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八 【宋紀六十八】

關燈
為右正言、直集賢院、管句國子監。

    秩屢征不起,诏郡以禮敦遣。

    至是始詣阙,對垂拱殿。

    問:“今何道免民于凍餒?”對曰:“法制不立,庶民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之大患也。

    臣才不适用,願得辭歸。

    ”帝曰:“既來,安得不少留!”遂有是命。

    尋遷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谏職。

    秩名重一時,世以為無宦情。

    及安石更法,秩獨以為是,一召即起,任谏職,列侍從,低首抑氣,無所建明,聞望日損。

    秩長于《春秋》,及安石廢《春秋》,秩遂盡廢其學,時論薄之。

     權開封府推官蘇轼出通判杭州。

    初,轼直史館,王安石贊帝以獨斷專任。

    轼因試進士,發策以“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哙專任子之而敗;事同功異”為問。

    安石見之大怒,使侍禦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轼遂請外。

     乙亥,遼禁布帛短狹不中尺度者。

     丙子,遣使按視宿、亳等州災傷,乃令修饬武備。

     壬午,定進士考轉官。

     五月,甲午,右谏議大夫提舉崇福宮緻仕呂誨卒。

    誨初求緻仕,表言:“臣本無宿疾,偶值醫者用術乖方,妄投湯劑,率情任意,差之指下,禍延四肢,浸成風痹,非祗憚炙盩之苦,又将虞心腹之變。

    雖一身之微,固不足恤,而九族之托,良以為憂。

    ”蓋以身疾喻朝政也。

    疾亟,猶旦夕憤歎,以天下事為憂。

    既革,司馬光往省之,至則目已瞑,聞光哭,蹶然而起,張目強視曰:“天下事尚可為,君實勉之!”遂卒。

     壬寅,诏許富弼養疾西京。

     丙午,高麗來貢。

    高麗為遼所阻,不通中國者四十三年,至是福建轉運使羅拯令商人黃真招接通好,高麗王徽乃因真還,移牒福建,願備禮朝貢。

    拯以聞,朝議謂可結以謀遼,乃命拯谕意。

    徽遂遣其民官侍郎金悌等由登州入貢。

    自是複與中國通,朝貢相繼。

     辛亥,诏:“宗室率府副率以上遭父母喪及嫡孫承重,并解官行服。

    ” 壬子,诏:“恩、冀等州災傷,遣使赈恤,蠲其稅。

    ” 禦史中丞楊繪言:“東明等縣百姓千馀人,詣開封府訴超升等第出助役錢事,本府不受,遂突入王安石私第。

    安石谕雲:‘此事相府不知。

    ’仍問:‘汝等來,知縣知否?’皆言不知。

    又詣禦史台,臣以本台無例收接訴狀,谕令散去。

    退而訪問,乃司農寺不依諸縣元定戶等,卻以見管戶口量第定出役錢數付諸縣,各令管認,别造簿籍,前農務而畢。

    臣竊謂凡等第升降,蓋視人家産高下,乃得其實。

    今乃自司農寺先畫數,令本縣依數定簿,豈得民無争訴哉!判司農寺乃鄧绾、曾布,一為知雜,一為都檢正,非臣言之,誰敢言者!”王安石指陳繪言為不然,遂置而弗問。

     初,保甲法行,鄉民驚擾,至有截指斷腕以避丁者。

    知開封府韓維言之,帝以問王安石,安石曰:“就令有之,亦不足怪。

    為天下主者,如止任民情,則何必立君而為之建官置吏也!保甲法不特除盜,可漸習為兵,且省财費。

    惟陛下果斷,不恤人言以行之。

    ”安石由此益惡維。

    帝欲命維為禦史中丞,維以兄绛居政一府,力辭。

    安石因言:“維善附流俗以非上所建立,乞允其請。

    ”會文彥博求去,帝曰:“密院事劇,當除韓維佐卿。

    ”明日,維奏事殿中,以言不用,力請外,帝曰:“卿東宮舊人,當留輔政。

    ”維對曰:“使臣言得行,勝于富貴。

    若緣攀附舊恩以進,非臣之願也。

    ”遂出知襄州。

     六月,丁巳,河北饑民為盜者,減死刺配。

     戊午,監察禦史裡行劉摯上疏曰:“君子、小人之分,在義、利而已。

    上人才非不足用,特心之所向,不在乎義,故希賞之志,每在事先,奉公之心,每在事後。

    陛下有勸農之意,今變而為煩擾;陛下有均役之意,今倚為聚斂。

    其一愛一君憂國者,皆無以容于其間。

