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一 【宋紀七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簽書樞密院事。
绛在翰林,谄事王安石,而安石德曾公亮之助巳,欲引其子孝寬于政地以報之,由是二人同升。
辛亥,以天章閣待制趙禼為安南道招讨使,嘉州防禦使李憲副之,以讨交趾。
張方平言:“舉西北壯士健馬棄之炎荒,其患有不可勝言者。
若師老費财,無功而還,社稷之福也。
”後皆如其言。
王安石複撰《詩·關雎解義》以進。
初,安石撰《詩序》,稱頌帝德,以文王為比。
帝曰:“以朕比文王,恐為天下後世笑,但言解經之意足矣。
”遂改撰《詩序》以進。
至是诏前後所上并付國子監镂闆施行。
癸醜,诏曰:“安南世受王爵,而乃攻犯城邑,殺傷吏民,幹國之紀,刑茲無赦。
已命趙禼充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須時興師,水陸兼進。
天示助順,既兆布新之祥;人知侮亡,鹹懷敵忾之氣。
”時交趾所破城邑,即為露布,揭之衢路,言中國作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濟;王安石怒,故自草此诏。
是歲,夏改元大安。
○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熙甯九年(遼太康二年) 春,正月,己未,遼主如春水。
乙醜,雨水冰。
戊辰,交趾圍邕州,知州蘇緘悉力拒守,外援不至,城遂陷。
緘曰:“吾義不死賊手!”亟還州廨,阖門,命其家三十六人皆先死,藏一屍一于坎,乃縱火自一焚。
城中人感緘之義,無一人從賊者。
于是交人盡屠其民,凡五萬八千馀口。
己卯,下谿州刺史彭師晏降。
章惇使湖北提點刑獄李平招納師晏誓下州峒蠻張景謂、彭德儒、向永勝、覃文猛、覃彥壩,各以其地歸版籍,師晏遂降。
诏遣師晏詣阙,授禮賓副使,官其下六十有四人。
辛巳,贈蘇緘奉國軍節度使,谥忠勇。
以其子子元為西頭供奉官、閤門祗候,賜對便殿,帝曰:“昔唐張巡與許遠守睢一陽一,蔽捍江、淮,較之卿父,未為遠過也。
” 初,邕州将陷,緘憤沈起、劉彜緻寇,彜又坐視不救,欲上疏論之,屬道梗不通,乃列二人罪狀榜于市,冀達朝廷。
至是治起、彜開釁之罪,貶起郢州一團一練副使、安置郢州;彜均州一團一練副使、安置随州。
遼耶律伊遜既誣陷皇後,又欲害太子,乘間言于遼主曰:“帝與後如天地并位,中宮豈可曠也?”因盛稱驸馬都尉蕭錫默之妹美而賢,遼主信之,納于掖庭。
錫默一黨一于伊遜,故伊遜欲引為助。
二月,戊子,以宣徽南院使郭逵為安南行營經略招讨使,趙禼副之;召李憲還。
憲久在西北邊,好論兵,王韶之開熙河,憲與有勞,故用憲。
既而禼、憲議事不合,帝因問禼:“孰可代憲?”禼言:“逵老于邊事,願為裨贊。
”帝從之。
仍诏占城、真臘合擊交趾。
遼赈黃龍府饑。
己醜,宗噶爾首領果莊寇五牟谷,蕃官蔺氈讷支等邀擊,大破之。
己亥,以出師罷春宴。
癸醜,遼以南京路饑,免租稅一年。
乙卯,雨雹。
三月,辛酉朔,恤欽、廉、邕三州死事家,瘗戰亡士;賊所蹂踐,除其田征。
辛酉,遼太後蕭氏殂,谥曰仁懿太後。
太後慈惠端淑,凡正旦生辰,諸國貢币,悉賜貧瘠。
