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起柔兆攝提格七月,盡著雍執徐六月,凡二年。
○哲宋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全昭孝皇帝元祐元年(遼大安二年) 秋,七月,丙辰朔,诏:“罷試補學官法,令尚書、侍郎、左右司郎中、學士、待制、兩省、禦史台官、國子司業各舉二人。
” 丁巳,遼惠妃之母燕國夫人,先以入朝擅取驿馬,奪其封号;複為巫蠱術厭魅皇孫延禧,事覺,伏誅。
妃弟蕭酬斡,隸興聖宮籍,流烏爾古德寽勒部。
戊午,遼主獵沙嶺。
辛酉,立十科舉士法。
舊制,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擇才,故令内外官皆得薦舉。
其後被舉者既多,除吏愈難,神宗乃革去内外舉官法,但用吏部、審官院選榜。
及帝即位,王岩叟言:“自罷辭舉而用選榜,可以見功過而不可以見人才。
于是不得已而用其平日之所信,故有踏逐、申差之目。
踏逐實薦舉,而不與同罪;且選才薦能而謂之踏逐,非雅名也。
況委人以權而不容舉其所知,豈為通術!”遂複内外官舉法。
司馬光奏曰:“為政得人則治。
然人之才,或長于此而短于彼,雖臯、夔、稷、契,各守一官,中人安可求備?故孔門以四科論士,漢室以數路得人。
若指瑕掩善,則朝無可用之人;苟随器指任,則世無可棄之士。
臣備位宰相,職當選辟,而識短見狹,士有恬退滞淹或孤寒遺逸,豈能周知!若專引知識,則嫌于私;若止循資序,未必皆才。
莫如使在位達官各舉所知,然後克協至公,野無遺賢矣。
欲乞朝廷設十科舉士:一曰行義純固可為師表科,二曰節一操一方正可備獻納科,三曰智勇過人可備将帥科,四曰公正聰明可備監司科,五曰經術一精一通可備講讀科,六曰學問該博可備顧問科,七曰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八曰善聽獄訟盡鮑得實科,九曰善治财賦公私俱便科,十曰練習法令能斷請谳科。
應職事官自尚書至給、舍、谏議,寄祿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大中大夫,帶職自觀文殿大學士至待制,每歲須于十科内舉三人。
仍具狀保任,中書置籍記之,異時有事需材,即按籍視其所嘗被舉科格,随事試之,有勞又著之籍。
内外官阙,取嘗試有效者随科授職。
所賜告命,仍具舉主姓名。
其人任官無狀,坐以缪舉之罪。
庶幾人人重慎,所舉得才。
”诏從之。
甲子,遼賜興聖、積慶二宮貧民錢。
乙醜,夏國主秉常殂。
是年,改元天安禮定,私谥康靖皇帝,廟号惠宗,墓号獻陵,子乾順即位。
上官均奏乞尚書省事類分輕重,某事關尚書,某事關二丞,某事關仆射;從之。
劉摯言:“乃者朝廷患免役之弊,下诏改複差法,而法至今不能成。
朝廷患常平之弊,并用舊制,施行曾未累月,複變為青苗之法。
其後又下诏切責首議之臣,而斂散之事,至今行之如初。
此二者,大事也,而反覆二三,尚何以使天下信從!且改之易之誠是邪?君子猶以為反令。
況改易未必是,徒以暴過舉于天下,則曷若謹之于始乎!” 庚午,夏國遣使來賀坤成節。
乙酉,遼出粟赈遼州貧民。
八月,戊子,遼主以雪罷獵。
辛卯,诏複常平舊法,罷青苗錢。
初,範純仁以國用不足,請再立常平錢谷斂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馬光方以疾在告,不與也。
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報。
光尋具答刂子言:“先朝散青苗,本為利民,并取情願;後提舉官速要見功,務求多散。
今禁抑配,則無害也。
”蘇轼奏曰:“熙甯之法,未嘗不禁抑配,而其為害也至此。
民家量入為出,雖貧亦足;若令分外得錢,則費用自廣。
今許人情願,是為設法罔民,使快一時非理之用,而不慮後日催納之患,非良法也。
”會王岩叟、硃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罷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簾前奏曰:“是何一奸一邪,勸陛下複行此事!”純仁失色,卻立不敢言。
太皇太後從之,即诏:“常平依舊法,青苗錢更不支複;除舊欠二分之息,元支本錢,驗見欠多少分料,次随二稅輸納。
” 太皇太後谕輔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當。
”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舉所知,必且試用。
待其不職,然後罷黜,亦可并坐舉者。
”呂公著曰:“舉官雖委人,亦須執政審察人材。
”光曰:“自來執政,止于舉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
