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令東西路提刑督捕之。
” 辛卯,大雨雹。
自政和以來,帝多微行,乘小轎子,數内臣導從。
置行幸局,局中稱出日為有排當;次日未還,則傳旨稱瘡痍,不坐朝。
始,民間猶未知,及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辇,七賜臨幸”之語,自是邸報傳之四方,而臣僚阿順莫敢言。
秘書省正字曹輔上疏谏曰:“陛下厭居法宮,時乘小辇出廛陌郊坰,極遊樂而後返,臣不意陛下當宗社托付之重,玩安忽危,一至于此!夫君之與民,本以人合,合則為腹心,離則為楚、越,畔服之際,在于斯須,甚可畏也!萬一當乘輿不戒之初,一夫不逞,包藏禍心,雖神靈垂護,然亦損威傷重矣。
又況有臣子不忍言者,可不戒哉!”帝得疏,出示宰臣,令赴都堂審問。
餘深曰:“輔小辟,何敢論大事!”輔曰:“大官不言,故小辟言之。
”王黼一陽一顧張邦昌、王安中曰:“有是事乎?”皆應以不知。
輔曰:“茲事雖裡巷小民無不知,相公當國,獨不知邪?曾此不知,焉用彼相!”黼怒,令吏從輔受詞,輔一操一筆曰:“區區之心,一無所求,一愛一君而已。
”退,待罪于家。
黼奏:“不重責輔,無以息浮言。
”丙申,诏編管郴州。
初,輔将有言,知必獲罪,召子紳來,付以家事,乃閉戶草疏。
及貶,怡然就道。
将樂楊時,初登進士第,聞程颢兄弟講學,以師禮見颢于颍昌。
其歸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颢卒,又師事頤。
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海内稱龜山先生。
蔡京客張{角}言于京曰:“今天下多故,至此必敗,宜急引舊德老成,置諸左右,庶幾猶可及。
”京問其人,{角}以時對,京因薦之。
會路允迪自高麗還,言高麗國王問龜山先生安在,乃召為秘書郎。
呼慶留金凡六月,數見金主,執其前說,再三辨論。
金主與宗翰等議,乃遣慶歸。
臨行,語曰:“跨海求好,非吾家本心。
吾已獲遼人數路,其它州郡,可以俯拾,所以遣使人報聘者,欲交鄰耳。
暨聞使日不以書來而以诏诏我,此已非其宜。
使人雖卒,自合複遣;止遣汝輩,尤為非禮,足見翻悔。
本欲留汝,念過在汝朝,非汝罪也。
歸見皇帝,若果欲結好,請早示國書;或仍用诏,決難從命。
且我嘗遣使求遼主冊吾為帝,取其鹵簿;使人未歸,爾家來通好。
而遼主冊吾為東懷國,立我為至聖至明皇帝,吾怒其禮儀不備,又念與汝家已通好,遂鞭其來使,不受法駕等。
乃本國守兩家之約,不謂貴朝如此見侮。
汝可速歸,為我言其所以!”慶以是月戊戌離金主軍前,朝夕奔馳,從行之人,有裂膚堕指者。
是月,京西饑,淮東大旱,遣官赈濟。
岚州黃河清。
升趙州為慶源府,均州為武當軍節度。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宣和二年(遼天慶十年,金天輔四年。
庚子,一一二零年) 春,正月,癸亥,追封蔡确為汝南郡王。
甲子,罷道學,以儒道合而為一,不必别置道學也。
二月,乙亥,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忠訓郎王瓖使金。
先是呼慶以正月至自登州,具道金主所言,并其國書達于朝。
王師中亦遣子瓖同慶詣童貫白其事。