初在灤河,親督衛士平重元之亂,後夢重元曰:“臣骨在太子山北,不勝寒栗。
”即命屋之。
其慈闵類此。
丁卯,遼大赦。
甲戌,禦集英殿,賜進士徐鐸以下并明經諸科及第、出身、同學究出身總五百九十六人。
鐸,邵武人也。
帝以詳定官陳繹等取第一甲不一精一,并罰銅。
丁醜,以廣西進士徐伯祥為右侍禁,欽、廉、白州巡檢。
己卯,宗噶爾首領果莊複寇五牟谷,熙河钤轄韓存寶敗之。
庚辰,複種谔禮賓副使、知岷州,韓绛再相,嘗訟其前功故也。
夏,四月,戊戌,複廣濟河漕。
癸卯,诏:“廣南亡沒士卒及百姓為賊殘破者,轉運安一撫司具實并議赈恤以聞。
” 甲辰,降空名告身付安南行營,以招降賞功。
诏諸路募武勇赴廣西,贈廣西死事将士官有差。
辛亥,茂州夷寇邊,知成都府蔡延慶乞發陝西兵援茂州,候兵至,當自将以往。
帝遣内侍押班王中正經制。
诏延慶務在持重,毋得輕離成都。
甲寅,遼遣耶律孝純以太後喪來告。
帝發哀成服,辍視朝七日。
五月,丙辰朔,诏:“邕州沿邊州峒首領來降者,周惠之。
” 丙寅複分兩浙為東、西路。
明年,又合為一,以财賦不可分故也。
丁卯,城茂州。
壬申,诏:“安南諸軍過嶺有疾者,所至護治。
” 庚辰,靜州下首領董整白等來降。
六月,己醜,綿州都監王慶、崔昭用、劉珪、左侍禁張義援茂州,戰死。
辛卯,诏:“濱海富民得養蜑戶,毋緻為外夷所誘。
” 甲午,遼葬仁懿太後于慶陵。
己亥,慮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釋之。
己亥,遼主駐特古裡。
遼護衛蕭和克憤耶律伊遜恣行不法,嘗伏于橋下,伺伊遜過,欲殺之。
會暴雨,橋壞,不果;又欲殺之于獵所,為親友所阻而止。
廷臣側目,莫敢言其一奸一者。
北面林牙蕭岩壽密言于遼主曰:“伊遜自泉太子預政,内懷疑懼,又與張孝傑相附會,數相過從,恐有一陰一謀,動搖太子,不可使居要地。
”遼主悟,壬寅,出伊遜為中京留守。
一時稱遼主能納忠言,同知南院宣徽使諧裡、都林牙耶律庶箴及耶律孟簡各以表賀。
遼仁懿太後山陵事未畢,耶律伊遜之一黨一見伊遜外遷,恐遼主意移,亟勸立後,遼主從之。
丁未,冊蕭氏為皇後,遂封後父祗候郎君迪裡喇為趙王,後叔西北路招讨使伊哩額為遼西郡王,後兄漢人行宮都部署錫默為柳城郡王。
伊遜既外遷,以參知政事楊遵勖知南院樞密使事,以北院樞密副使蕭錫薩知北院樞密使事,以漢人行宮副部署劉诜參知政事。
己酉,南府宰相趙徽緻仕。
秋,七月,丙辰,硃崖軍黎賊黃嬰入寇,诏廣南西路嚴兵備之。
壬戌,城下谿州,賜名會谿城,戍以兵,隸辰州,出租賦如漢民。
癸亥,靜州将楊文緒結蕃部謀叛,王中正斬之以徇。
戊辰,遼主如秋山,一日射鹿三十,宴從官,酒酣,命賦《雲上于天詩》。
命北府宰相耶律孝傑坐禦榻旁,遼主誦《黍離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孝傑奏曰:“今天下太平,陛下何憂?富有四海,陛下何求?”遼主大悅。
癸酉,遼柳城郡王蕭錫默卒。
是月,安南行營次桂州,郭逵遣钤轄和斌等督水軍涉海自東入,諸軍自廣西入。
八月,己醜,罷鬻祠廟。
時司農寺令天下祠廟,許依坊場河渡募人承買,收取淨利。
應天府阏伯、微子廟亦在鬻中。
判官劉摯歎曰:“一至于此!”往見判府張方平曰:“獨不能為朝廷言之邪?”方平矍然,托摯為奏曰:“阏伯遷商丘,主祀大火,火為國家盛德所乘;微子開國于宋,亦本朝受命建号所因。
