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申,诏:“執政非入謝及丐去,毋得獨留奏事。
” 乙亥,升衮州為襲慶府。
是月,掖廷大火,自甲夜達曉;大雨如傾,火益熾。
凡爇屋五千馀間,後苑廣聖宮及宮人所居幾盡,焚死者甚衆。
九月,辛巳,大飨明堂。
壬午,诏罷拘白地、禁榷貨、增方田、添稅酒價、取醋息、河北加折耗米、東南水災強籴等事。
丙戌,诏:“太學、辟雍各置《内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
” 戊子,金主诏曰:“國書诏令,宜選善屬文者為之,其令所在訪求博學雄才之士,敦遣赴阙。
” 己醜,以歲當戌月當壬為元命,降德音于天下。
庚寅,門下侍郎薛昂罷為佑神觀使,以白時中為門下侍郎,王黼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承旨馮熙載為尚書左丞,刑部尚書範緻虛為尚書右丞。
頒《禦注道德經》,刻石神霄宮。
壬辰,禁州郡遏籴及邊将殺降以幸功賞者。
癸巳,禁群臣朋一黨一。
丁酉,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為紀志,賜名《道史》。
辛醜,鄭居中罷,乞持馀服,诏從之。
壬寅,诏:“視中大夫林靈素,視中奉大夫張虛白,并特授本品真官。
” 先是帝用方士言,鑄神霄九鼎,名曰太極飛雲洞劫之鼎,蒼壺祀天貯醇酒之鼎,山嶽五神之鼎,一精一明洞淵之鼎,天地一陰一陽一之鼎,混沌之鼎,浮扁洞天之鼎,靈光晃耀煉神之鼎,蒼龜火蛇蟲魚金輪之鼎,至是始成。
奉安于上清寶箓宮之神霄殿。
霍石降于金。
閏月,庚戌朔,金以石為千戶。
既而蕭寶、張應古、李孝功皆率衆降,并以所部為千戶。
己未,以劉棟為守靜先生、視中大夫,棟辭不受。
庚申,诏江、淮、荊、浙、閩、廣監司,督責州縣還集流民。
乙亥,給事中趙野奏乞諸州添置道學博士,擇本州官兼充,從之。
丙子,诏:“周柴氏後已封崇義公,複立恭帝後為宣義郎,監周陵廟,世世為國三恪。
” 冬,十月,己卯朔,太白晝見。
壬辰,知陳州鄧洵仁奏:“本州學内舍生宋瑀,系故翰林學士宋祁之孫,行藝清修,願換道學内舍生。
舊有撰到《道論》十篇及近撰《神霄玉清萬壽宮雅》,謹具繳奏呈。
”禦筆:“宋瑀特與志士,仍許赴将來殿試。
” 己亥,升端州為肇慶府,仍改興慶軍額曰肇慶。
癸卯,帝如上清寶箓宮,傳度玉清神霄秘箓,會者八百人。
時道士有俸,每一齋施,動獲數十萬;每一觀,給田亦不下數百千頃。
貧下之人,多買青布幅巾以赴,日得一飯餐及襯施錢三百。
甲辰,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有諸殿侍晨、校籍、授經,以拟特制、修撰、直閣之名。
戊申,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蔡縧以罪勒停。
十一月,己酉朔,诏改明年元曰宣和,大赦天下。
辛亥,日中有黑子如李大。
丙辰,以婉容王氏為賢妃。
丁卯,茂德帝姬下嫁蔡鞗,父京請免見舅姑行盥饋之禮,诏不允。
己巳,升梓州為潼川府。
丙子,提舉成都府路學事翟栖筠奏:“字形書畫,鹹有不易之體,學者略而不講,從俗就簡,轉易偏旁,漸失本真。
如期、朔之類從月,股、肱之類從月,勝、服之類從舟,丹、青之類從丹,一靡一有不辨,而今書者乃一之。
故幼學之士,終年誦書,徒識字之近似而不知字之正形。
願诏儒臣重加修定,去其訛謬,一以王安石《字說》為正,分次部類,号為《新定五經字樣》,頒之庠序。
”诏太學官集衆修定。
遼副元帥蕭托蔔嘉卒。