貫時受密旨圖遼,欲假外援,因建議遣良嗣等持禦筆往,仍以買馬為名;其實約夾攻遼,取燕京舊地,第面約不赍國書。
夾攻之約,蓋始于此。
唐恪罷。
戊子,令所在贍給淮南流民,谕還之。
甲午,诏别修《哲宗正史》。
金主使烏淩阿贊谟持書及冊文副本至遼,且責其乞兵于高麗。
遼以金人所定“大聖”二字,與先世稱号同,遣實埒讷往議。
金主怒,謂群臣曰:“遼人屢敗,遣使求成,惟飾虛辭以為緩兵之計,當議進兵。
”乃令鹹州路統軍司治軍旅,修器械,具數以聞,将以四月進師。
令色克留兵一千鎮守,棟摩以馀兵來會于渾河。
和議遂絕。
三月,壬寅,賜上舍生二十一人及第。
乙卯,改熙河蘭湟路為熙河蘭廓路。
遼複遣實埒讷以國書如金。
夏,四月,丙子,诏:“江西、廣東兩界,群盜嘯聚,添置武臣提刑、路分都監各一員。
” 乙未,金主自将伐遼,分三路出師,趨上京。
遼主獵于呼圖裡巴山。
聞金師再舉,耶律拜薩巴選一精一兵三千以濟遼師。
五月,庚子朔,以淑妃劉氏為貴妃。
己酉,日中有黑子如棗大。
趙良嗣等以四月甲申至蘇州,守臣高國寶迎勞甚恭。
會金主已出師,以是月壬子會青牛山,議所向。
翼日,良嗣等至,金主令良嗣與遼使實埒讷并從軍。
每行數十裡,辄鳴角吹笛,鞭馬疾馳,比明,行六百五十裡。
至上京,命進攻,且謂良嗣等曰:“汝可觀吾用兵,以蔔去就。
”遂臨城督戰。
諸軍鼓噪而進,自旦及巳,棟摩以麾下先登,克其外城,留守托蔔嘉以城降。
良嗣等奉觞為壽,皆稱萬歲。
是日,赦上京官民,仍诏谕遼副都統耶律伊都。
丁巳,祭地于方澤,降德音于諸路。
布衣硃夢說上書論宦寺權太重,編管池州。
壬戌,金兵次沃黑河,宗幹率群臣谏曰:“地遠時暑,軍馬罷乏,若深入敵境,糧饋乏絕,恐有後艱。
”金主乃班師,命分兵攻慶州。
遼耶律伊都襲棟摩于遼河,金兵戰卻之。
遼上京已破,樞密使恐忤旨,不以時奏。
遼故事,軍政皆關決于北樞密院,然後奏知。
至是同平章事左企弓為遼主言之,遼主曰:“兵事無乃非卿責邪?”企弓曰:“國勢如此,豈敢循例為自全計!”因陳守備之策。
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戊辰,诏:“宗室有文行才術者,令大宗正司以聞。
” 六月,癸酉,诏開封府赈濟饑民。
丁醜,太白晝見。
太師、魯國公、神霄玉清萬壽宮使蔡京,屢上章乞緻仕,戊寅,诏依所請,守本官,在京賜第居住,仍朝朔望。
京專一政日久,公論不與,帝亦厭薄之。
子攸,權勢既與父相軋,浮薄者複間焉,由是父子各立門戶,遂為仇敵。
攸别居賜第,一日,詣京,甫人,遽起,握父手為診視狀,曰:“大人脈勢舒緩,體中得毋有不适乎?”京曰:“無之。
”京語其客曰:“此兒欲以為吾疾而罷我耳。
”閱數日,果有緻仕之命。
辛巳,诏:“自今動改元豐法制,論以大不恭。
” 中牟縣民訴方田不均,乙酉,诏罷諸路方田。
遼以北府宰相蕭伊蘇為上京留守。
金人之攻陷上京也,遼太祖天膳堂在祖州,太宗崇元殿在懷州,以及慶州之望仙、望聖、神儀三殿,焚燒殆盡。
所司以聞,蕭奉先抑而不奏,後遼主知而問之,奉先曰:“初雖侵犯元宮,劫掠諸物,尚懼列聖威靈,不敢毀壞靈寝,已指揮有司修葺防護。
”奉先迎一合誕謾類此。
丙戌,诏:“三省、樞密院額外吏職,并從裁汰。
及有妄言惑衆,稽違诏令者,重論之。
” 诏:“諸司總轄、提點之類,非元豐法,并罷。
” 丁亥,複寺院額,尋又複德士為僧。
甲午,罷禮制局并修書五十八所。
秋,七月,壬子,罷文臣起複。
己未,罷醫、算學。
八月,庚辰,诏減定醫官額。
乙未,诏:“監司所舉守令非其人,或廢法不一舉,令廉訪使者劾之。