又有雙廟
绛在翰林,谄事王安石,而安石德曾公亮之助巳,欲引其子孝寬于政地以報之,由是二人同升。
辛亥,以天章閣待制趙禼為安南道招讨使,嘉州防禦使李憲副之,以讨交趾。
張方平言:“舉西北壯士健馬棄之炎荒,其患有不可勝言者。
若師老費财,無功而還,社稷之福也。
”後皆如其言。
王安石複撰《詩·關雎解義》以進。
初,安石撰《詩序》,稱頌帝德,以文王為比。
帝曰:“以朕比文王,恐為天下後世笑,但言解經之意足矣。
”遂改撰《詩序》以進。
至是诏前後所上并付國子監镂闆施行。
癸醜,诏曰:“安南世受王爵,而乃攻犯城邑,殺傷吏民,幹國之紀,刑茲無赦。
已命趙禼充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須時興師,水陸兼進。
天示助順,既兆布新之祥;人知侮亡,鹹懷敵忾之氣。
”時交趾所破城邑,即為露布,揭之衢路,言中國作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濟;王安石怒,故自草此诏。
是歲,夏改元大安。
○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熙甯九年(遼太康二年) 春,正月,己未,遼主如春水。
乙醜,雨水冰。
戊辰,交趾圍邕州,知州蘇緘悉力拒守,外援不至,城遂陷。
緘曰:“吾義不死賊手!”亟還州廨,阖門,命其家三十六人皆先死,藏一屍一于坎,乃縱火自一焚。
城中人感緘之義,無一人從賊者。
于是交人盡屠其民,凡五萬八千馀口。
己卯,下谿州刺史彭師晏降。
章惇使湖北提點刑獄李平招納師晏誓下州峒蠻張景謂、彭德儒、向永勝、覃文猛、覃彥壩,各以其地歸版籍,師晏遂降。
诏遣師晏詣阙,授禮賓副使,官其下六十有四人。
辛巳,贈蘇緘奉國軍節度使,谥忠勇。
以其子子元為西頭供奉官、閤門祗候,賜對便殿,帝曰:“昔唐張巡與許遠守睢一陽一,蔽捍江、淮,較之卿父,未為遠過也。
” 初,邕州将陷,緘憤沈起、劉彜緻寇,彜又坐視不救,欲上疏論之,屬道梗不通,乃列二人罪狀榜于市,冀達朝廷。
至是治起、彜開釁之罪,貶起郢州一團一練副使、安置郢州;彜均州一團一練副使、安置随州。
遼耶律伊遜既誣陷皇後,又欲害太子,乘間言于遼主曰:“帝與後如天地并位,中宮豈可曠也?”因盛稱驸馬都尉蕭錫默之妹美而賢,遼主信之,納于掖庭。
錫默一黨一于伊遜,故伊遜欲引為助。
二月,戊子,以宣徽南院使郭逵為安南行營經略招讨使,趙禼副之;召李憲還。
憲久在西北邊,好論兵,王韶之開熙河,憲與有勞,故用憲。
既而禼、憲議事不合,帝因問禼:“孰可代憲?”禼言:“逵老于邊事,願為裨贊。
”帝從之。
仍诏占城、真臘合擊交趾。
遼赈黃龍府饑。
己醜,宗噶爾首領果莊寇五牟谷,蕃官蔺氈讷支等邀擊,大破之。
己亥,以出師罷春宴。
癸醜,遼以南京路饑,免租稅一年。
乙卯,雨雹。
三月,辛酉朔,恤欽、廉、邕三州死事家,瘗戰亡士;賊所蹂踐,除其田征。
辛酉,遼太後蕭氏殂,谥曰仁懿太後。
太後慈惠端淑,凡正旦生辰,諸國貢币,悉賜貧瘠。
初在灤河,親督衛士平重元之亂,後夢重元曰:“臣骨在太子山北,不勝寒栗。
”即命屋之。
其慈闵類此。
丁卯,遼大赦。
甲戌,禦集英殿,賜進士徐鐸以下并明經諸科及第、出身、同學究出身總五百九十六人。