十二月,戊寅朔,複京西錢監。
己卯,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有改革,皆無稽據,宜複舊名。
”狂人,指王仔昔也。
馬政等還自金,與其使者俱來,是日至登州,登州遣赴阙。
政與平海指揮使呼慶随高藥師、曹孝才以閏月六日下海,才達北岸,為邏者所執,并其物奪之,欲殺者屢矣。
已而縛之,行經十馀州,至金主所居拉林河,約三千馀裡。
問海上遣使之由,以實對。
金主與衆議數日,遂質登州小校王美、劉亮等,遣索多及李慶善等赍國書并北珠、生金、貂革、人參、松子,同政等來報使。
甲申,遼議定冊禮,遣耶律努克使金。
時山前諸路大饑,乾、顯、宜、錦、興中等路鬥粟直數缣,民削榆皮食之,既而人相食。
甯昌軍節度使劉宏以懿州戶三千降于金,金以為千戶。
己醜,置裕民局。
是歲,江、淮、荊、浙、梓州水。
遼放進士王翚等百三人。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宣和元年(遼天慶九年,金天輔三年。
己亥,一一一九年) 春,正月,戊申朔,日下有五色雲。
乙卯,诏:“佛改号大覺金仙,馀為仙人、大士之号。
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
寺為宮,院為觀,即住持之人為知宮觀事。
所有僧錄司可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錄院可改作道德院。
德士司隸屬道德院,蔡攸通行提舉。
天下州府僧正司可并為德士司。
”尋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時林靈素欲廢釋氏以逞前憾,請悉更其号,故有是命。
丁巳,金使李善慶等入國門,館于寶相院,诏蔡京、童貫及鄧文诰見之議事。
補善慶修武郎,散都從義郎,勃達秉義郎,給全俸。
居十馀日,遣直秘閣趙有開武義大夫馬政、忠翊郎王瓖充使副,赍诏書禮物,與善慶等渡海聘之。
瓖,師中子也。
初,議報女真儀,趙良嗣欲以國書,用國信禮,有開曰:“女直之酋止節度使,世受契丹封爵,常慕中朝,恨不得臣屬,何必過為尊崇,用诏書足矣。
”問善慶:“何如?”善慶曰:“二者皆可用,惟朝廷所擇。
”于是從有開言。
有開與善慶等至登州,未行而有開死。
會河北奏得牒者,言契丹已割遼東地,封女真為東懷王;且妄言女真常祈修好,詐以其表聞。
乃召馬政等勿行,止差呼慶持登州牒送李善慶等歸。
戊午,以餘深為太宰兼門下侍郎,王黼為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
黼賜第城西日,導以教坊樂,供帳什器,悉取于官,一寵一傾一時。
是時朝廷已納趙良嗣之計,将會金以圖燕。
會諜雲遼主有亡國之相,黼聞畫學正陳堯臣善丹青,一精一人倫,因薦堯臣使遼。
堯臣即挾畫學生二人與俱,繪遼主像以歸,言于帝曰:“遼主望之不似人君,臣謹畫其容以進,若以相法言之,亡在旦夕,幸速進兵,兼弱攻昧,此其時也。
”并圖其山川險易以上。
帝大喜,取燕、雲之計遂定。
乙醜,改湟州為樂州。
乙亥,帝耕籍田。
罷裕民局。
封占城楊蔔麻疊為占城國王。
占城在中國西南,所統大小聚落一百五,略如州縣。
自上古未常通中國,周顯德中始入貢,自是朝貢不絕。
然北與交趾接壤,互相侵擾。
及诏封為王,始與交趾加恩均矣。
金使烏淩阿贊谟如遼,迎封冊也。
二月,庚辰,改宣和殿為保和殿。
戊戌,以鄧洵武為少保。
遼主如鴛鴦泺。
章薩巴誘中京射糧軍,僭号,南面軍帥耶律伊都讨擒之。
三月,丁未朔,遼遣太傅蕭實埒讷等冊金主為東懷國皇帝。
