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五 【宋紀九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起昭一陽一單阏四月,盡旃蒙大荒落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宣和五年(遼保大三年,金天輔七年,九月後為天會元年) 夏,四月,丁亥,金主遣宗望、鄂啰襲遼主于一陰一山。
壬辰,使楊璞赍誓書,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來歸。
遼耶律達實壁龍門東,金都統鄂啰遣洛索等攻之,生擒達實。
耶律糾堅聚衆興中府,亦為金人所破,糾堅自一殺。
宗望、鄂啰聞遼主留辎重于青冢,以兵萬人圍之。
戊戌,遼太保特默格竊梁王雅裡以遁。
秦王、許王、諸妃、公主、從臣俱陷于金。
庚子,童貫、蔡攸入燕山府。
燕之金帛、子女、職官、民戶,為金人席卷而東,損歲币數百萬,所得者空城而已。
或告燕人曰:“汝之東遷,非金人意也,南朝留常勝軍,利汝田宅,給之耳。
”燕人皆怨,因說宗翰不當與南朝全燕。
宗翰因欲止割涿、易兩州,金主曰:“海上之盟,不可忘也。
異日汝等自圖之。
” 壬寅,金宗望押燕山地圖至。
初欲令童貫、蔡攸拜受,馬擴、姚平仲共曉之,乃已。
貫、攸厚賂之而還。
乙巳,童貫奏撫定燕城。
丙午,王黼等上表稱賀。
戊申,金使楊璞同盧益、趙良嗣等至,赍國書并誓書以進。
良嗣私語人曰:“隻可保三年爾。
”時上下皆知金必渝盟,而莫敢言。
庚戌,曲赦河北、河東、燕、雲路。
時雲中路地尚未得也,而赦乃先及。
其後頗得武、朔、蔚三州,尋複失之,兵端蓋自此始。
辛亥,童貫、蔡攸自燕山班師。
金人遣人招遼主歸附,遼主答書請和。
既而金人部送遼之族屬、辎重東行,遼主憤舉族見俘,以兵五千馀決戰于白水泺,宗望以千兵擊敗之。
遼主相去百步,遁去,獲其子趙王實讷埒及遼主玺。
追二十馀裡,盡得其從馬,獻玺于行在,金主大錄諸帥功,加賞焉。
遼主遣人送龜紐金印僞降,宗望受之,視其文,乃元帥燕國王之印也。
宗望複以書招之,谕以石晉、北燕故事。
遼主遁入雲内,徒禦單弱,特默格挾梁王雅裡馳赴之,從者千馀人。
遼主慮特默格為變,欲誅之,責以不能盡救諸王,将訊之,杖劍召雅裡,問曰:“特默格教汝何為?”雅裡對曰:“無它言。
”乃釋之。
五月,己未,以收複燕、雲,賜王黼玉帶;庚申,進太傅,總治三省事。
鄭居中為太保,進宰執官二等。
癸亥,童貫落節钺,進封徐豫國公,蔡攸為少師,趙良嗣為延康殿學士。
居中自陳無功,不拜。
夏國主乾順遣使請遼主臨其國,遼主從之,中軍都統蕭迪裡等切谏,不聽。
遂渡河,次于金肅軍北,遣使封乾順為夏國皇帝。
人情惶懼,不知所為。
迪裡一陰一謂耶律元直曰:“事執如此,億兆離心,正我輩效節之秋。
不早為計,奈社稷何!”乃共劫梁王雅裡走西北部,三日,遂立為帝,改元神曆,以迪裡為樞密使,特默格副之。
雅裡一性一寬大,惡誅殺,獲亡者,笞之而已,自歸者即官之。
金宗望趨天德,聞夏人迎護遼主。
遼主已渡河,乃遺書于夏,使執送遼主,且許割地。
左企弓等為金部燕人東徙,流離道路,不勝其苦,過平州,遂入城言于張曰:“左企弓不能守燕,緻吾民如是。