”韓維曰:“光所言非是,直信舉者之言,不先審察,待其不職而罰之,甚失義理。
”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資格。
”光曰:“資格亦不可少。
”維曰:“資格但可施于叙遷,若升擢人材,豈可拘資格邪!” 壬辰,封弟偲為祁國公。
丁酉,司馬光以疾作,先出都堂,遂谒告,自是不複入朝。
癸卯,以崇政殿說書程頤兼權判登聞鼓院。
九月,丙辰朔,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司馬光卒,年六十六。
太皇太後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
明堂禮畢,皆臨奠。
贈太師、溫國公,谥文正,禦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
光居洛一陽一十五年,天下以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為司馬相公,婦人孺子亦知其為君實也。
及為門下侍郎,蘇轼自登州召還,緣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謝司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一愛一,以活我。
”遼人敕其邊吏曰:“中國相司馬矣,切毋生事、開邊隙。
”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徇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
賓客見其體羸,舉諸葛亮食少事煩以為戒,光曰:“死生命也。
”為之益力。
病幫,不複自覺,諄諄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既殁,其家得遺奏八紙,皆手劄,論當世要務。
百姓聞其卒,罷市而往吊,鬻衣而緻奠,巷哭而過,車蓋以萬千數。
京師民畫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飲食必祝焉。
歸葬陝州,四方來會者數萬人。
光孝友忠信,自少至老,語未嘗妄。
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于學無所不通,唯不喜釋、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
”蘇轼嘗論光所以感人心、動天地者而蔽以二言,曰誠,曰一,君子以為笃論。
己未,朝獻景靈宮。
辛酉,大享明堂,以神宗配。
程頤在經筵,多用古禮。
蘇轼謂其不近人情,深疾之,每加玩侮。
方司馬光之卒也,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兩省辟欲往奠光,頤不可,曰:“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坐客有難之者曰:“孔子言哭則不歌,不言歌則不哭。
”蘇轼曰:“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
”衆皆大笑,遂成嫌隙。
丁卯,以中書舍人蘇轼為翰林學士。
癸酉,诏:“諸路坊郭第五等以上,及單丁、女戶、寺觀第三等以上,舊納免役錢并與減放五分,馀皆全放,仍自元祐二年始。
” 庚午,遼主還上京。
壬申,發粟赈上京、中京貧民。
丙子,遼主谒二儀、五鸾二殿。
己卯,出太祖、太宗所禦铠仗示燕國王延禧,谕以創業征伐之難。
張璪罷為光祿大夫、資政殿學士、知鄭州。
台谏交章論璪,凡十數。
太皇太後宣谕王岩叟曰:“明堂大禮後,璪必退。
”至是乃引疾請外,竟從優禮罷去。
癸未,孫升奏:“祖宗用人,如趙普、王旦、韓琦,此三人者,文章學問不見于世,然觀其德業、器識、功烈、治行,近世輔相未有其比。
王安石為一代文宗,進居大任,施設之方,一出于私智。
由是言之,則輔佐經綸之業,不在乎文章學問也。
今蘇轼之學,中外所服,然德業器識有所不足,為翰林學士,可謂極其任矣,若或輔佐經綸,則願陛下以王安石為戒。
”世譏其失言。
辛巳,遼主召南府宰相議國政。
冬,十月,乙酉朔,遼以南院樞密副使窦景庸知樞密院事。
景庸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聰敏好學,至是始見用,封陳國公。
丙戌,改封孔子後為奉聖公。
鴻胪卿孔宗翰言:“孔子後世襲公爵,本為侍祠。
然兼領它官,不在故郡,于名為不正。
乞自今,襲封之人,使終身在鄉裡。
”诏:“改衍聖公為奉聖公,不預它職,增給廟學田百頃,供祭祀外,許均贍族人。
賜國子監書,置教授一員,以訓其子弟。
” 五國長貢于遼。
丁亥,遼遣使诏夏國王秉常子乾順知國事。
庚寅,太白晝見。
壬辰,夏人來告哀,诏:“自元豐四年用兵所得城砦,待歸我永樂所陷人民,當盡畫以給還。