庚戌,蔡京等進安州所得商六鼎。
” 乙亥,升衮州為襲慶府。
是月,掖廷大火,自甲夜達曉;大雨如傾,火益熾。
凡爇屋五千馀間,後苑廣聖宮及宮人所居幾盡,焚死者甚衆。
九月,辛巳,大飨明堂。
壬午,诏罷拘白地、禁榷貨、增方田、添稅酒價、取醋息、河北加折耗米、東南水災強籴等事。
丙戌,诏:“太學、辟雍各置《内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
” 戊子,金主诏曰:“國書诏令,宜選善屬文者為之,其令所在訪求博學雄才之士,敦遣赴阙。
” 己醜,以歲當戌月當壬為元命,降德音于天下。
庚寅,門下侍郎薛昂罷為佑神觀使,以白時中為門下侍郎,王黼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承旨馮熙載為尚書左丞,刑部尚書範緻虛為尚書右丞。
頒《禦注道德經》,刻石神霄宮。
壬辰,禁州郡遏籴及邊将殺降以幸功賞者。
癸巳,禁群臣朋一黨一。
丁酉,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為紀志,賜名《道史》。
辛醜,鄭居中罷,乞持馀服,诏從之。
壬寅,诏:“視中大夫林靈素,視中奉大夫張虛白,并特授本品真官。
” 先是帝用方士言,鑄神霄九鼎,名曰太極飛雲洞劫之鼎,蒼壺祀天貯醇酒之鼎,山嶽五神之鼎,一精一明洞淵之鼎,天地一陰一陽一之鼎,混沌之鼎,浮扁洞天之鼎,靈光晃耀煉神之鼎,蒼龜火蛇蟲魚金輪之鼎,至是始成。
奉安于上清寶箓宮之神霄殿。
霍石降于金。
閏月,庚戌朔,金以石為千戶。
既而蕭寶、張應古、李孝功皆率衆降,并以所部為千戶。
己未,以劉棟為守靜先生、視中大夫,棟辭不受。
庚申,诏江、淮、荊、浙、閩、廣監司,督責州縣還集流民。
乙亥,給事中趙野奏乞諸州添置道學博士,擇本州官兼充,從之。
丙子,诏:“周柴氏後已封崇義公,複立恭帝後為宣義郎,監周陵廟,世世為國三恪。
” 冬,十月,己卯朔,太白晝見。
壬辰,知陳州鄧洵仁奏:“本州學内舍生宋瑀,系故翰林學士宋祁之孫,行藝清修,願換道學内舍生。
舊有撰到《道論》十篇及近撰《神霄玉清萬壽宮雅》,謹具繳奏呈。
”禦筆:“宋瑀特與志士,仍許赴将來殿試。
” 己亥,升端州為肇慶府,仍改興慶軍額曰肇慶。
癸卯,帝如上清寶箓宮,傳度玉清神霄秘箓,會者八百人。
時道士有俸,每一齋施,動獲數十萬;每一觀,給田亦不下數百千頃。
貧下之人,多買青布幅巾以赴,日得一飯餐及襯施錢三百。
甲辰,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有諸殿侍晨、校籍、授經,以拟特制、修撰、直閣之名。
戊申,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蔡縧以罪勒停。
十一月,己酉朔,诏改明年元曰宣和,大赦天下。
辛亥,日中有黑子如李大。
丙辰,以婉容王氏為賢妃。
丁卯,茂德帝姬下嫁蔡鞗,父京請免見舅姑行盥饋之禮,诏不允。
己巳,升梓州為潼川府。
丙子,提舉成都府路學事翟栖筠奏:“字形書畫,鹹有不易之體,學者略而不講,從俗就簡,轉易偏旁,漸失本真。
如期、朔之類從月,股、肱之類從月,勝、服之類從舟,丹、青之類從丹,一靡一有不辨,而今書者乃一之。
故幼學之士,終年誦書,徒識字之近似而不知字之正形。
願诏儒臣重加修定,去其訛謬,一以王安石《字說》為正,分次部類,号為《新定五經字樣》,頒之庠序。
”诏太學官集衆修定。
遼副元帥蕭托蔔嘉卒。
十二月,戊寅朔,複京西錢監。