公今臨巨鎮,握強兵,盡忠于遼,免我遷者,非公而誰!”遂召官屬議,皆曰:“聞天祚兵勢複振,出沒漠南,公若仗義勤王,奉迎天祚以圖恢複,先責左企弓等叛國之罪而誅之,盡遍燕民,使複其業,而以平州歸宋,則宋無不接納,平州遂為籓鎮矣。
即後日金人加兵,内用營、平之軍,外籍宋人之援,又何懼焉!”曰:“此大事也,當審畫。
”以翰林學士李石明智,召而問之,石以為然。
遂拘兩府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至灤河西,數其罪曰:“天祚播遷夾山,不即奉迎,一也;勸皇叔秦晉王僭号,二也;诋讦君父,降封湘一陰一,三也;天祚遣官來議事而殺之,四也;檄書始至,有迎秦拒湘之議,五也;不守燕而降,六也;臣事于金,七也;括燕财以悅金,八也;使燕人遷徒失業,九也;教金人先下平州,十也。
爾有十罪,所不容誅。
”企弓等無以對,皆缢殺之。
仍稱保大三年,畫天祚像,朝夕谒,事必告而後行,稱遼官秩。
旋以榜谕燕人,令各安堵如故,田宅為常勝軍所占者,悉還之。
燕人一大悅,往往南來至京師。
石改名安弼,與三司使高履改名一黨一者,詣燕說王安中曰:“平州形勝之地,張文武全才,足以禦金人,安燕境,幸速招緻,毋令西迎天祚,北合蕭幹也。
”安中深納之,令安弼、一黨一赴阙以聞。
帝以手劄付詹度,第令羁縻之。
而度促内附,乃遣人持書來請降。
王黼勸帝納之,趙良嗣谏曰:“國家新與金盟,如此必失其歡,後不可悔。
”不聽,良嗣坐削五階。
朝廷又聞遷民得歸,亟诏安中、度加恤錄士大夫之可用者,複百姓田租三年。
聞之,大喜,遂決策納款焉。
乙醜,诏:“正位三公立本班,帶節钺若領它職者仍舊班。
著為令。
” 癸酉,祭地于方澤。
和勒博南寇燕地,敗于景、薊間,其衆奔潰,耶律裕古澤等殺之。
奚人以次附屬于金,金各置明安、穆昆領之。
六月,壬午朔,金主次鴛鴦泺。
丙戌,張遣人詣安一撫司納土。
金人聞叛,遣揀摩将騎二千來讨,率兵迎拒于營州。
金人以兵少,不交鋒而歸,大書州門,有“今冬複來”之語,即妄以大捷聞宣撫司。
乙未,诏:“今後内外宗室,并不稱姓。
” 丙申,金主有疾,還上京,命宗翰為都統,昱及斡魯副之,駐兵雲中以備邊。
旋召皇弟安班貝勒晟前赴行在。
戊申,領樞密院鄭居中卒。
辛亥,以蔡攸領樞密院。
秋,七月,戊午,以梁師成為少保。
童貫、蔡攸歸自燕山,頗失帝意。
王黼、梁師成遂薦譚稹為宣撫。
是日,起複稹為河東、燕山府路兼河北路宣撫使,令駐河東,交割金人所許山後之地。
己未,诏童貫依前太師、神霄宮使,緻仕。
己酉,金主次牛山;宗翰還于軍中。
庚午,王黼等上尊号曰繼天興道敷文成武睿明皇帝,不允。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乙未,郭藥師大敗蕭幹于峰山。
燕京既陷,幹就奚王府自立為神聖皇帝,國号大奚,改元天嗣。
時奚人饑,幹出盧龍嶺,攻破景州,又敗常勝軍張令徽、劉舜臣于石門鎮,陷薊州,寇掠燕城,其鋒銳甚,有涉河犯京師之意,人情洶洶,頗有謀棄燕者,童貫自京師移文王安中、詹度、郭藥師等切責之。
已而安中命藥師擊破其衆,乘勝窮追,過盧龍嶺,殺傷大半。
從軍之家,悉為常勝軍所得,招降奚、渤海五千馀人,生擒阿噜,獲遼太宗尊号寶檢、契丹塗金印等。
幹遁去,尋為其部下巴爾達喀所殺,傳首河間府,詹度上之。
乙未,金主次渾河北,皇弟安班貝勒晟率宗室百官上谒。