鐸,邵武人也。
帝以詳定官陳繹等取第一甲不一精一,并罰銅。
丁醜,以廣西進士徐伯祥為右侍禁,欽、廉、白州巡檢。
己卯,宗噶爾首領果莊複寇五牟谷,熙河钤轄韓存寶敗之。
庚辰,複種谔禮賓副使、知岷州,韓绛再相,嘗訟其前功故也。
夏,四月,戊戌,複廣濟河漕。
癸卯,诏:“廣南亡沒士卒及百姓為賊殘破者,轉運安一撫司具實并議赈恤以聞。
” 甲辰,降空名告身付安南行營,以招降賞功。
诏諸路募武勇赴廣西,贈廣西死事将士官有差。
辛亥,茂州夷寇邊,知成都府蔡延慶乞發陝西兵援茂州,候兵至,當自将以往。
帝遣内侍押班王中正經制。
诏延慶務在持重,毋得輕離成都。
甲寅,遼遣耶律孝純以太後喪來告。
帝發哀成服,辍視朝七日。
五月,丙辰朔,诏:“邕州沿邊州峒首領來降者,周惠之。
” 丙寅複分兩浙為東、西路。
明年,又合為一,以财賦不可分故也。
丁卯,城茂州。
壬申,诏:“安南諸軍過嶺有疾者,所至護治。
” 庚辰,靜州下首領董整白等來降。
六月,己醜,綿州都監王慶、崔昭用、劉珪、左侍禁張義援茂州,戰死。
辛卯,诏:“濱海富民得養蜑戶,毋緻為外夷所誘。
” 甲午,遼葬仁懿太後于慶陵。
己亥,慮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釋之。
己亥,遼主駐特古裡。
遼護衛蕭和克憤耶律伊遜恣行不法,嘗伏于橋下,伺伊遜過,欲殺之。
會暴雨,橋壞,不果;又欲殺之于獵所,為親友所阻而止。
廷臣側目,莫敢言其一奸一者。
北面林牙蕭岩壽密言于遼主曰:“伊遜自泉太子預政,内懷疑懼,又與張孝傑相附會,數相過從,恐有一陰一謀,動搖太子,不可使居要地。
”遼主悟,壬寅,出伊遜為中京留守。
一時稱遼主能納忠言,同知南院宣徽使諧裡、都林牙耶律庶箴及耶律孟簡各以表賀。
遼仁懿太後山陵事未畢,耶律伊遜之一黨一見伊遜外遷,恐遼主意移,亟勸立後,遼主從之。
丁未,冊蕭氏為皇後,遂封後父祗候郎君迪裡喇為趙王,後叔西北路招讨使伊哩額為遼西郡王,後兄漢人行宮都部署錫默為柳城郡王。
伊遜既外遷,以參知政事楊遵勖知南院樞密使事,以北院樞密副使蕭錫薩知北院樞密使事,以漢人行宮副部署劉诜參知政事。
己酉,南府宰相趙徽緻仕。
秋,七月,丙辰,硃崖軍黎賊黃嬰入寇,诏廣南西路嚴兵備之。
壬戌,城下谿州,賜名會谿城,戍以兵,隸辰州,出租賦如漢民。
癸亥,靜州将楊文緒結蕃部謀叛,王中正斬之以徇。
戊辰,遼主如秋山,一日射鹿三十,宴從官,酒酣,命賦《雲上于天詩》。
命北府宰相耶律孝傑坐禦榻旁,遼主誦《黍離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孝傑奏曰:“今天下太平,陛下何憂?富有四海,陛下何求?”遼主大悅。
癸酉,遼柳城郡王蕭錫默卒。
是月,安南行營次桂州,郭逵遣钤轄和斌等督水軍涉海自東入,諸軍自廣西入。
八月,己醜,罷鬻祠廟。
時司農寺令天下祠廟,許依坊場河渡募人承買,收取淨利。
應天府阏伯、微子廟亦在鬻中。
判官劉摯歎曰:“一至于此!”往見判府張方平曰:“獨不能為朝廷言之邪?”方平矍然,托摯為奏曰:“阏伯遷商丘,主祀大火,火為國家盛德所乘;微子開國于宋,亦本朝受命建号所因。
又有雙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