己卯,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有改革,皆無稽據,宜複舊名。
”狂人,指王仔昔也。
馬政等還自金,與其使者俱來,是日至登州,登州遣赴阙。
政與平海指揮使呼慶随高藥師、曹孝才以閏月六日下海,才達北岸,為邏者所執,并其物奪之,欲殺者屢矣。
已而縛之,行經十馀州,至金主所居拉林河,約三千馀裡。
問海上遣使之由,以實對。
金主與衆議數日,遂質登州小校王美、劉亮等,遣索多及李慶善等赍國書并北珠、生金、貂革、人參、松子,同政等來報使。
甲申,遼議定冊禮,遣耶律努克使金。
時山前諸路大饑,乾、顯、宜、錦、興中等路鬥粟直數缣,民削榆皮食之,既而人相食。
甯昌軍節度使劉宏以懿州戶三千降于金,金以為千戶。
己醜,置裕民局。
是歲,江、淮、荊、浙、梓州水。
遼放進士王翚等百三人。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宣和元年(遼天慶九年,金天輔三年。
己亥,一一一九年) 春,正月,戊申朔,日下有五色雲。
乙卯,诏:“佛改号大覺金仙,馀為仙人、大士之号。
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
寺為宮,院為觀,即住持之人為知宮觀事。
所有僧錄司可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錄院可改作道德院。
德士司隸屬道德院,蔡攸通行提舉。
天下州府僧正司可并為德士司。
”尋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時林靈素欲廢釋氏以逞前憾,請悉更其号,故有是命。
丁巳,金使李善慶等入國門,館于寶相院,诏蔡京、童貫及鄧文诰見之議事。
補善慶修武郎,散都從義郎,勃達秉義郎,給全俸。
居十馀日,遣直秘閣趙有開武義大夫馬政、忠翊郎王瓖充使副,赍诏書禮物,與善慶等渡海聘之。
瓖,師中子也。
初,議報女真儀,趙良嗣欲以國書,用國信禮,有開曰:“女直之酋止節度使,世受契丹封爵,常慕中朝,恨不得臣屬,何必過為尊崇,用诏書足矣。
”問善慶:“何如?”善慶曰:“二者皆可用,惟朝廷所擇。
”于是從有開言。
有開與善慶等至登州,未行而有開死。
會河北奏得牒者,言契丹已割遼東地,封女真為東懷王;且妄言女真常祈修好,詐以其表聞。
乃召馬政等勿行,止差呼慶持登州牒送李善慶等歸。
戊午,以餘深為太宰兼門下侍郎,王黼為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
黼賜第城西日,導以教坊樂,供帳什器,悉取于官,一寵一傾一時。
是時朝廷已納趙良嗣之計,将會金以圖燕。
會諜雲遼主有亡國之相,黼聞畫學正陳堯臣善丹青,一精一人倫,因薦堯臣使遼。
堯臣即挾畫學生二人與俱,繪遼主像以歸,言于帝曰:“遼主望之不似人君,臣謹畫其容以進,若以相
”并圖其山川險易以上。
帝大喜,取燕、雲之計遂定。
乙醜,改湟州為樂州。
乙亥,帝耕籍田。
罷裕民局。
封占城楊蔔麻疊為占城國王。
占城在中國西南,所統大小聚落一百五,略如州縣。
自上古未常通中國,周顯德中始入貢,自是朝貢不絕。
然北與交趾接壤,互相侵擾。
及诏封為王,始與交趾加恩均矣。
金使烏淩阿贊谟如遼,迎封冊也。
二月,庚辰,改宣和殿為保和殿。
戊戌,以鄧洵武為少保。
遼主如鴛鴦泺。
章薩巴誘中京射糧軍,僭号,南面軍帥耶律伊都讨擒之。
三月,丁未朔,遼遣太傅蕭實埒讷等冊金主為東懷國皇帝。
庚戌,蔡京等進安州所得商六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