辛醜,命王安中作《複燕雲碑》。
壬寅,太白晝見。
戊申,金主殂于行宮,年五十六。
後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廟号太祖。
太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舉兵數年,算無遺策,遂成大業。
九月,癸醜,太祖喪至上京,葬宮城西南甯神殿。
貝勒杲、郓王昂及宗峻、宗幹率宗親百官請安班貝勒晟正帝位,不許;固請,亦不許。
宗幹率諸弟以赭袍被晟體,置玺懷中。
丙辰,即皇帝位。
己未,告祀天地。
辛酉,大飨明堂。
丙寅,金大赦中外,改天輔七年為天會元年。
癸酉,金主命發一春州粟,振降人之徙于上京者。
戊寅,诏諸明安振内地匮乏。
遼耶律達實既為金人所擒,臨戰,辄以繩系其背,使為前導。
是月,達實複亡歸于遼。
冬,十月,乙酉,雨木冰。
壬辰,金主以空名宣頭百道給都統宗翰,許以便宜從事。
己亥,金上京僧獻佛骨,金主卻之。
壬寅,罷諸路提舉常平之不職者。
是月,京師地震。
诏建平州為泰甯軍,以張為節度使,世襲平州,其屬衛甫、趙仁彥、張敦固皆擢徽猷閣待制;令李安弼赍诏還平州,仍以金花箋禦筆付弟,令面授之。
遼雅裡初自立,好取《貞觀政要》,及林牙耶律資忠所作《治國詩》,令侍從讀之。
嘗命薄征于民,曰:“民有即我有,否則民何以堪!”一時翕然稱之。
統軍托蔔嘉等率衆來附,自諸部繼至。
而雅裡日漸荒怠,好擊鞠,以特默格切谏而止。
尋以出獵過勞病死,蕭迪裡為亂兵所殺,特默格附于金。
十一月,乙卯,以鄭紳為太師。
癸亥,诏國子監刊印禦注《沖虛至德真經》,頒之學者,從祭酒蔣在誠等奏請也。
丙寅,幸王黼第觀芝。
帝由便門過梁師成家,複來黼第,因大醉,不能語。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宣和五年(遼保大三年,金天輔七年,九月後為天會元年) 夏,四月,丁亥,金主遣宗望、鄂啰襲遼主于一陰一山。
壬辰,使楊璞赍誓書,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來歸。
遼耶律達實壁龍門東,金都統鄂啰遣洛索等攻之,生擒達實。
耶律糾堅聚衆興中府,亦為金人所破,糾堅自一殺。
宗望、鄂啰聞遼主留辎重于青冢,以兵萬人圍之。
戊戌,遼太保特默格竊梁王雅裡以遁。
秦王、許王、諸妃、公主、從臣俱陷于金。
庚子,童貫、蔡攸入燕山府。
燕之金帛、子女、職官、民戶,為金人席卷而東,損歲币數百萬,所得者空城而已。
或告燕人曰:“汝之東遷,非金人意也,南朝留常勝軍,利汝田宅,給之耳。
”燕人皆怨,因說宗翰不當與南朝全燕。
宗翰因欲止割涿、易兩州,金主曰:“海上之盟,不可忘也。
異日汝等自圖之。
” 壬寅,金宗望押燕山地圖至。
初欲令童貫、蔡攸拜受,馬擴、姚平仲共曉之,乃已。
貫、攸厚賂之而還。
乙巳,童貫奏撫定燕城。
丙午,王黼等上表稱賀。
戊申,金使楊璞同盧益、趙良嗣等至,赍國書并誓書以進。
良嗣私語人曰:“隻可保三年爾。
”時上下皆知金必渝盟,而莫敢言。
庚戌,曲赦河北、河東、燕、雲路。
時雲中路地尚未得也,而赦乃先及。
其後頗得武、朔、蔚三州,尋複失之,兵端蓋自此始。
辛亥,童貫、蔡攸自燕山班師。
金人遣人招遼主歸附,遼主答書請和。