”遣穆衍、張楙往吊祭。
○哲宋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全昭孝皇帝元祐元年(遼大安二年) 秋,七月,丙辰朔,诏:“罷試補學官法,令
” 丁巳,遼惠妃之母燕國夫人,先以入朝擅取驿馬,奪其封号;複為巫蠱術厭魅皇孫延禧,事覺,伏誅。
妃弟蕭酬斡,隸興聖宮籍,流烏爾古德寽勒部。
戊午,遼主獵沙嶺。
辛酉,立十科舉士法。
舊制,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擇才,故令内外官皆得薦舉。
其後被舉者既多,除吏愈難,神宗乃革去内外舉官法,但用吏部、審官院選榜。
及帝即位,王岩叟言:“自罷辭舉而用選榜,可以見功過而不可以見人才。
于是不得已而用其平日之所信,故有踏逐、申差之目。
踏逐實薦舉,而不與同罪;且選才薦能而謂之踏逐,非雅名也。
況委人以權而不容舉其所知,豈為通術!”遂複内外官舉法。
司馬光奏曰:“為政得人則治。
然人之才,或長于此而短于彼,雖臯、夔、稷、契,各守一官,中人安可求備?故孔門以四科論士,漢室以數路得人。
若指瑕掩善,則朝無可用之人;苟随器指任,則世無可棄之士。
臣備位宰相,職當選辟,而識短見狹,士有恬退滞淹或孤寒遺逸,豈能周知!若專引知識,則嫌于私;若止循資序,未必皆才。
莫如使在位達官各舉所知,然後克協至公,野無遺賢矣。
欲乞朝廷設十科舉士:一曰行義純固可為師表科,二曰節一操一方正可備獻納科,三曰智勇過人可備将帥科,四曰公正聰明可備監司科,五曰經術一精一通可備講讀科,六曰學問該博可備顧問科,七曰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八曰善聽獄訟盡鮑得實科,九曰善治财賦公私俱便科,十曰練習法令能斷請谳科。
應職事官自尚書至給、舍、谏議,寄祿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大中大夫,帶職自觀文殿大學士至待制,每歲須于十科内舉三人。
仍具狀保任,中書置籍記之,異時有事需材,即按籍視其所嘗被舉科格,随事試之,有勞又著之籍。
内外官阙,取嘗試有效者随科授職。
所賜告命,仍具舉主姓名。
其人任官無狀,坐以缪舉之罪。
庶幾人人重慎,所舉得才。
”诏從之。
甲子,遼賜興聖、積慶二宮貧民錢。
乙醜,夏國主秉常殂。
是年,改元天安禮定,私谥康靖皇帝,廟号惠宗,墓号獻陵,子乾順即位。
上官均奏乞尚書省事類分輕重,某事關尚書,某事關二丞,某事關仆射;從之。
劉摯言:“乃者朝廷患免役之弊,下诏改複差法,而法至今不能成。
朝廷患常平之弊,并用舊制,施行曾未累月,複變為青苗之法。
其後又下诏切責首議之臣,而斂散之事,至今行之如初。
此二者,大事也,而反覆二三,尚何以使天下信從!且改之易之誠是邪?君子猶以為反令。
況改易未必是,徒以暴過舉于天下,則曷若謹之于始乎!” 庚午,夏國遣使來賀坤成節。
乙酉,遼出粟赈遼州貧民。
八月,戊子,遼主以雪罷獵。
辛卯,诏複常平舊法,罷青苗錢。
初,範純仁以國用不足,請再立常平錢谷斂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馬光方以疾在告,不與也。
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報。
光尋具答刂子言:“先朝散青苗,本為利民,并取情願;後提舉官速要見功,務求多散。
今禁抑配,則無害也。
”蘇轼奏曰:“熙甯之法,未嘗不禁抑配,而其為害也至此。
民家量入為出,雖貧亦足;若令分外得錢,則費用自廣。
今許人情願,是為設法罔民,使快一時非理之用,而不慮後日催納之患,非良法也。
”會王岩叟、硃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罷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簾前奏曰:“是何一奸一邪,勸陛下複行此事!”純仁失色,卻立不敢言。
太皇太後從之,即诏:“常平依舊法,青苗錢更不支複;除舊欠二分之息,元支本錢,驗見欠多少分料,次随二稅輸納。
” 太皇太後谕輔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當。
”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舉所知,必且試用。
待其不職,然後罷黜,亦可并坐舉者。
”呂公著曰:“舉官雖委人,亦須執政審察人材。
”光曰:“自來執政,止于舉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
”韓維曰:“光所言非是,直信舉者之言,不先審察,待其不職而罰之,甚失義理。
”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資格。
