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一 【宋紀九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辛巳,蔡京進封魯國公。
以何執中為太宰、少傅兼門下侍郎。
執政皆進秩。
十二月,乙酉,以鄭居中為特進。
丙戌,以武信軍節度使童貫為太尉。
乙巳,定命婦名為九等。
丙午,宴輔臣于延福宮。
初,蔡京欲以宮室媚帝,召内侍童貫、楊戬、賈詳、何訴、藍從熙,諷以内中一逼一窄之狀。
貫等乃請于大内北拱宸門下,因延福舊名而新作之。
五人分任工役,視力所緻,争以侈麗高廣相誇尚,各為制度,不務沿襲。
及成,号延福五位,帝自為文以記之。
每歲冬至後即放燈,自東華門以北,并不禁夜。
徙市民行鋪夾道以居,縱博群飲,至上元後乃罪,謂之先賞。
癸醜,始诏諸路給地牧馬。
又以諸路馬食儲積亦艱,沿邊土曠,乘春發生,青草茂盛,諸城寨宜分番出牧,就野飽青,晚持草歸以充夜秣,則官刍可省,诏陝西諸路相度措置奏聞。
是歲,高麗入貢。
成都路夷人董舜谘、董彥博内附,置祺、亨二州。
遼放進士韓昉等七十七人。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三年(遼天慶三年) 春,正月,甲子,以天錫元圭,遣官冊告永裕、永泰陵。
丙寅,遼賜南京貧民錢。
丁卯,遼主如大魚泺。
癸酉,追封王安石為舒王,子雱為臨川伯。
仲春釋奠,以兗國、鄒國公及舒王配飨文宣王廟。
甲戌,遼禁僧尼破戒。
丙子,遼主獵于狗牙山。
大寒,獵人多死。
丁醜,吳居厚罷,以鄭居中知樞密院事。
居厚久居政一府,以周謹自媚,一時聚斂者推為稱道。
至是上章告老,除武康軍節度使、知洪州。
庚辰,诏:“議禮局新修《五禮儀注》,宜以《政和五禮新儀》為名。
” 二月,甲申,以德妃王氏為淑妃。
庚寅,罷文臣勳官。
崇恩皇太後劉氏,帝以哲宗故,特加恩禮,而後頗幹預外事,且以不謹聞。
帝與輔臣議,将廢之。
辛卯,後為左右所一逼一,即簾鈎自缢而崩,年三十五。
甲午,以遼、女直相持,诏饬河北邊防。
丁酉,诏:“百官奉祠祿者,并以三年為任。
” 乙巳,增定六朝勳臣一百十六人。
三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戊辰,升永安縣為永安軍。
癸酉,賜上舍生十九人及第。
複置算學。
甲戌,左街道錄徐知常,特授沖虛先生。
辛巳,诏濮州王老志賜号安泊處士。
老志,濮之臨泉人,隸東京轉運司為書吏。
自言常遇鐘離真一人授内丹要訣,棄妻子,結草為廬,施病者藥,喜與人言休咎,頗藉藉有聞,故有是命。
女直阿古達,一日率五百騎突至遼鹹州,吏民大驚。
翼日,赴詳衮司,與趙三等面折庭下,阿古達不屈,送所司問狀。
一夕遁去,遣人訴于遼主,謂詳衮司欲見殺,故不敢留。
自是召不複至。
夏,四月,甲申,宣義郎黃冠言:“欲令天下士自鄉而升之縣學,自縣學而升之州學,通謂之選士,其自稱則曰外舍生。
才之向成,升于内舍,則謂之俊士,自稱内舍生。
又其才之已成而貢之辟雍,然後謂之貢士,其自稱亦以是。
”從之。
戊子,作保和殿,總為屋七十五間,上飾純綠,下漆以硃,無文藻、繪畫五采;垣墉無粉澤,以淺墨作寒林平遠禽竹;左實典谟訓诰經史,右藏三代彜器,東序置古今書畫,西序收琴阮筆硯焉。
癸巳,尚書右丞鄧洵仁罷知亳州,以臣僚論其締交黃經臣也。
乙巳,以福甯殿東建玉清和一陽一宮。
丙午,升定州為中山府。
己酉,以資政殿學士薛昂為尚書右丞。
庚戌,鄭居中等奏:“編成《政和五禮新儀》并序例,總二百二十卷,目錄六卷,共二百二十六卷,辨儀正誤,推本《六經》朝著官稱,一遵近制。
”诏令頒降。
閏月,甲寅,诏八行許添差諸州教授,從奉議郎王愈奏請也。
丙辰,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于是民間有無主之說,又言姬者饑也,亦用度不足之谶雲。