既而金人部送遼之族屬、辎重東行,遼主憤舉族見俘,以兵五千馀決戰于白水泺,宗望以千兵擊敗之。
遼主相去百步,遁去,獲其子趙王實讷埒及遼主玺。
追二十馀裡,盡得其從馬,獻玺于行在,金主大錄諸帥功,加賞焉。
遼主遣人送龜紐金印僞降,宗望受之,視其文,乃元帥燕國王之印也。
宗望複以書招之,谕以石晉、北燕故事。
遼主遁入雲内,徒禦單弱,特默格挾梁王雅裡馳赴之,從者千馀人。
遼主慮特默格為變,欲誅之,責以不能盡救諸王,将訊之,杖劍召雅裡,問曰:“特默格教汝何為?”雅裡對曰:“無它言。
”乃釋之。
五月,己未,以收複燕、雲,賜王黼玉帶;庚申,進太傅,總治三省事。
鄭居中為太保,進宰執官二等。
癸亥,童貫落節钺,進封徐豫國公,蔡攸為少師,趙良嗣為延康殿學士。
居中自陳無功,不拜。
夏國主乾順遣使請遼主臨其國,遼主從之,中軍都統蕭迪裡等切谏,不聽。
遂渡河,次于金肅軍北,遣使封乾順為夏國皇帝。
人情惶懼,不知所為。
迪裡一陰一謂耶律元直曰:“事執如此,億兆離心,正我輩效節之秋。
不早為計,奈社稷何!”乃共劫梁王雅裡走西北部,三日,遂立為帝,改元神曆,以迪裡為樞密使,特默格副之。
雅裡一性一寬大,惡誅殺,獲亡者,笞之而已,自歸者即官之。
金宗望趨天德,聞夏人迎護遼主。
遼主已渡河,乃遺書于夏,使執送遼主,且許割地。
左企弓等為金部燕人東徙,流離道路,不勝其苦,過平州,遂入城言于張曰:“左企弓不能守燕,緻吾民如是。
公今臨巨鎮,握強兵,盡忠于遼,免我遷者,非公而誰!”遂召官屬議,皆曰:“聞天祚兵勢複振,出沒漠南,公若仗義勤王,奉迎天祚以圖恢複,先責左企弓等叛國之罪而誅之,盡遍燕民,使複其業,而以平州歸宋,則宋無不接納,平州遂為籓鎮矣。
即後日金人加兵,内用營、平之軍,外籍宋人之援,又何懼焉!”曰:“此大事也,當審畫。
”以翰林學士李石明智,召而問之,石以為然。
遂拘兩府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至灤河西,數其罪曰:“天祚播遷夾山,不即奉迎,一也;勸皇叔秦晉王僭号,二也;诋讦君父,降封湘一陰一,三也;天祚遣官來議事而殺之,四也;檄書始至,有迎秦拒湘之議,五也;不守燕而降,六也;臣事于金,七也;括燕财以悅金,八也;使燕人遷徒失業,九也;教金人先下平州,十也。
爾有十罪,所不容誅。
”企弓等無以對,皆缢殺之。
仍稱保大三年,畫天祚像,朝夕谒,事必告而後行,稱遼官秩。
旋以榜谕燕人,令各安堵如故,田宅為常勝軍所占者,悉還之。
燕人一大悅,往往南來至京師。
石改名安弼,與三司使高履改名一黨一者,詣燕說王安中曰:“平州形勝之地,張文武全才,足以禦金人,安燕境,幸速招緻,毋令西迎天祚,北合蕭幹也。
”安中深納之,令安弼、一黨一赴阙以聞。
帝以手劄付詹度,第令羁縻之。
而度促内附,乃遣人持書來請降。
王黼勸帝納之,趙良嗣谏曰:“國家新與金盟,如此必失其歡,後不可悔。
”不聽,良嗣坐削五階。
朝廷又聞遷民得歸,亟诏安中、度加恤錄士大夫之可用者,複百姓田租三年。
聞之,大喜,遂決策納款焉。
乙醜,诏:“正位三公立本班,帶節钺若領它職者仍舊班。
著為令。
” 癸酉,祭地于方澤。
和勒博南寇燕地,敗于景、薊間,其衆奔潰,耶律裕古澤等殺之。
奚人以次附屬于金,金各置明安、穆昆領之。
六月,壬午朔,金主次鴛鴦泺。
丙戌,張遣人詣安一撫司納土。