”光曰:“資格亦不可少。
”維曰:“資格但可施于叙遷,若升擢人材,豈可拘資格邪!” 壬辰,封弟偲為祁國公。
丁酉,司馬光以疾作,先出都堂,遂谒告,自是不複入朝。
癸卯,以崇政殿說書程頤兼權判登聞鼓院。
九月,丙辰朔,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司馬光卒,年六十六。
太皇太後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
明堂禮畢,皆臨奠。
贈太師、溫國公,谥文正,禦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
光居洛一陽一十五年,天下以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為司馬相公,婦人孺子亦知其為君實也。
及為門下侍郎,蘇轼自登州召還,緣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謝司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一愛一,以活我。
”遼人敕其邊吏曰:“中國相司馬矣,切毋生事、開邊隙。
”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徇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
賓客見其體羸,舉諸葛亮食少事煩以為戒,光曰:“死生命也。
”為之益力。
病幫,不複自覺,諄諄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既殁,其家得遺奏八紙,皆手劄,論當世要務。
百姓聞其卒,罷市而往吊,鬻衣而緻奠,巷哭而過,車蓋以萬千數。
京師民畫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飲食必祝焉。
歸葬陝州,四方來會者數萬人。
光孝友忠信,自少至老,語未嘗妄。
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于學無所不通,唯不喜釋、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
”蘇轼嘗論光所以感人心、動天地者而蔽以二言,曰誠,曰一,君子以為笃論。
己未,朝獻景靈宮。
辛酉,大享明堂,以神宗配。
程頤在經筵,多用古禮。
蘇轼謂其不近人情,深疾之,每加玩侮。
方司馬光之卒也,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兩省辟欲往奠光,頤不可,曰:“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坐客有難之者曰:“孔子言哭則不歌,不言歌則不哭。
”蘇轼曰:“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
”衆皆大笑,遂成嫌隙。
丁卯,以中書舍人蘇轼為翰林學士。
癸酉,诏:“諸路坊郭第五等以上,及單丁、女戶、寺觀第三等以上,舊納免役錢并與減放五分,馀皆全放,仍自元祐二年始。
” 庚午,遼主還上京。
壬申,發粟赈上京、中京貧民。
丙子,遼主谒二儀、五鸾二殿。
己卯,出太祖、太宗所禦铠仗示燕國王延禧,谕以創業征伐之難。
張璪罷為光祿大夫、資政殿學士、知鄭州。
台谏交章論璪,凡十數。
太皇太後宣谕王岩叟曰:“明堂大禮後,璪必退。
”至是乃引疾請外,竟從優禮罷去。
癸未,孫升奏:“祖宗用人,如趙普、王旦、韓琦,此三人者,文章學問不見于世,然觀其德業、器識、功烈、治行,近世輔相未有其比。
王安石為一代文宗,進居大任,施設之方,一出于私智。
由是言之,則輔佐經綸之業,不在乎文章學問也。
今蘇轼之學,中外所服,然德業器識有所不足,為翰林學士,可謂極其任矣,若或輔佐經綸,則願陛下以王安石為戒。
”世譏其失言。
辛巳,遼主召南府宰相議國政。
冬,十月,乙酉朔,遼以南院樞密副使窦景庸知樞密院事。
景庸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聰敏好學,至是始見用,封陳國公。
丙戌,改封孔子後為奉聖公。
鴻胪卿孔宗翰言:“孔子後世襲公爵,本為侍祠。
然兼領它官,不在故郡,于名為不正。
乞自今,襲封之人,使終身在鄉裡。
”诏:“改衍聖公為奉聖公,不預它職,增給廟學田百頃,供祭祀外,許均贍族人。
賜國子監書,置教授一員,以訓其子弟。
” 五國長貢于遼。
丁亥,遼遣使诏夏國王秉常子乾順知國事。
庚寅,太白晝見。
壬辰,夏人來告哀,诏:“自元豐四年用兵所得城砦,待歸我永樂所陷人民,當盡畫以給還。
”遣穆衍、張楙往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