臣構。

    辭之再四,懼不克負荷。

    萬口一辭,鹹曰不可稽皇天之寶命。

    栗栗震惕,敢不欽承。

    ”讀畢,帝南鄉恸哭久之,即位于應天府治之正廳,簾陛如殿儀。

    張邦昌率百官稱賀。

    改元,大赦天下。

    命西京留守修奉祖宗陵寝;罷青苗錢;應死及殁于王事者并推恩;奉使未還者,祿其家一年;選人在職、非在職者并循資;臣僚因亂去官者,限一月還任;潰兵、群盜,鹹許自新;系欠官負,不以名色皆免;南京及大元帥府嘗駐軍一月以上者,夏稅悉蠲之;應天府特奏名舉人并與同出身,免解人與免省試;諸路特奏三舉以上及宗室嘗預貢者并推恩;州郡保守無虞者推賞;應募兵勤王之人,以所部付州縣主兵官訖赴行在;中外臣庶并許直言;自今命官犯罪,更不取特旨裁斷;布衣有材略者,令禁從、監司、郡守限十日各舉一員,馀如累朝故事。

    以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

     是日,元祐皇後東京撤簾。

     辛卯,尊靖康皇帝為淵聖皇帝,元祐皇後為元祐太後。

    诏:“宣仁聖烈皇後,有安社稷大功,一奸一臣懷私,誣蔑聖德,可令國史院摭實刊修,播告天下。

    ” 翁彥國知江甯府兼江南東、西路經制使、賜鈔鹽錢十萬缗,使修江甯城及繕治宮室,以備巡幸。

     寶文閣直學士趙子崧請對,略謂:“開邊之患,驗在目前。

    今熙河五路進築州軍堡寨,不系緊要控扼去處,并宜罷功。

    明谕夏人,示以德意。

    諸郡守戍之兵,分屯陝西見在兵馬與河東、北之兵合六萬人,分為三屯,一屯澶淵之間,一屯河中、陝、華之間,一屯青、郓之間。

    平時訓練以備非常,萬一敵騎南渡,則并進深入,以搗燕山之虛,焚舟渡河,人自為戰,功未必不成也。

    ” 壬辰,诏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

    以範讷為京城留守,劉光世為省視陵寝使。

    耿延禧、董耘、高世則并提舉萬壽觀,留行在,延禧、耘仍兼侍讀。

    趙子崧為延康殿學士、知鎮江府,梁揚祖為徽猷閣待制、知揚州、随軍應副黃潛厚試戶部侍郎,範緻虛知京兆府、充南道都總管,河北轉運判官顧複本為北道副總管,張深充龍圖閣直學士、知熙州,直徽猷閣、陝府西路計度轉運副使王庶升直龍圖閣、知延安府。

     胡舜陟言:“今日措畫中原,宜法藝祖命郭進、李漢超、董遵誨等守邊之術,以三京、關陝析為四鎮,拱、滑、颍昌隸東京,鄭、汝、河一陽一隸西京,恩、濮、開德隸北京,同、華、陝府隸京兆。

    擇人為節帥,使各以地産之賦,養兵自衛,且援鄰鎮。

    又,京帑積錢千馀萬缗,宜給四鎮為籴本。

    若四帥得人,庶幾中原不失,江左可居。

    ”诏付三省。

    未幾,舜陟罷去,議遂格。

     癸酉,遙尊韋賢妃為宣和皇後。

    舊制,帝母稱皇太妃,至是以道君皇帝在行,特上尊号。

     立嘉國夫人邢氏為皇後。

     門下侍郎耿南仲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帝薄南仲為人,因其告老,故有是命。

     甲午,資政殿大學士李綱為尚書古仆射兼中書侍郎,趣赴阙。

    先是黃潛善、汪伯彥自謂有攀附功,拟得相,帝恐不厭人望,乃外用綱。

    二人不平,因與綱忤。

     直龍圖閣、權應天府硃勝非,召試中書舍人,延康殿學士何志同知應天府,楊維忠為建武軍節度使、主管殿前司公事,賞翊戴功也。

     黃潛善、汪伯彥議罷民兵及降盜,而揀其士馬之一精一銳者隸五軍。

    是日,以孔彥威為東平府兵馬钤轄,劉浩為大名府兵馬钤轄,丁順為滄州兵馬钤轄,秉義郎王善為雷澤尉。

    浩所将皆民兵,而順與彥威,帥府所降諸盜也。

    未幾,順、善作亂于河北。

     乙未,恭謝鴻慶宮,帝大恸,郡臣皆哭。

     先是太常卿劉觀,在圍城中與汪藻謀,夜以栗木更刻祖宗諸後神主二十四,而取九廟累朝寶冊,悉埋之太廟。

    至是觀導駕,因陳其事,帝嘉歎久之。

     以五月二十一日為天申節。

     尚書右丞馮澥,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潼川府,李回知洪州,呂好問守尚書右丞。

    好問持元祐太後手書來賀,帝勞之曰:“宗廟獲全,皆卿之力。

    ”遂有是命。

     王時雍提舉成都府玉局觀。

    言者論:“時雍留守東京,金人取皇族,遣之殆盡。

    及取其婿太學博士熊彥詩,則設計為免。

    自以身兼将相,請用二府鞯蓋,又竊禁中寶物,以遺金使為名,有何面目複居都堂!”遂有是命。

    自是受僞命諸臣稍稍引退矣。

     诏:“自今天文休咎,并令太史局依經奏聞;如或隐蔽,當從軍法。

    ” 李綱至太平州,聞帝登極,上時事,略謂:“和不可信,守未易圖,而戰不可必勝。

    ”又言:“恭儉者,人主之常德;英哲者,人主之全才。

    繼體守文之君,恭儉足以優于天下;至于興衰撥亂,則非英哲不足以當之。

    惟英,故用心剛,足以斷大事而不為小筆所搖;惟哲,故見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為小人所間。

    在昔人君,惟漢之高、光,唐之太宗,本朝之藝祖、太宗,克體此道,願陛下以為法。

    ” 金宗翰既班師,留諸帥分守河東、北地:萬戶尼楚赫屯太原,洛索屯河中,副都統素赫屯真定,蒙克進據磁、相,渤海萬戶大托蔔嘉圍河間。

    是日,命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馬忠、沂州觀察使張煥将所部合萬人,自恩、冀趨河間以襲之。

     丙申,呂好問兼門下侍郎。

     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徐處仁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

     初,南都之圍,處仁在城中,都人指為一奸一細,殺其長子直秘閣庚,處仁感疾,至是力疾入見而行。

     簽書樞密院事曹輔卒。

     時前執政皆免,輔獨留。

    始至南都,首陳五事:一曰分屯要害以整兵伍;二曰疆理新都以便公私;三曰甄拔人才以待駕馭;四曰經制盜賊,恩威并行,叛則讨之,服則舍之;五曰裂近邊之地為數節鎮以謹秋防。

    帝嘉納。

    未幾,以病卒,谥忠達。

     丁酉,黃潛善兼禦營使,同知樞密院事汪伯彥兼禦營副使。

     初制,殿前、侍衛馬步司三衙禁旅合十馀萬人,高俅得用,軍政懈弛,靖康末,衛士僅三萬人,及城破,所存無幾。

    至是殿前司以殿班指揮使左言權領,而侍衛二司猶在東京,禁衛寡弱。

    諸将楊惟忠、王淵、韓世忠以河北兵,劉光世以陝西兵,張俊、苗傅等以帥府及降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