金人聞叛,遣揀摩将騎二千來讨,率兵迎拒于營州。
金人以兵少,不交鋒而歸,大書州門,有“今冬複來”之語,即妄以大捷聞宣撫司。
乙未,诏:“今後内外宗室,并不稱姓。
” 丙申,金主有疾,還上京,命宗翰為都統,昱及斡魯副之,駐兵雲中以備邊。
旋召皇弟安班貝勒晟前赴行在。
戊申,領樞密院鄭居中卒。
辛亥,以蔡攸領樞密院。
秋,七月,戊午,以梁師成為少保。
童貫、蔡攸歸自燕山,頗失帝意。
王黼、梁師成遂薦譚稹為宣撫。
是日,起複稹為河東、燕山府路兼河北路宣撫使,令駐河東,交割金人所許山後之地。
己未,诏童貫依前太師、神霄宮使,緻仕。
己酉,金主次牛山;宗翰還于軍中。
庚午,王黼等上尊号曰繼天興道敷文成武睿明皇帝,不允。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乙未,郭藥師大敗蕭幹于峰山。
燕京既陷,幹就奚王府自立為神聖皇帝,國号大奚,改元天嗣。
時奚人饑,幹出盧龍嶺,攻破景州,又敗常勝軍張令徽、劉舜臣于石門鎮,陷薊州,寇掠燕城,其鋒銳甚,有涉河犯京師之意,人情洶洶,頗有謀棄燕者,童貫自京師移文王安中、詹度、郭藥師等切責之。
已而安中命藥師擊破其衆,乘勝窮追,過盧龍嶺,殺傷大半。
從軍之家,悉為常勝軍所得,招降奚、渤海五千馀人,生擒阿噜,獲遼太宗尊号寶檢、契丹塗金印等。
幹遁去,尋為其部下巴爾達喀所殺,傳首河間府,詹度上之。
乙未,金主次渾河北,皇弟安班貝勒晟率宗室百官上谒。
辛醜,命王安中作《複燕雲碑》。
壬寅,太白晝見。
戊申,金主殂于行宮,年五十六。
後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廟号太祖。
太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舉兵數年,算無遺策,遂成大業。
九月,癸醜,太祖喪至上京,葬宮城西南甯神殿。
貝勒杲、郓王昂及宗峻、宗幹率宗親百官請安班貝勒晟正帝位,不許;固請,亦不許。
宗幹率諸弟以赭袍被晟體,置玺懷中。
丙辰,即皇帝位。
己未,告祀天地。
辛酉,大飨明堂。
丙寅,金大赦中外,改天輔七年為天會元年。
癸酉,金主命發一春州粟,振降人之徙于上京者。
戊寅,诏諸明安振内地匮乏。
遼耶律達實既為金人所擒,臨戰,辄以繩系其背,使為前導。
是月,達實複亡歸于遼。
冬,十月,乙酉,雨木冰。
壬辰,金主以空名宣頭百道給都統宗翰,許以便宜從事。
己亥,金上京僧獻佛骨,金主卻之。
壬寅,罷諸路提舉常平之不職者。
是月,京師地震。
诏建平州為泰甯軍,以張為節度使,世襲平州,其屬衛甫、趙仁彥、張敦固皆擢徽猷閣待制;令李安弼赍诏還平州,仍以金花箋禦筆付弟,令面授之。
遼雅裡初自立,好取《貞觀政要》,及林牙耶律資忠所作《治國詩》,令侍從讀之。
嘗命薄征于民,曰:“民有即我有,否則民何以堪!”一時翕然稱之。
統軍托蔔嘉等率衆來附,自諸部繼至。
而雅裡日漸荒怠,好擊鞠,以特默格切谏而止。
尋以出獵過勞病死,蕭迪裡為亂兵所殺,特默格附于金。
十一月,乙卯,以鄭紳為太師。
癸亥,诏國子監刊印禦注《沖虛至德真經》,頒之學者,從祭酒蔣在誠等奏請也。
丙寅,幸王黼第觀芝。
帝由便門過梁師成家,複來黼第,因大醉,不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