”
” 辛卯,大雨雹。
自政和以來,帝多微行,乘小轎子,數内臣導從。
置行幸局,局中稱出日為有排當;次日未還,則傳旨稱瘡痍,不坐朝。
始,民間猶未知,及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辇,七賜臨幸”之語,自是邸報傳之四方,而臣僚阿順莫敢言。
秘書省正字曹輔上疏谏曰:“陛下厭居法宮,時乘小辇出廛陌郊坰,極遊樂而後返,臣不意陛下當宗社托付之重,玩安忽危,一至于此!夫君之與民,本以人合,合則為腹心,離則為楚、越,畔服之際,在于斯須,甚可畏也!萬一當乘輿不戒之初,一夫不逞,包藏禍心,雖神靈垂護,然亦損威傷重矣。
又況有臣子不忍言者,可不戒哉!”帝得疏,出示宰臣,令赴都堂審問。
餘深曰:“輔小辟,何敢論大事!”輔曰:“大官不言,故小辟言之。
”王黼一陽一顧張邦昌、王安中曰:“有是事乎?”皆應以不知。
輔曰:“茲事雖裡巷小民無不知,相公當國,獨不知邪?曾此不知,焉用彼相!”黼怒,令吏從輔受詞,輔一操一筆曰:“區區之心,一無所求,一愛一君而已。
”退,待罪于家。
黼奏:“不重責輔,無以息浮言。
”丙申,诏編管郴州。
初,輔将有言,知必獲罪,召子紳來,付以家事,乃閉戶草疏。
及貶,怡然就道。
将樂楊時,初登進士第,聞程颢兄弟講學,以師禮見颢于颍昌。
其歸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颢卒,又師事頤。
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海内稱龜山先生。
蔡京客張{角}言于京曰:“今天下多故,至此必敗,宜急引舊德老成,置諸左右,庶幾猶可及。
”京問其人,{角}以時對,京因薦之。
會路允迪自高麗還,言高麗國王問龜山先生安在,乃召為秘書郎。
呼慶留金凡六月,數見金主,執其前說,再三辨論。
金主與宗翰等議,乃遣慶歸。
臨行,語曰:“跨海求好,非吾家本心。
吾已獲遼人數路,其它州郡,可以俯拾,所以遣使人報聘者,欲交鄰耳。
暨聞使日不以書來而以诏诏我,此已非其宜。
使人雖卒,自合複遣;止遣汝輩,尤為非禮,足見翻悔。
本欲留汝,念過在汝朝,非汝罪也。
歸見皇帝,若果欲結好,請早示國書;或仍用诏,決難從命。
且我嘗遣使求遼主冊吾為帝,取其鹵簿;使人未歸,爾家來通好。
而遼主冊吾為東懷國,立我為至聖至明皇帝,吾怒其禮儀不備,又念與汝家已通好,遂鞭其來使,不受法駕等。
乃本國守兩家之約,不謂貴朝如此見侮。
汝可速歸,為我言其所以!”慶以是月戊戌離金主軍前,朝夕奔馳,從行之人,有裂膚堕指者。
是月,京西饑,淮東大旱,遣官赈濟。
岚州黃河清。
升趙州為慶源府,均州為武當軍節度。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宣和二年(遼天慶十年,金天輔四年。
庚子,一一二零年) 春,正月,癸亥,追封蔡确為汝南郡王。
甲子,罷道學,以儒道合而為一,不必别置道學也。
二月,乙亥,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忠訓郎王瓖使金。
先是呼慶以正月至自登州,具道金主所言,并其國書達于朝。
王師中亦遣子瓖同慶詣童貫白其事。
貫時受密旨圖遼,欲假外援,因建議遣良嗣等持禦筆往,仍以買馬為名;其實約夾攻遼,取燕京舊地,第面約不赍國書。
夾攻之約,蓋始于此。
唐恪罷。
戊子,令所在贍給淮南流民,谕還之。