    今天下有喜于敢為之論,有樂于無事之論。

    彼以此為流俗,此以彼為亂常,畏義者以進取為可恥,嗜利者以守道為無能,此風浸長,漢、唐之一黨一禍必起矣。

    願陛下慮心平聽,審察好惡,收過與不及之論,使歸于大中之道。

    ”摯初除禦史,未及陛對,即奏論:“亳州獄起,小人意在傾富弼以市井。

    今弼已得罪,願少寬之。

    ”又言:“程昉開漳河,調發猝迫,人不堪命。

    趙子幾擅升畿縣等使納役錢,縣民日數千人遮訴宰相,京師喧然,何以示四方!張靓、王廷老擅增兩浙役錢,督賦嚴急,人情怨嗟。

    此皆欲以羨馀希賞,願行顯責,明朝廷本無聚斂之意。

    ”及入見,帝面賜褒谕,因問:“卿從學王安石邪?安石極稱卿器識。

    ”對曰:“臣東北人,少孤獨學,不識安石也。

    ”退,即上是疏,安石不悅。

     庚申,群臣三上尊号曰紹天法古文武仁孝,帝不許。

     甲子,知蔡州歐一陽一修以太子少師、觀文殿學士緻仕。

    修以風節自持,既連被污蔑,年六十,即乞謝事。

    及守青州,上疏請止散青苗錢,王安石惡之,修求歸益切。

    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善附流俗,以韓琦為社稷臣。

    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何用!” 時賢士多引去。

    楊繪上疏言:“老成一人不可不惜。

    今舊臣告歸或屏于外者,悉皆未老,範鎮年六十有三、呂誨五十有八、歐一陽一修六十有五而緻仕,富弼六十有八而引疾,司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散地,陛下何不思其故邪!” 甲戌,富弼坐沮格青苗,落使相,以左仆射徙判汝州。

    王安石曰:“鲧以方命殛,共工以象恭流。

    弼兼二罪,止奪使相,何由沮一奸一!”帝不答。

    弼行過應天,謂判府張方平曰:“人固難知。

    ”方平曰:“謂王安石乎?亦豈難知者!方平頃知皇祐貢舉,或稱安石文學,辟以考校,既至,院中之事皆欲紛更。

    方平惡其為人,檄之使出,自是未嘗與語也。

    ”弼有愧色,蓋弼亦素善安石雲。

     己卯,吐蕃貢于遼。

     秋,七月,己醜,遼遣使案問五京囚。

     辛卯,北京新堤第四、第五埽決,漂溺館陶、永濟、清一陽一以北,遣内侍都知張茂則乘驿相視。

     甲午,赈恤兩浙水災。

     丁酉,貶監察禦史裡行劉摯監衡州鹽倉;禦史中丞楊繪,罷為翰林侍讀學士。

     摯上疏論率錢助役有十害;會繪亦言其不便,前後凡四奏,又論:“提刑趙子幾,怒知東明縣賈蕃不禁遏縣民使訟助役事,摭以它故,下蕃于獄而自鞫之,是希王安石意旨而陷無辜于法也。

    ”摯亦言:“子幾捃摭賈蕃,欲箝天下之口,乞案其罪。

    ”安石大怒,使知谏院張璪取繪、摯所論,作十難以诘之,璪辭不為。

    判司農寺曾布請為之,既作十難。

    且劾繪、摯欺誕懷向背,诏下其疏于繪、摯,使各分析以聞。

    摯奮然曰:“為人臣,豈可壓于權勢,使天子不知利害之實!”即條對所難以伸其說,且曰:“臣待罪言責,采士民之說以聞,職也。

    今乃遽令分析,交口相直,無乃辱陛下耳目之任!”不報。

    明日,複上疏曰:“自青苗之議起,而天下始有聚斂之疑。

    青苗之議未已,而均輸之法行;均輸之法方擾,而邊鄙之謀動;邊鄙之禍未艾,而漳河之役作;漳河之害未平,而助役之事興。

    其議财,則市井屠販之人皆召至政事堂;其征利,則下至于曆日而官自鬻之。

    推此而往,不可究言。

    輕用名一器,混淆賢否,忠厚老成者,擯之為無能;俠小儇辯者,取之為可有;守道憂國者,斥之為流俗;敗常害民者,稱之為通變。

    凡政一府謀議經畫,獨與一掾屬決之,然後落筆,同列預聞,反在其後;故奔走乞丐之人,其門如市。

    今西夏之款未入,反側之兵未安,三邊瘡痍,流潰未定,河北大旱,諸路大水,民勞财乏,縣官減耗。

    聖上憂勤念治之時,而政事如此,皆大臣誤陛下,而大臣所用者誤大臣也。

    ”疏奏,安石欲竄摯嶺外,帝不許,但谪監倉。

    繪尋出知鄭州,璪亦落職。

    璪,洎之孫也。

     遣察訪使遍行諸路,促成役書。

     庚子,诏宗室不得祀祖宗神禦。

     遼主如藕絲澱。

     丁未,诏唐、鄧給