戊午,複置醫學。
遼主欲以嚴刑威衆,會李洪以左道聚衆為亂,遂支解之,分示五京。
辛酉,上崇恩皇太後谥曰昭懷。
五月,丙申,升蘇州為平江府。
庚子,大盈倉火。
壬寅,以築溱、播二州,進執政官一等。
丙午,葬昭懷皇後于永泰陵。
丁未,诏尚書内省分六司,以掌外省六曹所上之事,置内宰、副宰、内史、治中等官及都事以下吏員。
己酉,诏頒《大晟樂》于天下,舊樂遂禁。
六月,丙辰,夏國貢于遼。
丁巳,诏:“武學,州縣外舍生稱武選士,内舍生稱武俊士。
” 庚申,尚書省言:“縣學為升貢之本。
今天下令佐,吏部注授,多非其人。
俗吏則以學為不急,不加察治,縱其犯法;庸吏則廢法容一奸一,漫不加省,有罪不治。
以故學生在學,毆鬥争訟,至或殺人。
蓋令佐不加訓治,州學不切舉察,提舉官失于提按,以緻敗壞如此。
今立法整饬,乞賜指揮施行。
”從之。
癸亥,祔昭懷皇後神主于太廟。
辛未,張商英特責授汝州一團一練副使。
秋,七月,癸未,升趙城縣為慶祚軍。
甲申,還王珪、孫固贈谥,追複韓忠彥、曾布、安焘、李清臣、黃履等官職。
己亥,诏:“于編類禦筆所置禮制局,讨論古今沿革,具畫來上,朕将親覽,參酌其宜,以革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庶幾先王垂法後世。
” 崇甯以來,稽古殿多聚三代禮器,若鼎、彜、簠、簋、犧、象尊、罍、登、豆、爵、斝、琏、觯、坫、洗,凡古制器悉出,因得見商、周之舊,始驗先儒所傳大訛。
至是既置禮制局,乃請禦府所藏,悉加讨論,盡澳以從古,薦之郊廟,煥然大備。
有萬壽玉尊者,大猶四升器,雕琢殊絕。
玉坫闊盈尺有二寸,帝每祭祀飲福,大朝會,爵群臣則用焉。
其它多稱是。
至其制作之一精一,殆與古埒,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中書舍人翟汝文奏乞編集新禮,改正《三禮圖》以示後世,卒不果行。
庚子,貴妃劉氏薨。
壬寅,複置白州。
遼主
以何執中為太宰、少傅兼門下侍郎。
執政皆進秩。
十二月,乙酉,以鄭居中為特進。
丙戌,以武信軍節度使童貫為太尉。
乙巳,定命婦名為九等。
丙午,宴輔臣于延福宮。
初,蔡京欲以宮室媚帝,召内侍童貫、楊戬、賈詳、何訴、藍從熙,諷以内中一逼一窄之狀。
貫等乃請于大内北拱宸門下,因延福舊名而新作之。
五人分任工役,視力所緻,争以侈麗高廣相誇尚,各為制度,不務沿襲。
及成,号延福五位,帝自為文以記之。
每歲冬至後即放燈,自東華門以北,并不禁夜。
徙市民行鋪夾道以居,縱博群飲,至上元後乃罪,謂之先賞。
癸醜,始诏諸路給地牧馬。
又以諸路馬食儲積亦艱,沿邊土曠,乘春發生,青草茂盛,諸城寨宜分番出牧,就野飽青,晚持草歸以充夜秣,則官刍可省,诏陝西諸路相度措置奏聞。
是歲,高麗入貢。
成都路夷人董舜谘、董彥博内附,置祺、亨二州。
遼放進士韓昉等七十七人。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三年(遼天慶三年) 春,正月,甲子,以天錫元圭,遣官冊告永裕、永泰陵。
丙寅,遼賜南京貧民錢。
丁卯,遼主如大魚泺。
癸酉,追封王安石為舒王,子雱為臨川伯。
仲春釋奠,以兗國、鄒國公及舒王配飨文宣王廟。
甲戌,遼禁僧尼破戒。
丙子,遼主獵于狗牙山。
大寒,獵人多死。
丁醜,吳居厚罷,以鄭居中知樞密院事。
居厚久居政一府,以周謹自媚,一時聚斂者推為稱道。
至是上章告老,除武康軍節度使、知洪州。
庚辰,诏:“議禮局新修《五禮儀注》,宜以《政和五禮新儀》為名。
” 二月,甲申,以德妃王氏為淑妃。
庚寅,罷文臣勳官。
崇恩皇太後劉氏,帝以哲宗故,特加恩禮,而後頗幹預外事,且以不謹聞。
帝與輔臣議,将廢之。
辛卯,後為左右所一逼一,即簾鈎自缢而崩,年三十五。
甲午,以遼、女直相持,诏饬河北邊防。
丁酉,诏:“百官奉祠祿者,并以三年為任。