甲午,诏别修《哲宗正史》。
金主使烏淩阿贊谟持書及冊文副本至遼,且責其乞兵于高麗。
遼以金人所定“大聖”二字,與先世稱号同,遣實埒讷往議。
金主怒,謂群臣曰:“遼人屢敗,遣使求成,惟飾虛辭以為緩兵之計,當議進兵。
”乃令鹹州路統軍司治軍旅,修器械,具數以聞,将以四月進師。
令色克留兵一千鎮守,棟摩以馀兵來會于渾河。
和議遂絕。
三月,壬寅,賜上舍生二十一人及第。
乙卯,改熙河蘭湟路為熙河蘭廓路。
遼複遣實埒讷以國書如金。
夏,四月,丙子,诏:“江西、廣東兩界,群盜嘯聚,添置武臣提刑、路分都監各一員。
” 乙未,金主自将伐遼,分三路出師,趨上京。
遼主獵于呼圖裡巴山。
聞金師再舉,耶律拜薩巴選一精一兵三千以濟遼師。
五月,庚子朔,以淑妃劉氏為貴妃。
己酉,日中有黑子如棗大。
趙良嗣等以四月甲申至蘇州,守臣高國寶迎勞甚恭。
會金主已出師,以是月壬子會青牛山,議所向。
翼日,良嗣等至,金主令良嗣與遼使實埒讷并從軍。
每行數十裡,辄鳴角吹笛,鞭馬疾馳,比明,行六百五十裡。
至上京,命進攻,且謂良嗣等曰:“汝可觀吾用兵,以蔔去就。
”遂臨城督戰。
諸軍鼓噪而進,自旦及巳,棟摩以麾下先登,克其外城,留守托蔔嘉以城降。
良嗣等奉觞為壽,皆稱萬歲。
是日,赦上京官民,仍诏谕遼副都統耶律伊都。
丁巳,祭地于方澤,降德音于諸路。
布衣硃夢說上書論宦寺權太重,編管池州。
壬戌,金兵次沃黑河,宗幹率群臣谏曰:“地遠時暑,軍馬罷乏,若深入敵境,糧饋乏絕,恐有後艱。
”金主乃班師,命分兵攻慶州。
遼耶律伊都襲棟摩于遼河,金兵戰卻之。
遼上京已破,樞密使恐忤旨,不以時奏。
遼故事,軍政皆關決于北樞密院,然後奏知。
至是同平章事左企弓為遼主言之,遼主曰:“兵事無乃非卿責邪?”企弓曰:“國勢如此,豈敢循例為自全計!”因陳守備之策。
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戊辰,诏:“宗室有文行才術者,令大宗正司以聞。
” 六月,癸酉,诏開封府赈濟饑民。
丁醜,太白晝見。
太師、魯國公、神霄玉清萬壽宮使蔡京,屢上章乞緻仕,戊寅,诏依所請,守本官,在京賜第居住,仍朝朔望。
京專一政日久,公論不與,帝亦厭薄之。
子攸,權勢既與父相軋,浮薄者複間焉,由是父子各立門戶,遂為仇敵。
攸别居賜第,一日,詣京,甫人,遽起,握父手為診視狀,曰:“大人脈勢舒緩,體中得毋有不适乎?”京曰:“無之。
”京語其客曰:“此兒欲以為吾疾而罷我耳。
”閱數日,果有緻仕之命。
辛巳,诏:“自今動改元豐法制,論以大不恭。
” 中牟縣民訴方田不均,乙酉,诏罷諸路方田。
遼以北府宰相蕭伊蘇為上京留守。
金人之攻陷上京也,遼太祖天膳堂在祖州,太宗崇元殿在懷州,以及慶州之望仙、望聖、神儀三殿,焚燒殆盡。
所司以聞,蕭奉先抑而不奏,後遼主知而問之,奉先曰:“初雖侵犯元宮,劫掠諸物,尚懼列聖威靈,不敢毀壞靈寝,已指揮有司修葺防護。
”奉先迎一合誕謾類此。
丙戌,诏:“三省、樞密院額外吏職,并從裁汰。
及有妄言惑衆,稽違诏令者,重論之。
” 诏:“諸司總轄、提點之類,非元豐法,并罷。
” 丁亥,複寺院額,尋又複德士為僧。
甲午,罷禮制局并修書五十八所。
秋,七月,壬子,罷文臣起複。
己未,罷醫、算學。
八月,庚辰,诏減定醫官額。
乙未,诏:“監司所舉守令非其人,或廢法不一舉,令廉訪使者劾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