” 乙巳,增定六朝勳臣一百十六人。
三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戊辰,升永安縣為永安軍。
癸酉,賜上舍生十九人及第。
複置算學。
甲戌,左街道錄徐知常,特授沖虛先生。
辛巳,诏濮州王老志賜号安泊處士。
老志,濮之臨泉人,隸東京轉運司為書吏。
自言常遇鐘離真一人授内丹要訣,棄妻子,結草為廬,施病者藥,喜與人言休咎,頗藉藉有聞,故有是命。
女直阿古達,一日率五百騎突至遼鹹州,吏民大驚。
翼日,赴詳衮司,與趙三等面折庭下,阿古達不屈,送所司問狀。
一夕遁去,遣人訴于遼主,謂詳衮司欲見殺,故不敢留。
自是召不複至。
夏,四月,甲申,宣義郎黃冠言:“欲令天下士自鄉而升之縣學,自縣學而升之州學,通謂之選士,其自稱則曰外舍生。
才之向成,升于内舍,則謂之俊士,自稱内舍生。
又其才之已成而貢之辟雍,然後謂之貢士,其自稱亦以是。
”從之。
戊子,作保和殿,總為屋七十五間,上飾純綠,下漆以硃,無文藻、繪畫五采;垣墉無粉澤,以淺墨作寒林平遠禽竹;左實典谟訓诰經史,右藏三代彜器,東序置古今書畫,西序收琴阮筆硯焉。
癸巳,尚書右丞鄧洵仁罷知亳州,以臣僚論其締交黃經臣也。
乙巳,以福甯殿東建玉清和一陽一宮。
丙午,升定州為中山府。
己酉,以資政殿學士薛昂為尚書右丞。
庚戌,鄭居中等奏:“編成《政和五禮新儀》并序例,總二百二十卷,目錄六卷,共二百二十六卷,辨儀正誤,推本《六經》朝著官稱,一遵近制。
”诏令頒降。
閏月,甲寅,诏八行許添差諸州教授,從奉議郎王愈奏請也。
丙辰,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于是民間有無主之說,又言姬者饑也,亦用度不足之谶雲。
戊午,複置醫學。
遼主欲以嚴刑威衆,會李洪以左道聚衆為亂,遂支解之,分示五京。
辛酉,上崇恩皇太後谥曰昭懷。
五月,丙申,升蘇州為平江府。
庚子,大盈倉火。
壬寅,以築溱、播二州,進執政官一等。
丙午,葬昭懷皇後于永泰陵。
丁未,诏尚書内省分六司,以掌外省六曹所上之事,置内宰、副宰、内史、治中等官及都事以下吏員。
己酉,诏頒《大晟樂》于天下,舊樂遂禁。
六月,丙辰,夏國貢于遼。
丁巳,诏:“武學,州縣外舍生稱武選士,内舍生稱武俊士。
” 庚申,尚書省言:“縣學為升貢之本。
今天下令佐,吏部注授,多非其人。
俗吏則以學為不急,不加察治,縱其犯法;庸吏則廢法容一奸一,漫不加省,有罪不治。
以故學生在學,毆鬥争訟,至或殺人。
蓋令佐不加訓治,州學不切舉察,提舉官失于提按,以緻敗壞如此。
今立法整饬,乞賜指揮施行。
”從之。
癸亥,祔昭懷皇後神主于太廟。
辛未,張商英特責授汝州一團一練副使。
秋,七月,癸未,升趙城縣為慶祚軍。
甲申,還王珪、孫固贈谥,追複韓忠彥、曾布、安焘、李清臣、黃履等官職。
己亥,诏:“于編類禦筆所置禮制局,讨論古今沿革,具畫來上,朕将親覽,參酌其宜,以革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庶幾先王垂法後世。
” 崇甯以來,稽古殿多聚三代禮器,若鼎、彜、簠、簋、犧、象尊、罍、登、豆、爵、斝、琏、觯、坫、洗,凡古制器悉出,因得見商、周之舊,始驗先儒所傳大訛。
至是既置禮制局,乃請禦府所藏,悉加讨論,盡澳以從古,薦之郊廟,煥然大備。
有萬壽玉尊者,大猶四升器,雕琢殊絕。
玉坫闊盈尺有二寸,帝每祭祀飲福,大朝會,爵群臣則用焉。
其它多稱是。
至其制作之一精一,殆與古埒,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中書舍人翟汝文奏乞編集新禮,改正《三禮圖》以示後世,卒不果行。
庚子,貴妃劉氏薨。
壬寅,複置白州。
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